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备份1
发信人: ft (小分特), 信区: PKU_English
标 题: Re: 英文不好的“优势”--留学记之二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Apr 12 22:34:25 2006), 本站(yjrg.net)
整理一下我的行程,haha
住上外附近,大概去了
南京西路-人民广场-南京东路-外滩(没细看)
华东师大-静安寺-静安公园-蔡元培故居-东正教堂(现为一餐厅)-淮海中路人口展
鲁迅公园-鲁迅故居-瞿秋白故居(骗人的!)-多伦路(一堆故居,只进了左联纪念馆)
复兴公园-周公馆-孙中山故居-上海理工-上图
鲁迅纪念馆
徐汇公园-交大-光启公园、纪念馆-上海大学-闸北公园(宋教仁墓)
复旦(校史馆、步行街)-同济
福州路书店(每家都进去了!)-外滩历史陈列室-黄埔公园-外白渡桥-人民广场
华东政法-中山公园-衡山路(礼拜堂不开,一堆酒吧)-上图-张元济故居(骗人的!)
徐家汇天主教藏书楼-天主教堂-新天地(一大会址没看成,一堆酒吧)
上海博物馆-城隍庙
发信人: ft (小分特), 信区: PKU_English
标 题: Re: 英文不好的“优势”--留学记之二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Apr 12 22:43:21 2006), 本站(yjrg.net)
让我感动过的地方有:
上图近代文献阅览室
徐家汇藏书楼
华东政法
上海理工大学食堂
上博青铜器馆
排名分先后
发信人: ft (小分特), 信区: PKU_English
标 题: Re: 英文不好的“优势”--留学记之二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Apr 12 23:27:22 2006), 本站(yjrg.net)
另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左联纪念馆一楼貌似某个没布置完的纪念中共四大的展室里郑超麟同志用过的钢笔
菜市场的绿叶菜大部分不认识
上图基藏借阅处的空中传送带,卫生间提供大量矩形灰色粗糙草纸
徐光启纪念馆里的坤舆万国全图,动物种类略少于1936年《老北京风俗地图》
复旦校史馆里复旦公学1908年考试等第名册,成绩精确到厘,纸上多数四五十分,陈寅恪考九十四分二,还有个八十多分的是竺可桢
福州路某书店2元一斤,一斤起称,某书店每天减1%,月初(?)重新循环
同济食堂炒青菜吃出一肉色小虫
中山公园某露天演出主持人说这样就会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突降大雨,一分钟即止
淮海中路路灯柱上贴有小广告曰寂寞富婆渴望知音猛男帅男权贵富豪想寻纤纤愁女靓女天天
过千月月过万,路对面为美日法总领事馆
火车邻座一江苏健谈胖大妈形容外滩人多曰,一个小时就上了几十块钱的厕所
街上路牌均标明方向,公厕收费多为3或5毛
劳动人民早餐似爱吃包子
3月24日 星期五
去年夏天两度送吼扑离京未遂的车次,T103。谨慎地早早出门,结果一路出奇顺畅,丝毫不堵。坐在火车站瞪眼一小时,看着黑压压的人头拖着箱子穿来穿去,看到去年慌张的我们。车是上海铁路局的,列车员超过半数的句子以啦结尾,推小车卖东西的人措词风格也殊异,如说“新鲜水果来啦”,放在北方,大概会说成“水果了啊”,末尾的“了啊”连读成近似“劳”的音。且售货车卖珍珠奶茶,却不卖碗面。
第一次看见火车向南分开北京的夜晚。三小时后,对面的中年男子甲借泡茶的话头向中年男子乙搭讪,确认彼此都是上海人后转入鸟语。决定趴下睡觉,耳边的声调却越发拔高,貌似在拌嘴,却怎么也辨识不出主题。怒,翻出携来预备送给朋友的Gernet《中国社会史》,发现译笔很糟,写得更是清汤寡水,明显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对中西交通部分尤为详述。中间颇有一些细节失真,但译者未加注订正,又有不少刺眼的手民之误。结尾删去明显是写八九的两段,还掩耳盗铃地加了个注。
粗阅一遍后再次趴下,这次成功睡去,中间到徐州时被停车弄醒。六点彻底清醒,天已亮,窗外田野边的民居已明显不是北地风味,都是尖顶的二层小楼,白色居多,看起来颇单薄。六点半车过一座铁桥,下面的水不太宽,散落着一些大小船只,经中年男子乙指出,得知此为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急忙回头瞻仰,发现已经看不着了。
到站,按朋友的指示去坐轻轨3号线,进地铁站后看到通道两边都是花里胡哨的小店铺,昭示此地商业繁盛。发现地铁票价是按里程计,不像北京可以三元到底。在虹口足球场下,成功接头,到上外附近的住处。天气阴沉,虽然预报的温度比北京要高,但丝毫不觉暖和。路上依旧鸟语盈耳,路边楼上几乎每家都挂出各色衣物,用夹子钉在横竿上,安全地在风里招摇。暗自犯疑,不知是否该算作影响市容。
下午朋友去上班,我睡觉。傍晚出门,先在报刊亭购地图一份,6元。问何以如此贵,对曰此种地图附有放大镜。果然发现背后粘着一方塑料小镜,试了一下,效果很不明显。且展开地图后发现字并不小,无需放大观看。
坐933到南京西路,去吃著名的功德林。被介绍给一个据说和我长得很像性情也相似的上海mm认识,发现她是瓜子脸单眼皮,热烈地信奉女权主义。吃了仿荤的羊肉串和烤鸭,感觉仿得不是太像,倒是蟹黄豆腐差强人意。
饭后散步至人民大道,绕美术馆转了一圈,又拐上南京西路,步行街两旁得店面均挂着极艳丽的彩灯,一眼望去宛如在看卡通片。途中听曾做记者的上海mm忆起从前在人民广场某政府机构门口奉命采访聚集的上访者,离去后被国安gg在某小巷截住问话并威胁,给老板打电话求救方得以走脱。
径直走到黄浦江边,在人头的缝隙中抓住被灯光鲜明地分成几截的东方明珠合影数张,凭栏望了几眼深蓝色的江水,完成到此一游的仪式。夜黑风冷,匆匆离去,坐576返。
3月25日 星期六
七点半起,与朋友同坐轻轨3号线出门,她到中山公园那边培训,我则决定就近去华东师大转转。许多路人捧着包子边走边吃,肉馅味随风播撒,沁人心脾。转过虹口足球场时看到百十来对各种年龄和性别搭配的人在场边空地上跳各种样式的双人舞,背景音乐是快活的《逛新城》。
在金沙江路站下,走到街上顿时发懵。拦住一对夫妇问路,被详细指点了一番,然而听得一头雾水,只好胡乱点头,瞎谢一番。幸好路牌上标明了方向,无需掏出指南针现眼,对着地图在心里比划了半天,决定向西走,果然看到华东师大的校门。
