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too damn short
现在是英国时间2015年2月12日17.51分,再有48个小时就要踏上回家过年的旅途了。
说不兴奋是假的,现在的我就和所有在国内上学或者工作的娃娃们一样,内心充满了即将放长假的兴奋。虽然严格来说,我属于翘班回家。
不过谁在意呢╮(╯▽╰)╭,13年9月出国到现在,一年半没回家了。说也奇怪,不怎么想家的时候就是一点都不想,每天嘻嘻哈哈天南地北到处玩,或者一个人在宿舍看电影时也没觉得回家有多么好。但说想家时,从想家的那一刻到我匆匆忙忙定好机票,也就一个小时左右。隐隐约约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基友说现在太原变化很大了你肯定认不出来,也许走着走着会迷路?也许找不到正确的公交车?也许以前的小卖部现在都变成了办公大厦?切,管他呢。反正我要回家了,嗯,真好。
荷兰的一年,英国的半年。想一想这一年半异国他乡的生活,对我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如果说民以食为天,那我绝对离不开中国。如果说到生活质量,交际联谊,文化冲突,态度和对话,我想我会更喜欢欧洲。而我之所以有这些感触,要多亏了爹妈把我生在了12月,射手座无拘无束敢于探险的精神让我能够厚着脸皮一个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讨论会或者尝试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或者说父母坚强的后盾和鼓励让我无所顾忌的往前冲,去追寻和挑战。
个人对中西方最大的感触想来就是交际文化的不同。这一年半我见过了很多国人,出国后每天囚禁在自己小小的一方天地,除了教室就是宿舍,身边聊得来的朋友除了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也许是因为英语不过关,也许是内心的含蓄羞涩,也许是从头到尾都把自己定义成一个过客,他们多数在寻求在我看来似乎更像是“安全感”的东西。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说去夜店,当身边的中国人都去时,他们会很兴奋地说一起去。如果是身边的英国人都去时,他们会犹豫,徘徊在想去但是“不敢”去的心态中,最终拒绝然后在家死宅同时YY:如果我去了现在会玩得有多疯多high啊……于是我就想,假如邀请他们的两批人都是中国人,想来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出去玩吧?临走前信誓旦旦地“我要提高英语!”,“我要体验外国的文化!”,“我要#¥&!@%#¥”这些话语,在来英国的头一个月中就已经慢慢听不到了。
我也曾经害怕过,来英国不久时因为熟人都在荷兰,离了那个圈子似乎什么东西又要重新来。当一个外国朋友邀请我去club时我竟然很二的问了一句还有谁要去?他说可能只有你一个亚洲人,随后又表示你为什么会问这么奇怪的问题?这边的思维定义是,叫你出去玩,想玩就出来开心地玩,为什么关心别人来不来?说实话我那时犹豫了好久,因为真心不是很熟,因为国人的一点点“羞涩”(其实这种羞涩在我还在国内时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朋友叫,管他们熟不熟,一定会出去玩)让我确实想了很久,内心的感觉就是:“啊好想去好想去好奇死了好奇死了还没去过英国的club!”以及“啊怎么办好像语言不过关没法愉快地扯淡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很无聊很笨拙很傻X”。后来我发现这两个冲突的想法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遇到相似的情况时内心都有的。不过到最后我那害死猫的好奇心占了上风,还是去了。当然玩得很愉快,因为我最后厚着脸皮拉了两个中国人一起去,就好像有相同国家的人在时会有那么点点安全感,当你无法插入到别人的谈话时和一个中国人一起用中文自由地随便地扯扯淡,会显得你不是那么无聊和孤单。
不得不说这是个非常良好的开端,试过之后就发现,其实融入进去没有那么难,如果不能灵活地发表意见那就微笑地倾听,多数外国人不会冷落任何一个人。他们会在发现其中一个人不怎么发言时友好而灵巧地把问题抛向你并且有意识地放慢语速:Nan,这个情况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于是自然而然地融入这个团体中。和我相熟的一个中东小哥常和我说,Nan,出去玩,出去dating,出去social,不要像那些stupid的中国人一样每天只和中国人说话。他领我去了很多地方,慢慢地我开始自己独自去参加一些谁都不认识的聚会,讨论会,圣经学习会。并非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基督徒,而是在这种问题的讨论或者意见交换中,会了解不同国家的人的思想,也会产生很多很有趣的话题。
我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关于文化交流的东西而非学习。其实我在课程上真的没有很认真,每天的目标仅仅是不挂科而已,多余的时间基本都在玩,去讨论去聚会去做游戏去看音乐会。现在我想了想,我出国最大的目的真不是获得一个学位,而是见识不同的风景,认识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文化。我现在可以很自豪地说,这些我都做到了。虽然没有了解得十分透彻,但我在这个过程中很愉快,很满足。当慢慢你和外国人的对话不再以“练习口语”开始去强迫自己找话题时,会发现其实他们有时候也很像中国人,聊聊天气聊聊学习一回生二回熟,当第一次还停留在互相介绍名字的阶段时,第二次见面已经可以来一个大大的拥抱说,Nan,welcome to my party!想来我第二年选择英国而非瑞典时是正确的。在荷兰由于当地还是荷兰语流行,大多数时间还是和中国小伙伴混在一起,到了英国时这种语言隔阂已经慢慢消失,我可以更自如地去融入到一个个圈子中,也更随性。并非贬低在外国时还和中国人混在一起有多么多么的不好,个人的观点是,当你明明有机会加入到更多的圈子,为什么要拒绝呢?
