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
查看话题 >人言可畏杀死了什么
民国四大美女之一阮玲玉的死,给世人留下了一封血淋淋的遗书:“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短短一席话,给所有抨击过她的人一记沉重的耳光,只是,这耳光却是用生命来扇响。
张达名的无赖纠缠,唐季珊的情感不忠,两个男人之间的自私较量与争夺,小报记者的死追不休,让这个夹在其间的女人受尽刁难。25岁香消玉殒,阮玲玉到底死在了谁的屠刀之下?鲁迅先生在得知阮玲玉自杀逝世的消息之后,奋笔疾书《论人言可畏》 :“她们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尽管后来有人说“人言可畏”的遗书是假,但她因此而死却是惨烈的真。
你虽不杀伯仁,伯仁却由你而死。
七十多年以后,类似的悲剧依旧上演。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微博上直播自杀。不明真相的网友躲在屏幕背后暗潮热讽,煽风点火。他们差不多是买好了瓜子坐在电脑前就等好戏上演,叫嚣着“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死,大家都很忙不要耽误彼此的时间了好吗?”言语间的冷漠不必赘述。少年在微博上骂了那些巴望着他去死的人,然后就真的自杀了。尽管少年直播自杀这种事确实荒唐,但自杀本身就已经不容小觑,如果不能伸出援助之手,就请回到你的工位干自己的事,没人逼着你耽误时间,是你自己要跑来围观。
这种情况从网络搬到现实中来是何曾相似:天台楼顶有人想跳楼,楼下的警察铺好了气垫,楼上的警察好言相劝,围观的群众在下面等着,刚开始还像看热闹一样觉得挺好玩,等得久了就烦躁起来,有人就开始喊:“你倒是跳啊。”一人开腔,周围的人也跟着喊了起来:“对呀,你到底跳不跳啊。”
人性的一面不做评论,只是觉得,对一件不明真相的事情,你不想善意干涉的话,至少还可以用一种理智的态度去观望。鲁迅先生在《论人言可畏》里也说过:“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决没有我们不豫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是的,没有人会乐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在你出言不善之时,可曾想,说不定那人真的经历了什么难以承受之事。而那些抨击就像是在一个人的伤口上撒盐,在雪地里添霜。收起那恶魔的手掌,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前,谁都不知道它能带来多大的苦难与罪恶。
人言可杀死的太多,又岂止生命。我曾听到过一段,被流言逼疯的女人和被流言杀死的家庭。
一个女人走出农村,去到县上打工。刚到县城的她举目无亲,茫然又慌张。这个时候出现一个离婚男人,彼此互生情愫,她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把他作为了在城里唯一的依靠。很快,两人就住到了一起,开始了如夫妻一般的同居生活。一年后女人怀了孕,男人因为和前妻已育一双儿女,不打算再要小孩徒增负担,于是好哄坏哄地劝女人去堕了胎。堕胎之后,女人就陷入了抑郁和孤僻的状态,性情不定。女人越看男人越不顺眼,把他看做是杀死孩子的凶手,常常对他乱发脾气。生活熬了大半年,男人熬不下去了,同时在外面和另外的女人好上了。女人哭闹上吊各种方式用尽之后,最终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孩子没了,男人跑了。
绝望的她又重新回到了农村,媒人给她说了个亲事。男人是一个村里的,家里有田,人勤奋又老实。女人想都没想就应下来了。她觉得自己已是破罐子,能嫁给一个好人家自是最好的归宿。结婚之前,女人给男人说,她曾在县里为别的男人打过一个孩子,男人沉默了很久,说:“我不介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咱俩以后好好过日子就是。”
