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人格比成绩更重要
从自我觉醒的那一刻,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身上会有如此多令人厌弃的毛病?那时候,我反复内省,试图寻找到症结所在,直到最近才发现,原来这一切根源实属家庭教育遗留的历史问题。
从小到大,我清晰记得,不管是父母还是亲戚,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他们总是强调:书读好了,考上大学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样才能过上好生活。那时候的纯真让我们没有丝毫怀疑。我不曾想过自己的目标,不知道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只知道要拿张漂亮的成绩单回家,这样父母才会高兴,似乎考上大学是人生的全部希望。后来,我如愿考上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体面的政府单位。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在“正轨上”运行,没有意外。但只有自己知道,其实我并不懂得快乐,也没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依旧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我有时很懒很宅,喜欢东倒西歪在沙发上连续两三天煲电视剧;我基本很少做家务,生活习惯也不怎么好,晚睡晚起,不爱运动;对于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等爱好,我也只有三分钟热度,从没下苦功去发展这些兴趣;情商不高,遇到冲突或争吵时不懂得如何处理和解决,习惯以冷暴力雪藏问题;在情感方面是爱无能,不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存有一些心理障碍,没有安全感,害怕两性间的亲密关系;没有阅读习惯,在工作以前基本不看什么名著和书籍(唯一看过的名著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思想深度不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方法欠缺;不懂生活,在意他人的看法,以及常常半途而废、心浮气躁、过分自责、爱慕虚荣、勤而不俭等。这些年,我不断在各种励志和心理书籍中寻找答案,随着思考的深入,才发现这一切与家庭教育不无关系,比如双亲的婚姻关系,父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情绪管理等各方面对孩子都有着莫大的影响。
我的父亲是一个自私虚荣的大男人,他笨嘴拙舌,喜欢在亲朋戚友面前乱讲话,经常得罪人;情商负值,文化水平低,生活习惯也十分不好,喜欢酗酒抽烟和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有时一看就是一整天;大男人主义,没有责任担当,对家庭事宜不管不顾,经常跟家里人闹情绪。以前,我没想明白,为什么自己在两性关系中会存有心理障碍,不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后来在看了张德芬的心灵三部曲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个人成年以后在性格上的种种不足,大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原因。他的童年经历,已经为他长大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决定了他的走向。
高中的时候,父母从老家搬到深圳,可以跟家人住我自然很高兴。搬家的那天,父亲在一楼的路边蹲着,双手支着头(每次烦恼、想太多的时候他总是这般),我跟他说我很高兴你们过来一起住,我想自己再也不用寄人篱下了。那时,他大声对我说:你当然高兴,来这里你知道我压力多大吗?他当时怪责的表情我还记得,但却忘记了那时心里的滋味,只知道当下我的脸晴转多云,沉了下来。到后来,父亲总是因为心理压力大和母亲吵架、闹情绪,对母亲和现状诸多埋怨。他总是跟我们两姐弟细数母亲的不是,母亲也常常向我们抱怨父亲。有那么一次,父亲打电话回家,我接上了,他说要跟母亲离婚,一堆的理由和不满,电话的这头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留着眼泪。
或许就是这样,由于父亲的劣迹斑斑和家庭的各种原因,在最珍贵的青春年华,一个对青少年最关键的时期,我的人格开始变得不完整,脾气异常暴躁,内心满是焦虑、压抑和不安。我不懂得如何去疏导自己的情绪,实际上自己也并未意识到这些问题需要解决。就这样直到高中毕业。大学,我选择了逃离,远赴外地离开这个“家”。
大学,一个我梦想自由的地方,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梦想。那时,萦绕在耳边的是一些“读书无用论”的调调:学校的知识到了社会压根用不上。对此,我深以为然。更何况我还那么讨厌读书,心想考上大学便可不受管束,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后来便加入了舞俱和音协。开始,我还是会去上课,但一个课室一两百人,不似高中的小班集体,我有些不习惯,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教室更是闷热难耐。我自称有“人群恐惧症”,其实也不过是一种倾向,没有严重到症状的地步。说实话,当时我心里也有些瞧不起那些所谓的好学生,认为他们不过是“死读书,读死书”罢了,更受不了的是老师讲课都是照本宣科,英语老师居然还在大学课堂上听写,这什么狗屁大学!完全与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后来或许是勇气不足而不了了之,演变成明目张胆的旷课。一个学期上的课加起来估摸也不到一星期该上的课程,德育分被扣至负一百多分;面对社团成员间的诸多矛盾,由于自己的负值情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最终惨淡收场;当我从这些社团抽身出来时,却发现再也不能融入到自己的班集,还有紧张的舍友关系、疯狂彪痘几近烂脸... ... 如此狼狈不堪,内心无比煎熬、受挫和迷茫,生活、学习一片混沌。
