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伴歌手:绘本顽童形象的三类承受者
我在“利维坦”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译文——《当代画皮:神奇的人脸移植》(此文又名《现代画皮——令人难以置信的人脸移植》)。文中的主角是一位饱受命运打击、迫害的女子。她左耳尽失,面目全非,颈项处布满肉色结痂,宛如半兽人,完全就是爱德华•蒙克《呐喊》中的惊恐人形。我盯着这张历经55次手术之后的脸孔,仅仅过了几秒钟,就听到一个声音:我敢看这张脸,但无法和她在一起生活,我根本承受不了这副面容。那么,这个女子她自己呢?她能像小说里不够美的女孩那样把所有的镜子都扔进井里吗?后来,她成功移植了另一个人的脸孔,重获饱满的唇、完整的鼻子、光滑而略带色斑的皮肤,可她又会怎样面对这张他人之脸呢?
这女子的不幸非同寻常,但我内心的声音却是人类常常遭遇,而且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它事关承受力。译文说,后来这女子原谅了作案的前夫,出书重述灾厄,而此前她已拥有一位男友。真是值得庆幸,而她也的确不简单,现实中有几人能面对如此巨大的考验?事实是,普通如我们者终究要面对各种形式的历练,男女老幼概莫能外。同时,一个人的面容、声音、口味、情绪、性格、意念,以及他的言语衍生物,乃至整个生命的衍生物,无论意外,还是必然,终究会遭遇一个个承受者,或成功或失败。是的,只要拥有一个便是大庆幸,即使有时只是当事者的自我,而更常见的应该是事主的接触者。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至少得自己接纳自己,再多一点可以是悦纳,再多一点点就需要一具人格外向投射的镜像,那便是以他者面容存在着的承受者。
也许,承受与被承受是一种在不经意间便临界考验的互伴关系,但是在一种特殊化的文本中,它可以纯粹优美温暖,而有时又以稚趣掩盖酷烈,从而代替了单纯的完满。当我述及这文本为何物时,引发惊讶在所难免。它就是“儿——童——绘——本——”。它是一个孩童最初成长那几年,由家长播撒下的会生长出互伴关系的种子。但孩子们在接触这些文本时,多半还不会意识到这其中有一曲曲值得注意的互伴歌,因为最初他们总是迷恋与母亲(少数也表现为父亲,甚至祖父母)的一体化关系。但撒下的种子是会发芽的灵物,只因为那无数次声情并茂的亲子共读是最让孩子念念不忘的小时光。
在那些女儿和我沉湎的阅读镜头中,有这样几个绘本故事渐渐显露出身影——“启发想像力的趣味绘本”系列之《小真的长头发》和《小达摩和小天狗》,林格伦儿童文学大奖获得者撰写的《世界上最美的歌声》,“彼得兔经典故事集”系列之《小猪布兰德奇遇记》和《小捣蛋松鼠纳特金》,“大象巴巴”系列之《巴巴的故事》——它们国籍不同、时代有别、内容各异,但都有这样那样的顽童的身影活跃其中,都谱写着这个顽童与其承受者的互伴之歌,尽管并非总是温馨绵软。在这些绘本故事中,承受者形象大体可以分作三类:被顽童找寻的成人承受者、天生善意的孩童承受者、自我想像且同化他者的孩童承受者。
在描绘第一类承受者的代表文本《小捣蛋松鼠纳特金》和《巴巴的故事》中,作为顽童的纳特金和小象巴巴分别在有意和无意间寻找着各自的承受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那么走运,而后者在经历厄运之后则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位成年的人类朋友。
