《为何爱会伤人》--书摘
作者: 武志红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2-12
页数: 263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0209671
这种崩溃,是虚假自我的崩溃。我们内心深处都有“我不值得爱”的自卑感,而当童年获得的爱很少时,这种自卑感会发展成巨大的不安全感或恐惧。
然而,假若我们执着地认为,幸福就在于找对一个人,那么可能我们终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假若我们能明白,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而外部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展现,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自己身边,就是那个和我们一直厮守着的伴侣。
只要两个人用心相处,那么慢慢会明白,没有哪个人真的就是乏味的,每个人都很精彩。
经营感情,即知道感情并不仅仅是命运的恩赐,你会预料到感情出一些问题,而当问题出现时,你会有耐心地去沟通,去化解问题,于是感情可以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最终两个人拥有一份稳定而又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学会直接表达愤怒
被攻击,会愤怒。作为一种基本情绪,愤怒是调节关系远近的重要武器。并且,有了愤怒,一定会想办法表达。意识不想,潜意识也会做这个工作。不攻击别人就会攻击自己。
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看似不会表达愤怒的人,其实也是在用他的独特方式回击你,而最常见的就是被动攻击。
童年受过的苦,长大后我们要再重复一遍。但可惜的是,很多人的重复是一种转移,即建立一个亲密关系,然后把自己心中压抑了很久的痛苦,转移到恋人或者配偶身上去。
假若围裹着自己的,只有彻头彻尾的孤独感,一个人就会生出想死去的念头,因为没有关系的牵系,那感觉已接近死。所以,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雅各比也说:没有“你”,“我”是不可能的。
相信无数人都深有体会,当某一瞬间,觉得世界了无牵挂时,自己就会生出死亡的念头甚至冲动来。
不要期望把你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一个人身上,也不要期望那个人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上,这种状况一定只是暂时的,它非常不稳定。
真爱,需要决心、勇气和真正的责任感。懂得真爱的人,要为对方负责,但同样需要对自己负责。那些一味在恋爱中扮演“永远不会错”的人,其实恰恰是不懂得真爱的人。
爱情的正确与否,关键不在于找到“正确”的人,而在于你能否将自己的内心修炼成“正确”的。
不要将你人生的答案、你幸或者不幸的原因都归结到对方的正确与错误上,而是要归结到另一点—你的内心。
1+1=1
1+1=0
1+1=2
第一个阶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两人宛如一体。
第二个阶段,你是我人生痛苦的根本,我是你人生痛苦的所在,我们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天大的错误。
第三个阶段,我是我,你是你,但我们在一起,并且真的感觉到我应该和你在一起。
“找一个相守的人,未必要完美,甚至未必是至爱,只要同路就好,可以结伴而行,不至一生寂寞,足够了。”
不要以为,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实际上,这恰恰是最难的。
因为,这个结伴而行的人,必定要让你感觉到默契,他必须懂你,你也必须懂他,你们两个都愿意相互陪伴,能够相互安慰彼此的脆弱。因为,生命中偶然的因素太多,我们柔弱的心灵很容易受伤,很容易破碎,这个时候,一个优秀的异性未必愿意也未必能安慰你的痛苦,而那个懂你的伴侣,却能做到这一点。
要建立好的强迫性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他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是温暖的、和谐的,最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结果,那么,一个简单的前提条件是,你和爱人的内在关系模式都基本是温暖而和谐的。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时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来。这种投射是相当恒定的,与年龄关系不是很大。
一个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对他而言,年龄越大,遭遇的爱情挫折越多,内心越自卑,越抵触反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来越差。
懂得爱的人,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相爱的人。
不懂得爱的人,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不想爱甚至相对立的人。