沿名曰华夏路的主干道一直走到著名的丽娃河边。校园里颇安静,草地上间或点缀着一些mm,衣着光鲜,远远望去都很pp,气氛清新可喜。在河边一处小树林中的石椅上略坐了坐,看到石桌上写着许多篆字,看笔迹不像原有,似是某个闲人用笔慢慢画上的,只能辨认出华东师大四字,顿生
敬畏。林间鸟鸣跌宕,然而落在听惯北鸟的耳朵里,也俨然是某种外语。
华师是1950年代高校整合的产物,据说原址是大夏大学,然而建筑看起来都很新,也无甚特色。不过校园里多树多花,景致还是颇养眼。河边种着不少毛茸茸的棕榈,还有若干尚未长出叶子的,没有挂标牌,认不出是什么。校门口竖着一块牌子,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比北师门口
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还是这里谦虚些。
走出门,对着高架桥发了一阵呆,不知该往哪走。又掏出地图研读,决定向南走到长宁路。发现这里一律命名为××路,无××街的说法。虽然道路不似北京的方正,但路标上均体贴地写明东西或南北,地图上分段标明每条路上弄堂的编号,并划分坐标,按拼音顺序列出各道路所在的区域,路盲如我也不好意思再找不到。
拐上复兴西路,看到江边的老房子和江中破旧的渡船。找到一座桥过江,站在在桥上望见船上有人在洗衣服,不知是否用的是江水,登时感觉很是古典。在街上胡逛,发现这里收废品的人是边蹬板车边摇铃,声音清脆,比北方恨不得直敲到人神经里去的钹铙声温柔多了。路边报栏内展示的是北京街头罕见的《解放日报》,而卖土家烧饼的小摊极多,大概和北京的掉渣烧饼是一种东西。
和朋友在中山公园地铁口会合,在街边小店吃午饭。点了一道酒酿草头,以前从未听说过这种东西,感觉味道像豌豆苗。菜量不大,堪堪铺满盘底,米饭更是极小一碗。
坐825到静安寺,本想看看南方的寺院建筑,却发现是晚近翻修过的房子,且正在装修中,怒。院子很小,进香的人还颇多,弄得乌烟瘴气。偏房门口摆着一溜张府李府之类的牌子,似是在为各家的先人做法事。回想起刚才在街上看到几处卖花的人,以及旅行社组织赴苏州扫墓的小广告,想是清明将至,正是祭拜祖先的时候。然而故乡对扫墓祭祀却并没有这样重视,似乎可归结为传统文化的淡薄。
出来后顺路去了静安公园,园子很小,也没啥可看,只有假山流水之类,还有一处颇滑稽的尊师重教纪念碑。此前听朋友说上海的公园都不收门票,感觉真是慷慨,如今却意识到如此巴掌大的地方,要收门票的话简直没人愿意进来了。
看到公园角落里有一票人,忍不住凑过去看,原来是在打牌,摸牌的只有四个,围成一圈的脑袋倒有二十多。和门口的蔡元培像合影一张,出门奔赴蔡故居。沿途看到《上海滩》之类的影视剧里大肆渲染过的百乐门,原来英文名字是Paramount。经过有很多漂亮老房子的巨鹿路,找到故居,是座样式朴素的小楼,屋内已经布置成蔡生平事迹的展览,一间间看过来也无甚新料。末尾一间屋辟为录像室,放映一个约为半小时的片子,主要讲蔡出长北大的事迹,颇搞笑地找了一些真人来扮演,动作夸张,颇似央视纪录片的风格。
出来后按地图的指示寻找附近的东正教堂,七拐八绕,很不顺利。好容易找到后却发现已经是一个什么餐厅,且建筑原本粗糙无奇,怒。经过襄阳公园走到淮海中路上,狭窄的人行道上塞得满满当当,鸟语花香,简直是各国人口展览。逛了一小段便不能忍,折回原路乘旅游10号线返。路上经过苏州河,看起来很窄。
晚饭去上外食堂,大多数菜也和从前吃过的食堂一样炒得面目不清。烤麸味道不错,米饭却难吃极了,据朋友说这边的米远不如北方味道好。然而想起北方人爱吃馒头南人喜食米饭的说法,感觉很不可理解。又或米质不佳是南方多炒饭盖饭的原因?这样倒可以藏拙了。
晚上歪在床上看萨孟武的《学生时代》,文笔和见识都很是有限。
3月26日 星期日
上午旁观朋友准备下周公开课的ppt,很是辛苦。该节主题为宇宙探险,渲染了一番阿波罗神舟之类,简直与历史无甚相干。更恐怖的是要用英文来讲,很怀疑照这个讲法高一的小孩子能明白些啥,然而朋友说这叫做双语教学,目前正作为教育发展趋势被大力提倡。
中午又去吃上外,饭后穿过狭小的校园散步到马路对面的鲁迅公园。公园门口的几簇樱花开得正盛,另有不少桃花玉兰之类也正值花期。游人很多,大半为老年人,身上颜色灰暗,放在满园春色中恰成映衬,不知是花色刺眼,还是衣服刺眼。听见很宛转的一个女声在唱某种戏曲,虽然不懂,却觉得很有味道。被告知是沪剧,正想赞一番,朋友又翻译了一下唱词内容,竟是歌颂三个代表的,怒。
看到公园里的鲁迅铜像,长相比照片上体面些。又经过鲁迅纪念馆,决定不进去,直接去山阴路看其故居。故居为一不甚豪华的小楼,尚保持旧貌,但开放的房间似不是全部,可看的东西也很少。一个上外的志愿者mm做导游,其间说到鲁迅的亲密战友瞿秋白同志,一参观者骤然提问瞿是哪年逝世的,mm竟不能答。卧室里的床并不是旧式的那种挂着帐子的,看起来宽而短,甚至短得不够高个子伸直腿。卫生间倒十分宽大,马桶和浴缸显得很时髦,与现在的样式并没有什么不同。
又去找附近的瞿故居,结果大失所望,虽然在地图上标注为景点,但只在门口挂了块牌子,并不开放参观,简直是骗人。周围住户的窗子都漆成绿色,惟有此处是朱红色,大约是保持原貌以示区别的意思。
散步到多伦路,经过内山书店的旧址,现为某储蓄所,没有进去。又看到著名的景云里的牌子,原来里字的英文就是lane,不知巷和弄应该翻作什么。穿过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牌楼,仰头看到横楣上题着海上旧里的字样。街道不宽,两旁多为半新不旧的小楼,一楼辟为卖古玩字画的店面,二楼为普通民居,窗口仍是密麻麻地挂出衣物,雅俗相间,十分不伦不类。
多伦路并不长,整条街感觉是刻意修整布置过的,虽然四处都能看到有名有姓的旧址,却并不感觉沧桑厚重,倒是商业气氛颇浓。看到王造时、汤恩伯、白崇禧、孔祥熙等人的故居,王宅现为一咖啡馆,名曰1920,不知为何不是1930。汤公馆现辟为一钱币展馆,白府似尚保持原貌,孔府却已被n户居民瓜分,挂出了请勿打扰的牌子。整条街上感觉最耐看的是一座盖得像个大庙的教堂,牌子上说是1920年代建造,是罕见的以中式风格修的基督堂,名鸿德堂。
去看了左联成立大会故址纪念馆,甚是冷清,门房里只有一中年女子在打盹,收了门票钱,却找不到门票,解释说是临时来替人看场子的。展厅在二楼,类似蔡元培故居的格局和布展方式,对于这么一个原本不太有品的团体,可资凭吊的内容也顺理成章地更为稀薄。最后那一大片后期盟员列表里简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家,大多是无名小卒,只是看到冯契的名字时意外了一下。下楼后偷偷进入一楼某间黑着灯半关着门的屋子,感觉是个没有布置完的展览,或者只是其中一部分,看内容是纪念中共四大的。意外地看到郑超麟用过的钢笔以及回忆录的书影,高兴了一下。
