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生
易生。易生。
当往事一一如斯逝去,这样的声音依然蛰伏于光阴之中。并不时在某些形影相吊的夜晚拖拽着大段回忆重现。
我知道,如果时光再次将你推搡至我的面前,你必定还会如往日一样地带着童稚的笑站在我面前,这样叫我。
只是一切都被打上了“过去”的封印。
而我在岁月的如是压迫中,渐渐地放弃了辩解与争取的努力。
你我终究是不同的人。
如今你也如我彼时所预见的那样,终于是从我的生命中走出去了。
易生。易生。
她欢快地跑到他面前。远远地冲他挥手,叫他的名字。
他看着那个瘦削矮小的影子雀跃着靠近,眼睛里亦亮起星点的光。
他因出生时的波折被取名为“易生”。是单纯美好的愿望。可以应用于每一个活着的生命。或许暗示他与生俱来的博爱。
她自第一次相识起就爱上他的名字。或者只是喜欢在他耳边重复地叫,痴痴地纠缠于他的每一次应答。
相比之下她的名字倒带有一些疑似苦难的成分。沐雨。李沐雨。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个词意倾向“妥协”的成语。
即便此后他一直见证的是她的不妥协。
她从大大的挎包里掏出已经揉得皱巴巴的素描给他看。固定不变的人的侧脸。年轻的或是年老的。有时她会给那些浮于阴影的面容加上些诸如耳环之类的挂饰。
她画的最多的是些漂亮的女子。耳朵上挂着藏饰一样华丽繁复的耳坠。
他常常端详着那些揉皱了的脸孔,想象她肆意用阴影表现光明的美。
有时候他手握那些粗糙的纸张,猜想她创作时认真得略显稚拙的侧脸——大概如画中人一样,甘愿沉于阴影。
她在他们的十四岁上迷恋上画画。然而并没有持续多久。这是她惯常的作风,拿起得快——即便代价巨大——放下也迅疾——只要她想。
此后她只是依循主观臆想肆意创作一些有悖于美术创作规则的作品。一些甘于破碎的面容。
她在作画时是极认真的。下笔谨慎,表情执着。
只是每当她画完一张就将画作随意地弃之一边。或是胡乱塞进包中带给他看。从不珍视。
他由此窥见她性情中危险的成分,暗自为她担心。
数年之后,当他历经过对往事的无数次反刍,反而对当初的判断心生质疑。也许是由于想起的太多,慢慢地使他看不清过去。
虽然他深知对于世事,她一直比他看得透彻分明。又或者是因为他无心抗争,所以不想如她一样执意深入人间,亲手扒开覆盖住这个世间的棘草,非要一探究竟。
她注定是要遵循内心走下去的。然而人的内心所指往往是远比现实崎岖的道路。所以她注定在这个与她内心相背的世间流离失所,漂泊无依。
年少的时候,当他屡次面见她在不能够正视这个世界却被自己的内心支使得过于痛苦时,已经隐约觉得她是无救的。
只是那些时候他还手持残存的一点青春,还有些许勇气相信爱如拯救。
所以他们相爱。
如果爱在伊始带有一些救赎的意图,或许意味着这样的爱情此后将走上一条无可救的道路。
他从来不肯叫她的名字。
好像是怕对她姓名中隐晦的不详的重复,会使他所担忧的她的苦难得到应验。
他知道当她真正地面对苦难的时候是不想拉他一起历经的。
于是这样细微的偏执的坚持亦建立在他对她的依赖与不舍上。
彻底放下画笔之后她开始写字。常常在做一些琐事的时候在脑中与自己倾诉。记录下其中的一些句子。大部分交流交付给自己。
她很少写故事——如果要写,那些故事的男主角必定叫作“易生”。总是些沉默隐忍的少年,渴望被爱因此执着地去爱。
她的故事常常以人事分离作为终局。
他曾经询问过。她狡黠地答,易生,我以他们帮你经历各种聚散离合,当你以后真正遇到分离的时候就会觉得与那些“易生”比起来你更幸运一些吧。
