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穹顶之下》的思考
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全片103分钟,柴静走访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并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柴静的雾霾调查:苍穹之下》视频来源爱奇艺网站
http://www.iqiyi.com/v_19rro0p6rc.html?list=19rrmn3yla#vfrm=4-10-0-1?src=focustext_0_20130527_1
断断续续花了2小时时间观看了这份视频,以前对PM2.5比较忽略,只知道是一个环保指标,经常看到只是一知半解,总以为雾霾也好,PM2.5也罢,那都是北方的事,在我们南方基本可以无视。现在通过柴静深入浅出的解说后,终于明白雾霾是什么,PM2.5是什么,和地域没有关系,更多是过度工业化产生的后果。
百度百科:PM2.5,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在学术界的分为一次气溶胶(Primary aerosol)和二次气溶胶(Secondary aerosol)两种。
自然源: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对待雾霾,我们能为空气做点什么呢?柴静的视频中阐述了结果与建议,有的措施我们普通人无法做到,有的办法却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如果你没有时间参加一家环保组织,那么你还可以做什么?支持环保,从自己做起,监督环保,从每一个公民做起,拿起手机拍下证据,拨打举报电话12369。
很喜欢最后的语句,摘录分享给大家。
成千上万的孩子正在孕育、正在出生
这些河流、天空、大地 是应该属于他们的
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 不知克制
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 不知建设
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 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 同时也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
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 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 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
所以我才凝视它 就像我凝视你 所以我才守护它 就像我守护你
《穹顶之下》视频应用学习
培训方面推荐阅读
培训经理指南掌柜南哥的文章,摘录部分:
一条旧牛仔裤,一件白衬衫,语调沉静专业,叙述逻辑缜密强大,柴静就这样作为一名母亲,一名拥有话语权的名记者,凭借自己的力量和金钱为自己的女儿,为未来的中国,交上了一份名为《穹顶之上》之上的雾霾调查作品。
不可否认,《穹顶之下》本身以系统性的思路、广泛的调查、生动的多元化视听语言,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 那么柴静式的”雾霾课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的认同呢?南哥截屏了131页柴静的演讲整理了21个技巧分享给大家: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去看,《苍顶之下》应该属于态度类教学的范畴,例如企业文化培训、敬业度培训、安全作业培训、追求卓越培训、互联网的极致思维培训,都是这一类的学习。当然你也可以把这堂培训认为是一场技术普及类的培训。
文章网址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k5Mzk3Mg==&mid=203874056&idx=1&sn=f7946f85c4616d5fd0dd14c47bf046f2#rd
演讲方面推荐阅读
《柴静感召3亿人背后的10个演讲技巧》 作者:Jack
摘录部分:
朋友圈第一次被一个演说爆表—不仅仅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关乎我们的子子孙孙的生死利益,更重要的是她也完美的诠释了一个站在台前的演讲者应该说什么,怎么说。所以我迫不及待的想从演说的角度剖析,为什么我们看完以后会被感召?文章速读2分钟,对演说感兴趣的朋友,多注意看黄色标注部分,估计得花个10分钟。
1. 演说目的&话题
从柴静的103分钟演说视频中,她披露了很多信息,表达了她的态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她感召了我们要改变观念,采取行动。她的演说涵盖了四大演说目的(除开类似相声或者脱口秀一类的搞笑演说):陈述,解释,说服和激励。 当然整篇演说达到的肯定是激励的目的(你有没有看到最后告诉自己以后要怎样不要怎样?)但她的演讲不是以自己抗争获取胜利的故事去激励,而是为了服务于更多人的利益出发,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做出的一系列调查去激励。
她选择的话题是空气污染,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确实存在的现实问题,触及到人类的五大需求之一:生存需求。(其它的包括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自我和被人尊重,自我价值实现)尽管这不是她擅长的话题,但是因为做了大量详实的调研和实地走访,她已经成为了这个话题强有力的发言人之一。
另外,在演讲过程中,她多次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尊重观众,自问自答,把观众心中的疑惑一一解开;她真挚的情感自然流露,让你听上近2个小时也依然沉浸其中。
文章来源:http://www.ghrlib.com/talent/10765