沿着四川北路走回去,在某个叫做街客(Jack Hut)的售货亭买了珍珠奶茶,朋友说这是此处最流行的品种,连锁店遍布全城,后在路上果然看到许多人手里都握着一筒。再次穿过鲁迅公园,又步行到大连西路某小区内的室内菜场,据说这里的街头菜贩受到大力打击,已经不敢露头。进去后发现果然管理规范,卖菜人都统一着装,各摊位的货品也大同小异。这里大部分的绿叶菜都叫不上名字,盯着看了半天,只能想象出青草的味道,只好作罢,买了几种熟悉的,发现菜价明显高于北京。又买了一块豆腐,简直是袖珍型,问两人是否够吃,被爽快地答够,毫无推荐多买的意思,果然民风不同。
饭后听朋友弹古筝,也亲手去摸了两下。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古筝,琴身比想象中长,弦质颇硬,不容易按下。基本音阶只有五个,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宫商角徵羽,要弹出半音不太方便,且感觉音高不是很准确,或者是弹的不得法了。因此只好找不带4和7的曲子来试弹,在记忆中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样的歌还颇常见,比如朋友爱弹的《小城故事》和《沧海一声笑》就完全没有这两个音。忽然意识到这似乎是这些旋律感觉流畅顺口的一个原因,大概就像旧体诗一样是根据某些习见的格式衍生出来的,作者和听者都容易把握。
3月27日 星期一
拟乘旅游10号线去徐家汇,结果出门就走反了方向,一气走过几条街,越看越不对,只好就近拣一辆公交车上去。还是前两天坐过的933,决定坐到复兴中路,去找地图上的孙中山故居和周公馆。这次是大白天,可以仔细瞧瞧街景。出现最频繁的景致却是各个路口穿黄绿色马甲,口里衔着哨子的交通协管员,比北京街上的还多,也更像赶牲口。售票员的报站都是上海话,或者是上海腔的普通话,反正一样不懂。听到个“洋葱路”,对照地图算了算,发现是延安中路。
下车后看到复兴公园,进去转了转,小且空洞。拐到思南路上,经过一座古色古香的漂亮房子,墙上爬满青藤,门口挂着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牌子,院子里立着一座张元济的半身像。探头缩脑地想往里走,被门卫严厉地撵了出来,只好站在门外干流口水,幻想一下在这里上班的情景。
找到周公馆,原来是1946年CCP的驻沪办事处,对外以周宅为名。房子颇气派,房间也多,可见当时CCP已不是几个人过家家了。出来继续找孙故居,原来是在香山路上,离得并不太远。先进纪念馆,照片和文字资料都还算丰富。看到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签到记录,廖仲恺和谭平山的书法都颇秀逸,瞿秋白和毛泽东的签名则难看得很。孙本人的手书也不见佳,虽然有几处刻意题写的大字尚可,但信函之类的手迹实在潦草散乱。
出纪念馆进故居,参观者是定时分批进入,还要先穿上鞋套。门口的大纸箱里盛满状如塑料袋的鞋套,看起来是反复使用的,感觉有些恶心。时近中午,只有我一个游客,只好坐着等更多的人来。进门的这一间原似是厨房,有一个老式的煤气灶,据说是1930年代的,保持得很新,看起来颇古怪。等了十分钟,终于又来了一个人,看起来短时间内也不像再会有了。讲解员不太情愿地开门放行。
和看过的几处老房子相比,这里无疑是最气派的了,空间宽大,陈设讲究,很符合主人的地位。房间里的书不少,大都是硬壳的英文书,据说共有五千多册。中文书是看到线装二十四史的柜子。很想仔细看看孙都看哪些书,似乎是个研究的好角度,但导游已经迫不及待地领着另一个人往下一个房间走了,也不好意思在书柜前多停留。导游的讲解颇不靠谱,尽是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比如某幅小猫的画是采用苏绣针法之类。
看到墙上宋庆龄29岁时的照片,还是大家小姐的容貌,颇清秀,然而另一帧34岁时的照片便是十足的中年妇女态,发福得走了样。算了一下拍摄时间,应该是和不久前孙的逝世有关,必是丧夫后伤心至此。
很快参观完了,感觉意犹未尽,出来后也不知去哪。又回到复兴中路上,散漫地往前走,时近中午,饿,然而环顾两边毫无饭馆迹象。猛然瞥见巷子中有人围在一推车前,怀着他乡遇煎饼的美好期待凑上去,发现是卖某种彩票,怒。继续往前走,仍然没有饭馆迹象,遇到的几个公交车站牌上也没有看到想去的站名,肚子越来越瘪,于是心情越来越坏。
直到发现马路对面挂着上海理工大学的校牌才让我精神一振,地图上竟然诡异地没有标出这个地方。既然是学校,就总有食堂,既然有食堂,就总可以混到饭吃,于是大摇大摆地进去了,径直向里走,终于成功地闻到饭味并找到饭味的来源。这里允许先买饭再去开票交钱,并且一炒青菜一
麻婆豆腐一米饭只要一块四,真是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是菜味道还很不坏,油水颇多,咸甜适中,放在食堂的大锅菜里是上乘水准了。虽然此前对这所学校毫无概念,这餐饭已足以导致我对其印象大好。
吃得心满意足出来,在校园里小逛了一下,发现占地不大,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有门口的图书馆是老房子,风格朴实的砖红色建筑,根据牌子所书,原是上海某个专科学校的图书馆。出门后沿复兴中路继续向西,这一段路热闹些,看到报摊上大都有《译林》卖,而在北京似乎很少见。
在宝庆路口向南拐到衡山路上,又转到淮海西路。经过一个每隔几米就有武警站岗的大院,原来是美国总领事馆。工人们正在把路边的黑栏杆漆成绿色。看到上图的白色大楼,过而不入似乎不够意思,庆幸早上出门时鬼使神差拿了朋友的图书证。进去后一眼看到一楼右手边慕名已久的近代文献阅览室,便决定在这里度过剩余的下午。进阅览室前需要去存包,是那种自动存包的柜子,投一元硬币。正式进门前还要先去验证,看是否有参考阅览功能,把证交过去时心里颇为忐忑,虽然证上没有照片,还是生怕露馅,还好结果只是虚惊。
室内宽敞安静,读者不多。民国报刊果然收录颇全,少部分开架,大部分需填单子索取,也很方便。浏览了一圈开架的书名,拣了《东方杂志》十九卷一册来看,白色的素净封面,印刷版式看起来很大气,字体也很舒服。一期中的内容相当丰富,有政论时评,有学术研究,有科普,有小说,有名人演讲,甚至还有上半个月的中外时事,难怪一度颇为畅销,放到现在大概也比《读书》之类的好看。走马观花地翻完了1922这一卷的四大册,时候已经不早,路又远,只好走人。心里颇为不舍,打算改日再来一趟,可是再来一趟又能怎样呢,也仍然是蜻蜓点水,倘能沉下心来泡在这里看上一段,才真正是做学问的意思。