譬如,无数的人会在恋爱中渴求我对于他是唯一的,我们必须结婚,而且白头偕老,完满幸福地度过了一生。这才叫爱与被爱的证明,除此之外都不是。如果这样想,那么人生将变成不是在寻找爱的证明,而是在寻找不爱的证明。如果是这样想,那么看起来你是在追求完美,但其实你关注的是不完美。
如果是这样想,那么人生势必是不完美的。
因而,那爱与不爱的证明总是得不到的。
相反,假若你能明白,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你自然遭遇的一切,尤其是你自由选择的一切,都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么你会在不完美中发现爱与被爱的证明。
我们对爱都是缺乏信心的,或者说,我们在爱面前都会感到自卑。于是,当我们有爱或者被爱的感受时,会半信半疑,这时就渴望别人给一个确认。
设想一个2岁的孩子,他的妈妈出去了一个月,妈妈回来后,他可能会对妈妈显得很冷淡。着红冷淡,是他在怀疑,妈妈还爱他吗,过去那些爱是真的吗。
这时,妈妈要坚决地去抱孩子,不管孩子怎么躲怎么拒绝。孩子的躲避,是对爱的怀疑,而妈妈的坚决,是对爱的确证。
被妈妈抱住时,孩子可能会试着推妈妈。这时妈妈需要做的,就是继续紧紧拥抱他。
接着,孩子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出来,他可能会攻击妈妈,踢他,甚至咬她。
这时,妈妈仍要紧紧地抱着他。
最后,孩子可能会彻底失控,嚎啕大哭,扑在妈妈怀里,与妈妈紧紧抱在一起。
这种哭声,是忧伤,是释怀,是承认,是接受,它意味着孩子从爱的绝望中走了出来,再一次信任了妈妈的爱。
我们之所以期待比尔呢给爱一个证明,是因为,我们将自己视为虚弱的,而将别人视为强大的。或者说,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都将自己当成了孩子,而将对方当成了父母。
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人的承受能力都很有限,很少有人能承受这么巧妙的考验。
所以,从根本上而言,是我们自己要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要去学着尊重那正在发生的爱与美好。
衰老、死亡、自由与孤独,是每个人都必须遇到的四大生命主题,这些主题我们必须去直面,而且首先是独自去面对。太多时候,我们惧怕面对这四大主题,而转过头去将注意力放在一个异性身上,渴望爱情能拯救自己,能让自己免于这四大主题所带来的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试图借情爱找到生命的意义,而逃避了生命本来的意义。
将心打开后,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这样的感情一旦建立,自己的内心就有了支撑,会安定很多。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2-12
页数: 263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0209671
这种崩溃,是虚假自我的崩溃。我们内心深处都有“我不值得爱”的自卑感,而当童年获得的爱很少时,这种自卑感会发展成巨大的不安全感或恐惧。
然而,假若我们执着地认为,幸福就在于找对一个人,那么可能我们终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假若我们能明白,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而外部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展现,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自己身边,就是那个和我们一直厮守着的伴侣。
只要两个人用心相处,那么慢慢会明白,没有哪个人真的就是乏味的,每个人都很精彩。
经营感情,即知道感情并不仅仅是命运的恩赐,你会预料到感情出一些问题,而当问题出现时,你会有耐心地去沟通,去化解问题,于是感情可以越过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最终两个人拥有一份稳定而又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学会直接表达愤怒
被攻击,会愤怒。作为一种基本情绪,愤怒是调节关系远近的重要武器。并且,有了愤怒,一定会想办法表达。意识不想,潜意识也会做这个工作。不攻击别人就会攻击自己。
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看似不会表达愤怒的人,其实也是在用他的独特方式回击你,而最常见的就是被动攻击。
童年受过的苦,长大后我们要再重复一遍。但可惜的是,很多人的重复是一种转移,即建立一个亲密关系,然后把自己心中压抑了很久的痛苦,转移到恋人或者配偶身上去。
假若围裹着自己的,只有彻头彻尾的孤独感,一个人就会生出想死去的念头,因为没有关系的牵系,那感觉已接近死。所以,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雅各比也说:没有“你”,“我”是不可能的。
相信无数人都深有体会,当某一瞬间,觉得世界了无牵挂时,自己就会生出死亡的念头甚至冲动来。
不要期望把你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一个人身上,也不要期望那个人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上,这种状况一定只是暂时的,它非常不稳定。