这些年,我不断剖析、改变自己,无奈不是收效甚微就是反复回潮,内心有时也极为痛苦。以往我看到文字便会心升浮躁情绪,为了平静那颗躁动的心,我选择从事公文写作三年,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让自己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文字,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以往看书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神游而发笑,为了培养阅读习惯,能够集中注意力,从工作开始我便加入了考公队伍,起初备考资料中的内容我并没吸收多少,但是我要求自己即使看不进书也要继续捧着书,为的是那份没兴趣也要平心静气的情绪;为了杜绝三分钟热度,即便工作任务繁重琐碎,我都平心静气、勤勤恳恳地完成,三年如一日,我知道自己不会那么快考上公务员,依然坚持考公为的是培养坚持的品质,端正和调整自己对于失败的认知,还有逐渐改善与母亲的关系... ...
即便如此,那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和心理障碍仍如鬼魅般纠缠不休,我不知道能否重塑自我,还需要花上多少时间,自己能否熬过未来那些被孤独照得通体透明的日子。自我变革是一个历经痛苦、涅槃重生的过程,其中是如此地艰难而漫长。赵星在《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中说,要改变自身内在的品质,就需要重新撕裂已经完整的自己,重新自建。 这个过程是极其艰难且可怕的,性格上的小调整是可以见效的,但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基本上已经定型,如果不是受了很大的刺激,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但如果不重建,很多问题就好像轮回一样,不断出现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所以,健全的人格相对于孩子的成绩来说显得重要多了,当无数的年轻家长在购买婴幼儿产品趋之若鹜、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时,真正让一个孩子输了的,不是少玩了一个玩具,少上了一个培训班,少穿了一件流行的衣服,而是成长中的心理损伤。
从小到大,我清晰记得,不管是父母还是亲戚,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他们总是强调:书读好了,考上大学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样才能过上好生活。那时候的纯真让我们没有丝毫怀疑。我不曾想过自己的目标,不知道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只知道要拿张漂亮的成绩单回家,这样父母才会高兴,似乎考上大学是人生的全部希望。后来,我如愿考上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体面的政府单位。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在“正轨上”运行,没有意外。但只有自己知道,其实我并不懂得快乐,也没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依旧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我有时很懒很宅,喜欢东倒西歪在沙发上连续两三天煲电视剧;我基本很少做家务,生活习惯也不怎么好,晚睡晚起,不爱运动;对于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等爱好,我也只有三分钟热度,从没下苦功去发展这些兴趣;情商不高,遇到冲突或争吵时不懂得如何处理和解决,习惯以冷暴力雪藏问题;在情感方面是爱无能,不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存有一些心理障碍,没有安全感,害怕两性间的亲密关系;没有阅读习惯,在工作以前基本不看什么名著和书籍(唯一看过的名著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思想深度不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方法欠缺;不懂生活,在意他人的看法,以及常常半途而废、心浮气躁、过分自责、爱慕虚荣、勤而不俭等。这些年,我不断在各种励志和心理书籍中寻找答案,随着思考的深入,才发现这一切与家庭教育不无关系,比如双亲的婚姻关系,父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情绪管理等各方面对孩子都有着莫大的影响。
