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我曾经的许多个夜晚只属于宇宙和星空
有些人成就之后会回去完成自己年少时的一个梦,一个关于宇宙的梦。克里斯托弗•诺兰用《星际穿越》圆了自己的,也勾起了我良多的感慨。
这部电影我确实没有看明白,并隐隐约约觉得诺兰自己也不一定很明白。当然电影理论方面有基恩•索普这样纯粹的天体物理学家撑腰,非要搞明白就成了学术方面的问题,这事儿当然不可行。抛开这些,我来谈谈我的梦吧,我那最初也许和克里斯托弗•诺兰一样的梦。
小时候我阶段性的有过不同的理想和抱负,按顺序来排四五岁时立志成为一名制造汽车的工程师,六七岁时立志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八九岁时立志成为美国的总统后改为联合国秘书长,十来岁时立志成为一名天文学家。理想对孩子来说绝不是无迹可寻的东西,它都来自那个时期我们对某些事物最真挚的热爱。这些身份背后都有着清晰可辨的意义,唯有天文学家这个身份,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解释。它的背后只有一片浩瀚的星空,在暗下来的夜里注视着所有的生命。那遥远的地方既不意味着财富与权力也不是女人天使的面孔,它是怎样吸引着我,我说不清。我说不清与它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却又深知这其间的联系千丝万缕。
我曾经无意间读到了一个老人的墓志铭:有两件事我越是对它们持久的思索,它们就越使我内心充满日新月异、有增无减的震撼与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我清楚地记得凝视着这段话时我那清晰可辨的心跳声。我为这世间有这样一个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而激动,也为我即便一无所有也和别人同样拥有头顶上这浩瀚的星空而感到幸福。从此我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之后我去看哥白尼的故事,看伽利略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里描绘着那些寂静的夜晚他们在望远镜前寻找着一颗颗星星的样子。我对所有天文学的事情都充满兴趣,我简直想把自己关在一个天文台里度过余下的人生。
十岁起,我便开始无法满足于科幻片中外星生命的形式。我总在问:问什么外星人看上去总是和我们有点类似?为什么必须都有脑袋、眼睛、胳臂?为什么考虑问题的思路都一定要不约而同?要是一切都不一样呢,那个星球上的生命它就是一个大方块呢!这可以么?
我相信每个男孩年少时都有一个自己关于宇宙的模型。这些模型千奇百怪,里面的生命异彩纷呈。你的模型里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可移动的固体,我的模型里所有的生命都像水草一样的东西在空中飞行。没有大眼睛的东西,没有两个鼻孔的朋友,没有四肢与躯干。所有我们建立在以人类自身为模板去认知未知生命的理论全部塌陷。水不再是生命的必要条件,因为有的生命从不需要水,他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也不是声音和表情。我们之前的一切探索与研究都是无用与无助的,那些未知的生命形式我们看不到,构成我们与他们的物质不在同一个频率,世界彼此平行。是的,世界彼此平行。
人类已经习惯了故事发生在同一个系统空间里,直到库珀在另一个世界中望着这边的女儿。小时候我总是会想一些极为荒谬的事,我不敢和大人讲,怕他们带我去看医生。例如,我经常想人死后那些人们所说的灵魂到底怎么样了。我相信灵魂这种东西应该像大人所说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我还特别得觉得在那里灵魂随心所欲的关注着他离开的这个世界,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只是这两个世界没有可以互换信息的方式,他只能默默地看着我们。默默地,看着留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被他们经历过的事情蒙蔽着、困惑着。他们大声疾呼,可对于每个独立的世界来说各自的声音形式都是唯一的。这些灵魂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附在了一些全新的存在上,组成了一个又一个万千生命的世界。好吧,我承认我对生命和宇宙的态度是:一切都是无迹可寻,无始也无终,无限宏大也无限渺小。人们肯定要问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只接受确定的,不确定的都是空谈。可我的宇宙就是无法被定义的,它唯一能满足我们的就是让一个男孩的梦想在里面没有顾忌的飞翔。
