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行记(一)
如同过去几年一样,今年过年假日期间,我们全家也是找了个地方进行旅游,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河南。选择河南的主要原因是江浙沪、安徽的主要周边城市都去过了,而河南则是一直没有正式地旅行过,仅仅是出差之中曾经路过,而且开车也不算很远。
2月17日-18日商丘
到达商丘已经是17号傍晚,吃完晚饭步行回住宿的酒店路上,经到一个很热闹的广场,看到不少孩童在放焰火,广场上有一个大的塑像,看介绍叫王亥,但我实在不知他是谁。
回到酒店后赶紧上网补习功课,原来这王亥号称是我们汉民族的第一个做trading商人,商丘人,所谓的华商始祖,生活的时间是在夏、商朝。但是夏、商朝是否真实存在都还是一个未知之谜,因为一直没有任何考古证据来证实夏、商朝的真实存在,目前夏商朝仅仅是存在于我们的书本上而已,历史学界并不认可,因此这个王亥是否真的存在也是一个未知。有趣的是,现实的世界才不管他到底存在不存在,商丘隆重组织了好几次国际华商大会,热烈得很。
网上浏览时还发现我们酒店所在的睢阳区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巡守城之地,张巡守城是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历史记载其顽强地阻击了叛军的南侵,使唐王朝有效地组织了反击的力量。但是,张巡这城守得实在是惨烈,被包围约300天,啥吃的都没有了,最后怎么办呢?杀人吃,张巡首先杀了自己的爱妾,然后再杀其他妇女、小孩吃,新唐书是这样记载的:
““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出自《新唐书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好一个惊心动魄地守城,吃了3万人!考虑到古人写数字往往有些夸张,但无论如何,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可最终城还是没守住,张巡被抓而被叛军处死,要我说,这个家伙是死有余辜!鲁迅说,一部中国的历史书上写的都是“吃人”的故事,张巡守城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注脚而已;中国历来人命不值钱,现代生命观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上不可能出现。
难以理解的是,张巡在商丘吃了那么多当地百姓,商丘人竟然还给他修了祠堂来纪念他,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商丘官府修建的,不是商丘老百姓自发修建的。
去商丘本来想去应天书院,宋朝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到了那地方一看,只有一座显得有些旧的新房子,里面张贴了一些应天书院的历史介绍而已,空荡荡的,门可罗雀,不免是大失所望。不过想想也是,河南,中原地带,兵家必争之地,稍微好一些房子肯定会在历年来的兵燹中被毁掉。
2月18日-2月19 日开封
车进入开封境内,迎面扑来是一排排低矮逼仄的楼房,不知有没有十层以上高楼。心里蛮纳闷不解,开封,好歹现在也是一座地级市,车牌号码是豫B,怎么看起来像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城市呢?
对于现在大多数人来说,开封是因为包公而出名,包龙图坐镇开封府断案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因此我们在开封旅游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开封府。
从酒店走几步就到了开封府,从门外看起来蛮像个的古代官府模样,门口检票的保安也都是衙役打扮,可是进去听导游介绍,现在这个开封府完全是仿造的,这是由于附近的黄河泛滥决堤而使开封城多次遭受灭顶之灾。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宋朝的开封府可能就在现在的开封府地下12米处,希望未来的考古能发现更多的开封府的实物资料。
开封府里有一个包公审案的蜡像馆,栩栩如生,导游向我们一一介绍了那几个主要蜡像人物,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自然是位列其中,导游特别强调没有展昭,是由于实际历史中没有展昭这个人。可是她不知,包公后面的师爷公孙策也是一位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员,历史上也是没有其人,宋朝官员身边没有师爷,师爷的兴起是明清之事。
包公当时的职务是开封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查看那个历代开封府尹名单碑文,发现这个职位的官员平均任职时间极短,差不多半年换一个人,包公也不过是当了一年半,是否是由于皇帝对这个京畿要职是充满戒心,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这么做?!毕竟流水不腐嘛。看那个名单,没想到苏轼也当过这个开封府尹,不知苏大诗人当时如何断案的,想想都很好玩。
大年初一在“清明上河园”景区,这是根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清明上河图”而建造的园区,浙江横店也有一座类似的仿造园区,但开封的这个园区更加有趣,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里面的所有服务人员均北宋时期装束打扮,二是园区里面的各种表演精彩纷呈。令我印象深刻的有河上的包公断案,王员外招亲,斗鸡,特别是“岳飞枪挑小梁王”表演,异常精彩,演员骑术高超,马也是精神抖擞。
以开封作为都城的北宋,在中国历史上以文强武弱著称,历任皇帝对于文人、知识分子异常宽容,特别指示无论什么原因不能杀文人,这固然造成了文化上的灿烂,但是对于武将则是充满戒心,不断撤换高级将领,军队战斗力衰退是必然的,在与辽国、金国的战争几乎是屡战屡败,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条约“澶渊之盟”也是那时签署的,现在不少爱国人士对清朝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咬牙切齿地痛恨,那他们要是看到“澶渊之盟”的条约内容估计要气得晕死过去了;尽管现在不少学者提出了澶渊之盟的积极意义,但是解读历史问题不能脱离当时实际,从当时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条约就是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北宋需要年年向辽国进贡缴纳岁币。
