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論柴靜刷屏到現在回歸平靜
某一天醒來看朋友圈的時候,柴靜的一部紀錄片佔據了一行、兩行、三行....的版幅。
然後,整個過程很自然地發展著:第一天稱讚著轉發,第二天罵罵咧咧的抨擊,第三天安靜地悄無聲息隱沒。
就在事件進行得火熱時,一個在家裡舒展筋骨的夜晚,心想著找點東西看看排解一下機械運動的無聊后點開了這部“穹頂”。
看了開頭柴靜對于自己孩子的描述,大致覺得似乎沒那麼有趣,之後聽著柴靜一如往昔的煽情語氣,看到對於中國重度污染地區的一些尋訪,看著一些抱怨一些數據,已然完全沒有了興趣。
於是後來,我和先生索性去看了那部“穹頂之下”的美劇。
柴靜的“穹頂”,純粹是一部告知的紀錄片....
柴靜不該用自己的孩子說事。用孩子的健康問題來暗示,這必然會造成一些所謂愛國者意見,即便面對現實的壞境破壞,有些人也必不會非常冷靜;用自掏腰包拍片做宣傳點,你想體現無私,但是太刻意了一些。
不要忘了你還裹著媒體這身皮囊,現今中國的媒體,給老百姓的感覺大概就是炒作了。
日漸老道的老百姓也知道了一些媒體的盈利方式,所以他們更多地想到了柴靜之後的收益,於是這紀錄片的意味似乎掉價了不少。
就像柴靜的柴氏煽情,情感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在冰冷的媒體評論圈一次兩次這樣溫情的方式會博得眼球,但是讀者看客也都在日漸成熟,面對更理性的事件也許不會永遠滴著眼淚迎合你的觀點。
“穹頂”只是記錄,卻沒有方案,這使得很多急性子的觀者很沒有耐性。
所以很多人開始抨擊,從中牽扯出了利益糾葛,以及政府不作為的論點。
自掏腰包花了這些錢,效果確是把記錄片變成了宣傳片,告訴其實大眾已然深知且每日討論的環境問題,卻把把誠惶誠恐的心情累加到最高。
從事件最頂端俯瞰,柴靜只是用了廣而告之的辦法把中國目前的環境問題放大,把普通百姓沒辦法整理廣播的內容變成了焦點,有討論就能有重視——視頻記錄的根源在於爲了環保;抨擊方只是單純噴了柴靜本身,揣測了這次事件本身的驅使動力,對於紀錄片的倡導並沒有異議。
所以,雙方都了結環保問題的嚴峻,卻又在一些偏離主題的事情上分河對戰,真是相煎何太急。
如今的中國,媒體對個人、媒體對媒體、個人對個人都在不停地對話甚至是對抗。
你說的是婆家論我說的是公家理。
已經翻頁的一些年代,有掌權者獨斷專行之時,有公論缺失之時,有言論閉鎖之時,卻沒有完全找不出好壞之時。
現在的中國社會,似乎沒有了好壞論最明顯的界限。
一個事件的出現,一方不論說好說壞,另一方必要千方百計尋找駁斥的材料。
就像是任性的孩子萬般不願接納別人的觀點,始終以那種唯我獨尊的架勢咄咄逼人。
有人說中國現在在走的路,只是西方發達國家過去100年走過的,經濟高度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接著就是民間環保意識的覺醒。
於是如今的中國,人數眾多、年齡成份決定著教育基礎與個人意識、好壞論缺失的社會,要論覺醒,是否還早。
所以身邊的朋友笑談,希望自己70歲之前可以感受到環境的改善。
我說,希望你女兒嫁人生娃之前就可以改善。她的女兒現在只有1歲半。
她說,這不太可能....
然後,整個過程很自然地發展著:第一天稱讚著轉發,第二天罵罵咧咧的抨擊,第三天安靜地悄無聲息隱沒。
就在事件進行得火熱時,一個在家裡舒展筋骨的夜晚,心想著找點東西看看排解一下機械運動的無聊后點開了這部“穹頂”。
看了開頭柴靜對于自己孩子的描述,大致覺得似乎沒那麼有趣,之後聽著柴靜一如往昔的煽情語氣,看到對於中國重度污染地區的一些尋訪,看著一些抱怨一些數據,已然完全沒有了興趣。
於是後來,我和先生索性去看了那部“穹頂之下”的美劇。
柴靜的“穹頂”,純粹是一部告知的紀錄片....
柴靜不該用自己的孩子說事。用孩子的健康問題來暗示,這必然會造成一些所謂愛國者意見,即便面對現實的壞境破壞,有些人也必不會非常冷靜;用自掏腰包拍片做宣傳點,你想體現無私,但是太刻意了一些。
不要忘了你還裹著媒體這身皮囊,現今中國的媒體,給老百姓的感覺大概就是炒作了。
日漸老道的老百姓也知道了一些媒體的盈利方式,所以他們更多地想到了柴靜之後的收益,於是這紀錄片的意味似乎掉價了不少。
就像柴靜的柴氏煽情,情感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在冰冷的媒體評論圈一次兩次這樣溫情的方式會博得眼球,但是讀者看客也都在日漸成熟,面對更理性的事件也許不會永遠滴著眼淚迎合你的觀點。
“穹頂”只是記錄,卻沒有方案,這使得很多急性子的觀者很沒有耐性。
所以很多人開始抨擊,從中牽扯出了利益糾葛,以及政府不作為的論點。
自掏腰包花了這些錢,效果確是把記錄片變成了宣傳片,告訴其實大眾已然深知且每日討論的環境問題,卻把把誠惶誠恐的心情累加到最高。
從事件最頂端俯瞰,柴靜只是用了廣而告之的辦法把中國目前的環境問題放大,把普通百姓沒辦法整理廣播的內容變成了焦點,有討論就能有重視——視頻記錄的根源在於爲了環保;抨擊方只是單純噴了柴靜本身,揣測了這次事件本身的驅使動力,對於紀錄片的倡導並沒有異議。
所以,雙方都了結環保問題的嚴峻,卻又在一些偏離主題的事情上分河對戰,真是相煎何太急。
如今的中國,媒體對個人、媒體對媒體、個人對個人都在不停地對話甚至是對抗。
你說的是婆家論我說的是公家理。
已經翻頁的一些年代,有掌權者獨斷專行之時,有公論缺失之時,有言論閉鎖之時,卻沒有完全找不出好壞之時。
現在的中國社會,似乎沒有了好壞論最明顯的界限。
一個事件的出現,一方不論說好說壞,另一方必要千方百計尋找駁斥的材料。
就像是任性的孩子萬般不願接納別人的觀點,始終以那種唯我獨尊的架勢咄咄逼人。
有人說中國現在在走的路,只是西方發達國家過去100年走過的,經濟高度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接著就是民間環保意識的覺醒。
於是如今的中國,人數眾多、年齡成份決定著教育基礎與個人意識、好壞論缺失的社會,要論覺醒,是否還早。
所以身邊的朋友笑談,希望自己70歲之前可以感受到環境的改善。
我說,希望你女兒嫁人生娃之前就可以改善。她的女兒現在只有1歲半。
她說,這不太可能....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