出门前到大厅转了转,被基藏借阅处那个气派的空中传送带震撼了。发现这里办证的条件相当宽松,最高级的参考外借无非是交1000押金,年费50,拿身份证就可以办。相比之下,国图对读者的学历或职称进行限制就显得很不合理,阅览某些民国报刊还要拿局级以上单位的介绍信,更是霸道。又发现这里的卫生间干净宽大,还提供某种矩形的灰色草纸,也比国图仁慈得多。
出来后又路过美国领事馆,工人们正在把路边的绿栏杆漆成黑色,进度之巧合让我觉得有某种仪式感,也促使我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起先认为是黑色的栏杆原来是黑中带绿。沿淮海中路往昨天坐旅游10号线的襄阳南路走,人比昨天少些,但还是摩肩接踵,巡警依旧不少,刺眼地点缀在人群中。这次在车上顺利混到座位,一路又看到不少顺眼的老房子,还是红砖墙有味道,比现在通用的釉面砖舒服多了。售票员的话还是十足的外语,只有到人民广场时的报站改用普通话,这一点耐人寻味。
3月28日 星期二
迷糊中知道朋友上班走了,感觉还是个冷飕飕的阴天,不愿起来,用这两天走得很累让自己心安理得,又睡过去了。起床后准备了一下晚上要做的菜,找到了某种家庭主妇的感觉。磨蹭到快中午才出门,到上外的某快餐店吃了一盘香菇炒蛋盖饭,味道尚可。坐在几个谈笑风生的小mm旁边,又找回了某种做学生的感觉。吃饱后暖和了一些,但仍然懒得动,于是决定今天不到远处逛,去上次没进去的鲁迅纪念馆里混过这个下午。
鲁迅公园里颇有游人如织的意思,有些出乎意料,大白天的,又不是周末,哪来这么多闲人呢。进了纪念馆,大厅颇为高大宽敞,装修感觉很豪华。主要的展厅都在二楼,上了楼梯后发现里面黑漆漆的,只有一个保安,见我进来警惕地竖起了眼睛。
电视上放着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还有个圆形的播映厅,大屏幕,正在朗诵野草。三味书屋的模型,有背景音乐,可升降移动,模拟先生的讲授和小孩子背书,对对子。鲁迅和四个青年围坐谈话的蜡像大小很像真人,第一眼真把我骗过了,手背上的青筋毕现。展厅里还仿了一个内山书店,卖和鲁迅有关的各种著作。感觉各个专题的排列顺序比较怪异。一楼的朝华文库是和鲁有关的人每人分一小间,展出书和一些实物,有的人并不著名,且还未死,居然也挤进来凑趣,真不怕晦气。
且介亭名字的来源是租界二字各取一半,大陆新村处租界外的越界筑路区,属半租界。鲁迅穿过的羊皮袍蓝色布面,长衫的样子。照片感觉年轻时更不好看,呆头呆脑的,单眼皮,老了似乎变双了。鲁迅1933年初到1934年9月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用40多个马甲发了130多篇帖子。做翻译时用的字典是金泽庄三郎编的《广辞林》,中华书局的《实用汉英·英汉辞典》,商务出的《标准汉译外国人名地名表》。
期间来了一群小学生,鱼贯而过,只好奇地四下张望几眼,相信什么也没看到。后又又来了一伙高中生,彼此交谈着走过,也只是到此一游的意思。
出来去上外旁边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书店,内容空洞,发现本科时很虔诚地做过详细笔记的几本美国文学史方面的书,已经是好些年前出的版本了,居然还没卖光。想买一本回去纪念,终于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些年来自己的兴趣已经荡开了很远,再也回不去了。
时候还早,决定去朋友提到过的曲阳路家乐福。路过上外学生区门口一家小书店,多是外语学习的教材教辅之类,也有一些旧的英文小说,10元一本,大部分还颇新,也是文学史上有名有姓的东西。挑了一本Singer的The Spinoza of Market Street。
到曲阳路家乐福,虽然天下大同,货品摆放格局很类似,但还是很有地方特色。卖的自制食品种类很不同,糕团类多。清明临近,现在正是吃青团的季节,叫卖得最起劲的是一家叫做沈大福的,大概是这里的著名品牌。买了萝卜丝饼。
回朋友家炒菜,同餐。饭后继续看朋友老公做编辑的萨孟武《学生时代》,看完了。又看朋友回家办婚宴时拍的录像,拍摄手法单调,只是摇镜头加特写,甚至连马桶都有特写一。仪式很繁琐。
夜里被窗外很大的发动机声吵醒,朋友一怒之下打了110,无果。半夜里朋友老公从四川回来了。
3月29日
早上醒来已近八点,太阳隔着窗帘照进来,表明晴天的身份,但还是凉飕飕地。决定去计划了几天也没去成的徐汇区转转,还是穿过鲁迅公园去坐车,发现公园里简直人声鼎沸,又吃惊了一下。大块大块的人跳西式舞中式舞打拳唱戏,所有长椅上都坐满了。这会明显已过了上班时间,说是晨练也嫌太晚,并且有不少人明显还未到退休年纪。
这次找到了游10的车站,直达徐家汇。下车后面对陌生的繁华世界一片茫然,凭感觉往前走了一小段,看到路边一处突出的绿地,猜想便是地图上的徐家汇公园,决定进去转转。门口的游园须知上写着“自觉抵制伤风败俗行为”,让我一顿好笑,而后面还有一句“不聚众说唱”,好像把聚众说唱归为需要抵制的sfbs,更有喜剧效果。
公园里有一圈离开地面并不远的桥或者长廊样的建筑,上去走了一段,感觉很怪异。看到山坡上有一群排着队准备下水的鹅,凑到湖边去看,肥白长颈,长得很招人喜欢,毛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水珠,果然不会打湿,从前还没有这样近距离观察过。岸边不少小孩子在喂鹅,旁边有人兜售两元一包的饲料。水里有许多已经长得很大的红鱼在鹅脚边游过,看来它们并不是鹅的理想食物。
研读了一番地图,沿华山路找到交大。校牌上的题字与北大同体,且更难看。校园里挂满了纪念建校110周年的小旗子。
tbc
标 题: Re: 英文不好的“优势”--留学记之二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Apr 12 22:34:25 2006), 本站(yjrg.net)
整理一下我的行程,haha
住上外附近,大概去了
南京西路-人民广场-南京东路-外滩(没细看)
华东师大-静安寺-静安公园-蔡元培故居-东正教堂(现为一餐厅)-淮海中路人口展
鲁迅公园-鲁迅故居-瞿秋白故居(骗人的!)-多伦路(一堆故居,只进了左联纪念馆)
复兴公园-周公馆-孙中山故居-上海理工-上图
鲁迅纪念馆
徐汇公园-交大-光启公园、纪念馆-上海大学-闸北公园(宋教仁墓)
复旦(校史馆、步行街)-同济
福州路书店(每家都进去了!)-外滩历史陈列室-黄埔公园-外白渡桥-人民广场
华东政法-中山公园-衡山路(礼拜堂不开,一堆酒吧)-上图-张元济故居(骗人的!)