所以我们终有一天要回来实现年少时的梦,因为它更接近真实,也只属于宇宙和星空。
二零一四年 十二月
这部电影我确实没有看明白,并隐隐约约觉得诺兰自己也不一定很明白。当然电影理论方面有基恩•索普这样纯粹的天体物理学家撑腰,非要搞明白就成了学术方面的问题,这事儿当然不可行。抛开这些,我来谈谈我的梦吧,我那最初也许和克里斯托弗•诺兰一样的梦。
小时候我阶段性的有过不同的理想和抱负,按顺序来排四五岁时立志成为一名制造汽车的工程师,六七岁时立志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八九岁时立志成为美国的总统后改为联合国秘书长,十来岁时立志成为一名天文学家。理想对孩子来说绝不是无迹可寻的东西,它都来自那个时期我们对某些事物最真挚的热爱。这些身份背后都有着清晰可辨的意义,唯有天文学家这个身份,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解释。它的背后只有一片浩瀚的星空,在暗下来的夜里注视着所有的生命。那遥远的地方既不意味着财富与权力也不是女人天使的面孔,它是怎样吸引着我,我说不清。我说不清与它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却又深知这其间的联系千丝万缕。
我曾经无意间读到了一个老人的墓志铭:有两件事我越是对它们持久的思索,它们就越使我内心充满日新月异、有增无减的震撼与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我清楚地记得凝视着这段话时我那清晰可辨的心跳声。我为这世间有这样一个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而激动,也为我即便一无所有也和别人同样拥有头顶上这浩瀚的星空而感到幸福。从此我把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之后我去看哥白尼的故事,看伽利略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里描绘着那些寂静的夜晚他们在望远镜前寻找着一颗颗星星的样子。我对所有天文学的事情都充满兴趣,我简直想把自己关在一个天文台里度过余下的人生。
十岁起,我便开始无法满足于科幻片中外星生命的形式。我总在问:问什么外星人看上去总是和我们有点类似?为什么必须都有脑袋、眼睛、胳臂?为什么考虑问题的思路都一定要不约而同?要是一切都不一样呢,那个星球上的生命它就是一个大方块呢!这可以么?
我相信每个男孩年少时都有一个自己关于宇宙的模型。这些模型千奇百怪,里面的生命异彩纷呈。你的模型里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可移动的固体,我的模型里所有的生命都像水草一样的东西在空中飞行。没有大眼睛的东西,没有两个鼻孔的朋友,没有四肢与躯干。所有我们建立在以人类自身为模板去认知未知生命的理论全部塌陷。水不再是生命的必要条件,因为有的生命从不需要水,他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也不是声音和表情。我们之前的一切探索与研究都是无用与无助的,那些未知的生命形式我们看不到,构成我们与他们的物质不在同一个频率,世界彼此平行。是的,世界彼此平行。
人类已经习惯了故事发生在同一个系统空间里,直到库珀在另一个世界中望着这边的女儿。小时候我总是会想一些极为荒谬的事,我不敢和大人讲,怕他们带我去看医生。例如,我经常想人死后那些人们所说的灵魂到底怎么样了。我相信灵魂这种东西应该像大人所说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我还特别得觉得在那里灵魂随心所欲的关注着他离开的这个世界,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只是这两个世界没有可以互换信息的方式,他只能默默地看着我们。默默地,看着留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被他们经历过的事情蒙蔽着、困惑着。他们大声疾呼,可对于每个独立的世界来说各自的声音形式都是唯一的。这些灵魂来到了一个新的空间,附在了一些全新的存在上,组成了一个又一个万千生命的世界。好吧,我承认我对生命和宇宙的态度是:一切都是无迹可寻,无始也无终,无限宏大也无限渺小。人们肯定要问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只接受确定的,不确定的都是空谈。可我的宇宙就是无法被定义的,它唯一能满足我们的就是让一个男孩的梦想在里面没有顾忌的飞翔。
所以我们终有一天要回来实现年少时的梦,因为它更接近真实,也只属于宇宙和星空。
二零一四年 十二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