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与向死而生
昨晚和妈妈聊了好久的天,我也在谈话中整理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虽然自己不再驻足于学校的氛围,却也想将思绪表达出来,就像我理解中的向死而生一样。
从一个孩子一出生开始,或者说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关于这个孩子的一切我们都不清楚,他(她)的长相,身高,学历;他(她)的健康,事业,爱情。一切一切都充满着未知,即某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方式。真的有人能预测未来吗?就像我的那位初中老师一样: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所以你们未来什么样我一眼就能看穿。……?曾经的我不信,现在的我依然不信。
茫茫多未知的明天,数不尽的不确定性中,却有一点是所有人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就是其命运中注定不可更改的归宿,那就是死亡。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死神最终的召唤。事实上,我们除了确定自己会死,其他什么都谈不上必然。向死而生,就是我们在“走向”中,死亡已然在场。
然而悲剧的是,我们自己却是一种向往着确定性去生活的存在。为了活下去,为了对抗死亡,我们不得不尽自己的努力回避不确定性,去做一个向着新生前进的人。
人们都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像我们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做的那样,小学上什么,然后是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男女朋友和工作。当未来充满虚无,我们就会不安;而当未来可被掌控,我们就睡得踏实。就像那些我们对未来所做的长远计划一样,虽然明知道在前进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改变,但却因为手中握有一份确定性而变得踏实。事实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
在我看来,这种追求确定性和我们向死而生的存在方式在本质上是矛盾的。两种东西生来就是对抗的:我们不了解死亡,却必然死亡,然而我们却无法了解死亡。确定性在它本身的要求中包含了普遍性,确定性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能以被人理解或掌控的方式而存在。但恰巧,能被你预言的东西却不能被你理解,你所言语的未来却仍不能给你安慰。这种纠缠深深地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所以,“相信”本身就很是难能可贵。一个人能将未来的不确定性托付给你,就如同是一个人把他未来生命的意义交给你一样,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同样“相信”也是很懦弱的,因为我们放弃了自身对确定性的追求,从而将这种追求转嫁给了别人,就如同是把生命的责任丢给了对方。
所以宗教能够让人释放自我,从那种普遍的确定性中将自我从自己对未来的追求与担忧中释放出来。就像基督教的“交托”一样,做好每天的本职工作,然后一切交托给上帝;就像《镜花缘》中的“尽人事以听天命”一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死亡本身,就必须将自己从完全的确定性中解放出来。因为死亡本身就彻底击碎了你所要追求的完美。随着年龄的增加,担忧死亡比什么都显得可怕。我们要允许不确定性在生活中出现,并理解这同样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离开这个世界,即便你像传统文化对死亡闭口不谈那样去生活,也改变不了什么。
但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每天工作学习一样,对确定性的追求仍旧占据着主体生活的主流,我们也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就像我们不愿意住在危房里,不希望天气影响庄稼的收成,我们不希望地震,我们希望能平平安安地生活。
死亡既是确定无误的,又是不可捉摸的。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矛盾的吧,如果这种矛盾是一种事实,那么任何人都无法回避。
所以不要妄图对生活发表什么预言。发大财这种祝福实现不了并不影响什么,但自认为看透了一切去预测别人的失败却显得并不那样明智。未来向着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不舒服的方向发展,对于那位预言者又有什么益处呢?末日预言者预言了末日,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面对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去寻找到切实改变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因为对方的观点与你不同并且不可挽回地启动了这一进程却遭受到了你不管不顾地放任。就像囚徒困境一样,生活中多少本来能够在众力下变得更好的事情,却因为这种虚妄预言的欺骗而毁在每个人的不作为上面。自认为的确定性,是造成事实真正发生的最大诱因。
再有,生活中的人们要先相信自己,再相信别人。因为我们即便愿意在充满确定性的世界里生活,却也要考虑到未来将面对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父母与孩子之间,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是如此。也许是相信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维系各种关系稳定的方法。永远不要因为看似关系稳定,而放弃了自我追寻的道路。就像《心花路放》一样,多少人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本然的样子。而你要做的,就是不要放弃自己。你只有先相信自己,才能再去相信别人。放弃自己的人,外在寻求他人的相信,终将迎来懦弱的失败。
追求确定性,保持着希望的存在,并且勇敢地接受不确定性的来临。就像我们明知道死亡不可避免,却不避讳它,因为我们正是与它一同生活。
也许人活着就是受苦,要饱受各种不可控制之物的折磨;但人活下来也是幸运的,因为你的生活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可能性。不要轻易言说幸福,因为你一旦放松警惕,幸福就会从你手中溜走;也不要抱怨痛苦,因为你不知道痛苦过后会给你带来什么美妙的东西。
看到死亡了吗?它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别放弃自己,你就会拥有全世界!
