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的短暂人生
忙里偷闲,看了《黄金时代》。
一听电影的名字,立刻想到的是王小波,搞不懂为什么跟萧红扯上干系,这也是想看这片儿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汤唯,她的电影总想看看;至于萧红,知之甚少,仅在读书时记得她曾写过《呼兰河传》。
电影是由萧红陈述自己的生平开始的,整部电影也是由一干同期作家对萧红的陈述和记忆拼凑起来的。伊人已逝,情节的真实性有待考量,可电影里她漂泊凄苦的一生着实让人唏嘘。
她像是一个被硬塞进那个时代的孤独灵魂,没有一个人真正走入她的内心,给予她深切的理解和关爱;而她也极少抱怨,极少辩解,甚至在作品中也没有过多的叙述自己成年后真实情感和生活。她总是烦躁、虚弱、病着、隐忍着,就在生命行将消逝的时候,一个误诊,一个手术,又将她推入病痛的深渊,直至生命的尽头。除了写作,她的一切都行走在错误的轨迹中,无法回头。
回顾一下她生活的轨迹:
年幼丧母,她没有母爱;
父亲传统封建,对她置若罔闻,她没有父爱;
祖父是她唯一的家人,却也早早作古,唯一的亲人离她而去;
弟弟也许是年龄差过大,电影中看不出姐弟情深;
她的情感生活:
中学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跟已婚的表哥私奔,失败告终,从此在家乡身败名裂;
她又回头找当初定亲的汪恩甲,遭男方家人强烈反对,同居怀孕,终被抛弃,欠下巨额住宿费,被困酒店;
萧军做了接盘侠,二人有过短暂的幸福,可是大男子主义且自傲的萧军给她的伤害更大,出轨、家暴、繁重家务事,如她自己所言,跟他一起生活实在是太痛苦了,最终萧军抛弃了怀着他骨肉的萧红;
又一个接盘侠端木挺身而出,与萧红成亲,电影里的端木完全不像个男人,两度关键时刻抽身离去,不管萧红死活;
她有过两个孩子,一个送人后夭折,一个出生几天夭折,作为母亲,她很麻木。孩子的父亲们亦对孩子不闻不问,也够奇葩。或许那个战乱的年代,大家习惯了死人和流血,对婴儿就失去了应有的悲悯?
她一直被各种病痛折磨,身体孱弱,但始终坚持写作。时代大背景:战乱,流血,死亡,流离失所。
以上经历,全部叠加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七尺男儿也难承受,何况一个弱小的女子!
于是,31岁,正是生命最绚烂的时节,她已凋零。
从我的角度看,萧红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她只想有个安逸舒适的环境,沉浸在创作中。所以,她身在日本,衣食无忧,每日静心写作的日子成了她眼中的黄金时代,电影的名字就来源于此。可现实的生活完全不同,爱情就会患得患失,婚姻离不开油盐酱醋,战乱导致流离失所,封建礼教束手束脚,世界之大,真的竟无一处宁静之所安置她的灵魂。究竟是她自己不够勇敢坚毅,还是她太过随波逐流,旁观者是无法定论的。她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状态和一种宿命。
我甚至觉得,她的一切遭遇都是一种必然。如此短暂的人生,迫使她不得不用十几年去经历别人一生的历程,仿佛被加速了的新陈代谢,过于猝不及防。没有那样的人生,也可能就没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一切是偶然,亦是必然。
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叫《看见才女绕着走》,当时我是不大理解的。看完《黄金时代》,好像有些明白了。才女,的确不是一个常人可以驾驭的。必须有极大的精神以及身体的能量,才能陪伴并满足才女的一切折腾和梦想。还是做知己靠谱。
不过古往今来,才女辈出,还是有许多值得敬佩,长命百岁,流芳百世的女人涌现的,愿世人都有慧眼,愿才女都平安吉祥。
一听电影的名字,立刻想到的是王小波,搞不懂为什么跟萧红扯上干系,这也是想看这片儿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汤唯,她的电影总想看看;至于萧红,知之甚少,仅在读书时记得她曾写过《呼兰河传》。
电影是由萧红陈述自己的生平开始的,整部电影也是由一干同期作家对萧红的陈述和记忆拼凑起来的。伊人已逝,情节的真实性有待考量,可电影里她漂泊凄苦的一生着实让人唏嘘。
她像是一个被硬塞进那个时代的孤独灵魂,没有一个人真正走入她的内心,给予她深切的理解和关爱;而她也极少抱怨,极少辩解,甚至在作品中也没有过多的叙述自己成年后真实情感和生活。她总是烦躁、虚弱、病着、隐忍着,就在生命行将消逝的时候,一个误诊,一个手术,又将她推入病痛的深渊,直至生命的尽头。除了写作,她的一切都行走在错误的轨迹中,无法回头。
回顾一下她生活的轨迹:
年幼丧母,她没有母爱;
父亲传统封建,对她置若罔闻,她没有父爱;
祖父是她唯一的家人,却也早早作古,唯一的亲人离她而去;
弟弟也许是年龄差过大,电影中看不出姐弟情深;
她的情感生活:
中学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跟已婚的表哥私奔,失败告终,从此在家乡身败名裂;
她又回头找当初定亲的汪恩甲,遭男方家人强烈反对,同居怀孕,终被抛弃,欠下巨额住宿费,被困酒店;
萧军做了接盘侠,二人有过短暂的幸福,可是大男子主义且自傲的萧军给她的伤害更大,出轨、家暴、繁重家务事,如她自己所言,跟他一起生活实在是太痛苦了,最终萧军抛弃了怀着他骨肉的萧红;
又一个接盘侠端木挺身而出,与萧红成亲,电影里的端木完全不像个男人,两度关键时刻抽身离去,不管萧红死活;
她有过两个孩子,一个送人后夭折,一个出生几天夭折,作为母亲,她很麻木。孩子的父亲们亦对孩子不闻不问,也够奇葩。或许那个战乱的年代,大家习惯了死人和流血,对婴儿就失去了应有的悲悯?
她一直被各种病痛折磨,身体孱弱,但始终坚持写作。时代大背景:战乱,流血,死亡,流离失所。
以上经历,全部叠加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七尺男儿也难承受,何况一个弱小的女子!
于是,31岁,正是生命最绚烂的时节,她已凋零。
从我的角度看,萧红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她只想有个安逸舒适的环境,沉浸在创作中。所以,她身在日本,衣食无忧,每日静心写作的日子成了她眼中的黄金时代,电影的名字就来源于此。可现实的生活完全不同,爱情就会患得患失,婚姻离不开油盐酱醋,战乱导致流离失所,封建礼教束手束脚,世界之大,真的竟无一处宁静之所安置她的灵魂。究竟是她自己不够勇敢坚毅,还是她太过随波逐流,旁观者是无法定论的。她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状态和一种宿命。
我甚至觉得,她的一切遭遇都是一种必然。如此短暂的人生,迫使她不得不用十几年去经历别人一生的历程,仿佛被加速了的新陈代谢,过于猝不及防。没有那样的人生,也可能就没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一切是偶然,亦是必然。
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叫《看见才女绕着走》,当时我是不大理解的。看完《黄金时代》,好像有些明白了。才女,的确不是一个常人可以驾驭的。必须有极大的精神以及身体的能量,才能陪伴并满足才女的一切折腾和梦想。还是做知己靠谱。
不过古往今来,才女辈出,还是有许多值得敬佩,长命百岁,流芳百世的女人涌现的,愿世人都有慧眼,愿才女都平安吉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