澶渊之盟保持了北宋100多年的和平,但也消磨了北宋皇帝的锐气,武功颓废,后来在遇到更强的金国时,完全是兵败如山倒,开封城破,靖康之耻,两个皇帝被抓走,而大量的女性,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来自平民百姓之家,则都是遭受了更惨烈的遭遇,北宋就此亡国。
2月17日-18日商丘
到达商丘已经是17号傍晚,吃完晚饭步行回住宿的酒店路上,经到一个很热闹的广场,看到不少孩童在放焰火,广场上有一个大的塑像,看介绍叫王亥,但我实在不知他是谁。
回到酒店后赶紧上网补习功课,原来这王亥号称是我们汉民族的第一个做trading商人,商丘人,所谓的华商始祖,生活的时间是在夏、商朝。但是夏、商朝是否真实存在都还是一个未知之谜,因为一直没有任何考古证据来证实夏、商朝的真实存在,目前夏商朝仅仅是存在于我们的书本上而已,历史学界并不认可,因此这个王亥是否真的存在也是一个未知。有趣的是,现实的世界才不管他到底存在不存在,商丘隆重组织了好几次国际华商大会,热烈得很。
网上浏览时还发现我们酒店所在的睢阳区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巡守城之地,张巡守城是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历史记载其顽强地阻击了叛军的南侵,使唐王朝有效地组织了反击的力量。但是,张巡这城守得实在是惨烈,被包围约300天,啥吃的都没有了,最后怎么办呢?杀人吃,张巡首先杀了自己的爱妾,然后再杀其他妇女、小孩吃,新唐书是这样记载的:
““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出自《新唐书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好一个惊心动魄地守城,吃了3万人!考虑到古人写数字往往有些夸张,但无论如何,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可最终城还是没守住,张巡被抓而被叛军处死,要我说,这个家伙是死有余辜!鲁迅说,一部中国的历史书上写的都是“吃人”的故事,张巡守城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注脚而已;中国历来人命不值钱,现代生命观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上不可能出现。
难以理解的是,张巡在商丘吃了那么多当地百姓,商丘人竟然还给他修了祠堂来纪念他,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商丘官府修建的,不是商丘老百姓自发修建的。
去商丘本来想去应天书院,宋朝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到了那地方一看,只有一座显得有些旧的新房子,里面张贴了一些应天书院的历史介绍而已,空荡荡的,门可罗雀,不免是大失所望。不过想想也是,河南,中原地带,兵家必争之地,稍微好一些房子肯定会在历年来的兵燹中被毁掉。
2月18日-2月19 日开封
车进入开封境内,迎面扑来是一排排低矮逼仄的楼房,不知有没有十层以上高楼。心里蛮纳闷不解,开封,好歹现在也是一座地级市,车牌号码是豫B,怎么看起来像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城市呢?
对于现在大多数人来说,开封是因为包公而出名,包龙图坐镇开封府断案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因此我们在开封旅游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开封府。
从酒店走几步就到了开封府,从门外看起来蛮像个的古代官府模样,门口检票的保安也都是衙役打扮,可是进去听导游介绍,现在这个开封府完全是仿造的,这是由于附近的黄河泛滥决堤而使开封城多次遭受灭顶之灾。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宋朝的开封府可能就在现在的开封府地下12米处,希望未来的考古能发现更多的开封府的实物资料。
开封府里有一个包公审案的蜡像馆,栩栩如生,导游向我们一一介绍了那几个主要蜡像人物,张龙赵虎王朝马汉自然是位列其中,导游特别强调没有展昭,是由于实际历史中没有展昭这个人。可是她不知,包公后面的师爷公孙策也是一位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员,历史上也是没有其人,宋朝官员身边没有师爷,师爷的兴起是明清之事。
包公当时的职务是开封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查看那个历代开封府尹名单碑文,发现这个职位的官员平均任职时间极短,差不多半年换一个人,包公也不过是当了一年半,是否是由于皇帝对这个京畿要职是充满戒心,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这么做?!毕竟流水不腐嘛。看那个名单,没想到苏轼也当过这个开封府尹,不知苏大诗人当时如何断案的,想想都很好玩。
大年初一在“清明上河园”景区,这是根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清明上河图”而建造的园区,浙江横店也有一座类似的仿造园区,但开封的这个园区更加有趣,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里面的所有服务人员均北宋时期装束打扮,二是园区里面的各种表演精彩纷呈。令我印象深刻的有河上的包公断案,王员外招亲,斗鸡,特别是“岳飞枪挑小梁王”表演,异常精彩,演员骑术高超,马也是精神抖擞。
以开封作为都城的北宋,在中国历史上以文强武弱著称,历任皇帝对于文人、知识分子异常宽容,特别指示无论什么原因不能杀文人,这固然造成了文化上的灿烂,但是对于武将则是充满戒心,不断撤换高级将领,军队战斗力衰退是必然的,在与辽国、金国的战争几乎是屡战屡败,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条约“澶渊之盟”也是那时签署的,现在不少爱国人士对清朝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咬牙切齿地痛恨,那他们要是看到“澶渊之盟”的条约内容估计要气得晕死过去了;尽管现在不少学者提出了澶渊之盟的积极意义,但是解读历史问题不能脱离当时实际,从当时实际情况来看,这个条约就是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北宋需要年年向辽国进贡缴纳岁币。
澶渊之盟保持了北宋100多年的和平,但也消磨了北宋皇帝的锐气,武功颓废,后来在遇到更强的金国时,完全是兵败如山倒,开封城破,靖康之耻,两个皇帝被抓走,而大量的女性,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来自平民百姓之家,则都是遭受了更惨烈的遭遇,北宋就此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