本来想感慨一下自己要回国了,不知不觉却把话题转到了自己在英国生活的情况,想来是因为很开心吧,要把在这边一切有趣的经历都分享出来。有一段时间最规律的作息就是每天上午两个小时的健身房,中午吃饭下午晚上图书馆,周中见一次导师交流一下学习情况解答问题,周五有时候去local family参加开放式聚会扯扯淡或者去夜店通宵high一晚上,周末放松,偶尔去教堂参加social活动,偶尔被当地人邀请到家里体验一顿相当传统美味的afternoon tea。生活多么滋润啊╮(╯▽╰)╭。所以在这里,真切建议同志们,出国后千万千万不要困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外面世界太精彩,不要浪费难得的机会。
必须重申的是,交谈,是了解一个文化最好的方式。你来我往交换意见时会产生很多新奇的,或者沉重的碰撞。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sex的讨论,想来这个话题无论在哪里都非常热门。国人的想法我不再多说,欧美人的看法很开放,认为性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节剂,有了性不一定结婚,但重在享受性带来的愉悦。重点来了,神秘的中东地区是什么样?我猜你们也一定不会知道,在中东地区,尤其是严格穆斯林的聚集地,由于宗教限制和极度的男女不平等——不平等到什么地位呢?假设在法庭上你需要目击证人,那么要么是两个男人作证,要么一个男人加两个女人,要么四个女人,也就是女人的地位只相当于半个男人——如果一个穆斯林(女)在结婚前有了性行为,那么她的父母会杀了她,这称之为honour killing,即,为了维护家族声誉而杀掉她。而杀人犯最多,注意是最多,处6个月的监禁。她的父母对此描述(大意)“这就好像我的双手,其中一个指头坏掉了,我要砍断它。”每当这时候我总会万分庆幸,我出生在中国。
我的生活在英国就这样,有时候会不自觉地用英国人的眼光看问题。有些娃娃可能觉得我每天过得很潇洒,其实和当地人相比简直是平淡地不能再平淡。不过人都在国外呆着了,不体验一番岂不是很浪费?年后几天又要回到英国继续学习。没几个月就要毕业了,其实压力还是有点大,因为工作什么的都没看到合适的,现在也要加紧了。不过我想,在国外的一段生活,是最多彩也是最考验人的生活。想到我出国前还不会做饭,现在一桌小炒简直随手拿来;出国前口语勉勉强强,现在可以随便和对方开玩笑;出国前不知道工作辛苦,现在打工才真切知道赚钱不易。看到一句电影台词“Life is too damn short”,那就努力地让自己short的人生更灿烂点吧。
2015.2.12 19:01
于United Kingdom, Southampton
另:
以上是我在英国这半年的感想
去年在荷兰一年 因为周围环绕着大部分中国人 可能甚至出国的感觉都不是特别强烈
来了英国发现其实这才是我期待的出国后应该有的状态
当你必须去开拓一个新圈子时想必会遭受种种我曾经遭受过的
害羞 茫然 不安 …… 等等等等
你不是一个人
出国的有极个别是相当优秀的学生 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独立坚强
但多数是普通平常的学生 成绩说得过去 想给自己一些挑战 想体验不同的生活
于是出国后必然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
我曾经坐公交车听见后面两个中国学生对话
其中一个说他刚来英国时因为口语太渣 又路痴
在英国整整一个月都没出门
靠室友带方便面过活
开始上课后才慢慢好转
当时听着觉得很好笑
现在想想确实有些心酸
都说国外如何如何好
但前提是你能让自己快速融入这个大环境让自己适应
才能提高自身 去体验国外生活的不同以及带来的便利
当然我并不是个很好的例子
玩心比较重 成绩不优秀 勉勉强强中等水平而已
但是我在国外的每天确实活得很开心
这个日志只希望出国的朋友
能在投身学术的同时
不要忘记多去体验当地人的文化
祝亲爱的们都能拿到心仪学校的offer
并且充实地享受在国外的每一分每一秒
From NAN
说不兴奋是假的,现在的我就和所有在国内上学或者工作的娃娃们一样,内心充满了即将放长假的兴奋。虽然严格来说,我属于翘班回家。
不过谁在意呢╮(╯▽╰)╭,13年9月出国到现在,一年半没回家了。说也奇怪,不怎么想家的时候就是一点都不想,每天嘻嘻哈哈天南地北到处玩,或者一个人在宿舍看电影时也没觉得回家有多么好。但说想家时,从想家的那一刻到我匆匆忙忙定好机票,也就一个小时左右。隐隐约约有种近乡情怯的感觉。基友说现在太原变化很大了你肯定认不出来,也许走着走着会迷路?也许找不到正确的公交车?也许以前的小卖部现在都变成了办公大厦?切,管他呢。反正我要回家了,嗯,真好。