从一个孩子一出生开始,或者说生命诞生的那一刻,关于这个孩子的一切我们都不清楚,他(她)的长相,身高,学历;他(她)的健康,事业,爱情。一切一切都充满着未知,即某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方式。真的有人能预测未来吗?就像我的那位初中老师一样: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所以你们未来什么样我一眼就能看穿。……?曾经的我不信,现在的我依然不信。
茫茫多未知的明天,数不尽的不确定性中,却有一点是所有人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就是其命运中注定不可更改的归宿,那就是死亡。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死神最终的召唤。事实上,我们除了确定自己会死,其他什么都谈不上必然。向死而生,就是我们在“走向”中,死亡已然在场。
然而悲剧的是,我们自己却是一种向往着确定性去生活的存在。为了活下去,为了对抗死亡,我们不得不尽自己的努力回避不确定性,去做一个向着新生前进的人。
人们都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像我们父母在我们小时候做的那样,小学上什么,然后是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男女朋友和工作。当未来充满虚无,我们就会不安;而当未来可被掌控,我们就睡得踏实。就像那些我们对未来所做的长远计划一样,虽然明知道在前进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改变,但却因为手中握有一份确定性而变得踏实。事实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
在我看来,这种追求确定性和我们向死而生的存在方式在本质上是矛盾的。两种东西生来就是对抗的:我们不了解死亡,却必然死亡,然而我们却无法了解死亡。确定性在它本身的要求中包含了普遍性,确定性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能以被人理解或掌控的方式而存在。但恰巧,能被你预言的东西却不能被你理解,你所言语的未来却仍不能给你安慰。这种纠缠深深地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所以,“相信”本身就很是难能可贵。一个人能将未来的不确定性托付给你,就如同是一个人把他未来生命的意义交给你一样,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同样“相信”也是很懦弱的,因为我们放弃了自身对确定性的追求,从而将这种追求转嫁给了别人,就如同是把生命的责任丢给了对方。
所以宗教能够让人释放自我,从那种普遍的确定性中将自我从自己对未来的追求与担忧中释放出来。就像基督教的“交托”一样,做好每天的本职工作,然后一切交托给上帝;就像《镜花缘》中的“尽人事以听天命”一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死亡本身,就必须将自己从完全的确定性中解放出来。因为死亡本身就彻底击碎了你所要追求的完美。随着年龄的增加,担忧死亡比什么都显得可怕。我们要允许不确定性在生活中出现,并理解这同样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离开这个世界,即便你像传统文化对死亡闭口不谈那样去生活,也改变不了什么。
但就像我们每天吃饭睡觉,每天工作学习一样,对确定性的追求仍旧占据着主体生活的主流,我们也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就像我们不愿意住在危房里,不希望天气影响庄稼的收成,我们不希望地震,我们希望能平平安安地生活。
死亡既是确定无误的,又是不可捉摸的。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矛盾的吧,如果这种矛盾是一种事实,那么任何人都无法回避。
所以不要妄图对生活发表什么预言。发大财这种祝福实现不了并不影响什么,但自认为看透了一切去预测别人的失败却显得并不那样明智。未来向着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不舒服的方向发展,对于那位预言者又有什么益处呢?末日预言者预言了末日,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面对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去寻找到切实改变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因为对方的观点与你不同并且不可挽回地启动了这一进程却遭受到了你不管不顾地放任。就像囚徒困境一样,生活中多少本来能够在众力下变得更好的事情,却因为这种虚妄预言的欺骗而毁在每个人的不作为上面。自认为的确定性,是造成事实真正发生的最大诱因。
再有,生活中的人们要先相信自己,再相信别人。因为我们即便愿意在充满确定性的世界里生活,却也要考虑到未来将面对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父母与孩子之间,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是如此。也许是相信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维系各种关系稳定的方法。永远不要因为看似关系稳定,而放弃了自我追寻的道路。就像《心花路放》一样,多少人喜欢你就是因为你本然的样子。而你要做的,就是不要放弃自己。你只有先相信自己,才能再去相信别人。放弃自己的人,外在寻求他人的相信,终将迎来懦弱的失败。
追求确定性,保持着希望的存在,并且勇敢地接受不确定性的来临。就像我们明知道死亡不可避免,却不避讳它,因为我们正是与它一同生活。
也许人活着就是受苦,要饱受各种不可控制之物的折磨;但人活下来也是幸运的,因为你的生活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可能性。不要轻易言说幸福,因为你一旦放松警惕,幸福就会从你手中溜走;也不要抱怨痛苦,因为你不知道痛苦过后会给你带来什么美妙的东西。
看到死亡了吗?它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别放弃自己,你就会拥有全世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