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公开课-chapter6笔记
一开始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提到了自我投射的试验,在意识或者潜意识中植入概念,会影响一个人的行动。以此说明,情境的力量。然后,承上启下,提出问题:
如何创造积极的环境?
作者提出了几种自己使用的方法,核心思想就是让自己置身于能够激发积极情绪的环境中(这不是废话么):
1.找喜欢的人的照片,想象她或者他的样子;
2.在环境中放上喜欢的东东,比如艺术品,Tal放的是他儿子的画作,会让他想起他儿子,感受他对他儿子浓浓的爱意;
3.名人名言;
4.看喜欢的书,用心听喜欢的音乐,看励志电影。
然后说到了一些名人名言,打鸡血一般。“生活是被自己吸引过来的”。总之,这些名人名言的核心观念是,相信就会实现,构想就会实现,to believe。
问题是,真的相信就会实现吗?
其实不然,一闻就是浓浓的鸡汤味,快要失望的时候,Tal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信念只是成功的一部分,确实是可以通过在精神上的信念来创造现实,但是,成功是需要无数心血的,而且会有失败,要做好从失败中学习的准备。要认清楚,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那种盲目的打鸡血的想法短期内确实可以提高幸福水平,但是,长期看来是不起作用的,光有信心是没用的,还需要行动。
信念会有哪些用处?
首先,期望很重要,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可以达到的高度,运动员56%的成功是由期望决定的(虽然我很好奇这个数字是如何度量的,不过,是那个意思就行)。那些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一部分之所以会成功,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不断的问问题,第二,相信自己能行。
每个人的自尊程度,也就是自信程度,会对我们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地位,成就,恋爱,配偶,与孩子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个人幸福水平,与之息息相关。当我们改变自信水平时,我们的精神会发生改变,容器会发生改变,看世界的方式会发生改变。
这里又提到了安慰剂效应,不多说。
于是,有了另外一个问题:在信念期望和实际表现之间,是什么在起作用?有两点。
第一点,是动力,因为相信自己能做好某件事,因此会很有动力;
第二点,是一致性原则,这里提到了内在和外在的概念,内在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外在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样子,如果内在和外在不一致,我们的mind会觉着不舒服,本能的不喜欢这种不一致,要么改变外部世界,要么改变内在,改变自己的信念,重建一致性,其中有以下几个方法:
1.更新范式,更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即改变自己的看法;
2.主动抛弃外在信息;
3.我称之为选择性验证,很典型的一种偏见,就是努力的忽视对自己已有看法不利的事实,而去寻找对自己的看法有利的事实,比如在大选中我没有投布什,但是布什当选后,做了一些我认可的好事,这个时候,我倾向于忽略他做的这些好事,这个事实,而去想布什做了什么恶,验证我对他原有的印象;
4.创造新的事实,即创造和我已有观念相一致的事实,推翻原有事实,比如那个博士+长跑运动员,亲测推翻现有的观念束缚,用少于四分钟跑完一英里。
对于自己的表现,我们会加以解读,它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解读的方式会影响幸福感。
第一种解读是客观解读,基于现实的解读,只是陈列事实。
第二种解读是主观解读,即我们自己主观上对它的解读,以爱迪生做实验为例,爱迪生试验灯泡,失败了五千次,大家都认为他失败了,没希望了,而他认为他成功了,因为他找到了五千种不可行的方法。(这算是阿Q式的解读吗)
这种积极解读的方法,在我看来,就是让自己好受一点,事实并无多大不同。关键是Tal之后提到的,我们要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要想成功,别无他法。
(我的问题是,这种铁人般的意志,要想成为打不死的小强,跌倒了一次次起来,是不是对人要求太苛刻了?而且,成功就只能从失败中学习吗?那代价未免也太大了吧?虽然,我很赞同从失败中学习,而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难怪我变好了,原来是有原因的,哈哈哈哈哈)
