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例和开灯
年例是我大茂名的过年重头戏。每个村子或者社区都有着特定的年例日子(从年初二到年廿十),摆宴席宴请亲戚好友大吃一顿,拜神,还有些村子凑钱请个戏台子过来热闹热闹。
今年我们家也做年例,因为我几个兄弟“开灯”。至今我也不是很清楚“开灯”的风俗从何而来。通俗来讲,就是家里有几口男丁(开灯仅限男丁)就买几台纸灯,挂在家中的一楼正厅,然后村里凑钱请舞狮队来,到有开灯的那几户人家里去舞几下,抢主人家的红包,放鞭炮,完事——证明家里的开灯男丁就正式载入家族谱了!
而开灯的男丁年龄却不定。比如我大堂哥在几岁时便开了灯,而今年我的两个弟弟还有一个堂弟,都是成年了或接近成年了才开灯。更是有个亲戚到家里聊家常时,说是他还没开灯,但家里刚满月的小儿子却打算明年开灯。真是奇了怪了。
开灯是在我们村年例(年初六)的前一天,即初五举行的仪式。初五那天便要在一楼大厅靠近土地公灶台的天花板上钻孔安装挂钩。婶婶事先买好三台纸灯架、三台煤油灯、三条三丈六的红绳,以及准备好了一张新方桌,摆上茶水饼果。到了初五晚上,由我爸爸和叔叔把煤油灯装好煤油和灯芯,小心放进纸灯架,尺寸要把握好(以往有过人家不小心把整个纸灯都烧掉的案例),用红纸把一个胡萝卜包好吊在纸灯上(胡萝卜寓意男丁的蛋蛋,人丁旺盛),然后用三丈六的红绳绑好纸灯,穿过天花板的挂钩把纸灯吊上去,另一头便绑在厅墙的挂钩上,方便不时把灯降下来加灯油。
初六的凌晨2点半,我的大堂哥作为开灯人的兄长,便得出发去村边的庙里和众人一起,把神像们用轿子抬着绕村几圈,寓意帮开灯人求得神的保佑。队伍的牵头有着敲锣打鼓的几个年轻人,因此从锣鼓声我们在家里也可以判断队伍走到了哪里。爸爸和叔叔也彻夜未眠,得起来把灯油加满。剩下的妇女孩子也没得睡,都在为初六中午的宴席准备着食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年例宴席的食材也更多种多样,鲍鱼、海参甚至海龟等贵价海鲜已然成为年例桌上的常客。一桌年例上的菜式往往体现了主人家的慷慨程度和在外打拼的成功程度。这苦的不仅是出钱的长辈,更苦了处理食材的妇女孩子们。而做几桌宴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做过的人是体会不了的。光是需要把五桌需要的鲍鱼刷干净,就花了我们4个娘俩一个小时。
等到中午的亲戚好友过来,又得招呼他们喝茶吃零食等待开席。等到龙卷风般把菜式做完端上席,又等亲戚们龙卷风般把饭菜扫过一遍走后,我们几个充当服务员的苦力,都坐在茶几旁歇着不说话,对席上的菜式根本提不起一点点的胃口。
做年例这种事情,用我婶婶的话来说,就是“辛辛苦苦拼一年,回来摆几桌好看的年例,又得去拼一年”。
各种平时不怎么吃的食材在过多菜式的掩盖下变得庸常,各项开支在孩子老人的红包和人情来往中变得惊心。我看到了家人的疲惫,却也看到了莫名的满足感。
也许是满足于舞狮队在家中掀起的旺气,亲戚好友的一年一聚,也许,仅仅是因为晚上孩子们观看烟火大戏时脸上的雀跃欢喜。
一年就一次,怎么的也得搞得开开心心。——婶婶如是说。
今年我们家也做年例,因为我几个兄弟“开灯”。至今我也不是很清楚“开灯”的风俗从何而来。通俗来讲,就是家里有几口男丁(开灯仅限男丁)就买几台纸灯,挂在家中的一楼正厅,然后村里凑钱请舞狮队来,到有开灯的那几户人家里去舞几下,抢主人家的红包,放鞭炮,完事——证明家里的开灯男丁就正式载入家族谱了!
而开灯的男丁年龄却不定。比如我大堂哥在几岁时便开了灯,而今年我的两个弟弟还有一个堂弟,都是成年了或接近成年了才开灯。更是有个亲戚到家里聊家常时,说是他还没开灯,但家里刚满月的小儿子却打算明年开灯。真是奇了怪了。
开灯是在我们村年例(年初六)的前一天,即初五举行的仪式。初五那天便要在一楼大厅靠近土地公灶台的天花板上钻孔安装挂钩。婶婶事先买好三台纸灯架、三台煤油灯、三条三丈六的红绳,以及准备好了一张新方桌,摆上茶水饼果。到了初五晚上,由我爸爸和叔叔把煤油灯装好煤油和灯芯,小心放进纸灯架,尺寸要把握好(以往有过人家不小心把整个纸灯都烧掉的案例),用红纸把一个胡萝卜包好吊在纸灯上(胡萝卜寓意男丁的蛋蛋,人丁旺盛),然后用三丈六的红绳绑好纸灯,穿过天花板的挂钩把纸灯吊上去,另一头便绑在厅墙的挂钩上,方便不时把灯降下来加灯油。
初六的凌晨2点半,我的大堂哥作为开灯人的兄长,便得出发去村边的庙里和众人一起,把神像们用轿子抬着绕村几圈,寓意帮开灯人求得神的保佑。队伍的牵头有着敲锣打鼓的几个年轻人,因此从锣鼓声我们在家里也可以判断队伍走到了哪里。爸爸和叔叔也彻夜未眠,得起来把灯油加满。剩下的妇女孩子也没得睡,都在为初六中午的宴席准备着食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年例宴席的食材也更多种多样,鲍鱼、海参甚至海龟等贵价海鲜已然成为年例桌上的常客。一桌年例上的菜式往往体现了主人家的慷慨程度和在外打拼的成功程度。这苦的不仅是出钱的长辈,更苦了处理食材的妇女孩子们。而做几桌宴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做过的人是体会不了的。光是需要把五桌需要的鲍鱼刷干净,就花了我们4个娘俩一个小时。
等到中午的亲戚好友过来,又得招呼他们喝茶吃零食等待开席。等到龙卷风般把菜式做完端上席,又等亲戚们龙卷风般把饭菜扫过一遍走后,我们几个充当服务员的苦力,都坐在茶几旁歇着不说话,对席上的菜式根本提不起一点点的胃口。
做年例这种事情,用我婶婶的话来说,就是“辛辛苦苦拼一年,回来摆几桌好看的年例,又得去拼一年”。
各种平时不怎么吃的食材在过多菜式的掩盖下变得庸常,各项开支在孩子老人的红包和人情来往中变得惊心。我看到了家人的疲惫,却也看到了莫名的满足感。
也许是满足于舞狮队在家中掀起的旺气,亲戚好友的一年一聚,也许,仅仅是因为晚上孩子们观看烟火大戏时脸上的雀跃欢喜。
一年就一次,怎么的也得搞得开开心心。——婶婶如是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