当我和女儿一遍遍地翻页、阅读《小捣蛋松鼠纳特金》时,女儿这个两岁的小人儿便记住了纳特金说的一个谜语,她会兴高采烈地高声喊唱:“筐里躺着个小矮胖,白色床单披身上,医生和工匠各四十,无法扶正小矮胖”,尤其是在吃白煮蛋的时候。而谜底正是“鸡蛋”。除了这个,纳特金还会出不少谜语,他和兄弟姊妹一样有松鼠的身材,松鼠的顽皮,松鼠的口味,但是他的智力水平要远远高于周围的同胞,所以他在寻找一个能与他进行智力对话的承受者。当他的同胞们去老布朗的岛上采坚果时,纳特金似乎看到了希望。他每次都向老布朗提出一个应景的谜语,热切期待对方给予回应。在西方的传统中,猫头鹰与雅典娜同行,是智慧与哲学的象征。老布朗就是一只猫头鹰。因此,作者波特小姐(1866—1943)让纳特金去挑战老布朗实在是没有什么问题。惟一不顺的是,老布朗似乎太老太威严,他始终对纳特金的提问冷漠视之。最后一次,暴怒的老布朗把纳特金揪进窝里要剥这小子的皮。纳特金挣脱而去,却被老暴君揪下了尾巴。波特小姐后来还让纳特金给老布朗写信,表明赎回尾巴的愿望。纳特金实在是一只高智商的松鼠啊。波特小姐极力描绘他的不规矩、爱热闹、爱卖弄与爱自我娱乐,虽然把他的不幸写成咎由自取,但只要把他看成是顽童,那么就会理解他疯魔般的所作所为。悲剧的是,以他小小的情商完全无法理解老布朗丧失好奇,对智力游戏毫无耐心的衰败心理。纳特金在有意寻找智力承载者的路上失败了,他从此不再爱猜谜。这与成人扼杀孩童的爱好、一个人摧毁另一个人的嗜好何其相似。只要一点冷漠,智力的火焰便微暗下去了。
小象巴巴比纳特金要幸运多了。毕竟他是让•德•布吕诺夫(1899—1937)和妻子塞斯用以育儿的精神之花。巴巴失去母亲后,为了躲避猎人,一路从森林奔向人类的城市。想想这个情景,其实不仅凄凉,而且壮观。在城市里,他看到两位人类绅士的服饰不禁羡慕起来。恰好一位人类老婆婆经过,她与小象心有灵犀,便把钱包给了这可怜的孩子。于是,巴巴去商店上上下下做了十趟电梯,买了合身的衬衫,一身西装,颜色是有希望之寓意的绿色,还有一双皮鞋,还去拍了照片留念。接着他找到了老婆婆,和她一起生活了两年。由此得以学习人类的知识,从字母到算术,以及社交。作为“现代儿童图画书之父”的布吕诺夫真不愧为法国人,他明白生活之痛只能由生活治愈。治愈的过程不仅仅是成长,而且是在一位善意监护者的陪伴下成长,而被监护者自由舒展自己追求生活的欲望又是极其重要的过程。正因为老婆婆循着让巴巴关注自我、发展自我的陪伴、承受之路行来,巴巴才最终成长为一位有主见、有选择,懂尊重、懂守护的大象,这在他后来建立大象王国的生命历程中显露无遗。巴巴无论是在妈妈身边,还是在老婆婆身边,他都能心随所欲,乐行其事。这恰恰是一个顽童最称心自得的生命状态。女儿喜欢巴巴小象用贝壳挖沙子的场景,而我爱看他和老婆一起做体操的样子。那都是一个顽童顺遂自我的样子。
在纳特金和巴巴的生命中,寻找智力或情知承受者是顽童走向成长的行为,只是前者惨烈了些,而在关于“天生善意的孩童承受者”的绘本故事中,顽童们的任性、愚笨、怯懦行为则由于年龄相仿者的谅解、接纳、协助而越发显出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获得了度过危机,走向新生的巨大潜能。在《小达摩和小天狗》中,小达摩先后看上了小天狗的团扇、帽子、木屐,跑回家去找大人要,老达摩每次都忙里忙外地找来各式扇子、帽子、鞋子,摆在那里如展览会一样让小达摩挑,但一样也不合他的意,而且每次到最后,他都能灵光一闪,找到相应的替代物。等小达摩兴高采烈地手拿八角金盘的叶子,头顶娃娃碗,脚绑过家家用的菜板出场时,小天狗每次都欢欣鼓舞地认同朋友的装扮,大声称赞对方。等到故事高潮,小达摩按上了年糕长鼻子,这个鼻子帮他捉住了麻雀,小天狗嘻嘻赞道:“连麻雀都落上来,小达摩的鼻子真是天下第一。”这个绘本的前勒口上说“小达摩天真无邪的童趣,老达摩温和敦厚的长者风范,都能够带给我们暖暖的感动”,可见老达摩作为成年的情感承受者极易为人认同,这样,小天狗似乎仅仅是作为大小达摩感情互动的引线而存在的,但事实是假如小天狗对小达摩的得意之作报以冷漠,甚至冷嘲热讽,那么整个绘本故事将无法延伸,这也将违背儿童绘本创作要带给孩子快乐的初衷。其实,这个绘本故事有着双层承受结构,作为成人的老达摩以耐心构成了显在的表层承受者,而作为小达摩同龄人存在的小天狗则是隐在的深层承受者,前者以温厚促成小达摩创造式升华的物质氛围,而后者则以惊奇、赞许进一步确认小达摩升华创造后的自我认同。