接着对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进行了解读,两种不同的模型:
对于悲观主义者,他们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很现实,说现实,是一种赞扬?倒未必,这种现实,是一种低水平能够期望的现实,他们对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不认为自己能做好,自然也就没了动力,达到了目标,那刚好,他们可以对其他人说:我都跟你们说过了的,我做不好。于是周围的人都认同这种观点,说,挺好的,你挺现实的。有时候悲观主义者超出了自己的期望(难度其实不大,因为期望本来就不高),成功了,他们的解释是:这些仅仅是运气而已。大脑按照这种思路寻求内在和外在的一致,越来越现实,走进了死胡同,实现水平自然也不高。
对于乐观主义者,他们的短期目标是不现实的,但是长期目标是现实的。短期目标很高,不现实,由于短期内做的不够好,大脑此时寻求一致性:(由于他们相信自己会成功,内在肯定不会有问题的)如果我从这次失败中汲取教训会如何?这是个机会,我下次做的会更好。尽管外界有人劝他,为什么不现实点儿,但他依然一如既往,相信自己能做好,而在不断的汲取经验中提升自己,最后却是做好了,长期看来,与预期一致。
于是提到了汉城奥运会,一个运动员在获得七枚金牌的预期,开局失利的情况下,获得了剩下的五枚金牌。
还有句话很关键,乐观主义者活的更长久一些,好吧,就冲这一点,我也要做乐观主义者。
又来了一个问题,如何区分现实的乐观主义者,和盲目的乐观主义者?
Tal讲了一个故事,他小时候追Rena,他妈妈持盲目的乐观态度去鼓励他,他盲目的去追求,最后失败了。
至于说,如何区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一个确定的边界去判断。Tal提到了一个故事,仅供参考。越战俘虏有一部分人最后能活下来,这些人有两个特点:第一点是相信自己最后能活下来,能见到家人,能回国;第二点是能够对现实的做出评估,清醒的认识到现实的残酷。要是,他们相信在圣诞节前能够被释放,估计会绝望,也不大可能活下来。
然后说了一句玄之又玄的话,“你不能把坚信自己最终会在输不起的情形下取得胜利的信念同直面现有残酷现实的行为相混淆,无论是何种残酷现实”。
有时候会错,有时候不会成功,没关系,只要很快恢复动力,关键就是就尽可能保持平衡。(平衡是什么?)
以上,就是高水平的信念,而不是空想式的信念。
然后就是鸡汤概念,成功人士的特点:乐观,热情,勤奋。不细表。
为什么家长对我们的期望不那么高?(中国小孩可没那么幸福。。。)
因为他们关注孩子的快乐水平,自尊,他们认为高期望会导致失望。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如果提高自尊?
如果不做任何改变的话,幸福的基础水平不会发生质的改变,虽然偶尔会有波动,要想提高幸福的基础水平,需要改变心态。
选择面对,选择尝试,在放松的时候,放手一搏,承担失败的风险,基础幸福水平会提高。可以这么解释,第一个理论就是自我直觉理论,我们得到关于自己的结论和我们得到关于他人的结论是一样的,具体的说,当他人主动站在讲台上发表言论,我们会觉着他很勇敢,因此,当我也这么做的时候,我也会觉着他很勇敢。(这个理论解释倒是次要的,我觉着更重要的是评估自己,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看自己做了哪些事,当别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怎么想,因为我会为我自己的行为辩护,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因而蒙蔽了自己,很有用的一种内省方法。)
第二个解释是,当我们想象一种情境,我们会害怕失败,那种失败会令我们痛苦,我们会倾向于放大这种痛苦,而当我们真的做了这件事的时候,先不说成功,哪怕就是失败了,也会觉着,失败的感觉也不过如此,我可以应付,这样,可以增加我们的回复力,适应力。(表白是不是就是这个原理。。。)
尝试什么呢?去演话剧,去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个观点,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等等等等。
嗯,跟我的想法一样,想抹掉心中的畏惧,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这股畏惧,害怕什么,就去做什么,本科以来都是这么想的,还有就是try something new...so...难怪我变得越来越好。。。是有原因的
比如,我在写这篇总结的时候,听完课是很不像写的,想就此放下来,去玩,然后,强迫自己写,当写到这儿的时候,整个逻辑线都清晰了,顺畅无比,写的很舒服,一看,竟然写了这么多了。。。
加油,
如何创造积极的环境?
