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伏魔》:华丽有余 剧情苍白
看预告片的时候,场面还算挺震撼,宣传方一直说特效有《霍比特人》特效制作团队参与,电影院看完后我的确信了,但东方神话故事,配合西方的特效,作为原创国产大片,依然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预告渲染了人,到最后却还是沦为失望之物。剧情如此苍白。
说到底,这不过是一部借着东方魔幻故事的西方魔幻片,片中出现的“魔王”形象,可不就是取材于《诸神之怒》或者《战神》的克罗洛斯(火焰泰坦)形象吗?至少在我的审美观看来,是非常养眼的。除了那些中远景镜头里的渣渣纸片魔怪一跳一跳的让人心里终归有些不踏实,但还是以为电影可能会是超越《画皮》的存在。
与《画皮》对比,《钟馗伏魔》同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再赋予核心情节以爱情,意图打造东方版魔幻爱情史诗。可是烦闷的110多分钟看下来,除了“雪灵”李冰冰带来的透心凉苍白情绪,完全激不起心中任何热情。曾在预告片里被较为宏伟的配乐吸引,但在正式观赏时,却发现中等配乐、二流画面完全拯救不了剧情。虽然剧情上的编排依然是一波三折,并设置了阴谋论,当反派反转时,我却没有醍醐灌顶感,却是会心一笑。张道仙这个形象,在第一次面对扈都百姓慷慨陈词表述大义时,其中的猫腻再鲜明不过。就像《饥饿游戏3》,科恩总统引领十三区反抗国会区,却如此重视营销宣传,其心必然不正。在一个手机游戏APP都能创造出繁复的剧情时,特效也不能支持,执意抒情一路到底,故事的核心已经不再。
因人物矛盾、故事情节冲突堆积不够,可以看出编剧刻意在其中加入的一些喜剧元素,譬如陈坤化魔对抗雪灵后,居然打了个喷嚏;还有张道仙原形毕露、与钟馗大肆吐槽心中邪恶时的矫揉作态,我与观众都笑了。但实际上这些笑话非常冷,笑料转瞬即逝,没有真正融入的感觉。就这种故事新编来说,目前唯有徐克能较好把握脉搏,同样从喜剧点设置来分析,以《神都龙王》为例,其中的喜剧元素不少,而几个缓解气氛的喜剧角色则塑造得更为巧妙,例如陈坤饰演的太医、和林更新饰演的沙陀,我至今难忘。《钟馗》中,包贝尔诠释出了这类效果,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角色,无论是正反还是悲喜,都能传递出一种比较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钟馗”这个形象的里外,都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从近年来流行的主角“负面心理“发掘现象看,故事想把钟馗塑造成一个类别于传统模式的反英雄,不是傻呼呼的心系苍生且充满先天正义,也并不会幡然悔悟为天下生灵献身。其崛起起源于自我内心,火线爆发点则多半为情感(常见于爱情,本片里是钟馗与雪灵的三年人妖孽缘)。跟神话里一样,钟馗上京赶考,取得第一却落榜(神话原因是面憎,本片则是奸权),从此与世道划分,变成除魔斩妖士。神话是钟馗看破红尘,而这里是钟馗被张道仙所救所利用,以其愤世的执念,助己成就吞并三界大业。
因此从根本上说,钟馗是颗棋子,《钟馗伏魔》里亦的的确确没有太多关于他对待正邪矛盾的刻画,一直被推波助澜,一直被欺骗,到最后为自己战斗一次,也是因为那银幕上不朽的爱。所以钟馗是自私的,因不得自意而自杀,因自我执念被利用,因自我之爱而反抗。他只是一个凡人,在结局,他从未化身成神,也不知是否真的就此堕魔。这样的设定是富有争议的。如果驾驭得好,这片子就好了,可以成为同类佼佼者,但很可惜《钟馗伏魔》没有。主角形象阐释不清,主题不鲜明,架构的爱也足够单一。片子看下来乏味,宛若一块徒有其表的鸡肋。而且最重要的是,“魔化钟馗”可是相当地丑呢。
大年初一同时上映的七部电影,除了那些综艺电影,这部《钟馗伏魔》,真的只是一部华而不实的平庸之作罢了。
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5126075017/#
