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蜉蝣》读书笔记
北溟曾有鱼
南迁而扶摇
羽翼从鳞下催生浩渺
只一瞬 抟风去往九霄
“北溟”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中,意思是北方极深的水域,“北溟有鱼,其名为鲲”,第一句正好与《逍遥游》的开篇相合。后三句则化用了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与南溟。”以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两句话。其中,“南迁”指的是“徙与南溟”,“扶摇”、“抟风”化用自“抟扶摇而上”,“九霄”则是“九万里”高空。词中虽然没有点明写出鲲鱼向鹏鸟的转化和“南迁”的目的地,但“ 羽翼从鳞下催生浩渺”一句遥遥指向了答案所在。另外,“九霄”含有天之高远处的意思,明杨慎的《绛河》中记载有“《道书》:天有九霄,赤霄、碧霄、青霄、玄霄、绛霄、黅霄、紫霄、练霄、缙霄也”的说法。
生 一日浮休
死 桑田未老
时光在眼泪里织成鲛绡
打湿我寄宿人间的蜗角
“一日浮休”可能来自唐诗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浮生若梦”一词。“桑田未老”则来自于成语“沧海桑田”,以及形式可能来自于唐诗人邵谒的《览张骞传》中的“桑田未闻改”。“鲛绡”来自于中国古代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是一种轻薄的丝织品。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南海出鲛绡纱……以为服,入水不濡”的记载。 “蜗角”则典出《庄子》的〈杂篇·则阳〉中,比喻微小之地。相传在蜗牛的两只触角上各有一个国家,右角为蛮氏,左角为触氏,两国间为了土地争战不休,伏尸数万。
吻别壶中日月星辰 九万里 十二楼
乘一苇 在这天地间浮游
来生化作丹鱼
为前世的鲲鹏 溶沧海进血液
换涸辙中一个回眸
“壶中日月星辰”中的“壶中日月”一词出自唐诗人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中的“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原意是指道教清静无为的生活状态,但在这里以酒壶和日月星辰并列描写,同样是极小与极大的比较。相似的还有“袖里乾坤”。“九万里”也在《逍遥游》中出现过,“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与之前的“九霄”相合。“十二楼”意为神仙居所,《史记》中有“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的记载,李白也有诗云“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乘一苇”中的“一苇”是一根芦苇的意思,借指小舟。在佛教里,也有“一苇渡江”的典故,指的是达摩祖师站在他于江边折的一根芦苇上渡过了长江的故事。而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语句。“丹鱼”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神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涸辙”出自《庄子》的〈杂篇〉中,意思是干涸的车辙,比喻穷困的境地。
天与地有约
守 一寸浑然
好让罅隙间那野马尘埃
去历经三千世界的流转
“天与地有约,守一寸浑然”,可能是指天地混沌、浑然一体的状态。“罅隙”的意思是缝隙、裂缝,与之前的“一寸”相对应。“野马尘埃”出自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指的是野外蒸腾的雾气,唐成玄英所著的《庄子疏》对此的解释为,“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而尘埃指的是室内浮动的灰土。“三千世界”是源自于佛教经典的说法,也是古代印度人的宇宙观。古印度人认为宇宙中有许多的小千世界,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组成一个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也被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等。“罅隙”、“野马”、“尘埃”都是极为细微的所在,“三千世界”则是无限的代名词。
我曾不辨晦朔风雨 仰观天地不朽
等八千岁春 又八千岁秋
直到青鸟飞绝 迟暮中见白首
才羡人间如寄不系舟
“晦朔”出自《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在这里和“风雨”连在一起应该是说日升月落的景致。但这样的景色的变化,与“天地不朽”相比是极为短暂的。“八千岁春”、“八千岁秋”出自《逍遥游》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这是极久远的时间。“青鸟”是古代汉族神话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迟暮”指黄昏,比喻晚年,出自《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与“白首”相合。“人间如寄”是指人的生命短促就像是暂时寄居在世间一样,在《昭明文选》卷二十七〈诗戊·乐府上·乐府二首·善哉行〉中有“人生如寄,多忧何为”的句子。“不系舟”比喻自由无牵挂,出自庄子的《列御寇》中“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今朝聞道,蜉蝣夕死無求。』
一整句歌词都出自一句话,孔子《论语》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而蜉蝣的寿命极短,朝生暮死,放入孔子的话中正合适。另外,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句子,与作者的意图相合。
濡沫汇成江河 被造化酿作酒
海枯以后 芸芸自由 沉醉洪炉看逍遥游
“濡沫”就是“相濡以沫”中的“濡沫”,出自庄子的《天运》中“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援,这里是指唾液。“海枯”出自“海枯石烂”,这里是取用了时间久远的意义。“洪炉”比喻天地,在汉代贾谊的《鵩鸟赋》中有“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的句子。“逍遥游”就是庄子的名篇《逍遥游》。逍遥游是一种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状态,忘却了自身的存在,不被束缚于天地间已有的规则,无所谓蜉蝣还是鲲鹏,无所谓朝菌还是大椿。不过或许相对于翱翔于九天之上的鲲鹏来说,朝生暮死的小小蜉蝣更加逍遥呢?