作者提出了几种自己使用的方法,核心思想就是让自己置身于能够激发积极情绪的环境中(这不是废话么):
1.找喜欢的人的照片,想象她或者他的样子;
2.在环境中放上喜欢的东东,比如艺术品,Tal放的是他儿子的画作,会让他想起他儿子,感受他对他儿子浓浓的爱意;
3.名人名言;
4.看喜欢的书,用心听喜欢的音乐,看励志电影。
然后说到了一些名人名言,打鸡血一般。“生活是被自己吸引过来的”。总之,这些名人名言的核心观念是,相信就会实现,构想就会实现,to believe。
问题是,真的相信就会实现吗?
其实不然,一闻就是浓浓的鸡汤味,快要失望的时候,Tal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信念只是成功的一部分,确实是可以通过在精神上的信念来创造现实,但是,成功是需要无数心血的,而且会有失败,要做好从失败中学习的准备。要认清楚,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那种盲目的打鸡血的想法短期内确实可以提高幸福水平,但是,长期看来是不起作用的,光有信心是没用的,还需要行动。
信念会有哪些用处?
首先,期望很重要,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可以达到的高度,运动员56%的成功是由期望决定的(虽然我很好奇这个数字是如何度量的,不过,是那个意思就行)。那些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一部分之所以会成功,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不断的问问题,第二,相信自己能行。
每个人的自尊程度,也就是自信程度,会对我们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地位,成就,恋爱,配偶,与孩子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个人幸福水平,与之息息相关。当我们改变自信水平时,我们的精神会发生改变,容器会发生改变,看世界的方式会发生改变。
这里又提到了安慰剂效应,不多说。
于是,有了另外一个问题:在信念期望和实际表现之间,是什么在起作用?有两点。
第一点,是动力,因为相信自己能做好某件事,因此会很有动力;
第二点,是一致性原则,这里提到了内在和外在的概念,内在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外在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样子,如果内在和外在不一致,我们的mind会觉着不舒服,本能的不喜欢这种不一致,要么改变外部世界,要么改变内在,改变自己的信念,重建一致性,其中有以下几个方法:
1.更新范式,更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即改变自己的看法;
2.主动抛弃外在信息;
3.我称之为选择性验证,很典型的一种偏见,就是努力的忽视对自己已有看法不利的事实,而去寻找对自己的看法有利的事实,比如在大选中我没有投布什,但是布什当选后,做了一些我认可的好事,这个时候,我倾向于忽略他做的这些好事,这个事实,而去想布什做了什么恶,验证我对他原有的印象;
4.创造新的事实,即创造和我已有观念相一致的事实,推翻原有事实,比如那个博士+长跑运动员,亲测推翻现有的观念束缚,用少于四分钟跑完一英里。
对于自己的表现,我们会加以解读,它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解读的方式会影响幸福感。
第一种解读是客观解读,基于现实的解读,只是陈列事实。
第二种解读是主观解读,即我们自己主观上对它的解读,以爱迪生做实验为例,爱迪生试验灯泡,失败了五千次,大家都认为他失败了,没希望了,而他认为他成功了,因为他找到了五千种不可行的方法。(这算是阿Q式的解读吗)
这种积极解读的方法,在我看来,就是让自己好受一点,事实并无多大不同。关键是Tal之后提到的,我们要学会失败,从失败中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要想成功,别无他法。
(我的问题是,这种铁人般的意志,要想成为打不死的小强,跌倒了一次次起来,是不是对人要求太苛刻了?而且,成功就只能从失败中学习吗?那代价未免也太大了吧?虽然,我很赞同从失败中学习,而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难怪我变好了,原来是有原因的,哈哈哈哈哈)
接着对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进行了解读,两种不同的模型:
对于悲观主义者,他们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很现实,说现实,是一种赞扬?倒未必,这种现实,是一种低水平能够期望的现实,他们对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不认为自己能做好,自然也就没了动力,达到了目标,那刚好,他们可以对其他人说:我都跟你们说过了的,我做不好。于是周围的人都认同这种观点,说,挺好的,你挺现实的。有时候悲观主义者超出了自己的期望(难度其实不大,因为期望本来就不高),成功了,他们的解释是:这些仅仅是运气而已。大脑按照这种思路寻求内在和外在的一致,越来越现实,走进了死胡同,实现水平自然也不高。
对于乐观主义者,他们的短期目标是不现实的,但是长期目标是现实的。短期目标很高,不现实,由于短期内做的不够好,大脑此时寻求一致性:(由于他们相信自己会成功,内在肯定不会有问题的)如果我从这次失败中汲取教训会如何?这是个机会,我下次做的会更好。尽管外界有人劝他,为什么不现实点儿,但他依然一如既往,相信自己能做好,而在不断的汲取经验中提升自己,最后却是做好了,长期看来,与预期一致。
于是提到了汉城奥运会,一个运动员在获得七枚金牌的预期,开局失利的情况下,获得了剩下的五枚金牌。
还有句话很关键,乐观主义者活的更长久一些,好吧,就冲这一点,我也要做乐观主义者。
又来了一个问题,如何区分现实的乐观主义者,和盲目的乐观主义者?