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孩童淘气,大人想破脑袋满足他的日常变形,而是孩童间彼此情感碰撞所完成的自我构造与发展,小天狗就是这一层意义上的他者自我的承受者。也许正是因此,作者加古里子(1926—)才把故事名字确定为《小达摩和小天狗》的吧。同样,在《小猪布兰德奇遇记》中,布兰德与兄弟亚历山大的打闹嬉戏,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黑毛小女猪薇姬的胜利逃亡,使身着背心、燕尾服这些成人装束的小猪布兰德变成了后两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命运承受者,而且是既顽童又成人的样式;而《世界上最美的歌声》中,被善意地比喻成小猪的小弟弟则不折不扣地变成了承受哥哥“我”的怯场恐惧,陪“我”度过难关,拥抱美好自我的情绪承载者。小天狗、布兰德、小弟弟这些孩童用自己的生命直觉拥抱、承受生活中他者的遭际,这是多么友善而自觉的生命承受者啊。女儿热爱《小达摩和小天狗》,如果大人把他们俩的名字说反了,就会大声纠正,而布兰德与薇姬对话的场面、哥哥“我”唱的那首小猪弟弟歌则更是深入到她的内心。在将来她也能遇到这样美好的承受者吧。
类似于小天狗这样的他者自我的承受者在《小真的长头发》里也是存在的。故事在三个小女孩之间发生了。小叶和小美留着长发,美得不行,小真短短的妹妹头在她们眼中是不出众的。但小真有着神奇的自我认同能力,她不断想像、描述自己的头发长到老长老长时的样子——站在桥上能钓鱼,甩到农场能套牛,原野露营能当被子,而小叶、小美则被她的吹牛胡话深深打动,开始担心这么长的头发怎么打理,于是引发了小真的美发大想像。很显然,我所说的小天狗那样的承受者就是小叶和小美。但整个故事的发展动力却在于小真的自我接纳、自我想象、自我叙事。她的自我认同就是一种翻身承受。这种自我承受是借助想像力对心灵的放飞,这种力量令他人无法冷漠处之,而让拥有者闪闪发光。那么它来自哪里?仔细察看、推想或许会发现,它也不是那么无迹可寻。作者高楼方子(1955—)在绘本正中间让小真的想像力落地了。这孩子说,把自己老长老长的辫子左右绷紧绑在树上,就可以帮妈妈把全家的衣服都晾晒了,而衣服晾干之前她可以读上十本书。原来,小真是个爱阅读的孩童,图上她手里拿的不是那本著名的绘本吗?就是那本被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1926—)盛赞的《好脏的哈利》呀。从绘本创作来看,这是一种互文手法,林明子也常常使用。同时,这也揭示了小真接纳、想像自己终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哈利能从带黑点的白狗变成带白点的黑狗,短发妹妹头的小真为什么就不能变成长发妹妹呢?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它是最好的魔法。类似的承受者在彼得•布朗画的《胡萝卜怪》中也能见到,绘本文字作者阿伦•雷诺兹称这位充满行动力的自我承受者顽童为兔子贾斯珀。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类型的承受者首先意味着孩童在成长过程中,从成人那里需求情感、智力、意志和日常生活上的依赖与承受的自然过程,再者就是他们在同伴中寻求类似的支撑,最终这种承受将以自我的形式转化为向内的力量,并在周围人的呼应中实现为更加坚实的自我人格。这三种类型分类中的“成人”或“孩童”限定仅仅是按照绘本叙事所做的描述,这两者完全可以互换,当然,互换也就意味着另一种故事将会诞生。就像那位不幸,又值得庆幸的现代画皮女,她一路上的自我承受和他者承受是多么复杂艰辛的事啊。她早年是否拥有过亲子共读的小时光呢?也许有吧。祝她幸福,还有快乐!
