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哲学的现代重释——《柏拉图的理想国》
![]() |
如今复兴国学,回归传统文化的思想似乎越来越多地被人所接纳。其实不光国内如此,西方思想界也不乏类似的现象。《理想国》作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经典之作,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代著名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以其博闻强识的学术功底,对这部哲学经典,进行了现代化的“翻译”。他保留原著中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形式,将各种学术用词,置换成了现代思想中的术语,运用到了许多其他哲学家对相似问题的阐述。而原文中对古代生活的描述,也被改成了当下的各类社会现象。
这部”戏仿“式的作品,是巴迪欧历时六年的成果。他精读多个希腊文版本的《理想国》,以图全面了解原著思想,让苏格拉底穿越两千多年,成了一个现代学者。其谈话中充满了对历史上诸多哲学家、文学家的引用和评论,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批判,当然也赋予了很多巴迪欧个人色彩的解读。柏拉图提出的问题一直没有远离我们,这些内容正是《理想国》原著思想在历代和当下的“显现”,而这也是巴迪欧想要表明的——对”正义“的可能性的探讨。他以《理想国》为载体,串联起了西方文明中的许多思想。这些“挪用”并不仅仅为了让现代读者容易理解,更多是作者将柏拉图思想加以深化和发展,因为认识的“进化”,所以经典需要重释。
关注哲学的书友,或许了解过巴迪欧另外两部作品《哲学宣言》和《第二哲学宣言》(去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同样探讨了哲学思想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比起那两部宣言式的文本,这部可谓“巨著”,也更细致得表现出巴迪欧的决心,以及他愿望的可能性,而这,应该也是书中谈到的很多前人学者共同的愿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