徐家汇天主教藏书楼-天主教堂-新天地(一大会址没看成,一堆酒吧)
上海博物馆-城隍庙
发信人: ft (小分特), 信区: PKU_English
标 题: Re: 英文不好的“优势”--留学记之二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Apr 12 22:43:21 2006), 本站(yjrg.net)
让我感动过的地方有:
上图近代文献阅览室
徐家汇藏书楼
华东政法
上海理工大学食堂
上博青铜器馆
排名分先后
发信人: ft (小分特), 信区: PKU_English
标 题: Re: 英文不好的“优势”--留学记之二
发信站: 一见如故 (Wed Apr 12 23:27:22 2006), 本站(yjrg.net)
另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左联纪念馆一楼貌似某个没布置完的纪念中共四大的展室里郑超麟同志用过的钢笔
菜市场的绿叶菜大部分不认识
上图基藏借阅处的空中传送带,卫生间提供大量矩形灰色粗糙草纸
徐光启纪念馆里的坤舆万国全图,动物种类略少于1936年《老北京风俗地图》
复旦校史馆里复旦公学1908年考试等第名册,成绩精确到厘,纸上多数四五十分,陈寅恪考九十四分二,还有个八十多分的是竺可桢
福州路某书店2元一斤,一斤起称,某书店每天减1%,月初(?)重新循环
同济食堂炒青菜吃出一肉色小虫
中山公园某露天演出主持人说这样就会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突降大雨,一分钟即止
淮海中路路灯柱上贴有小广告曰寂寞富婆渴望知音猛男帅男权贵富豪想寻纤纤愁女靓女天天
过千月月过万,路对面为美日法总领事馆
火车邻座一江苏健谈胖大妈形容外滩人多曰,一个小时就上了几十块钱的厕所
街上路牌均标明方向,公厕收费多为3或5毛
劳动人民早餐似爱吃包子
3月24日 星期五
去年夏天两度送吼扑离京未遂的车次,T103。谨慎地早早出门,结果一路出奇顺畅,丝毫不堵。坐在火车站瞪眼一小时,看着黑压压的人头拖着箱子穿来穿去,看到去年慌张的我们。车是上海铁路局的,列车员超过半数的句子以啦结尾,推小车卖东西的人措词风格也殊异,如说“新鲜水果来啦”,放在北方,大概会说成“水果了啊”,末尾的“了啊”连读成近似“劳”的音。且售货车卖珍珠奶茶,却不卖碗面。
第一次看见火车向南分开北京的夜晚。三小时后,对面的中年男子甲借泡茶的话头向中年男子乙搭讪,确认彼此都是上海人后转入鸟语。决定趴下睡觉,耳边的声调却越发拔高,貌似在拌嘴,却怎么也辨识不出主题。怒,翻出携来预备送给朋友的Gernet《中国社会史》,发现译笔很糟,写得更是清汤寡水,明显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对中西交通部分尤为详述。中间颇有一些细节失真,但译者未加注订正,又有不少刺眼的手民之误。结尾删去明显是写八九的两段,还掩耳盗铃地加了个注。
粗阅一遍后再次趴下,这次成功睡去,中间到徐州时被停车弄醒。六点彻底清醒,天已亮,窗外田野边的民居已明显不是北地风味,都是尖顶的二层小楼,白色居多,看起来颇单薄。六点半车过一座铁桥,下面的水不太宽,散落着一些大小船只,经中年男子乙指出,得知此为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急忙回头瞻仰,发现已经看不着了。
到站,按朋友的指示去坐轻轨3号线,进地铁站后看到通道两边都是花里胡哨的小店铺,昭示此地商业繁盛。发现地铁票价是按里程计,不像北京可以三元到底。在虹口足球场下,成功接头,到上外附近的住处。天气阴沉,虽然预报的温度比北京要高,但丝毫不觉暖和。路上依旧鸟语盈耳,路边楼上几乎每家都挂出各色衣物,用夹子钉在横竿上,安全地在风里招摇。暗自犯疑,不知是否该算作影响市容。
下午朋友去上班,我睡觉。傍晚出门,先在报刊亭购地图一份,6元。问何以如此贵,对曰此种地图附有放大镜。果然发现背后粘着一方塑料小镜,试了一下,效果很不明显。且展开地图后发现字并不小,无需放大观看。
坐933到南京西路,去吃著名的功德林。被介绍给一个据说和我长得很像性情也相似的上海mm认识,发现她是瓜子脸单眼皮,热烈地信奉女权主义。吃了仿荤的羊肉串和烤鸭,感觉仿得不是太像,倒是蟹黄豆腐差强人意。
饭后散步至人民大道,绕美术馆转了一圈,又拐上南京西路,步行街两旁得店面均挂着极艳丽的彩灯,一眼望去宛如在看卡通片。途中听曾做记者的上海mm忆起从前在人民广场某政府机构门口奉命采访聚集的上访者,离去后被国安gg在某小巷截住问话并威胁,给老板打电话求救方得以走脱。
径直走到黄浦江边,在人头的缝隙中抓住被灯光鲜明地分成几截的东方明珠合影数张,凭栏望了几眼深蓝色的江水,完成到此一游的仪式。夜黑风冷,匆匆离去,坐576返。
3月25日 星期六
七点半起,与朋友同坐轻轨3号线出门,她到中山公园那边培训,我则决定就近去华东师大转转。许多路人捧着包子边走边吃,肉馅味随风播撒,沁人心脾。转过虹口足球场时看到百十来对各种年龄和性别搭配的人在场边空地上跳各种样式的双人舞,背景音乐是快活的《逛新城》。
在金沙江路站下,走到街上顿时发懵。拦住一对夫妇问路,被详细指点了一番,然而听得一头雾水,只好胡乱点头,瞎谢一番。幸好路牌上标明了方向,无需掏出指南针现眼,对着地图在心里比划了半天,决定向西走,果然看到华东师大的校门。
沿名曰华夏路的主干道一直走到著名的丽娃河边。校园里颇安静,草地上间或点缀着一些mm,衣着光鲜,远远望去都很pp,气氛清新可喜。在河边一处小树林中的石椅上略坐了坐,看到石桌上写着许多篆字,看笔迹不像原有,似是某个闲人用笔慢慢画上的,只能辨认出华东师大四字,顿生
敬畏。林间鸟鸣跌宕,然而落在听惯北鸟的耳朵里,也俨然是某种外语。
华师是1950年代高校整合的产物,据说原址是大夏大学,然而建筑看起来都很新,也无甚特色。不过校园里多树多花,景致还是颇养眼。河边种着不少毛茸茸的棕榈,还有若干尚未长出叶子的,没有挂标牌,认不出是什么。校门口竖着一块牌子,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比北师门口
