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玩家写的 Diana+ / Diana F+ 完全攻略(上)
Diana+ / Diana F+ 完全攻略(上)
▲ Diana F+,1960/2008
「全塑膠製的Diana相機可說是六零年代的傳奇,透過她的塑膠鏡頭,你會看見像夢一樣的世界,拍攝出來的照片會有如夢似幻的感覺。」 ...Lomography Society
當我上禮拜跟朋友一起去買120底片的時候,他很驚訝地以為我開始玩起哈蘇相機(Hasselblad)了(後記:當然,我後來還是弄了一台哈蘇)。然而,聽到我買了Lomo玩具相機之後,乾笑了一聲,但隨後立即收起嗤之以鼻的態度,因為他知道,我這個人買東西有一定的原則,不會沒理由地隨便看便宜就買。
那麼為什麼我買了這台玩具相機呢?我一直認為,Lomo這種東西只有高手才能駕馭,正如同我技術不到家,之前用LC-A怎麼拍都像是照相手機般隨處可得的平凡影像。於是我開始反思,事情或許不是如此。即便Lomo的宗旨是「不用想太多,直接拍就對了」(Don't Think, Just Shoot),但我看過太多國內與國外的Lomography作品,真正觸及人心的影像,顯然不是用Auto一檔幹到底的隨手拍玩家,而是具備豐富攝影知識與實務經驗的高手。
所謂「不用想太多,直接拍就對了」這句口號,我只能理解為它是Lomography Society公司的行銷話術,而非攝影人的觀點。以控制最終成像結果來說,比起Lomo相機,我反而覺得單眼相機容易許多。
Diana+ / Diana F+ 怎麼來的?
時間回到1960年,一間位於香港的小工廠,製造了一台非常廉價的120中片幅相機,名為「Diana」。全塑膠製的廉價成本,使得它推出時的售價僅需1美元。以當時成熟發展的相機工業來看,Diana無疑是個失敗產品,以致於1970年後便完全銷聲匿跡。
就像是普天之下所有藝術家的遭遇,死後身價才水漲船高,Diana停產後開始在前衛派攝影師之間流傳,他們愛極了Diana如夢似幻般的柔焦影像、不合常理的色彩濃郁、以及不可預期的失焦特性,Diana以一種非常原始暴力式的風格征服全世界。隨後,在七零年代末期,Diana衍生出各種版本,甚至有一說是Holga的誕生,也受到Diana的影響。
2007年冬天,Lomography Society相中這台相機,推出全新復刻版Diana+與閃光燈版本Diana F+,售價是當年1美元的100倍!再次帶給全世界Lomo愛好者一份大禮。
(以上三段歷史段落,翻譯自Diana+官方網站,由Citta作不負責翻譯)
Diana+ 的光圈與快門?
▲ 光圈四檔,快門只有1/60跟Bulb
Diana+與Diana F+的機體結構相同,光圈有四檔,從左上圖可看到有幾個圖示:陰天、多雲、晴天、針孔,對應的實際光圈分別是f/11、f/16、f/22、f/150。什麼!當我看到f/150的時候,還以為我眼盲看錯了!任何一顆單眼相機的鏡頭,光圈都不可能到達f/150這種誇張的口徑,我一下子慌了,完全搞不清楚這種相機要怎麼玩。
快門則是如右上圖般,寫著N與B兩種,分別代表1/60、B快門,稍具攝影知識的人應該知道,這種光圈跟快門組合,如果不考慮大晴天下用f/16陽光法則,在其他攝影環境下,顯然只有超級高手,熟認測光與曝光知識,才有能耐鬆輕把玩。因此我下了一個結論:
Diana+是一部訓練測光與B快門功力的嚴苛工具。
▲ 針孔模式有兩種,可拆或不拆鏡頭,當拆掉鏡頭後,針孔的焦段可能會變為超級廣角
▲ f/150的光圈小到令人難以捉摸
Diana+最難能可貴的就是針孔攝影,把鏡頭拆掉之後,即可變成針孔模式,光圈小到f/150。這裡說的「針孔」,千萬別想到什麼偷拍用的針孔攝影機。
Diana+ 的焦距與對焦方式?