南迁而扶摇
羽翼从鳞下催生浩渺
只一瞬 抟风去往九霄
“北溟”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中,意思是北方极深的水域,“北溟有鱼,其名为鲲”,第一句正好与《逍遥游》的开篇相合。后三句则化用了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与南溟。”以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两句话。其中,“南迁”指的是“徙与南溟”,“扶摇”、“抟风”化用自“抟扶摇而上”,“九霄”则是“九万里”高空。词中虽然没有点明写出鲲鱼向鹏鸟的转化和“南迁”的目的地,但“ 羽翼从鳞下催生浩渺”一句遥遥指向了答案所在。另外,“九霄”含有天之高远处的意思,明杨慎的《绛河》中记载有“《道书》:天有九霄,赤霄、碧霄、青霄、玄霄、绛霄、黅霄、紫霄、练霄、缙霄也”的说法。
生 一日浮休
死 桑田未老
时光在眼泪里织成鲛绡
打湿我寄宿人间的蜗角
“一日浮休”可能来自唐诗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浮生若梦”一词。“桑田未老”则来自于成语“沧海桑田”,以及形式可能来自于唐诗人邵谒的《览张骞传》中的“桑田未闻改”。“鲛绡”来自于中国古代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是一种轻薄的丝织品。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中“南海出鲛绡纱……以为服,入水不濡”的记载。 “蜗角”则典出《庄子》的〈杂篇·则阳〉中,比喻微小之地。相传在蜗牛的两只触角上各有一个国家,右角为蛮氏,左角为触氏,两国间为了土地争战不休,伏尸数万。
吻别壶中日月星辰 九万里 十二楼
乘一苇 在这天地间浮游
来生化作丹鱼
为前世的鲲鹏 溶沧海进血液
换涸辙中一个回眸
“壶中日月星辰”中的“壶中日月”一词出自唐诗人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中的“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原意是指道教清静无为的生活状态,但在这里以酒壶和日月星辰并列描写,同样是极小与极大的比较。相似的还有“袖里乾坤”。“九万里”也在《逍遥游》中出现过,“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与之前的“九霄”相合。“十二楼”意为神仙居所,《史记》中有“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的记载,李白也有诗云“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乘一苇”中的“一苇”是一根芦苇的意思,借指小舟。在佛教里,也有“一苇渡江”的典故,指的是达摩祖师站在他于江边折的一根芦苇上渡过了长江的故事。而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语句。“丹鱼”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神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水出丹鱼。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鱼浮水侧,赤光上照如火”。“涸辙”出自《庄子》的〈杂篇〉中,意思是干涸的车辙,比喻穷困的境地。
天与地有约
守 一寸浑然
好让罅隙间那野马尘埃
去历经三千世界的流转
“天与地有约,守一寸浑然”,可能是指天地混沌、浑然一体的状态。“罅隙”的意思是缝隙、裂缝,与之前的“一寸”相对应。“野马尘埃”出自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指的是野外蒸腾的雾气,唐成玄英所著的《庄子疏》对此的解释为,“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而尘埃指的是室内浮动的灰土。“三千世界”是源自于佛教经典的说法,也是古代印度人的宇宙观。古印度人认为宇宙中有许多的小千世界,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组成一个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也被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等。“罅隙”、“野马”、“尘埃”都是极为细微的所在,“三千世界”则是无限的代名词。
我曾不辨晦朔风雨 仰观天地不朽
等八千岁春 又八千岁秋
直到青鸟飞绝 迟暮中见白首
才羡人间如寄不系舟
“晦朔”出自《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在这里和“风雨”连在一起应该是说日升月落的景致。但这样的景色的变化,与“天地不朽”相比是极为短暂的。“八千岁春”、“八千岁秋”出自《逍遥游》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这是极久远的时间。“青鸟”是古代汉族神话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迟暮”指黄昏,比喻晚年,出自《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与“白首”相合。“人间如寄”是指人的生命短促就像是暂时寄居在世间一样,在《昭明文选》卷二十七〈诗戊·乐府上·乐府二首·善哉行〉中有“人生如寄,多忧何为”的句子。“不系舟”比喻自由无牵挂,出自庄子的《列御寇》中“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今朝聞道,蜉蝣夕死無求。』
一整句歌词都出自一句话,孔子《论语》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而蜉蝣的寿命极短,朝生暮死,放入孔子的话中正合适。另外,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句子,与作者的意图相合。
濡沫汇成江河 被造化酿作酒
海枯以后 芸芸自由 沉醉洪炉看逍遥游
“濡沫”就是“相濡以沫”中的“濡沫”,出自庄子的《天运》中“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援,这里是指唾液。“海枯”出自“海枯石烂”,这里是取用了时间久远的意义。“洪炉”比喻天地,在汉代贾谊的《鵩鸟赋》中有“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的句子。“逍遥游”就是庄子的名篇《逍遥游》。逍遥游是一种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状态,忘却了自身的存在,不被束缚于天地间已有的规则,无所谓蜉蝣还是鲲鹏,无所谓朝菌还是大椿。不过或许相对于翱翔于九天之上的鲲鹏来说,朝生暮死的小小蜉蝣更加逍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