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还是这里谦虚些。
走出门,对着高架桥发了一阵呆,不知该往哪走。又掏出地图研读,决定向南走到长宁路。发现这里一律命名为××路,无××街的说法。虽然道路不似北京的方正,但路标上均体贴地写明东西或南北,地图上分段标明每条路上弄堂的编号,并划分坐标,按拼音顺序列出各道路所在的区域,路盲如我也不好意思再找不到。
拐上复兴西路,看到江边的老房子和江中破旧的渡船。找到一座桥过江,站在在桥上望见船上有人在洗衣服,不知是否用的是江水,登时感觉很是古典。在街上胡逛,发现这里收废品的人是边蹬板车边摇铃,声音清脆,比北方恨不得直敲到人神经里去的钹铙声温柔多了。路边报栏内展示的是北京街头罕见的《解放日报》,而卖土家烧饼的小摊极多,大概和北京的掉渣烧饼是一种东西。
和朋友在中山公园地铁口会合,在街边小店吃午饭。点了一道酒酿草头,以前从未听说过这种东西,感觉味道像豌豆苗。菜量不大,堪堪铺满盘底,米饭更是极小一碗。
坐825到静安寺,本想看看南方的寺院建筑,却发现是晚近翻修过的房子,且正在装修中,怒。院子很小,进香的人还颇多,弄得乌烟瘴气。偏房门口摆着一溜张府李府之类的牌子,似是在为各家的先人做法事。回想起刚才在街上看到几处卖花的人,以及旅行社组织赴苏州扫墓的小广告,想是清明将至,正是祭拜祖先的时候。然而故乡对扫墓祭祀却并没有这样重视,似乎可归结为传统文化的淡薄。
出来后顺路去了静安公园,园子很小,也没啥可看,只有假山流水之类,还有一处颇滑稽的尊师重教纪念碑。此前听朋友说上海的公园都不收门票,感觉真是慷慨,如今却意识到如此巴掌大的地方,要收门票的话简直没人愿意进来了。
看到公园角落里有一票人,忍不住凑过去看,原来是在打牌,摸牌的只有四个,围成一圈的脑袋倒有二十多。和门口的蔡元培像合影一张,出门奔赴蔡故居。沿途看到《上海滩》之类的影视剧里大肆渲染过的百乐门,原来英文名字是Paramount。经过有很多漂亮老房子的巨鹿路,找到故居,是座样式朴素的小楼,屋内已经布置成蔡生平事迹的展览,一间间看过来也无甚新料。末尾一间屋辟为录像室,放映一个约为半小时的片子,主要讲蔡出长北大的事迹,颇搞笑地找了一些真人来扮演,动作夸张,颇似央视纪录片的风格。
出来后按地图的指示寻找附近的东正教堂,七拐八绕,很不顺利。好容易找到后却发现已经是一个什么餐厅,且建筑原本粗糙无奇,怒。经过襄阳公园走到淮海中路上,狭窄的人行道上塞得满满当当,鸟语花香,简直是各国人口展览。逛了一小段便不能忍,折回原路乘旅游10号线返。路上经过苏州河,看起来很窄。
晚饭去上外食堂,大多数菜也和从前吃过的食堂一样炒得面目不清。烤麸味道不错,米饭却难吃极了,据朋友说这边的米远不如北方味道好。然而想起北方人爱吃馒头南人喜食米饭的说法,感觉很不可理解。又或米质不佳是南方多炒饭盖饭的原因?这样倒可以藏拙了。
晚上歪在床上看萨孟武的《学生时代》,文笔和见识都很是有限。
3月26日 星期日
上午旁观朋友准备下周公开课的ppt,很是辛苦。该节主题为宇宙探险,渲染了一番阿波罗神舟之类,简直与历史无甚相干。更恐怖的是要用英文来讲,很怀疑照这个讲法高一的小孩子能明白些啥,然而朋友说这叫做双语教学,目前正作为教育发展趋势被大力提倡。
中午又去吃上外,饭后穿过狭小的校园散步到马路对面的鲁迅公园。公园门口的几簇樱花开得正盛,另有不少桃花玉兰之类也正值花期。游人很多,大半为老年人,身上颜色灰暗,放在满园春色中恰成映衬,不知是花色刺眼,还是衣服刺眼。听见很宛转的一个女声在唱某种戏曲,虽然不懂,却觉得很有味道。被告知是沪剧,正想赞一番,朋友又翻译了一下唱词内容,竟是歌颂三个代表的,怒。
看到公园里的鲁迅铜像,长相比照片上体面些。又经过鲁迅纪念馆,决定不进去,直接去山阴路看其故居。故居为一不甚豪华的小楼,尚保持旧貌,但开放的房间似不是全部,可看的东西也很少。一个上外的志愿者mm做导游,其间说到鲁迅的亲密战友瞿秋白同志,一参观者骤然提问瞿是哪年逝世的,mm竟不能答。卧室里的床并不是旧式的那种挂着帐子的,看起来宽而短,甚至短得不够高个子伸直腿。卫生间倒十分宽大,马桶和浴缸显得很时髦,与现在的样式并没有什么不同。
又去找附近的瞿故居,结果大失所望,虽然在地图上标注为景点,但只在门口挂了块牌子,并不开放参观,简直是骗人。周围住户的窗子都漆成绿色,惟有此处是朱红色,大约是保持原貌以示区别的意思。
散步到多伦路,经过内山书店的旧址,现为某储蓄所,没有进去。又看到著名的景云里的牌子,原来里字的英文就是lane,不知巷和弄应该翻作什么。穿过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牌楼,仰头看到横楣上题着海上旧里的字样。街道不宽,两旁多为半新不旧的小楼,一楼辟为卖古玩字画的店面,二楼为普通民居,窗口仍是密麻麻地挂出衣物,雅俗相间,十分不伦不类。
多伦路并不长,整条街感觉是刻意修整布置过的,虽然四处都能看到有名有姓的旧址,却并不感觉沧桑厚重,倒是商业气氛颇浓。看到王造时、汤恩伯、白崇禧、孔祥熙等人的故居,王宅现为一咖啡馆,名曰1920,不知为何不是1930。汤公馆现辟为一钱币展馆,白府似尚保持原貌,孔府却已被n户居民瓜分,挂出了请勿打扰的牌子。整条街上感觉最耐看的是一座盖得像个大庙的教堂,牌子上说是1920年代建造,是罕见的以中式风格修的基督堂,名鸿德堂。
去看了左联成立大会故址纪念馆,甚是冷清,门房里只有一中年女子在打盹,收了门票钱,却找不到门票,解释说是临时来替人看场子的。展厅在二楼,类似蔡元培故居的格局和布展方式,对于这么一个原本不太有品的团体,可资凭吊的内容也顺理成章地更为稀薄。最后那一大片后期盟员列表里简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家,大多是无名小卒,只是看到冯契的名字时意外了一下。下楼后偷偷进入一楼某间黑着灯半关着门的屋子,感觉是个没有布置完的展览,或者只是其中一部分,看内容是纪念中共四大的。意外地看到郑超麟用过的钢笔以及回忆录的书影,高兴了一下。