荷兰的一年,英国的半年。想一想这一年半异国他乡的生活,对我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如果说民以食为天,那我绝对离不开中国。如果说到生活质量,交际联谊,文化冲突,态度和对话,我想我会更喜欢欧洲。而我之所以有这些感触,要多亏了爹妈把我生在了12月,射手座无拘无束敢于探险的精神让我能够厚着脸皮一个人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讨论会或者尝试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或者说父母坚强的后盾和鼓励让我无所顾忌的往前冲,去追寻和挑战。
个人对中西方最大的感触想来就是交际文化的不同。这一年半我见过了很多国人,出国后每天囚禁在自己小小的一方天地,除了教室就是宿舍,身边聊得来的朋友除了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也许是因为英语不过关,也许是内心的含蓄羞涩,也许是从头到尾都把自己定义成一个过客,他们多数在寻求在我看来似乎更像是“安全感”的东西。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说去夜店,当身边的中国人都去时,他们会很兴奋地说一起去。如果是身边的英国人都去时,他们会犹豫,徘徊在想去但是“不敢”去的心态中,最终拒绝然后在家死宅同时YY:如果我去了现在会玩得有多疯多high啊……于是我就想,假如邀请他们的两批人都是中国人,想来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出去玩吧?临走前信誓旦旦地“我要提高英语!”,“我要体验外国的文化!”,“我要#¥&!@%#¥”这些话语,在来英国的头一个月中就已经慢慢听不到了。
我也曾经害怕过,来英国不久时因为熟人都在荷兰,离了那个圈子似乎什么东西又要重新来。当一个外国朋友邀请我去club时我竟然很二的问了一句还有谁要去?他说可能只有你一个亚洲人,随后又表示你为什么会问这么奇怪的问题?这边的思维定义是,叫你出去玩,想玩就出来开心地玩,为什么关心别人来不来?说实话我那时犹豫了好久,因为真心不是很熟,因为国人的一点点“羞涩”(其实这种羞涩在我还在国内时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朋友叫,管他们熟不熟,一定会出去玩)让我确实想了很久,内心的感觉就是:“啊好想去好想去好奇死了好奇死了还没去过英国的club!”以及“啊怎么办好像语言不过关没法愉快地扯淡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很无聊很笨拙很傻X”。后来我发现这两个冲突的想法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遇到相似的情况时内心都有的。不过到最后我那害死猫的好奇心占了上风,还是去了。当然玩得很愉快,因为我最后厚着脸皮拉了两个中国人一起去,就好像有相同国家的人在时会有那么点点安全感,当你无法插入到别人的谈话时和一个中国人一起用中文自由地随便地扯扯淡,会显得你不是那么无聊和孤单。
不得不说这是个非常良好的开端,试过之后就发现,其实融入进去没有那么难,如果不能灵活地发表意见那就微笑地倾听,多数外国人不会冷落任何一个人。他们会在发现其中一个人不怎么发言时友好而灵巧地把问题抛向你并且有意识地放慢语速:Nan,这个情况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于是自然而然地融入这个团体中。和我相熟的一个中东小哥常和我说,Nan,出去玩,出去dating,出去social,不要像那些stupid的中国人一样每天只和中国人说话。他领我去了很多地方,慢慢地我开始自己独自去参加一些谁都不认识的聚会,讨论会,圣经学习会。并非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基督徒,而是在这种问题的讨论或者意见交换中,会了解不同国家的人的思想,也会产生很多很有趣的话题。
我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关于文化交流的东西而非学习。其实我在课程上真的没有很认真,每天的目标仅仅是不挂科而已,多余的时间基本都在玩,去讨论去聚会去做游戏去看音乐会。现在我想了想,我出国最大的目的真不是获得一个学位,而是见识不同的风景,认识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文化。我现在可以很自豪地说,这些我都做到了。虽然没有了解得十分透彻,但我在这个过程中很愉快,很满足。当慢慢你和外国人的对话不再以“练习口语”开始去强迫自己找话题时,会发现其实他们有时候也很像中国人,聊聊天气聊聊学习一回生二回熟,当第一次还停留在互相介绍名字的阶段时,第二次见面已经可以来一个大大的拥抱说,Nan,welcome to my party!想来我第二年选择英国而非瑞典时是正确的。在荷兰由于当地还是荷兰语流行,大多数时间还是和中国小伙伴混在一起,到了英国时这种语言隔阂已经慢慢消失,我可以更自如地去融入到一个个圈子中,也更随性。并非贬低在外国时还和中国人混在一起有多么多么的不好,个人的观点是,当你明明有机会加入到更多的圈子,为什么要拒绝呢?
