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
今天和女人一起把沙坡尾走了个遍,交换了零零碎碎的看法与一直以来的困惑。就合着图片写一点。
上两图,厦港避风坞紧邻大学路/民族路的一侧,也是居民区集聚的一侧,现在毫无疑问变成了小资一条街。最古早的渔民自己搭建的南洋风格建筑,一条条花岗岩石条堆垒而成。从避风坞的另一侧看过去显得有些凌乱破败,南洋式的屋顶还依稀可见,不过下方就有些面目全非了。旅客走走停停,各类咖啡店饮品店的老板们也优哉游哉,间杂着仍居住在此的居民依旧会在房门口摊开小木桌,老伙伴们围着一起吃茶闲聊,吞云吐雾。
而这个爷爷就很特别,旁边放着烟,打火机,膝上摊着参考消息,一边在一本老式记录簿上笔记着什么,好像已经是经年累月的事了。
有些婆婆会在家门口种点青菜,也有在门前摆大鱼缸养金鱼的。
这是表明这片区域渔港身份的一个隐秘证据,每家每户的门前都会有一个,以前是用来拴渔船的。
现在需要把目光稍稍偏移一些。
水上的场景某种程度上是更破败了一些。不过说不定年年岁岁都是这幅样子,渔船会老去,在船坞中废弃进而渐渐破败,在潮涨潮退中沉沦最终销蚀殆尽。
身为鹭岛的证明。岸上的渔民沿着青石路叫卖刚捕上岸的新鲜虾蟹,在贩售过程中死掉的海产就被随手扔进身后的海港里,成为白鹭的晚餐。他们和它们,一直以来便是如此世代依赖,所以比起筼筜湖和东渡一带的族亲们,这里的白鹭就显得胆大许多。
有时旁人忧国忧民,被忧者却总是自在安乐,破旧衰败也顺心,老屋旧景稍作修补改进就住得祥宁。
女人和我说起她对定安那一带,和这里相仿的老屋的看法。外婆家和这里一样用石条垒砌的老屋大概在六七年前拆了,建成了小洋房,为此她可惜良久,但似乎觉得可惜的全家也只有她一个。今天沿着水路闲逛闲聊,一晃而过的新想法是,老屋常年不挡风还漏雨,或许石屋住起来并非冬暖夏凉而是冬凉夏暖,但经受这些的都是大人而不是自己,因此惆怅的也只会是自己。我们施施然站着看外表很美,他人却品尝着内里的苦涩只欲早早摆脱。
老住家,渔民家的孩子,似乎是在渔船上做着渔民的老活计。她们应该很开心,远远也能听见她们的笑声。就算是在连片却走道逼仄的船板上,我想她们也一定能健步如飞。
还有一张杰宝地标摩天楼,不想放上来了。
最后,是避风坞的另一侧。
这一侧紧邻大路的(港湾深处)原先是一些废弃的厂房,不用说,艺术从业者对这样的地方总有一种迷恋,这里也顺理成章变作了艺术区。上面那些是还没改造完全的废弃工厂遗迹。
是不是所有废弃工厂的改造都只有艺术区/艺术馆/博物馆这样的出路?
建筑师死女人告诉我目前来看似乎只有这条出路,尤其是在改造者希望保存工厂原有结构原有风貌的情况下。因为工厂这类建筑的原有架构在力学上是无法承受新楼层叠加的,也就是说没法往上加盖东西,很多结构部分也经不起变动,它的功能转变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她本来也不太看好这类转换。这么多工厂都转成艺术区,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吗?没有人需要,转换了不也和闲置没有差别么,不过是衰颓的闲置和光鲜亮丽的闲置的差别罢了。如果没有用的话,或者说只有展览、承接演出等偶然性间歇性的收入来源作为支撑,至少对于开发者乃至他们这些设计者而言都很难说是成功的。不过这里似乎还是有出路——别忘了厦大就在马路转角处啊。哦,对哦,两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越往远陆近海的地方走,情况就要更差一些。离港最远、也就是这侧最偏的一户住户似乎是以卖废品为生的,我们经过的时候一个阿姨正在门口忙碌,我们也没好意思拍些什么。是真的很破乱呐。
这种电线纠结盘乱的场景其实在市区里已经很难见到了,不过在市区里许多外人鲜少涉足的屋隙间,这样的景象仍旧不时探头探脑。无生命的乱象却比任何有生的葳蕤都更为顽强。
第一次来是灯火昏黄的傍晚,海港退潮成了滩涂,腥味浓甚,老人凭栏远望,我的他的,思绪或远或近。今次来是北风呼啸的午后,避风港水波温婉,人情恬适,鹭鸟争食,此处由是乱中显生。
下一次又会如何,唯天唯海才能知晓。
![]() |
![]() |