沿着四川北路走回去,在某个叫做街客(Jack Hut)的售货亭买了珍珠奶茶,朋友说这是此处最流行的品种,连锁店遍布全城,后在路上果然看到许多人手里都握着一筒。再次穿过鲁迅公园,又步行到大连西路某小区内的室内菜场,据说这里的街头菜贩受到大力打击,已经不敢露头。进去后发现果然管理规范,卖菜人都统一着装,各摊位的货品也大同小异。这里大部分的绿叶菜都叫不上名字,盯着看了半天,只能想象出青草的味道,只好作罢,买了几种熟悉的,发现菜价明显高于北京。又买了一块豆腐,简直是袖珍型,问两人是否够吃,被爽快地答够,毫无推荐多买的意思,果然民风不同。
饭后听朋友弹古筝,也亲手去摸了两下。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古筝,琴身比想象中长,弦质颇硬,不容易按下。基本音阶只有五个,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宫商角徵羽,要弹出半音不太方便,且感觉音高不是很准确,或者是弹的不得法了。因此只好找不带4和7的曲子来试弹,在记忆中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样的歌还颇常见,比如朋友爱弹的《小城故事》和《沧海一声笑》就完全没有这两个音。忽然意识到这似乎是这些旋律感觉流畅顺口的一个原因,大概就像旧体诗一样是根据某些习见的格式衍生出来的,作者和听者都容易把握。
3月27日 星期一
拟乘旅游10号线去徐家汇,结果出门就走反了方向,一气走过几条街,越看越不对,只好就近拣一辆公交车上去。还是前两天坐过的933,决定坐到复兴中路,去找地图上的孙中山故居和周公馆。这次是大白天,可以仔细瞧瞧街景。出现最频繁的景致却是各个路口穿黄绿色马甲,口里衔着哨子的交通协管员,比北京街上的还多,也更像赶牲口。售票员的报站都是上海话,或者是上海腔的普通话,反正一样不懂。听到个“洋葱路”,对照地图算了算,发现是延安中路。
下车后看到复兴公园,进去转了转,小且空洞。拐到思南路上,经过一座古色古香的漂亮房子,墙上爬满青藤,门口挂着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牌子,院子里立着一座张元济的半身像。探头缩脑地想往里走,被门卫严厉地撵了出来,只好站在门外干流口水,幻想一下在这里上班的情景。
找到周公馆,原来是1946年CCP的驻沪办事处,对外以周宅为名。房子颇气派,房间也多,可见当时CCP已不是几个人过家家了。出来继续找孙故居,原来是在香山路上,离得并不太远。先进纪念馆,照片和文字资料都还算丰富。看到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签到记录,廖仲恺和谭平山的书法都颇秀逸,瞿秋白和毛泽东的签名则难看得很。孙本人的手书也不见佳,虽然有几处刻意题写的大字尚可,但信函之类的手迹实在潦草散乱。
出纪念馆进故居,参观者是定时分批进入,还要先穿上鞋套。门口的大纸箱里盛满状如塑料袋的鞋套,看起来是反复使用的,感觉有些恶心。时近中午,只有我一个游客,只好坐着等更多的人来。进门的这一间原似是厨房,有一个老式的煤气灶,据说是1930年代的,保持得很新,看起来颇古怪。等了十分钟,终于又来了一个人,看起来短时间内也不像再会有了。讲解员不太情愿地开门放行。
和看过的几处老房子相比,这里无疑是最气派的了,空间宽大,陈设讲究,很符合主人的地位。房间里的书不少,大都是硬壳的英文书,据说共有五千多册。中文书是看到线装二十四史的柜子。很想仔细看看孙都看哪些书,似乎是个研究的好角度,但导游已经迫不及待地领着另一个人往下一个房间走了,也不好意思在书柜前多停留。导游的讲解颇不靠谱,尽是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比如某幅小猫的画是采用苏绣针法之类。
看到墙上宋庆龄29岁时的照片,还是大家小姐的容貌,颇清秀,然而另一帧34岁时的照片便是十足的中年妇女态,发福得走了样。算了一下拍摄时间,应该是和不久前孙的逝世有关,必是丧夫后伤心至此。
很快参观完了,感觉意犹未尽,出来后也不知去哪。又回到复兴中路上,散漫地往前走,时近中午,饿,然而环顾两边毫无饭馆迹象。猛然瞥见巷子中有人围在一推车前,怀着他乡遇煎饼的美好期待凑上去,发现是卖某种彩票,怒。继续往前走,仍然没有饭馆迹象,遇到的几个公交车站牌上也没有看到想去的站名,肚子越来越瘪,于是心情越来越坏。
直到发现马路对面挂着上海理工大学的校牌才让我精神一振,地图上竟然诡异地没有标出这个地方。既然是学校,就总有食堂,既然有食堂,就总可以混到饭吃,于是大摇大摆地进去了,径直向里走,终于成功地闻到饭味并找到饭味的来源。这里允许先买饭再去开票交钱,并且一炒青菜一
麻婆豆腐一米饭只要一块四,真是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是菜味道还很不坏,油水颇多,咸甜适中,放在食堂的大锅菜里是上乘水准了。虽然此前对这所学校毫无概念,这餐饭已足以导致我对其印象大好。
吃得心满意足出来,在校园里小逛了一下,发现占地不大,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有门口的图书馆是老房子,风格朴实的砖红色建筑,根据牌子所书,原是上海某个专科学校的图书馆。出门后沿复兴中路继续向西,这一段路热闹些,看到报摊上大都有《译林》卖,而在北京似乎很少见。
在宝庆路口向南拐到衡山路上,又转到淮海西路。经过一个每隔几米就有武警站岗的大院,原来是美国总领事馆。工人们正在把路边的黑栏杆漆成绿色。看到上图的白色大楼,过而不入似乎不够意思,庆幸早上出门时鬼使神差拿了朋友的图书证。进去后一眼看到一楼右手边慕名已久的近代文献阅览室,便决定在这里度过剩余的下午。进阅览室前需要去存包,是那种自动存包的柜子,投一元硬币。正式进门前还要先去验证,看是否有参考阅览功能,把证交过去时心里颇为忐忑,虽然证上没有照片,还是生怕露馅,还好结果只是虚惊。