http://www.iqiyi.com/v_19rro0p6rc.html?list=19rrmn3yla#vfrm=4-10-0-1?src=focustext_0_20130527_1
断断续续花了2小时时间观看了这份视频,以前对PM2.5比较忽略,只知道是一个环保指标,经常看到只是一知半解,总以为雾霾也好,PM2.5也罢,那都是北方的事,在我们南方基本可以无视。现在通过柴静深入浅出的解说后,终于明白雾霾是什么,PM2.5是什么,和地域没有关系,更多是过度工业化产生的后果。
百度百科:PM2.5,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后者。在学术界的分为一次气溶胶(Primary aerosol)和二次气溶胶(Secondary aerosol)两种。
自然源: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固定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流动源主要是各类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使用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
对待雾霾,我们能为空气做点什么呢?柴静的视频中阐述了结果与建议,有的措施我们普通人无法做到,有的办法却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如果你没有时间参加一家环保组织,那么你还可以做什么?支持环保,从自己做起,监督环保,从每一个公民做起,拿起手机拍下证据,拨打举报电话12369。
很喜欢最后的语句,摘录分享给大家。
成千上万的孩子正在孕育、正在出生
这些河流、天空、大地 是应该属于他们的
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 不知克制
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 不知建设
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 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 同时也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
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 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 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
所以我才凝视它 就像我凝视你 所以我才守护它 就像我守护你
《穹顶之下》视频应用学习
培训方面推荐阅读
培训经理指南掌柜南哥的文章,摘录部分:
一条旧牛仔裤,一件白衬衫,语调沉静专业,叙述逻辑缜密强大,柴静就这样作为一名母亲,一名拥有话语权的名记者,凭借自己的力量和金钱为自己的女儿,为未来的中国,交上了一份名为《穹顶之上》之上的雾霾调查作品。
不可否认,《穹顶之下》本身以系统性的思路、广泛的调查、生动的多元化视听语言,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 那么柴静式的”雾霾课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的认同呢?南哥截屏了131页柴静的演讲整理了21个技巧分享给大家: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去看,《苍顶之下》应该属于态度类教学的范畴,例如企业文化培训、敬业度培训、安全作业培训、追求卓越培训、互联网的极致思维培训,都是这一类的学习。当然你也可以把这堂培训认为是一场技术普及类的培训。
文章网址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k5Mzk3Mg==&mid=203874056&idx=1&sn=f7946f85c4616d5fd0dd14c47bf046f2#rd
演讲方面推荐阅读
《柴静感召3亿人背后的10个演讲技巧》 作者:Jack
摘录部分:
朋友圈第一次被一个演说爆表—不仅仅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关乎我们的子子孙孙的生死利益,更重要的是她也完美的诠释了一个站在台前的演讲者应该说什么,怎么说。所以我迫不及待的想从演说的角度剖析,为什么我们看完以后会被感召?文章速读2分钟,对演说感兴趣的朋友,多注意看黄色标注部分,估计得花个10分钟。
1. 演说目的&话题
从柴静的103分钟演说视频中,她披露了很多信息,表达了她的态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她感召了我们要改变观念,采取行动。她的演说涵盖了四大演说目的(除开类似相声或者脱口秀一类的搞笑演说):陈述,解释,说服和激励。 当然整篇演说达到的肯定是激励的目的(你有没有看到最后告诉自己以后要怎样不要怎样?)但她的演讲不是以自己抗争获取胜利的故事去激励,而是为了服务于更多人的利益出发,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做出的一系列调查去激励。
她选择的话题是空气污染,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确实存在的现实问题,触及到人类的五大需求之一:生存需求。(其它的包括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自我和被人尊重,自我价值实现)尽管这不是她擅长的话题,但是因为做了大量详实的调研和实地走访,她已经成为了这个话题强有力的发言人之一。
另外,在演讲过程中,她多次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尊重观众,自问自答,把观众心中的疑惑一一解开;她真挚的情感自然流露,让你听上近2个小时也依然沉浸其中。
文章来源:http://www.ghrlib.com/talent/10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