▲ 非常不準確的對焦方式
Diana+ 是120中片幅相機,鏡頭寫著75mm,如果要換算成熟悉的135單眼相機焦段,大約等於50mm標準鏡頭。對焦方式跟單眼一樣旋轉鏡頭,但因為取景器跟鏡頭是分開的,看不到鏡頭究竟有沒有對到正確焦點,只能轉到上面標示的三個位置,1~2m、2~4m、4m~無限遠。
實際上我們知道,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而改變,所以Diana的對焦方式不是很精確。以135系統為例,下圖是一顆典型的50mm標準鏡頭(Carl Zeiss T* Planar 50/1.4),當光圈使用f/11(第四排數字),對焦點在2公尺處(第二排數字),景深是1.5~3m(觀察第二排與第三排的關係),但如果我光圈用f/16,景深則會拉長到1.35~4.5m(觀察第二排與第三排的關係)。
▲ Carl Zeiss T* Planar 50/1.4
但對焦不精準對Diana+來說也沒關係,因為即使對準了,Diana的塑膠鏡頭也不可能太「銳利」,所以那個就當參考值吧。只是我在想,針孔模式f/150的景深一定長到嚇死人!
Diana+ 的照片尺寸
▲ 120底片不像135那麼好買
Diana+使用120底片,這種中片幅底片的寬度是6cm,比起常見的135底片(一般市面上買到的軟片):3.6cm x 2.4cm大多了!依相機不同,120底片彈性很廣,可切為以下幾種方式呈現。
一、6cm x 6cm,稱為「66」,可拍12張。
二、6cm x 4.5cm,稱為「645」,可拍16張(每張少了1.5cm,故可多拍四張)。
三、另外還有「67」、「612」...等不同廠牌的相機使用規格。
Diana+可以拍12張或16張,但照片既不是「66」也不是「645」,因為Diana+的片框較小,如果是12張,片幅是5.2cm x 5.2cm,如果是16張,片幅則是4.2cm x 4.2cm。不想瞭解這麼多無聊的數字也沒關係,只要記住一個重點就好了,Diana+拍出來一定是「正方形」照片!沒有直拍或橫拍的麻煩。
另外還能拍全景,這個我還沒摸熟,下回再說。
Diana+ 怎麼拍?
終於到本篇重點了,其實寫這篇的目的本來只想寫這一段,前面扯太多有的沒有,直接進入主題吧!Diana+怎麼拍才不會失敗?再次重申,我一直覺得Lomo是影像高手在玩的,所以我後來決定捨棄隨手拍的方式,改用一手拿測光表,一手拿相機,如履薄冰似的進行所謂影像創作。我學生時代跟過兩位大提琴老師,他們都曾經跟我說:「先有技術,才能談藝術,沒有深厚的樂器技巧,你要怎麼隨心所欲表達內心情感?」這道理用在照相機上,似乎也是如此。
下圖是我花了半小時整理的Diana+曝光值攻略圖表(ISO 100),參考管伯伯的格式,針孔的快門值則是從國外網站抄來的,請先服用。
縱軸是環境曝光值(Exposure Value,以下簡稱EV),橫軸是Diana+的四個光圈,藍底框格的「60」表示N快門1/60,三檔快門對照到EV分別是13、14、15,這代表什麼?
有在使用手持式入射測光表的人應該知道,只有在大太陽下,環境光才有可能到13~16,下午傍晚的值是9~10,而一般室內環境是4~7。所以呢!我才會說Diana+是練習B快門的工具,除非在大太陽下,否則N檔快門完全無用武之地!而大太陽下,很難出現令人驚豔的影像,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好吧,這是我的偏見。
▲ 我房間的燈源
▲ Minolta IVF手持式入射測光表
我房間只有一支日光燈管,用測光表量測環境光,得到數值是5.2,一般家裡大概是6或7左右。對照曝光表,看到EV=5那一列,在f/11、f/16、f/22光圈下,快門分別需要4秒、8秒、16秒,這只能用B快門。在針孔模式f/150更扯,需要曝光3小時又11分!我想如果這張照片丟著讓它曝完,天應該都亮了吧...
所以結論就是,玩Diana+,需要準備碼表跟測光表,否則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這幾天拍了一捲,還沒拿去沖,我想可能會死的很慘,因為當時隨手拍,全部都用N檔快門...,今天研究了才知道,用N的下場,必死無疑。
▲ Diana F+才有附閃燈,Diana+沒有
下集「Diana+ / Diana F+ 完全攻略(下)」要來研究閃光燈的GN出力值與應用面,今天把它接到別台相機拍了一些片,隨附的彩色濾片感覺可玩度提升很多!
