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烧肉,冻糕,和不可捉摸的口味
大学毕业那天回到家中,正值午饭。我妈非常慈祥地端出一大锅东西:“来,你最爱吃的”。我一看是一锅莴笋烧肉,立刻背过气去。
先解释下莴笋烧肉这个菜。离开四川后我还真没吃过一次这个菜,不知是外省人民不吃这个搭配呢,还是这个搭配实在太家常,只能在家吃饭店里买不到。做法很简单,莴笋去皮切滚刀块,和肉一起红烧(也有清炖的)。我非常讨厌这个菜,不仅很难吃,视觉上也很难看:莴笋在酱油汤里久炖之后,失去了原来可爱的青翠,变成了古怪的黄褐色,像一坨坨屎一样飘浮在哪里,看到都想呕。就是这么一个让我痛恨的菜。(喜欢这个菜的同学不要杀我,我只是表达我的主观感受)。
缓过气来后,我跟我妈说:“你不知道我最讨厌吃这个吗?!”
她用极其惊讶的口气说:“怎么会,你不是最喜欢莴笋烧肉嘛!”
我说:“最讨厌了!要多讨厌有多讨厌,天哪,我在家里住了20多年,你居然不知道我最讨厌吃这个?!”
她立刻恼怒地说:“辛辛苦苦烧了一大锅给你,你就这么说我?!那随便你,你爱吃不吃!”
不可能不吃的,最后结果当然是乖乖吃下。不过从我们这段对话里,基本也能看出我妈不知道我的口味的原因:在我们家,表达自己在饮食上的偏好是无用的,一切最后都输给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家长权。
我父母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我爸就不说了,奶奶一家是成都郊区的边缘贫困家庭,在我两三岁时,奶奶住的平房还是茅草顶的。我爸是奶奶和第一个亡夫的儿子,奶奶再嫁之后他成为拖油瓶,被甩到舅爷家蹭饭,怎么看都不可能吃饱。我妈这边,外公后来当了个小官员,家境要好些,但这都是80年代以后的事,但在我妈的成长岁月里,她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忍饥挨饿,青春期多次饿到浮肿,后来到山上当知青,全部食物只有玉米一种,偶尔回一次家,就是背一大口袋玉米来换点大米回去。长期和粗劣的食物打交道,他们都养成了奇怪的口味——至少在我看来是奇怪的,比如我妈觉得红薯和熏豆腐干是无上美味,我爸喜欢油菜苔,抱儿菜等蔬菜,这些在我看来都难吃的要命。
但如果只是口味不同还没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喜欢吃红薯油菜苔的不一定都是挨过饿的人。饥饿的岁月给他们最重要的烙印,是“什么食物都吃得下”的劲头,并对他人也做此要求。挑食在他们看来不仅是矫情娇气,根本就是道德问题:这也是拿钱买的,这也是有营养的,别人都吃,你为什么就吃不下,你喉咙要细些?另外,在我的成长期,他们的育儿观是:不能太将就孩子,不能他爱什么就给他什么,吃苦耐劳的孩子才是好少年。这么说吧:吃饭不仅是一个吃饭,还是一个态度。
所以我们家的餐桌一直是部队食堂制,做上什么吃什么。反抗是无效的,小时候不肯吃还会挨骂甚至挨打,后来就习惯了,再不喜欢也能夹几筷子。印象中我从没向我父母点过菜,说我明天想吃什么什么。当然一个人总是有口味的,后来大了,他们也慢慢看出我的部分爱好,比如准确地发现我喜欢吃抄手和豆腐鱼,时不时做给我吃,逢年过节也做,莴笋烧肉那个····算是错误的观察吧。不过即使增加我喜欢的东西的量,也绝不会减少我痛恨的东西的量:可怕的白粥一直是我们家的早餐,几十年不变。抱儿菜油菜苔折耳根等毒药般的蔬菜在它们的上市季节也总是占满餐桌,我妈最拿手的粉蒸肉下面永远垫的是可怕的红薯,而不是我喜欢的土豆或芋头。