![]() |
你能想象一个活生生的人拥有这样一张脸孔吗? |
这女子的不幸非同寻常,但我内心的声音却是人类常常遭遇,而且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它事关承受力。译文说,后来这女子原谅了作案的前夫,出书重述灾厄,而此前她已拥有一位男友。真是值得庆幸,而她也的确不简单,现实中有几人能面对如此巨大的考验?事实是,普通如我们者终究要面对各种形式的历练,男女老幼概莫能外。同时,一个人的面容、声音、口味、情绪、性格、意念,以及他的言语衍生物,乃至整个生命的衍生物,无论意外,还是必然,终究会遭遇一个个承受者,或成功或失败。是的,只要拥有一个便是大庆幸,即使有时只是当事者的自我,而更常见的应该是事主的接触者。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至少得自己接纳自己,再多一点可以是悦纳,再多一点点就需要一具人格外向投射的镜像,那便是以他者面容存在着的承受者。
也许,承受与被承受是一种在不经意间便临界考验的互伴关系,但是在一种特殊化的文本中,它可以纯粹优美温暖,而有时又以稚趣掩盖酷烈,从而代替了单纯的完满。当我述及这文本为何物时,引发惊讶在所难免。它就是“儿——童——绘——本——”。它是一个孩童最初成长那几年,由家长播撒下的会生长出互伴关系的种子。但孩子们在接触这些文本时,多半还不会意识到这其中有一曲曲值得注意的互伴歌,因为最初他们总是迷恋与母亲(少数也表现为父亲,甚至祖父母)的一体化关系。但撒下的种子是会发芽的灵物,只因为那无数次声情并茂的亲子共读是最让孩子念念不忘的小时光。
在那些女儿和我沉湎的阅读镜头中,有这样几个绘本故事渐渐显露出身影——“启发想像力的趣味绘本”系列之《小真的长头发》和《小达摩和小天狗》,林格伦儿童文学大奖获得者撰写的《世界上最美的歌声》,“彼得兔经典故事集”系列之《小猪布兰德奇遇记》和《小捣蛋松鼠纳特金》,“大象巴巴”系列之《巴巴的故事》——它们国籍不同、时代有别、内容各异,但都有这样那样的顽童的身影活跃其中,都谱写着这个顽童与其承受者的互伴之歌,尽管并非总是温馨绵软。在这些绘本故事中,承受者形象大体可以分作三类:被顽童找寻的成人承受者、天生善意的孩童承受者、自我想像且同化他者的孩童承受者。
在描绘第一类承受者的代表文本《小捣蛋松鼠纳特金》和《巴巴的故事》中,作为顽童的纳特金和小象巴巴分别在有意和无意间寻找着各自的承受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那么走运,而后者在经历厄运之后则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位成年的人类朋友。
当我和女儿一遍遍地翻页、阅读《小捣蛋松鼠纳特金》时,女儿这个两岁的小人儿便记住了纳特金说的一个谜语,她会兴高采烈地高声喊唱:“筐里躺着个小矮胖,白色床单披身上,医生和工匠各四十,无法扶正小矮胖”,尤其是在吃白煮蛋的时候。而谜底正是“鸡蛋”。除了这个,纳特金还会出不少谜语,他和兄弟姊妹一样有松鼠的身材,松鼠的顽皮,松鼠的口味,但是他的智力水平要远远高于周围的同胞,所以他在寻找一个能与他进行智力对话的承受者。当他的同胞们去老布朗的岛上采坚果时,纳特金似乎看到了希望。他每次都向老布朗提出一个应景的谜语,热切期待对方给予回应。在西方的传统中,猫头鹰与雅典娜同行,是智慧与哲学的象征。老布朗就是一只猫头鹰。因此,作者波特小姐(1866—1943)让纳特金去挑战老布朗实在是没有什么问题。惟一不顺的是,老布朗似乎太老太威严,他始终对纳特金的提问冷漠视之。最后一次,暴怒的老布朗把纳特金揪进窝里要剥这小子的皮。纳特金挣脱而去,却被老暴君揪下了尾巴。波特小姐后来还让纳特金给老布朗写信,表明赎回尾巴的愿望。纳特金实在是一只高智商的松鼠啊。波特小姐极力描绘他的不规矩、爱热闹、爱卖弄与爱自我娱乐,虽然把他的不幸写成咎由自取,但只要把他看成是顽童,那么就会理解他疯魔般的所作所为。悲剧的是,以他小小的情商完全无法理解老布朗丧失好奇,对智力游戏毫无耐心的衰败心理。纳特金在有意寻找智力承载者的路上失败了,他从此不再爱猜谜。这与成人扼杀孩童的爱好、一个人摧毁另一个人的嗜好何其相似。只要一点冷漠,智力的火焰便微暗下去了。