室内宽敞安静,读者不多。民国报刊果然收录颇全,少部分开架,大部分需填单子索取,也很方便。浏览了一圈开架的书名,拣了《东方杂志》十九卷一册来看,白色的素净封面,印刷版式看起来很大气,字体也很舒服。一期中的内容相当丰富,有政论时评,有学术研究,有科普,有小说,有名人演讲,甚至还有上半个月的中外时事,难怪一度颇为畅销,放到现在大概也比《读书》之类的好看。走马观花地翻完了1922这一卷的四大册,时候已经不早,路又远,只好走人。心里颇为不舍,打算改日再来一趟,可是再来一趟又能怎样呢,也仍然是蜻蜓点水,倘能沉下心来泡在这里看上一段,才真正是做学问的意思。
出门前到大厅转了转,被基藏借阅处那个气派的空中传送带震撼了。发现这里办证的条件相当宽松,最高级的参考外借无非是交1000押金,年费50,拿身份证就可以办。相比之下,国图对读者的学历或职称进行限制就显得很不合理,阅览某些民国报刊还要拿局级以上单位的介绍信,更是霸道。又发现这里的卫生间干净宽大,还提供某种矩形的灰色草纸,也比国图仁慈得多。
出来后又路过美国领事馆,工人们正在把路边的绿栏杆漆成黑色,进度之巧合让我觉得有某种仪式感,也促使我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起先认为是黑色的栏杆原来是黑中带绿。沿淮海中路往昨天坐旅游10号线的襄阳南路走,人比昨天少些,但还是摩肩接踵,巡警依旧不少,刺眼地点缀在人群中。这次在车上顺利混到座位,一路又看到不少顺眼的老房子,还是红砖墙有味道,比现在通用的釉面砖舒服多了。售票员的话还是十足的外语,只有到人民广场时的报站改用普通话,这一点耐人寻味。
3月28日 星期二
迷糊中知道朋友上班走了,感觉还是个冷飕飕的阴天,不愿起来,用这两天走得很累让自己心安理得,又睡过去了。起床后准备了一下晚上要做的菜,找到了某种家庭主妇的感觉。磨蹭到快中午才出门,到上外的某快餐店吃了一盘香菇炒蛋盖饭,味道尚可。坐在几个谈笑风生的小mm旁边,又找回了某种做学生的感觉。吃饱后暖和了一些,但仍然懒得动,于是决定今天不到远处逛,去上次没进去的鲁迅纪念馆里混过这个下午。
鲁迅公园里颇有游人如织的意思,有些出乎意料,大白天的,又不是周末,哪来这么多闲人呢。进了纪念馆,大厅颇为高大宽敞,装修感觉很豪华。主要的展厅都在二楼,上了楼梯后发现里面黑漆漆的,只有一个保安,见我进来警惕地竖起了眼睛。
电视上放着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还有个圆形的播映厅,大屏幕,正在朗诵野草。三味书屋的模型,有背景音乐,可升降移动,模拟先生的讲授和小孩子背书,对对子。鲁迅和四个青年围坐谈话的蜡像大小很像真人,第一眼真把我骗过了,手背上的青筋毕现。展厅里还仿了一个内山书店,卖和鲁迅有关的各种著作。感觉各个专题的排列顺序比较怪异。一楼的朝华文库是和鲁有关的人每人分一小间,展出书和一些实物,有的人并不著名,且还未死,居然也挤进来凑趣,真不怕晦气。
且介亭名字的来源是租界二字各取一半,大陆新村处租界外的越界筑路区,属半租界。鲁迅穿过的羊皮袍蓝色布面,长衫的样子。照片感觉年轻时更不好看,呆头呆脑的,单眼皮,老了似乎变双了。鲁迅1933年初到1934年9月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用40多个马甲发了130多篇帖子。做翻译时用的字典是金泽庄三郎编的《广辞林》,中华书局的《实用汉英·英汉辞典》,商务出的《标准汉译外国人名地名表》。
期间来了一群小学生,鱼贯而过,只好奇地四下张望几眼,相信什么也没看到。后又又来了一伙高中生,彼此交谈着走过,也只是到此一游的意思。
出来去上外旁边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书店,内容空洞,发现本科时很虔诚地做过详细笔记的几本美国文学史方面的书,已经是好些年前出的版本了,居然还没卖光。想买一本回去纪念,终于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些年来自己的兴趣已经荡开了很远,再也回不去了。
时候还早,决定去朋友提到过的曲阳路家乐福。路过上外学生区门口一家小书店,多是外语学习的教材教辅之类,也有一些旧的英文小说,10元一本,大部分还颇新,也是文学史上有名有姓的东西。挑了一本Singer的The Spinoza of Market Street。
到曲阳路家乐福,虽然天下大同,货品摆放格局很类似,但还是很有地方特色。卖的自制食品种类很不同,糕团类多。清明临近,现在正是吃青团的季节,叫卖得最起劲的是一家叫做沈大福的,大概是这里的著名品牌。买了萝卜丝饼。
回朋友家炒菜,同餐。饭后继续看朋友老公做编辑的萨孟武《学生时代》,看完了。又看朋友回家办婚宴时拍的录像,拍摄手法单调,只是摇镜头加特写,甚至连马桶都有特写一。仪式很繁琐。
夜里被窗外很大的发动机声吵醒,朋友一怒之下打了110,无果。半夜里朋友老公从四川回来了。
3月29日
早上醒来已近八点,太阳隔着窗帘照进来,表明晴天的身份,但还是凉飕飕地。决定去计划了几天也没去成的徐汇区转转,还是穿过鲁迅公园去坐车,发现公园里简直人声鼎沸,又吃惊了一下。大块大块的人跳西式舞中式舞打拳唱戏,所有长椅上都坐满了。这会明显已过了上班时间,说是晨练也嫌太晚,并且有不少人明显还未到退休年纪。
这次找到了游10的车站,直达徐家汇。下车后面对陌生的繁华世界一片茫然,凭感觉往前走了一小段,看到路边一处突出的绿地,猜想便是地图上的徐家汇公园,决定进去转转。门口的游园须知上写着“自觉抵制伤风败俗行为”,让我一顿好笑,而后面还有一句“不聚众说唱”,好像把聚众说唱归为需要抵制的sfbs,更有喜剧效果。
公园里有一圈离开地面并不远的桥或者长廊样的建筑,上去走了一段,感觉很怪异。看到山坡上有一群排着队准备下水的鹅,凑到湖边去看,肥白长颈,长得很招人喜欢,毛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水珠,果然不会打湿,从前还没有这样近距离观察过。岸边不少小孩子在喂鹅,旁边有人兜售两元一包的饲料。水里有许多已经长得很大的红鱼在鹅脚边游过,看来它们并不是鹅的理想食物。
研读了一番地图,沿华山路找到交大。校牌上的题字与北大同体,且更难看。校园里挂满了纪念建校110周年的小旗子。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