我们几乎从不在外吃饭,逢年过节的时候都是。我妈是一个恐怖的洁癖,不能容忍外面美味又卫生情况可疑的食物。偶尔大家族出去吃顿饭,她要冲进人家的厨房把碗用开水烫几遍。除此之外,在外面吃饭的价钱也是她不能容忍的。我上班之后,有好几次提出年饭别在家里做了,在外面包一桌吧,我出钱都行,被秒拒:“外面一桌多少钱,在家弄200多块就够了(以当时物价算)。”抠门也是艰苦环境留下的烙印之一。我们也几乎不吃任何零食和糖果,不喝可乐等高热量饮料,瓜子就是我的最大享受了。我妈对小孩子零食深恶痛绝,觉得那是毒药。
00年代以后开始宣传健康饮食,号召多吃粗粮和蔬菜。我父母的怪口味+部队食堂制度+对饭店和零食的不屑,在健康环保风中发挥到极致。不追求口味,朴素死板,清教徒风的饮食观不再是艰苦环境留下的烙印,而是一种健康,时髦的生活方式,我爸妈对此深感自豪。除了一如既往的白粥折耳根红薯轰炸外,还加了各种新花样:比如家里再也不吃味精和任何油炸食品,还有用家庭酸奶机自制酸奶喝等等。不知道是不是我妈的水平不好,还是全世界的家庭酸奶机就这水平,反正做出来的酸奶比山西醋还酸,吞一口我的脸就会皱成一朵菊花。这么酸的酸奶按理是该加糖饮用的——事实上连那个酸奶机的说明里都是这么说的“加糖,蜂蜜等食用”,但我妈不加,说吃糖不好。那两年回家,我总要变成菊花脸几次。随着他们逐渐进入老年,更加惜命,平时就不大重视的口腹之欲,更要向寿命这样的大事让路。我们整个大家族这些年都是越吃越清淡,越吃越白色恐怖,我姨妈家比我们家吃的还清淡。这样惜命的老人家应该很多,前几天在豆瓣菜驴同学留言说:“我二姨觉得喝饮料不好,大过节的一点酒水饮料不备,吃饭时有人提议说干杯,连杯都没有,最后决定拿各自的一碗大米干饭干杯,至今难忘”。我觉得我妈要是还活着,这种事她未必做不出来。
不管怎么说,部队食堂式的家庭餐桌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坚毅又包容的好少年。大学食堂和公司食堂我从没挑剔过,经常听到别人抱怨:“怎么食堂翻来覆去都是那些菜?”我就会在心里说:“食堂嘛,还能怎么样。至少你还可以不吃你讨厌的那个菜,我们家还不行呢。”工作第一年,同事里有个女生,因为父母离婚早,母系家族所有人都觉得她是没爹的小可怜,格外宠她,要什么给什么,所有的食物都是照着她的口味做,连她自己都承认:“最后把我彻底宠坏”。因为从小吃太精,我们任何一次聚餐,她都能挑出每个菜的毛病,哪怕有上级在场她都会挑。我有次请她吃饭,菜上桌了她尝了一遍:“这是猪食啊,你怎么能挑这家馆子?”我没成为这么讨厌的人,我爸妈给我的残酷磨砺也算是功不可没吧。
虽然避免成为了挑剔讨厌的人,但部队食堂制依然有很多副作用,最直接的就是前面说的莴笋烧肉那样的惨剧: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倾向,所以对家庭成员的口味基本全靠猜。考虑到我们什么东西都能面不改色吃下去,所以猜起来也很难,经常猜错,莴笋烧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不过猜错了也不要紧,反正甩个脸子,对方就会继续面不改色吃下去,所以也没啥,继续糊涂着吧。工作后离家很远,一年才回家几天,吃饭态度更加坚毅包容:看到桌上有不喜欢吃的东西,也就是想:算了,难得回来一次。然后一字不提乖乖吃下,只不过两三天下来就必须去外面买碗酸辣粉救命。
我后来看《美国美人》,里面有个情节很有意思,男主邻居家是一个有点变态的,气氛紧张的家庭。老爸是个深柜,中二症的儿子才从少管所一类的地方出来,继续回中学上学。上学第一天早上,老妈煎了培根一类的食物,盛到盘子里端给儿子,慈祥地说“吃吧”,还舔舔嘴唇,努力做出这个东西很好吃的样子。儿子尴尬地说:“我从来不吃培根”。老妈惊讶地说:“是吗?”儿子说:“是呀。”气氛变得很僵。
这只是电影中一个非常非常短的情节,但四两拨千斤地表达了缺乏沟通的家庭气氛,导演功力深厚。我当时看到这段很赞赏,就讲给我妈听。她听了很不高兴,说:“你还在记恨莴笋烧肉那个事!好嘛,你说我不知道你的口味,那你也不知道我的啊!”