阅读原文: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283296/
▲ Diana F+,1960/2008
「全塑膠製的Diana相機可說是六零年代的傳奇,透過她的塑膠鏡頭,你會看見像夢一樣的世界,拍攝出來的照片會有如夢似幻的感覺。」 ...Lomography Society
當我上禮拜跟朋友一起去買120底片的時候,他很驚訝地以為我開始玩起哈蘇相機(Hasselblad)了(後記:當然,我後來還是弄了一台哈蘇)。然而,聽到我買了Lomo玩具相機之後,乾笑了一聲,但隨後立即收起嗤之以鼻的態度,因為他知道,我這個人買東西有一定的原則,不會沒理由地隨便看便宜就買。
那麼為什麼我買了這台玩具相機呢?我一直認為,Lomo這種東西只有高手才能駕馭,正如同我技術不到家,之前用LC-A怎麼拍都像是照相手機般隨處可得的平凡影像。於是我開始反思,事情或許不是如此。即便Lomo的宗旨是「不用想太多,直接拍就對了」(Don't Think, Just Shoot),但我看過太多國內與國外的Lomography作品,真正觸及人心的影像,顯然不是用Auto一檔幹到底的隨手拍玩家,而是具備豐富攝影知識與實務經驗的高手。
所謂「不用想太多,直接拍就對了」這句口號,我只能理解為它是Lomography Society公司的行銷話術,而非攝影人的觀點。以控制最終成像結果來說,比起Lomo相機,我反而覺得單眼相機容易許多。
Diana+ / Diana F+ 怎麼來的?
時間回到1960年,一間位於香港的小工廠,製造了一台非常廉價的120中片幅相機,名為「Diana」。全塑膠製的廉價成本,使得它推出時的售價僅需1美元。以當時成熟發展的相機工業來看,Diana無疑是個失敗產品,以致於1970年後便完全銷聲匿跡。
就像是普天之下所有藝術家的遭遇,死後身價才水漲船高,Diana停產後開始在前衛派攝影師之間流傳,他們愛極了Diana如夢似幻般的柔焦影像、不合常理的色彩濃郁、以及不可預期的失焦特性,Diana以一種非常原始暴力式的風格征服全世界。隨後,在七零年代末期,Diana衍生出各種版本,甚至有一說是Holga的誕生,也受到Diana的影響。
2007年冬天,Lomography Society相中這台相機,推出全新復刻版Diana+與閃光燈版本Diana F+,售價是當年1美元的100倍!再次帶給全世界Lomo愛好者一份大禮。
(以上三段歷史段落,翻譯自Diana+官方網站,由Citta作不負責翻譯)
Diana+ 的光圈與快門?
▲ 光圈四檔,快門只有1/60跟Bulb
Diana+與Diana F+的機體結構相同,光圈有四檔,從左上圖可看到有幾個圖示:陰天、多雲、晴天、針孔,對應的實際光圈分別是f/11、f/16、f/22、f/150。什麼!當我看到f/150的時候,還以為我眼盲看錯了!任何一顆單眼相機的鏡頭,光圈都不可能到達f/150這種誇張的口徑,我一下子慌了,完全搞不清楚這種相機要怎麼玩。
快門則是如右上圖般,寫著N與B兩種,分別代表1/60、B快門,稍具攝影知識的人應該知道,這種光圈跟快門組合,如果不考慮大晴天下用f/16陽光法則,在其他攝影環境下,顯然只有超級高手,熟認測光與曝光知識,才有能耐鬆輕把玩。因此我下了一個結論:
Diana+是一部訓練測光與B快門功力的嚴苛工具。
▲ 針孔模式有兩種,可拆或不拆鏡頭,當拆掉鏡頭後,針孔的焦段可能會變為超級廣角
▲ f/150的光圈小到令人難以捉摸
Diana+最難能可貴的就是針孔攝影,把鏡頭拆掉之後,即可變成針孔模式,光圈小到f/150。這裡說的「針孔」,千萬別想到什麼偷拍用的針孔攝影機。
Diana+ 的焦距與對焦方式?