彼时他对她这样的乖张是有一些怨念的。总觉得她安插在故事中的离别是有意呈给他看的。觉得她在那些字的间隙间时刻暗示她将离他而去。
很久之后当他终于知晓彼时她是怎样地依恋他以至于竭力制造“旁人”的离别以期抽离他生命中的种种不完满——那些他却只当是离别前的赠言报以怨恨。
单纯和爱被她作为抗争的武器。她怀抱希望竭力在所谓的圭臬中挣揣。
然而她终究是无力与世间相抗衡的。较之命运,仍是与众人无异的草芥一粒。
因而她再怎样努力也无法阻止命运执意要他们承受的分离。
对于他们的分离,易生似也没有了确切的记忆。只觉得爱时刻骨,弃之平淡。——符合她一贯的作风。
他如今只能记起他们是真的分开了。
各自散落于广袤的江湖两端,试图彼此相忘。
事实上他并没有亲见她的苦难。
一切如他所料,她在因抗争带来的惩罚来临之前离开他。
她可以让他看见她的笑,眼泪,骄纵,奋不顾身。
唯独不能让他看到伤口。
易生在他们分别许久之后看到她写的书。一个冗长的依然以分离为终局的故事。
她在最后写——
易生,当往日逐渐积沉下来之后我得以怀着观望的心境看清彼时的我们。我太过沉浸于爱情,以至于最初的希望模糊难辨。
我相信人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受难的。而我们留恋于各种人事与其说是做某种情感上的选择,不如说是借助某些我们自认为是对的情感逃避责难。
只是在这个一切事情发生后都可以成为“注定”的世间,哪里有什么对错之分?又怎么会想当然地觉得自己可以逃过某些必然呢?
而今我宁愿放下内心的形而上的希冀转而投入这个真实得使人不免战栗的人间。
在内心的指引下走了这么久,亦砍削了自己的无数期许。碰撞得遍体鳞伤。当下我终于觉得这个尘世——连同它所有的非难,冰冷,疼痛——才是温暖可触的。
我看着这些淡漠的字句。
纸笔哽咽多时,如今我终于再度成为在你笔端沉默的少年。
当往事一一如斯逝去,这样的声音依然蛰伏于光阴之中。并不时在某些形影相吊的夜晚拖拽着大段回忆重现。
我知道,如果时光再次将你推搡至我的面前,你必定还会如往日一样地带着童稚的笑站在我面前,这样叫我。
只是一切都被打上了“过去”的封印。
而我在岁月的如是压迫中,渐渐地放弃了辩解与争取的努力。
你我终究是不同的人。
如今你也如我彼时所预见的那样,终于是从我的生命中走出去了。
易生。易生。
她欢快地跑到他面前。远远地冲他挥手,叫他的名字。
他看着那个瘦削矮小的影子雀跃着靠近,眼睛里亦亮起星点的光。
他因出生时的波折被取名为“易生”。是单纯美好的愿望。可以应用于每一个活着的生命。或许暗示他与生俱来的博爱。
她自第一次相识起就爱上他的名字。或者只是喜欢在他耳边重复地叫,痴痴地纠缠于他的每一次应答。
相比之下她的名字倒带有一些疑似苦难的成分。沐雨。李沐雨。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那个词意倾向“妥协”的成语。
即便此后他一直见证的是她的不妥协。
她从大大的挎包里掏出已经揉得皱巴巴的素描给他看。固定不变的人的侧脸。年轻的或是年老的。有时她会给那些浮于阴影的面容加上些诸如耳环之类的挂饰。
她画的最多的是些漂亮的女子。耳朵上挂着藏饰一样华丽繁复的耳坠。
他常常端详着那些揉皱了的脸孔,想象她肆意用阴影表现光明的美。
有时候他手握那些粗糙的纸张,猜想她创作时认真得略显稚拙的侧脸——大概如画中人一样,甘愿沉于阴影。
她在他们的十四岁上迷恋上画画。然而并没有持续多久。这是她惯常的作风,拿起得快——即便代价巨大——放下也迅疾——只要她想。
此后她只是依循主观臆想肆意创作一些有悖于美术创作规则的作品。一些甘于破碎的面容。
她在作画时是极认真的。下笔谨慎,表情执着。