我非常自信地说:“你最喜欢吃粉子醪糟蛋。(醪糟就是米酒,粉子是无馅小汤圆,把荷包蛋和这两样东西煮在一起,是我们四川的一种常见甜点。)”
她说:“这只是我喜欢吃的点心,正菜我喜欢吃什么你知道么。”
我想了下,诚实地说:“我不知道。”
我爸说:“我知道!你喜欢吃熏过的猪脸肉,每年过年都要买这个。”
我妈冷笑道:“这个也不算,这个是冷盘,和点心差不多,正菜我喜欢吃什么?”
我爸说他不知道。然后他叫道:“你们也不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啊!”
这是真的,他更是一个什么都吃得下的人,在海纳百川上比我们任何一个都要夸张,所以更无法揣度他的口味。
短暂的冷场后,我们三个人都承认:我们是一个缺乏交流的,不太了解对方的家庭。也许比《美国每人》里面那家要好点,但也没好到哪儿去。
本来这事儿到这里就完了。我也不会专门写一篇来说这个。刺激到我的是这几天的事情。我过年回家又再次被冻糕(发酵过的糯米浆倒在玉米叶折成的小碗里,蒸熟凝固,口味酸甜,是川西地区的常见点心)轰炸,其实我最不喜欢吃冻糕,但不知道为啥年年回来都要给我蒸这个吃。前天和我姨妈聊天,我抱怨我爸每天早上都给我弄个冻糕。我姨妈惊讶地说:“你不是很喜欢吃这个吗?”
我说谁告诉你的。
她说:“你妈。你妈死前一直跟我说,说你最爱吃冻糕,说她不在了叫我照顾好你,所以我每年都去乡下买一堆手工冻糕回来给你爸。”
这个原因实在让我五味杂陈,“事情变成这样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好几天都在想着这个事。我知道我妈最爱我,但这爱对于我们之间不了解这个事实好像没啥影响,因为互相了解是一种能力,而我们家的人明显缺乏这种能力。但缺乏这个能力,对她最爱我这件事也没啥影响,到死前她心心念念的还是我并不爱吃的冻糕。
按照鸡汤暖文的路数,我现在应该是含泪把那一冰箱冻糕吃完吧···我不会这么做的。
才不做呢!!!
最后的结果是:我跟姨妈说了我最不爱吃这个,明年千万别买了。昨天去给我妈上坟,烧纸的时候我在心里跟她说:“妈,我最不爱吃冻糕,现在你知道啦,明年我不吃了。”
先解释下莴笋烧肉这个菜。离开四川后我还真没吃过一次这个菜,不知是外省人民不吃这个搭配呢,还是这个搭配实在太家常,只能在家吃饭店里买不到。做法很简单,莴笋去皮切滚刀块,和肉一起红烧(也有清炖的)。我非常讨厌这个菜,不仅很难吃,视觉上也很难看:莴笋在酱油汤里久炖之后,失去了原来可爱的青翠,变成了古怪的黄褐色,像一坨坨屎一样飘浮在哪里,看到都想呕。就是这么一个让我痛恨的菜。(喜欢这个菜的同学不要杀我,我只是表达我的主观感受)。
缓过气来后,我跟我妈说:“你不知道我最讨厌吃这个吗?!”
她用极其惊讶的口气说:“怎么会,你不是最喜欢莴笋烧肉嘛!”
我说:“最讨厌了!要多讨厌有多讨厌,天哪,我在家里住了20多年,你居然不知道我最讨厌吃这个?!”
她立刻恼怒地说:“辛辛苦苦烧了一大锅给你,你就这么说我?!那随便你,你爱吃不吃!”