上两图,厦港避风坞紧邻大学路/民族路的一侧,也是居民区集聚的一侧,现在毫无疑问变成了小资一条街。最古早的渔民自己搭建的南洋风格建筑,一条条花岗岩石条堆垒而成。从避风坞的另一侧看过去显得有些凌乱破败,南洋式的屋顶还依稀可见,不过下方就有些面目全非了。旅客走走停停,各类咖啡店饮品店的老板们也优哉游哉,间杂着仍居住在此的居民依旧会在房门口摊开小木桌,老伙伴们围着一起吃茶闲聊,吞云吐雾。
![]() |
而这个爷爷就很特别,旁边放着烟,打火机,膝上摊着参考消息,一边在一本老式记录簿上笔记着什么,好像已经是经年累月的事了。
![]() |
有些婆婆会在家门口种点青菜,也有在门前摆大鱼缸养金鱼的。
![]() |
![]() |
这是表明这片区域渔港身份的一个隐秘证据,每家每户的门前都会有一个,以前是用来拴渔船的。
现在需要把目光稍稍偏移一些。
![]() |
水上的场景某种程度上是更破败了一些。不过说不定年年岁岁都是这幅样子,渔船会老去,在船坞中废弃进而渐渐破败,在潮涨潮退中沉沦最终销蚀殆尽。
![]() |
![]() |
![]() |
身为鹭岛的证明。岸上的渔民沿着青石路叫卖刚捕上岸的新鲜虾蟹,在贩售过程中死掉的海产就被随手扔进身后的海港里,成为白鹭的晚餐。他们和它们,一直以来便是如此世代依赖,所以比起筼筜湖和东渡一带的族亲们,这里的白鹭就显得胆大许多。
有时旁人忧国忧民,被忧者却总是自在安乐,破旧衰败也顺心,老屋旧景稍作修补改进就住得祥宁。
女人和我说起她对定安那一带,和这里相仿的老屋的看法。外婆家和这里一样用石条垒砌的老屋大概在六七年前拆了,建成了小洋房,为此她可惜良久,但似乎觉得可惜的全家也只有她一个。今天沿着水路闲逛闲聊,一晃而过的新想法是,老屋常年不挡风还漏雨,或许石屋住起来并非冬暖夏凉而是冬凉夏暖,但经受这些的都是大人而不是自己,因此惆怅的也只会是自己。我们施施然站着看外表很美,他人却品尝着内里的苦涩只欲早早摆脱。
![]() |
老住家,渔民家的孩子,似乎是在渔船上做着渔民的老活计。她们应该很开心,远远也能听见她们的笑声。就算是在连片却走道逼仄的船板上,我想她们也一定能健步如飞。
还有一张杰宝地标摩天楼,不想放上来了。
最后,是避风坞的另一侧。
![]() |
![]() |
![]() |
这一侧紧邻大路的(港湾深处)原先是一些废弃的厂房,不用说,艺术从业者对这样的地方总有一种迷恋,这里也顺理成章变作了艺术区。上面那些是还没改造完全的废弃工厂遗迹。
是不是所有废弃工厂的改造都只有艺术区/艺术馆/博物馆这样的出路?
建筑师死女人告诉我目前来看似乎只有这条出路,尤其是在改造者希望保存工厂原有结构原有风貌的情况下。因为工厂这类建筑的原有架构在力学上是无法承受新楼层叠加的,也就是说没法往上加盖东西,很多结构部分也经不起变动,它的功能转变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她本来也不太看好这类转换。这么多工厂都转成艺术区,真的有那么多人需要吗?没有人需要,转换了不也和闲置没有差别么,不过是衰颓的闲置和光鲜亮丽的闲置的差别罢了。如果没有用的话,或者说只有展览、承接演出等偶然性间歇性的收入来源作为支撑,至少对于开发者乃至他们这些设计者而言都很难说是成功的。不过这里似乎还是有出路——别忘了厦大就在马路转角处啊。哦,对哦,两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 |
![]() |
越往远陆近海的地方走,情况就要更差一些。离港最远、也就是这侧最偏的一户住户似乎是以卖废品为生的,我们经过的时候一个阿姨正在门口忙碌,我们也没好意思拍些什么。是真的很破乱呐。
![]() |
![]() |
这种电线纠结盘乱的场景其实在市区里已经很难见到了,不过在市区里许多外人鲜少涉足的屋隙间,这样的景象仍旧不时探头探脑。无生命的乱象却比任何有生的葳蕤都更为顽强。
第一次来是灯火昏黄的傍晚,海港退潮成了滩涂,腥味浓甚,老人凭栏远望,我的他的,思绪或远或近。今次来是北风呼啸的午后,避风港水波温婉,人情恬适,鹭鸟争食,此处由是乱中显生。
下一次又会如何,唯天唯海才能知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