Tal讲了一个故事,他小时候追Rena,他妈妈持盲目的乐观态度去鼓励他,他盲目的去追求,最后失败了。
至于说,如何区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一个确定的边界去判断。Tal提到了一个故事,仅供参考。越战俘虏有一部分人最后能活下来,这些人有两个特点:第一点是相信自己最后能活下来,能见到家人,能回国;第二点是能够对现实的做出评估,清醒的认识到现实的残酷。要是,他们相信在圣诞节前能够被释放,估计会绝望,也不大可能活下来。
然后说了一句玄之又玄的话,“你不能把坚信自己最终会在输不起的情形下取得胜利的信念同直面现有残酷现实的行为相混淆,无论是何种残酷现实”。
有时候会错,有时候不会成功,没关系,只要很快恢复动力,关键就是就尽可能保持平衡。(平衡是什么?)
以上,就是高水平的信念,而不是空想式的信念。
然后就是鸡汤概念,成功人士的特点:乐观,热情,勤奋。不细表。
为什么家长对我们的期望不那么高?(中国小孩可没那么幸福。。。)
因为他们关注孩子的快乐水平,自尊,他们认为高期望会导致失望。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如果提高自尊?
如果不做任何改变的话,幸福的基础水平不会发生质的改变,虽然偶尔会有波动,要想提高幸福的基础水平,需要改变心态。
选择面对,选择尝试,在放松的时候,放手一搏,承担失败的风险,基础幸福水平会提高。可以这么解释,第一个理论就是自我直觉理论,我们得到关于自己的结论和我们得到关于他人的结论是一样的,具体的说,当他人主动站在讲台上发表言论,我们会觉着他很勇敢,因此,当我也这么做的时候,我也会觉着他很勇敢。(这个理论解释倒是次要的,我觉着更重要的是评估自己,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看自己做了哪些事,当别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怎么想,因为我会为我自己的行为辩护,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因而蒙蔽了自己,很有用的一种内省方法。)
第二个解释是,当我们想象一种情境,我们会害怕失败,那种失败会令我们痛苦,我们会倾向于放大这种痛苦,而当我们真的做了这件事的时候,先不说成功,哪怕就是失败了,也会觉着,失败的感觉也不过如此,我可以应付,这样,可以增加我们的回复力,适应力。(表白是不是就是这个原理。。。)
尝试什么呢?去演话剧,去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个观点,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等等等等。
嗯,跟我的想法一样,想抹掉心中的畏惧,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这股畏惧,害怕什么,就去做什么,本科以来都是这么想的,还有就是try something new...so...难怪我变得越来越好。。。是有原因的
比如,我在写这篇总结的时候,听完课是很不像写的,想就此放下来,去玩,然后,强迫自己写,当写到这儿的时候,整个逻辑线都清晰了,顺畅无比,写的很舒服,一看,竟然写了这么多了。。。
加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