不可能不吃的,最后结果当然是乖乖吃下。不过从我们这段对话里,基本也能看出我妈不知道我的口味的原因:在我们家,表达自己在饮食上的偏好是无用的,一切最后都输给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家长权。
我父母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我爸就不说了,奶奶一家是成都郊区的边缘贫困家庭,在我两三岁时,奶奶住的平房还是茅草顶的。我爸是奶奶和第一个亡夫的儿子,奶奶再嫁之后他成为拖油瓶,被甩到舅爷家蹭饭,怎么看都不可能吃饱。我妈这边,外公后来当了个小官员,家境要好些,但这都是80年代以后的事,但在我妈的成长岁月里,她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忍饥挨饿,青春期多次饿到浮肿,后来到山上当知青,全部食物只有玉米一种,偶尔回一次家,就是背一大口袋玉米来换点大米回去。长期和粗劣的食物打交道,他们都养成了奇怪的口味——至少在我看来是奇怪的,比如我妈觉得红薯和熏豆腐干是无上美味,我爸喜欢油菜苔,抱儿菜等蔬菜,这些在我看来都难吃的要命。
但如果只是口味不同还没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喜欢吃红薯油菜苔的不一定都是挨过饿的人。饥饿的岁月给他们最重要的烙印,是“什么食物都吃得下”的劲头,并对他人也做此要求。挑食在他们看来不仅是矫情娇气,根本就是道德问题:这也是拿钱买的,这也是有营养的,别人都吃,你为什么就吃不下,你喉咙要细些?另外,在我的成长期,他们的育儿观是:不能太将就孩子,不能他爱什么就给他什么,吃苦耐劳的孩子才是好少年。这么说吧:吃饭不仅是一个吃饭,还是一个态度。
所以我们家的餐桌一直是部队食堂制,做上什么吃什么。反抗是无效的,小时候不肯吃还会挨骂甚至挨打,后来就习惯了,再不喜欢也能夹几筷子。印象中我从没向我父母点过菜,说我明天想吃什么什么。当然一个人总是有口味的,后来大了,他们也慢慢看出我的部分爱好,比如准确地发现我喜欢吃抄手和豆腐鱼,时不时做给我吃,逢年过节也做,莴笋烧肉那个····算是错误的观察吧。不过即使增加我喜欢的东西的量,也绝不会减少我痛恨的东西的量:可怕的白粥一直是我们家的早餐,几十年不变。抱儿菜油菜苔折耳根等毒药般的蔬菜在它们的上市季节也总是占满餐桌,我妈最拿手的粉蒸肉下面永远垫的是可怕的红薯,而不是我喜欢的土豆或芋头。
我们几乎从不在外吃饭,逢年过节的时候都是。我妈是一个恐怖的洁癖,不能容忍外面美味又卫生情况可疑的食物。偶尔大家族出去吃顿饭,她要冲进人家的厨房把碗用开水烫几遍。除此之外,在外面吃饭的价钱也是她不能容忍的。我上班之后,有好几次提出年饭别在家里做了,在外面包一桌吧,我出钱都行,被秒拒:“外面一桌多少钱,在家弄200多块就够了(以当时物价算)。”抠门也是艰苦环境留下的烙印之一。我们也几乎不吃任何零食和糖果,不喝可乐等高热量饮料,瓜子就是我的最大享受了。我妈对小孩子零食深恶痛绝,觉得那是毒药。
00年代以后开始宣传健康饮食,号召多吃粗粮和蔬菜。我父母的怪口味+部队食堂制度+对饭店和零食的不屑,在健康环保风中发挥到极致。不追求口味,朴素死板,清教徒风的饮食观不再是艰苦环境留下的烙印,而是一种健康,时髦的生活方式,我爸妈对此深感自豪。除了一如既往的白粥折耳根红薯轰炸外,还加了各种新花样:比如家里再也不吃味精和任何油炸食品,还有用家庭酸奶机自制酸奶喝等等。不知道是不是我妈的水平不好,还是全世界的家庭酸奶机就这水平,反正做出来的酸奶比山西醋还酸,吞一口我的脸就会皱成一朵菊花。这么酸的酸奶按理是该加糖饮用的——事实上连那个酸奶机的说明里都是这么说的“加糖,蜂蜜等食用”,但我妈不加,说吃糖不好。那两年回家,我总要变成菊花脸几次。随着他们逐渐进入老年,更加惜命,平时就不大重视的口腹之欲,更要向寿命这样的大事让路。我们整个大家族这些年都是越吃越清淡,越吃越白色恐怖,我姨妈家比我们家吃的还清淡。这样惜命的老人家应该很多,前几天在豆瓣菜驴同学留言说:“我二姨觉得喝饮料不好,大过节的一点酒水饮料不备,吃饭时有人提议说干杯,连杯都没有,最后决定拿各自的一碗大米干饭干杯,至今难忘”。我觉得我妈要是还活着,这种事她未必做不出来。