![]() |
老布朗揪下纳特金的尾巴 |
小象巴巴比纳特金要幸运多了。毕竟他是让•德•布吕诺夫(1899—1937)和妻子塞斯用以育儿的精神之花。巴巴失去母亲后,为了躲避猎人,一路从森林奔向人类的城市。想想这个情景,其实不仅凄凉,而且壮观。在城市里,他看到两位人类绅士的服饰不禁羡慕起来。恰好一位人类老婆婆经过,她与小象心有灵犀,便把钱包给了这可怜的孩子。于是,巴巴去商店上上下下做了十趟电梯,买了合身的衬衫,一身西装,颜色是有希望之寓意的绿色,还有一双皮鞋,还去拍了照片留念。接着他找到了老婆婆,和她一起生活了两年。由此得以学习人类的知识,从字母到算术,以及社交。作为“现代儿童图画书之父”的布吕诺夫真不愧为法国人,他明白生活之痛只能由生活治愈。治愈的过程不仅仅是成长,而且是在一位善意监护者的陪伴下成长,而被监护者自由舒展自己追求生活的欲望又是极其重要的过程。正因为老婆婆循着让巴巴关注自我、发展自我的陪伴、承受之路行来,巴巴才最终成长为一位有主见、有选择,懂尊重、懂守护的大象,这在他后来建立大象王国的生命历程中显露无遗。巴巴无论是在妈妈身边,还是在老婆婆身边,他都能心随所欲,乐行其事。这恰恰是一个顽童最称心自得的生命状态。女儿喜欢巴巴小象用贝壳挖沙子的场景,而我爱看他和老婆一起做体操的样子。那都是一个顽童顺遂自我的样子。
![]() |
巴巴和老婆婆一起做体操 |
在纳特金和巴巴的生命中,寻找智力或情知承受者是顽童走向成长的行为,只是前者惨烈了些,而在关于“天生善意的孩童承受者”的绘本故事中,顽童们的任性、愚笨、怯懦行为则由于年龄相仿者的谅解、接纳、协助而越发显出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获得了度过危机,走向新生的巨大潜能。在《小达摩和小天狗》中,小达摩先后看上了小天狗的团扇、帽子、木屐,跑回家去找大人要,老达摩每次都忙里忙外地找来各式扇子、帽子、鞋子,摆在那里如展览会一样让小达摩挑,但一样也不合他的意,而且每次到最后,他都能灵光一闪,找到相应的替代物。等小达摩兴高采烈地手拿八角金盘的叶子,头顶娃娃碗,脚绑过家家用的菜板出场时,小天狗每次都欢欣鼓舞地认同朋友的装扮,大声称赞对方。等到故事高潮,小达摩按上了年糕长鼻子,这个鼻子帮他捉住了麻雀,小天狗嘻嘻赞道:“连麻雀都落上来,小达摩的鼻子真是天下第一。”这个绘本的前勒口上说“小达摩天真无邪的童趣,老达摩温和敦厚的长者风范,都能够带给我们暖暖的感动”,可见老达摩作为成年的情感承受者极易为人认同,这样,小天狗似乎仅仅是作为大小达摩感情互动的引线而存在的,但事实是假如小天狗对小达摩的得意之作报以冷漠,甚至冷嘲热讽,那么整个绘本故事将无法延伸,这也将违背儿童绘本创作要带给孩子快乐的初衷。其实,这个绘本故事有着双层承受结构,作为成人的老达摩以耐心构成了显在的表层承受者,而作为小达摩同龄人存在的小天狗则是隐在的深层承受者,前者以温厚促成小达摩创造式升华的物质氛围,而后者则以惊奇、赞许进一步确认小达摩升华创造后的自我认同。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孩童淘气,大人想破脑袋满足他的日常变形,而是孩童间彼此情感碰撞所完成的自我构造与发展,小天狗就是这一层意义上的他者自我的承受者。也许正是因此,作者加古里子(1926—)才把故事名字确定为《小达摩和小天狗》的吧。