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tique:于繁华喧嚣中,静静书香
我们到得太早,Booktique还没开门。春节期间,很多店铺都休息。
就坐在外面的长椅上等。
Booktique是家独立书店,位于CityLink Mall,地铁站City Hall和Esplanade的连接处,店主许小丹,独立撰稿人。李一夕有次路过那里,看到这家书店,很好奇独立书店在网络书店和当前阅读习惯夹击下如何生存,所以约了许小丹想采访他,这是他的一个作业,他拉上我去拍照,我就客串一下摄影狮。
那一带有很多店铺,以餐饮、花店、文具、衣服等为主。说实话我也有点迷惑,那里不错是人流量大,不过人们来去匆匆,如果中间饿了,可能会想到吃点东西,也可能会临时起意买点其他,但是买书,似乎不是刚性需求,而在这样的地方,租金又肯定很贵,那么,到底这家书店如何生存?
许小丹到了,和我们打招呼,是40岁左右、清清爽爽的年轻人,脸上有书卷气,和书店的气质很搭。
他做各种准备的时候,我们先进店去看。店面不大,书不算多,书架普遍不高,和视线平齐,有一侧,沿墙的书架旁,有木头的地板,高出地面,也可以舒服地坐下来读本书。室内谈不上装修,墙上有打印出来的书中警句,一些信件,很简单。这固然是出于节约成本,不过也自成风格,整体上来说,视觉很舒服,不会给人压迫感。
我做为一个爱书的人,并不太喜欢逛线下书店,买书都是从网上,线下的书店普遍太挤仄,到处都是书,书架高到天花板,上面的书需要登梯子才能够到。看在眼里,只觉得累。Booktique是我喜欢的风格,书原本应该如此,阅读是个轻松的事,不必像山一样有重压感。
等许小丹忙完,就坐在那里,和李一夕聊天。
我就在一边听,拍照。
关于我所关心的经营问题,许小丹认为对他不构成压力,书籍都是精选,基本上快进快出,当然也有的书,两年才卖掉,书主要是英文,合乎新加坡人的阅读习惯,卖华文书反而有风险。租金并不是想像中贵,他去找商场谈判,商场也希望给商业地段增加文化气息,所以给他的租金比其他店铺低。里面还有一个房间,可以租出去做活动,店里有时候也会做些其他活动,如果作者非自费出版,而是出版社出版的书,会有抽佣。
听后感觉放下心来,这样的话,起码不愁生存。
为什么要做这家书店?许小丹说他有个梦想,希望新加坡人都爱阅读,把书店开在繁华地段、书店内的装修布置等整体风格,也都是体现差异化,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如果都一样,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书店里都是经典书籍,没有畅销书,许小丹觉得,如果人们需要畅销书,在别处也可以找到,没必要来booktique。
书店的宣传主要是facebook,活动也会发布在上面。有时候,作家在店里搞活动,会有粉丝过来,对书店也会形成口碑效应。媒体对开在繁华地段的书店也感兴趣,《联合早报》曾经来采访。许小丹本质上是个文化人,同时也是一个经营者,并不是书呆子,他脸上有种坦率和单纯,一览无余,他说起自己去和商场谈判租金,也是坦然,并不是商业化的精明,在他身上,商业和文化结合得很好,他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经营手法。这样,很好,一如书店本身。国内,很多人希望商业和文化是分开的,一个文化人最好不要沾钱,但是,如果不考虑销售、盈利等,单靠兴趣,一家书店,真能维持?何况,这是一家纯书店,无餐饮等其他售卖方式。
他说自己是反潮流的,写东西都用纸笔,也讨厌whatsup,宁愿面对面交流。对于人们阅读和网络购书的习惯,他还是有一定的乐观,总会有人需要传统书店的模式,毕竟有些体验不是网络所能替代。
他一直是一个人做,不过也很累,所以已经招聘了两个兼职帮忙打理。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也有顾客进来看,有的是一家三口。
店里有不少猫头鹰装饰,许小丹说,猫头鹰象征智慧。
就坐在外面的长椅上等。
![]() |
Booktique是家独立书店,位于CityLink Mall,地铁站City Hall和Esplanade的连接处,店主许小丹,独立撰稿人。李一夕有次路过那里,看到这家书店,很好奇独立书店在网络书店和当前阅读习惯夹击下如何生存,所以约了许小丹想采访他,这是他的一个作业,他拉上我去拍照,我就客串一下摄影狮。
那一带有很多店铺,以餐饮、花店、文具、衣服等为主。说实话我也有点迷惑,那里不错是人流量大,不过人们来去匆匆,如果中间饿了,可能会想到吃点东西,也可能会临时起意买点其他,但是买书,似乎不是刚性需求,而在这样的地方,租金又肯定很贵,那么,到底这家书店如何生存?