本来想感慨一下自己要回国了,不知不觉却把话题转到了自己在英国生活的情况,想来是因为很开心吧,要把在这边一切有趣的经历都分享出来。有一段时间最规律的作息就是每天上午两个小时的健身房,中午吃饭下午晚上图书馆,周中见一次导师交流一下学习情况解答问题,周五有时候去local family参加开放式聚会扯扯淡或者去夜店通宵high一晚上,周末放松,偶尔去教堂参加social活动,偶尔被当地人邀请到家里体验一顿相当传统美味的afternoon tea。生活多么滋润啊╮(╯▽╰)╭。所以在这里,真切建议同志们,出国后千万千万不要困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外面世界太精彩,不要浪费难得的机会。
必须重申的是,交谈,是了解一个文化最好的方式。你来我往交换意见时会产生很多新奇的,或者沉重的碰撞。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sex的讨论,想来这个话题无论在哪里都非常热门。国人的想法我不再多说,欧美人的看法很开放,认为性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节剂,有了性不一定结婚,但重在享受性带来的愉悦。重点来了,神秘的中东地区是什么样?我猜你们也一定不会知道,在中东地区,尤其是严格穆斯林的聚集地,由于宗教限制和极度的男女不平等——不平等到什么地位呢?假设在法庭上你需要目击证人,那么要么是两个男人作证,要么一个男人加两个女人,要么四个女人,也就是女人的地位只相当于半个男人——如果一个穆斯林(女)在结婚前有了性行为,那么她的父母会杀了她,这称之为honour killing,即,为了维护家族声誉而杀掉她。而杀人犯最多,注意是最多,处6个月的监禁。她的父母对此描述(大意)“这就好像我的双手,其中一个指头坏掉了,我要砍断它。”每当这时候我总会万分庆幸,我出生在中国。
我的生活在英国就这样,有时候会不自觉地用英国人的眼光看问题。有些娃娃可能觉得我每天过得很潇洒,其实和当地人相比简直是平淡地不能再平淡。不过人都在国外呆着了,不体验一番岂不是很浪费?年后几天又要回到英国继续学习。没几个月就要毕业了,其实压力还是有点大,因为工作什么的都没看到合适的,现在也要加紧了。不过我想,在国外的一段生活,是最多彩也是最考验人的生活。想到我出国前还不会做饭,现在一桌小炒简直随手拿来;出国前口语勉勉强强,现在可以随便和对方开玩笑;出国前不知道工作辛苦,现在打工才真切知道赚钱不易。看到一句电影台词“Life is too damn short”,那就努力地让自己short的人生更灿烂点吧。
2015.2.12 19:01
于United Kingdom, Southampton
另:
以上是我在英国这半年的感想
去年在荷兰一年 因为周围环绕着大部分中国人 可能甚至出国的感觉都不是特别强烈
来了英国发现其实这才是我期待的出国后应该有的状态
当你必须去开拓一个新圈子时想必会遭受种种我曾经遭受过的
害羞 茫然 不安 …… 等等等等
你不是一个人
出国的有极个别是相当优秀的学生 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独立坚强
但多数是普通平常的学生 成绩说得过去 想给自己一些挑战 想体验不同的生活
于是出国后必然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
我曾经坐公交车听见后面两个中国学生对话
其中一个说他刚来英国时因为口语太渣 又路痴
在英国整整一个月都没出门
靠室友带方便面过活
开始上课后才慢慢好转
当时听着觉得很好笑
现在想想确实有些心酸
都说国外如何如何好
但前提是你能让自己快速融入这个大环境让自己适应
才能提高自身 去体验国外生活的不同以及带来的便利
当然我并不是个很好的例子
玩心比较重 成绩不优秀 勉勉强强中等水平而已
但是我在国外的每天确实活得很开心
这个日志只希望出国的朋友
能在投身学术的同时
不要忘记多去体验当地人的文化
祝亲爱的们都能拿到心仪学校的offer
并且充实地享受在国外的每一分每一秒
From NAN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