同样,在《小猪布兰德奇遇记》中,布兰德与兄弟亚历山大的打闹嬉戏,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黑毛小女猪薇姬的胜利逃亡,使身着背心、燕尾服这些成人装束的小猪布兰德变成了后两者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命运承受者,而且是既顽童又成人的样式;而《世界上最美的歌声》中,被善意地比喻成小猪的小弟弟则不折不扣地变成了承受哥哥“我”的怯场恐惧,陪“我”度过难关,拥抱美好自我的情绪承载者。小天狗、布兰德、小弟弟这些孩童用自己的生命直觉拥抱、承受生活中他者的遭际,这是多么友善而自觉的生命承受者啊。女儿热爱《小达摩和小天狗》,如果大人把他们俩的名字说反了,就会大声纠正,而布兰德与薇姬对话的场面、哥哥“我”唱的那首小猪弟弟歌则更是深入到她的内心。在将来她也能遇到这样美好的承受者吧。
![]() |
自我装束的小达摩和他的伙伴小天狗 |
类似于小天狗这样的他者自我的承受者在《小真的长头发》里也是存在的。故事在三个小女孩之间发生了。小叶和小美留着长发,美得不行,小真短短的妹妹头在她们眼中是不出众的。但小真有着神奇的自我认同能力,她不断想像、描述自己的头发长到老长老长时的样子——站在桥上能钓鱼,甩到农场能套牛,原野露营能当被子,而小叶、小美则被她的吹牛胡话深深打动,开始担心这么长的头发怎么打理,于是引发了小真的美发大想像。很显然,我所说的小天狗那样的承受者就是小叶和小美。但整个故事的发展动力却在于小真的自我接纳、自我想象、自我叙事。她的自我认同就是一种翻身承受。这种自我承受是借助想像力对心灵的放飞,这种力量令他人无法冷漠处之,而让拥有者闪闪发光。那么它来自哪里?仔细察看、推想或许会发现,它也不是那么无迹可寻。作者高楼方子(1955—)在绘本正中间让小真的想像力落地了。这孩子说,把自己老长老长的辫子左右绷紧绑在树上,就可以帮妈妈把全家的衣服都晾晒了,而衣服晾干之前她可以读上十本书。原来,小真是个爱阅读的孩童,图上她手里拿的不是那本著名的绘本吗?就是那本被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1926—)盛赞的《好脏的哈利》呀。从绘本创作来看,这是一种互文手法,林明子也常常使用。同时,这也揭示了小真接纳、想像自己终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哈利能从带黑点的白狗变成带白点的黑狗,短发妹妹头的小真为什么就不能变成长发妹妹呢?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它是最好的魔法。类似的承受者在彼得•布朗画的《胡萝卜怪》中也能见到,绘本文字作者阿伦•雷诺兹称这位充满行动力的自我承受者顽童为兔子贾斯珀。
![]() |
小真想象帮妈妈晾衣服时读《好脏的哈利》 |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类型的承受者首先意味着孩童在成长过程中,从成人那里需求情感、智力、意志和日常生活上的依赖与承受的自然过程,再者就是他们在同伴中寻求类似的支撑,最终这种承受将以自我的形式转化为向内的力量,并在周围人的呼应中实现为更加坚实的自我人格。这三种类型分类中的“成人”或“孩童”限定仅仅是按照绘本叙事所做的描述,这两者完全可以互换,当然,互换也就意味着另一种故事将会诞生。就像那位不幸,又值得庆幸的现代画皮女,她一路上的自我承受和他者承受是多么复杂艰辛的事啊。她早年是否拥有过亲子共读的小时光呢?也许有吧。祝她幸福,还有快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