我的父亲是一个自私虚荣的大男人,他笨嘴拙舌,喜欢在亲朋戚友面前乱讲话,经常得罪人;情商负值,文化水平低,生活习惯也十分不好,喜欢酗酒抽烟和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有时一看就是一整天;大男人主义,没有责任担当,对家庭事宜不管不顾,经常跟家里人闹情绪。以前,我没想明白,为什么自己在两性关系中会存有心理障碍,不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后来在看了张德芬的心灵三部曲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个人成年以后在性格上的种种不足,大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原因。他的童年经历,已经为他长大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了一颗种子,决定了他的走向。
高中的时候,父母从老家搬到深圳,可以跟家人住我自然很高兴。搬家的那天,父亲在一楼的路边蹲着,双手支着头(每次烦恼、想太多的时候他总是这般),我跟他说我很高兴你们过来一起住,我想自己再也不用寄人篱下了。那时,他大声对我说:你当然高兴,来这里你知道我压力多大吗?他当时怪责的表情我还记得,但却忘记了那时心里的滋味,只知道当下我的脸晴转多云,沉了下来。到后来,父亲总是因为心理压力大和母亲吵架、闹情绪,对母亲和现状诸多埋怨。他总是跟我们两姐弟细数母亲的不是,母亲也常常向我们抱怨父亲。有那么一次,父亲打电话回家,我接上了,他说要跟母亲离婚,一堆的理由和不满,电话的这头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留着眼泪。
或许就是这样,由于父亲的劣迹斑斑和家庭的各种原因,在最珍贵的青春年华,一个对青少年最关键的时期,我的人格开始变得不完整,脾气异常暴躁,内心满是焦虑、压抑和不安。我不懂得如何去疏导自己的情绪,实际上自己也并未意识到这些问题需要解决。就这样直到高中毕业。大学,我选择了逃离,远赴外地离开这个“家”。
大学,一个我梦想自由的地方,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梦想。那时,萦绕在耳边的是一些“读书无用论”的调调:学校的知识到了社会压根用不上。对此,我深以为然。更何况我还那么讨厌读书,心想考上大学便可不受管束,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后来便加入了舞俱和音协。开始,我还是会去上课,但一个课室一两百人,不似高中的小班集体,我有些不习惯,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教室更是闷热难耐。我自称有“人群恐惧症”,其实也不过是一种倾向,没有严重到症状的地步。说实话,当时我心里也有些瞧不起那些所谓的好学生,认为他们不过是“死读书,读死书”罢了,更受不了的是老师讲课都是照本宣科,英语老师居然还在大学课堂上听写,这什么狗屁大学!完全与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后来或许是勇气不足而不了了之,演变成明目张胆的旷课。一个学期上的课加起来估摸也不到一星期该上的课程,德育分被扣至负一百多分;面对社团成员间的诸多矛盾,由于自己的负值情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最终惨淡收场;当我从这些社团抽身出来时,却发现再也不能融入到自己的班集,还有紧张的舍友关系、疯狂彪痘几近烂脸... ... 如此狼狈不堪,内心无比煎熬、受挫和迷茫,生活、学习一片混沌。
这些年,我不断剖析、改变自己,无奈不是收效甚微就是反复回潮,内心有时也极为痛苦。以往我看到文字便会心升浮躁情绪,为了平静那颗躁动的心,我选择从事公文写作三年,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让自己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文字,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以往看书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神游而发笑,为了培养阅读习惯,能够集中注意力,从工作开始我便加入了考公队伍,起初备考资料中的内容我并没吸收多少,但是我要求自己即使看不进书也要继续捧着书,为的是那份没兴趣也要平心静气的情绪;为了杜绝三分钟热度,即便工作任务繁重琐碎,我都平心静气、勤勤恳恳地完成,三年如一日,我知道自己不会那么快考上公务员,依然坚持考公为的是培养坚持的品质,端正和调整自己对于失败的认知,还有逐渐改善与母亲的关系... ...
即便如此,那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和心理障碍仍如鬼魅般纠缠不休,我不知道能否重塑自我,还需要花上多少时间,自己能否熬过未来那些被孤独照得通体透明的日子。自我变革是一个历经痛苦、涅槃重生的过程,其中是如此地艰难而漫长。赵星在《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中说,要改变自身内在的品质,就需要重新撕裂已经完整的自己,重新自建。 这个过程是极其艰难且可怕的,性格上的小调整是可以见效的,但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基本上已经定型,如果不是受了很大的刺激,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但如果不重建,很多问题就好像轮回一样,不断出现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所以,健全的人格相对于孩子的成绩来说显得重要多了,当无数的年轻家长在购买婴幼儿产品趋之若鹜、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时,真正让一个孩子输了的,不是少玩了一个玩具,少上了一个培训班,少穿了一件流行的衣服,而是成长中的心理损伤。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