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cc42b80102vw43.html
说到底,这不过是一部借着东方魔幻故事的西方魔幻片,片中出现的“魔王”形象,可不就是取材于《诸神之怒》或者《战神》的克罗洛斯(火焰泰坦)形象吗?至少在我的审美观看来,是非常养眼的。除了那些中远景镜头里的渣渣纸片魔怪一跳一跳的让人心里终归有些不踏实,但还是以为电影可能会是超越《画皮》的存在。
与《画皮》对比,《钟馗伏魔》同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再赋予核心情节以爱情,意图打造东方版魔幻爱情史诗。可是烦闷的110多分钟看下来,除了“雪灵”李冰冰带来的透心凉苍白情绪,完全激不起心中任何热情。曾在预告片里被较为宏伟的配乐吸引,但在正式观赏时,却发现中等配乐、二流画面完全拯救不了剧情。虽然剧情上的编排依然是一波三折,并设置了阴谋论,当反派反转时,我却没有醍醐灌顶感,却是会心一笑。张道仙这个形象,在第一次面对扈都百姓慷慨陈词表述大义时,其中的猫腻再鲜明不过。就像《饥饿游戏3》,科恩总统引领十三区反抗国会区,却如此重视营销宣传,其心必然不正。在一个手机游戏APP都能创造出繁复的剧情时,特效也不能支持,执意抒情一路到底,故事的核心已经不再。
因人物矛盾、故事情节冲突堆积不够,可以看出编剧刻意在其中加入的一些喜剧元素,譬如陈坤化魔对抗雪灵后,居然打了个喷嚏;还有张道仙原形毕露、与钟馗大肆吐槽心中邪恶时的矫揉作态,我与观众都笑了。但实际上这些笑话非常冷,笑料转瞬即逝,没有真正融入的感觉。就这种故事新编来说,目前唯有徐克能较好把握脉搏,同样从喜剧点设置来分析,以《神都龙王》为例,其中的喜剧元素不少,而几个缓解气氛的喜剧角色则塑造得更为巧妙,例如陈坤饰演的太医、和林更新饰演的沙陀,我至今难忘。《钟馗》中,包贝尔诠释出了这类效果,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角色,无论是正反还是悲喜,都能传递出一种比较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钟馗”这个形象的里外,都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从近年来流行的主角“负面心理“发掘现象看,故事想把钟馗塑造成一个类别于传统模式的反英雄,不是傻呼呼的心系苍生且充满先天正义,也并不会幡然悔悟为天下生灵献身。其崛起起源于自我内心,火线爆发点则多半为情感(常见于爱情,本片里是钟馗与雪灵的三年人妖孽缘)。跟神话里一样,钟馗上京赶考,取得第一却落榜(神话原因是面憎,本片则是奸权),从此与世道划分,变成除魔斩妖士。神话是钟馗看破红尘,而这里是钟馗被张道仙所救所利用,以其愤世的执念,助己成就吞并三界大业。
因此从根本上说,钟馗是颗棋子,《钟馗伏魔》里亦的的确确没有太多关于他对待正邪矛盾的刻画,一直被推波助澜,一直被欺骗,到最后为自己战斗一次,也是因为那银幕上不朽的爱。所以钟馗是自私的,因不得自意而自杀,因自我执念被利用,因自我之爱而反抗。他只是一个凡人,在结局,他从未化身成神,也不知是否真的就此堕魔。这样的设定是富有争议的。如果驾驭得好,这片子就好了,可以成为同类佼佼者,但很可惜《钟馗伏魔》没有。主角形象阐释不清,主题不鲜明,架构的爱也足够单一。片子看下来乏味,宛若一块徒有其表的鸡肋。而且最重要的是,“魔化钟馗”可是相当地丑呢。
大年初一同时上映的七部电影,除了那些综艺电影,这部《钟馗伏魔》,真的只是一部华而不实的平庸之作罢了。
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5126075017/#
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cc42b80102vw43.html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