真爱,需要决心、勇气和真正的责任感。懂得真爱的人,要为对方负责,但同样需要对自己负责。那些一味在恋爱中扮演“永远不会错”的人,其实恰恰是不懂得真爱的人。
爱情的正确与否,关键不在于找到“正确”的人,而在于你能否将自己的内心修炼成“正确”的。
不要将你人生的答案、你幸或者不幸的原因都归结到对方的正确与错误上,而是要归结到另一点—你的内心。
1+1=1
1+1=0
1+1=2
第一个阶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两人宛如一体。
第二个阶段,你是我人生痛苦的根本,我是你人生痛苦的所在,我们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天大的错误。
第三个阶段,我是我,你是你,但我们在一起,并且真的感觉到我应该和你在一起。
“找一个相守的人,未必要完美,甚至未必是至爱,只要同路就好,可以结伴而行,不至一生寂寞,足够了。”
不要以为,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实际上,这恰恰是最难的。
因为,这个结伴而行的人,必定要让你感觉到默契,他必须懂你,你也必须懂他,你们两个都愿意相互陪伴,能够相互安慰彼此的脆弱。因为,生命中偶然的因素太多,我们柔弱的心灵很容易受伤,很容易破碎,这个时候,一个优秀的异性未必愿意也未必能安慰你的痛苦,而那个懂你的伴侣,却能做到这一点。
要建立好的强迫性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他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是温暖的、和谐的,最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结果,那么,一个简单的前提条件是,你和爱人的内在关系模式都基本是温暖而和谐的。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时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来。这种投射是相当恒定的,与年龄关系不是很大。
一个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对他而言,年龄越大,遭遇的爱情挫折越多,内心越自卑,越抵触反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来越差。
懂得爱的人,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相爱的人。
不懂得爱的人,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不想爱甚至相对立的人。
譬如,无数的人会在恋爱中渴求我对于他是唯一的,我们必须结婚,而且白头偕老,完满幸福地度过了一生。这才叫爱与被爱的证明,除此之外都不是。如果这样想,那么人生将变成不是在寻找爱的证明,而是在寻找不爱的证明。如果是这样想,那么看起来你是在追求完美,但其实你关注的是不完美。
如果是这样想,那么人生势必是不完美的。
因而,那爱与不爱的证明总是得不到的。
相反,假若你能明白,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你自然遭遇的一切,尤其是你自由选择的一切,都是非常有道理的,那么你会在不完美中发现爱与被爱的证明。
我们对爱都是缺乏信心的,或者说,我们在爱面前都会感到自卑。于是,当我们有爱或者被爱的感受时,会半信半疑,这时就渴望别人给一个确认。
设想一个2岁的孩子,他的妈妈出去了一个月,妈妈回来后,他可能会对妈妈显得很冷淡。着红冷淡,是他在怀疑,妈妈还爱他吗,过去那些爱是真的吗。
这时,妈妈要坚决地去抱孩子,不管孩子怎么躲怎么拒绝。孩子的躲避,是对爱的怀疑,而妈妈的坚决,是对爱的确证。
被妈妈抱住时,孩子可能会试着推妈妈。这时妈妈需要做的,就是继续紧紧拥抱他。
接着,孩子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出来,他可能会攻击妈妈,踢他,甚至咬她。
这时,妈妈仍要紧紧地抱着他。
最后,孩子可能会彻底失控,嚎啕大哭,扑在妈妈怀里,与妈妈紧紧抱在一起。
这种哭声,是忧伤,是释怀,是承认,是接受,它意味着孩子从爱的绝望中走了出来,再一次信任了妈妈的爱。
我们之所以期待比尔呢给爱一个证明,是因为,我们将自己视为虚弱的,而将别人视为强大的。或者说,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都将自己当成了孩子,而将对方当成了父母。
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人的承受能力都很有限,很少有人能承受这么巧妙的考验。
所以,从根本上而言,是我们自己要去审视自己的内心,要去学着尊重那正在发生的爱与美好。
衰老、死亡、自由与孤独,是每个人都必须遇到的四大生命主题,这些主题我们必须去直面,而且首先是独自去面对。太多时候,我们惧怕面对这四大主题,而转过头去将注意力放在一个异性身上,渴望爱情能拯救自己,能让自己免于这四大主题所带来的痛苦。
很多时候我们试图借情爱找到生命的意义,而逃避了生命本来的意义。
将心打开后,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这样的感情一旦建立,自己的内心就有了支撑,会安定很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