▲ 非常不準確的對焦方式
Diana+ 是120中片幅相機,鏡頭寫著75mm,如果要換算成熟悉的135單眼相機焦段,大約等於50mm標準鏡頭。對焦方式跟單眼一樣旋轉鏡頭,但因為取景器跟鏡頭是分開的,看不到鏡頭究竟有沒有對到正確焦點,只能轉到上面標示的三個位置,1~2m、2~4m、4m~無限遠。
實際上我們知道,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而改變,所以Diana的對焦方式不是很精確。以135系統為例,下圖是一顆典型的50mm標準鏡頭(Carl Zeiss T* Planar 50/1.4),當光圈使用f/11(第四排數字),對焦點在2公尺處(第二排數字),景深是1.5~3m(觀察第二排與第三排的關係),但如果我光圈用f/16,景深則會拉長到1.35~4.5m(觀察第二排與第三排的關係)。
▲ Carl Zeiss T* Planar 50/1.4
但對焦不精準對Diana+來說也沒關係,因為即使對準了,Diana的塑膠鏡頭也不可能太「銳利」,所以那個就當參考值吧。只是我在想,針孔模式f/150的景深一定長到嚇死人!
Diana+ 的照片尺寸
▲ 120底片不像135那麼好買
Diana+使用120底片,這種中片幅底片的寬度是6cm,比起常見的135底片(一般市面上買到的軟片):3.6cm x 2.4cm大多了!依相機不同,120底片彈性很廣,可切為以下幾種方式呈現。
一、6cm x 6cm,稱為「66」,可拍12張。
二、6cm x 4.5cm,稱為「645」,可拍16張(每張少了1.5cm,故可多拍四張)。
三、另外還有「67」、「612」...等不同廠牌的相機使用規格。
Diana+可以拍12張或16張,但照片既不是「66」也不是「645」,因為Diana+的片框較小,如果是12張,片幅是5.2cm x 5.2cm,如果是16張,片幅則是4.2cm x 4.2cm。不想瞭解這麼多無聊的數字也沒關係,只要記住一個重點就好了,Diana+拍出來一定是「正方形」照片!沒有直拍或橫拍的麻煩。
另外還能拍全景,這個我還沒摸熟,下回再說。
Diana+ 怎麼拍?
終於到本篇重點了,其實寫這篇的目的本來只想寫這一段,前面扯太多有的沒有,直接進入主題吧!Diana+怎麼拍才不會失敗?再次重申,我一直覺得Lomo是影像高手在玩的,所以我後來決定捨棄隨手拍的方式,改用一手拿測光表,一手拿相機,如履薄冰似的進行所謂影像創作。我學生時代跟過兩位大提琴老師,他們都曾經跟我說:「先有技術,才能談藝術,沒有深厚的樂器技巧,你要怎麼隨心所欲表達內心情感?」這道理用在照相機上,似乎也是如此。
下圖是我花了半小時整理的Diana+曝光值攻略圖表(ISO 100),參考管伯伯的格式,針孔的快門值則是從國外網站抄來的,請先服用。
縱軸是環境曝光值(Exposure Value,以下簡稱EV),橫軸是Diana+的四個光圈,藍底框格的「60」表示N快門1/60,三檔快門對照到EV分別是13、14、15,這代表什麼?
有在使用手持式入射測光表的人應該知道,只有在大太陽下,環境光才有可能到13~16,下午傍晚的值是9~10,而一般室內環境是4~7。所以呢!我才會說Diana+是練習B快門的工具,除非在大太陽下,否則N檔快門完全無用武之地!而大太陽下,很難出現令人驚豔的影像,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好吧,這是我的偏見。
▲ 我房間的燈源
▲ Minolta IVF手持式入射測光表
我房間只有一支日光燈管,用測光表量測環境光,得到數值是5.2,一般家裡大概是6或7左右。對照曝光表,看到EV=5那一列,在f/11、f/16、f/22光圈下,快門分別需要4秒、8秒、16秒,這只能用B快門。在針孔模式f/150更扯,需要曝光3小時又11分!我想如果這張照片丟著讓它曝完,天應該都亮了吧...
所以結論就是,玩Diana+,需要準備碼表跟測光表,否則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這幾天拍了一捲,還沒拿去沖,我想可能會死的很慘,因為當時隨手拍,全部都用N檔快門...,今天研究了才知道,用N的下場,必死無疑。
▲ Diana F+才有附閃燈,Diana+沒有
下集「Diana+ / Diana F+ 完全攻略(下)」要來研究閃光燈的GN出力值與應用面,今天把它接到別台相機拍了一些片,隨附的彩色濾片感覺可玩度提升很多!
阅读原文: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128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