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读《诗经》
席慕蓉说,我相信三百篇诗,反复述说着的,也就只是,年少时没能说出的,那一个字。正如一部诗经里,浩浩荡荡的数百篇章,唯有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语言质朴,却有无数男女被打动。我想,不需要从诗经里看到什么大道理,最动人的篇章,总不是在殿堂上肃穆的祷告,而往往是在民间传唱的歌谣。古人们在河边浣衣时,边唱边改,歌词随清澈的河水飘飘荡荡,洗尽铅华,才有了如今天然去雕饰的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令人魂牵梦萦的意中人啊,就在河水的那一旁,隔着深秋白露,越过茂盛芦苇,终于一睹她的真面目。然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伊人总是触不可及,追寻她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但是又怎么放得下?只得硬着头皮,不断前往,抬头一看,呀,她仍“宛在水中央”。这份对爱情理想的真诚与执着,已经超越了狭隘的男女之情,不管前方多么艰险,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渝。那位伊人,正是我们心中的理想,灯塔一般闪耀在远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看似念起的是恋人的衣襟,眼前浮现起的却是他眉眼间的笑意。古时的女子立于城墙之上,静静伫立,待恋人来寻。等着等着,有些恼了,“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因为有深切的爱,所以有了淡淡的怨。同是等而不至的怨,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有相似的意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为对方的错找借口,什么都包涵,什么都原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卑,低到尘埃里自顾自怜。“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思念是最骗不了人的东西,也最能反反复复折腾你,总是刚拿起又放下,一天不见你,哪儿都不对劲。诗经里的内心独白,大胆夸张而又略带矜持,言少而意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是桃花开,少女在桃树下笑,竟比鲜艳的桃花还要美。不远处凝望她的人,也不禁看得怔了。“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终于等到要娶她回家的这一天,这个艳若桃李的姑娘,定能照亮他为她筑起的厅堂。掀开那面鲜红的盖头,正正经经迎她进门,她再是不胜娇羞,从此也梳起妇人发髻,一心为他操持家务。婚姻在古人眼里不是束缚,也不是冷若冰霜的相敬如宾,而是真切的相爱,水到渠成地一同生活。他知她性子温顺体贴,能给他与家人带来幸福;她亦知他是爱她护她的好郎君。桃树下的那场相逢,定下了婚嫁的誓约,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一首《绿衣》,始开悼念亡妻诗风先河。睹物思人,最是伤心。妻子留下的绿衣,针线细密,缝制痕迹犹在,人却已经离开。“絺兮绤兮,凄其以风。”从此身着的粗葛细葛,怎么也不能熨帖人心,也不能使留在世间的人感受到温暖。“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悲怆的结尾,蕴含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元稹在《遣悲怀》化用《绿衣》,一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情深意重,却也遣不了悲怀。苏轼亦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斯人已逝,无法释怀,因而无处话凄凉。失去爱人,是永恒地失去一件绿衣,你大可翻箱倒柜,满面尘霜,只记得当初穿上它时的合身和喜悦,却再也找不到。唯有记忆里那件绿衣,永远温柔服帖,在微风里折了裙摆。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三百首,来来回回诉说着的,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无需惊天动地,无需海枯石烂,只要能在有生之年拥有你,值得花光我所有运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令人魂牵梦萦的意中人啊,就在河水的那一旁,隔着深秋白露,越过茂盛芦苇,终于一睹她的真面目。然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伊人总是触不可及,追寻她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但是又怎么放得下?只得硬着头皮,不断前往,抬头一看,呀,她仍“宛在水中央”。这份对爱情理想的真诚与执着,已经超越了狭隘的男女之情,不管前方多么艰险,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渝。那位伊人,正是我们心中的理想,灯塔一般闪耀在远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看似念起的是恋人的衣襟,眼前浮现起的却是他眉眼间的笑意。古时的女子立于城墙之上,静静伫立,待恋人来寻。等着等着,有些恼了,“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因为有深切的爱,所以有了淡淡的怨。同是等而不至的怨,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有相似的意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情不自禁地为对方的错找借口,什么都包涵,什么都原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卑,低到尘埃里自顾自怜。“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思念是最骗不了人的东西,也最能反反复复折腾你,总是刚拿起又放下,一天不见你,哪儿都不对劲。诗经里的内心独白,大胆夸张而又略带矜持,言少而意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是桃花开,少女在桃树下笑,竟比鲜艳的桃花还要美。不远处凝望她的人,也不禁看得怔了。“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终于等到要娶她回家的这一天,这个艳若桃李的姑娘,定能照亮他为她筑起的厅堂。掀开那面鲜红的盖头,正正经经迎她进门,她再是不胜娇羞,从此也梳起妇人发髻,一心为他操持家务。婚姻在古人眼里不是束缚,也不是冷若冰霜的相敬如宾,而是真切的相爱,水到渠成地一同生活。他知她性子温顺体贴,能给他与家人带来幸福;她亦知他是爱她护她的好郎君。桃树下的那场相逢,定下了婚嫁的誓约,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一首《绿衣》,始开悼念亡妻诗风先河。睹物思人,最是伤心。妻子留下的绿衣,针线细密,缝制痕迹犹在,人却已经离开。“絺兮绤兮,凄其以风。”从此身着的粗葛细葛,怎么也不能熨帖人心,也不能使留在世间的人感受到温暖。“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悲怆的结尾,蕴含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元稹在《遣悲怀》化用《绿衣》,一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情深意重,却也遣不了悲怀。苏轼亦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斯人已逝,无法释怀,因而无处话凄凉。失去爱人,是永恒地失去一件绿衣,你大可翻箱倒柜,满面尘霜,只记得当初穿上它时的合身和喜悦,却再也找不到。唯有记忆里那件绿衣,永远温柔服帖,在微风里折了裙摆。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三百首,来来回回诉说着的,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无需惊天动地,无需海枯石烂,只要能在有生之年拥有你,值得花光我所有运气。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