只是每当她画完一张就将画作随意地弃之一边。或是胡乱塞进包中带给他看。从不珍视。
他由此窥见她性情中危险的成分,暗自为她担心。
数年之后,当他历经过对往事的无数次反刍,反而对当初的判断心生质疑。也许是由于想起的太多,慢慢地使他看不清过去。
虽然他深知对于世事,她一直比他看得透彻分明。又或者是因为他无心抗争,所以不想如她一样执意深入人间,亲手扒开覆盖住这个世间的棘草,非要一探究竟。
她注定是要遵循内心走下去的。然而人的内心所指往往是远比现实崎岖的道路。所以她注定在这个与她内心相背的世间流离失所,漂泊无依。
年少的时候,当他屡次面见她在不能够正视这个世界却被自己的内心支使得过于痛苦时,已经隐约觉得她是无救的。
只是那些时候他还手持残存的一点青春,还有些许勇气相信爱如拯救。
所以他们相爱。
如果爱在伊始带有一些救赎的意图,或许意味着这样的爱情此后将走上一条无可救的道路。
他从来不肯叫她的名字。
好像是怕对她姓名中隐晦的不详的重复,会使他所担忧的她的苦难得到应验。
他知道当她真正地面对苦难的时候是不想拉他一起历经的。
于是这样细微的偏执的坚持亦建立在他对她的依赖与不舍上。
彻底放下画笔之后她开始写字。常常在做一些琐事的时候在脑中与自己倾诉。记录下其中的一些句子。大部分交流交付给自己。
她很少写故事——如果要写,那些故事的男主角必定叫作“易生”。总是些沉默隐忍的少年,渴望被爱因此执着地去爱。
她的故事常常以人事分离作为终局。
他曾经询问过。她狡黠地答,易生,我以他们帮你经历各种聚散离合,当你以后真正遇到分离的时候就会觉得与那些“易生”比起来你更幸运一些吧。
彼时他对她这样的乖张是有一些怨念的。总觉得她安插在故事中的离别是有意呈给他看的。觉得她在那些字的间隙间时刻暗示她将离他而去。
很久之后当他终于知晓彼时她是怎样地依恋他以至于竭力制造“旁人”的离别以期抽离他生命中的种种不完满——那些他却只当是离别前的赠言报以怨恨。
单纯和爱被她作为抗争的武器。她怀抱希望竭力在所谓的圭臬中挣揣。
然而她终究是无力与世间相抗衡的。较之命运,仍是与众人无异的草芥一粒。
因而她再怎样努力也无法阻止命运执意要他们承受的分离。
对于他们的分离,易生似也没有了确切的记忆。只觉得爱时刻骨,弃之平淡。——符合她一贯的作风。
他如今只能记起他们是真的分开了。
各自散落于广袤的江湖两端,试图彼此相忘。
事实上他并没有亲见她的苦难。
一切如他所料,她在因抗争带来的惩罚来临之前离开他。
她可以让他看见她的笑,眼泪,骄纵,奋不顾身。
唯独不能让他看到伤口。
易生在他们分别许久之后看到她写的书。一个冗长的依然以分离为终局的故事。
她在最后写——
易生,当往日逐渐积沉下来之后我得以怀着观望的心境看清彼时的我们。我太过沉浸于爱情,以至于最初的希望模糊难辨。
我相信人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受难的。而我们留恋于各种人事与其说是做某种情感上的选择,不如说是借助某些我们自认为是对的情感逃避责难。
只是在这个一切事情发生后都可以成为“注定”的世间,哪里有什么对错之分?又怎么会想当然地觉得自己可以逃过某些必然呢?
而今我宁愿放下内心的形而上的希冀转而投入这个真实得使人不免战栗的人间。
在内心的指引下走了这么久,亦砍削了自己的无数期许。碰撞得遍体鳞伤。当下我终于觉得这个尘世——连同它所有的非难,冰冷,疼痛——才是温暖可触的。
我看着这些淡漠的字句。
纸笔哽咽多时,如今我终于再度成为在你笔端沉默的少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