许小丹到了,和我们打招呼,是40岁左右、清清爽爽的年轻人,脸上有书卷气,和书店的气质很搭。
![]() |
他做各种准备的时候,我们先进店去看。店面不大,书不算多,书架普遍不高,和视线平齐,有一侧,沿墙的书架旁,有木头的地板,高出地面,也可以舒服地坐下来读本书。室内谈不上装修,墙上有打印出来的书中警句,一些信件,很简单。这固然是出于节约成本,不过也自成风格,整体上来说,视觉很舒服,不会给人压迫感。
![]() |
我做为一个爱书的人,并不太喜欢逛线下书店,买书都是从网上,线下的书店普遍太挤仄,到处都是书,书架高到天花板,上面的书需要登梯子才能够到。看在眼里,只觉得累。Booktique是我喜欢的风格,书原本应该如此,阅读是个轻松的事,不必像山一样有重压感。
![]() |
等许小丹忙完,就坐在那里,和李一夕聊天。
我就在一边听,拍照。
![]() |
关于我所关心的经营问题,许小丹认为对他不构成压力,书籍都是精选,基本上快进快出,当然也有的书,两年才卖掉,书主要是英文,合乎新加坡人的阅读习惯,卖华文书反而有风险。租金并不是想像中贵,他去找商场谈判,商场也希望给商业地段增加文化气息,所以给他的租金比其他店铺低。里面还有一个房间,可以租出去做活动,店里有时候也会做些其他活动,如果作者非自费出版,而是出版社出版的书,会有抽佣。
听后感觉放下心来,这样的话,起码不愁生存。
为什么要做这家书店?许小丹说他有个梦想,希望新加坡人都爱阅读,把书店开在繁华地段、书店内的装修布置等整体风格,也都是体现差异化,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如果都一样,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书店里都是经典书籍,没有畅销书,许小丹觉得,如果人们需要畅销书,在别处也可以找到,没必要来booktique。
书店的宣传主要是facebook,活动也会发布在上面。有时候,作家在店里搞活动,会有粉丝过来,对书店也会形成口碑效应。媒体对开在繁华地段的书店也感兴趣,《联合早报》曾经来采访。许小丹本质上是个文化人,同时也是一个经营者,并不是书呆子,他脸上有种坦率和单纯,一览无余,他说起自己去和商场谈判租金,也是坦然,并不是商业化的精明,在他身上,商业和文化结合得很好,他有自己的追求,也有自己的经营手法。这样,很好,一如书店本身。国内,很多人希望商业和文化是分开的,一个文化人最好不要沾钱,但是,如果不考虑销售、盈利等,单靠兴趣,一家书店,真能维持?何况,这是一家纯书店,无餐饮等其他售卖方式。
![]() |
他说自己是反潮流的,写东西都用纸笔,也讨厌whatsup,宁愿面对面交流。对于人们阅读和网络购书的习惯,他还是有一定的乐观,总会有人需要传统书店的模式,毕竟有些体验不是网络所能替代。
他一直是一个人做,不过也很累,所以已经招聘了两个兼职帮忙打理。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也有顾客进来看,有的是一家三口。
店里有不少猫头鹰装饰,许小丹说,猫头鹰象征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