不管怎么说,部队食堂式的家庭餐桌把我培养成了一个坚毅又包容的好少年。大学食堂和公司食堂我从没挑剔过,经常听到别人抱怨:“怎么食堂翻来覆去都是那些菜?”我就会在心里说:“食堂嘛,还能怎么样。至少你还可以不吃你讨厌的那个菜,我们家还不行呢。”工作第一年,同事里有个女生,因为父母离婚早,母系家族所有人都觉得她是没爹的小可怜,格外宠她,要什么给什么,所有的食物都是照着她的口味做,连她自己都承认:“最后把我彻底宠坏”。因为从小吃太精,我们任何一次聚餐,她都能挑出每个菜的毛病,哪怕有上级在场她都会挑。我有次请她吃饭,菜上桌了她尝了一遍:“这是猪食啊,你怎么能挑这家馆子?”我没成为这么讨厌的人,我爸妈给我的残酷磨砺也算是功不可没吧。
虽然避免成为了挑剔讨厌的人,但部队食堂制依然有很多副作用,最直接的就是前面说的莴笋烧肉那样的惨剧: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倾向,所以对家庭成员的口味基本全靠猜。考虑到我们什么东西都能面不改色吃下去,所以猜起来也很难,经常猜错,莴笋烧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不过猜错了也不要紧,反正甩个脸子,对方就会继续面不改色吃下去,所以也没啥,继续糊涂着吧。工作后离家很远,一年才回家几天,吃饭态度更加坚毅包容:看到桌上有不喜欢吃的东西,也就是想:算了,难得回来一次。然后一字不提乖乖吃下,只不过两三天下来就必须去外面买碗酸辣粉救命。
我后来看《美国美人》,里面有个情节很有意思,男主邻居家是一个有点变态的,气氛紧张的家庭。老爸是个深柜,中二症的儿子才从少管所一类的地方出来,继续回中学上学。上学第一天早上,老妈煎了培根一类的食物,盛到盘子里端给儿子,慈祥地说“吃吧”,还舔舔嘴唇,努力做出这个东西很好吃的样子。儿子尴尬地说:“我从来不吃培根”。老妈惊讶地说:“是吗?”儿子说:“是呀。”气氛变得很僵。
这只是电影中一个非常非常短的情节,但四两拨千斤地表达了缺乏沟通的家庭气氛,导演功力深厚。我当时看到这段很赞赏,就讲给我妈听。她听了很不高兴,说:“你还在记恨莴笋烧肉那个事!好嘛,你说我不知道你的口味,那你也不知道我的啊!”
我非常自信地说:“你最喜欢吃粉子醪糟蛋。(醪糟就是米酒,粉子是无馅小汤圆,把荷包蛋和这两样东西煮在一起,是我们四川的一种常见甜点。)”
她说:“这只是我喜欢吃的点心,正菜我喜欢吃什么你知道么。”
我想了下,诚实地说:“我不知道。”
我爸说:“我知道!你喜欢吃熏过的猪脸肉,每年过年都要买这个。”
我妈冷笑道:“这个也不算,这个是冷盘,和点心差不多,正菜我喜欢吃什么?”
我爸说他不知道。然后他叫道:“你们也不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啊!”
这是真的,他更是一个什么都吃得下的人,在海纳百川上比我们任何一个都要夸张,所以更无法揣度他的口味。
短暂的冷场后,我们三个人都承认:我们是一个缺乏交流的,不太了解对方的家庭。也许比《美国每人》里面那家要好点,但也没好到哪儿去。
本来这事儿到这里就完了。我也不会专门写一篇来说这个。刺激到我的是这几天的事情。我过年回家又再次被冻糕(发酵过的糯米浆倒在玉米叶折成的小碗里,蒸熟凝固,口味酸甜,是川西地区的常见点心)轰炸,其实我最不喜欢吃冻糕,但不知道为啥年年回来都要给我蒸这个吃。前天和我姨妈聊天,我抱怨我爸每天早上都给我弄个冻糕。我姨妈惊讶地说:“你不是很喜欢吃这个吗?”
我说谁告诉你的。
她说:“你妈。你妈死前一直跟我说,说你最爱吃冻糕,说她不在了叫我照顾好你,所以我每年都去乡下买一堆手工冻糕回来给你爸。”
这个原因实在让我五味杂陈,“事情变成这样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好几天都在想着这个事。我知道我妈最爱我,但这爱对于我们之间不了解这个事实好像没啥影响,因为互相了解是一种能力,而我们家的人明显缺乏这种能力。但缺乏这个能力,对她最爱我这件事也没啥影响,到死前她心心念念的还是我并不爱吃的冻糕。
按照鸡汤暖文的路数,我现在应该是含泪把那一冰箱冻糕吃完吧···我不会这么做的。
才不做呢!!!
最后的结果是:我跟姨妈说了我最不爱吃这个,明年千万别买了。昨天去给我妈上坟,烧纸的时候我在心里跟她说:“妈,我最不爱吃冻糕,现在你知道啦,明年我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