女人觉得自己总算可以放下了心头的一个疙瘩,开始认真和男人一起维持新建的家庭。两个人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配合得倒也默契。可是不知道是谁知晓了女人在城里的事情,开始在村子里面说起,起初还只是那两三个人背地里议论一下,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多了,大家的胆子也就大了。有时候男人从地里干活回来,婆娘们也能站在自家门口对着他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得议论个不停。没有娱乐生活的村子简直就把这事当成了娱乐八卦,乐此不疲。
一个女人在外面怀了别人的孩子,又被抛弃,在思想并不开放的村里人看来那可是一件不光彩的大事。风言风语听得多了,男人当然是对女人各种不满,也越来越嫌弃。离婚的时候,女人问他:“你不是说不介意的吗?”男人说:“但我介意别人的眼光啊,我不想在别人鄙视的眼神里过一辈子。”
这一次,女人也不哭不闹不上吊了,乖乖地签了离婚协议。只是没过几天,女人被发现服农药倒在了自己的小破屋里。送到医院总算抢救了一条命,但那之后,女人就疯了。成天衣冠不整地坐在田边上傻笑着,见谁就扑过去问有没有见到她的男人,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
本来一个好好的家庭就活生生地被葬送掉了。是谁的过错呢?怪流言蜚语太可怕,还是怪男人意志不坚太软弱?好像没有谁是罪魁祸首,可是谁都成了共犯帮凶。
那么问题来了,人言可畏到底畏的是什么呢。我想如果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在背地里狠某个人狠得咬牙切齿,这真的没有什么。但如果他狠得咬牙切齿然后开始到处传播,把别人的陈年旧事翻出来添油加醋的说,如果这传播并不在当事人的生活圈也就罢了,怕的就是舆论的力量会把一件小事都可以推到风口浪尖,如果在当事人的生活圈里掀起了波澜,就会真的影响到别人的生活。
喜欢说三道四的人要么是因为跟风;要么是因为嫉妒,见不得别人比他好;要么是因为内藏一颗八卦的心,唯恐天下不乱没了想看的好戏。世间的许多天灾,实际上都是人祸,人言就是那个不见血的杀手。
为什么就不能踏踏实实地过你自己的生活,为什么非要妄加揣测嚼舌根,你没有经历过他人所受之
事,又有什么发言权去评判人家的是非功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什么就不能保持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对待一个并无大错的人呢。更何况,这个人的生活还根本与你无关。
我以为年龄越大,越知道学会和这人世和平相处而不是争锋相对。刻意地挑拨与中伤于自身亦无半点好处,因果善恶,皆有轮回,小心轮到自己身上。对于周遭还是心存善意比较好。有时候,管好自己的嘴,也是一种行善积德。
口德之德还是要修的。
文|kiki拉雅
微博 http://weibo.com/1612538410/profile?topnav=1&wvr=5&user=1
我在豆瓣阅读上的旅行专栏《我们终将在路上相遇》,就想讲个不矫情的故事给你听,读下去有惊喜,欢迎订阅,免费(*^__^*)
http://read.douban.com/column/1272186/
张达名的无赖纠缠,唐季珊的情感不忠,两个男人之间的自私较量与争夺,小报记者的死追不休,让这个夹在其间的女人受尽刁难。25岁香消玉殒,阮玲玉到底死在了谁的屠刀之下?鲁迅先生在得知阮玲玉自杀逝世的消息之后,奋笔疾书《论人言可畏》 :“她们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尽管后来有人说“人言可畏”的遗书是假,但她因此而死却是惨烈的真。
你虽不杀伯仁,伯仁却由你而死。
七十多年以后,类似的悲剧依旧上演。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微博上直播自杀。不明真相的网友躲在屏幕背后暗潮热讽,煽风点火。他们差不多是买好了瓜子坐在电脑前就等好戏上演,叫嚣着“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死,大家都很忙不要耽误彼此的时间了好吗?”言语间的冷漠不必赘述。少年在微博上骂了那些巴望着他去死的人,然后就真的自杀了。尽管少年直播自杀这种事确实荒唐,但自杀本身就已经不容小觑,如果不能伸出援助之手,就请回到你的工位干自己的事,没人逼着你耽误时间,是你自己要跑来围观。
这种情况从网络搬到现实中来是何曾相似:天台楼顶有人想跳楼,楼下的警察铺好了气垫,楼上的警察好言相劝,围观的群众在下面等着,刚开始还像看热闹一样觉得挺好玩,等得久了就烦躁起来,有人就开始喊:“你倒是跳啊。”一人开腔,周围的人也跟着喊了起来:“对呀,你到底跳不跳啊。”
人性的一面不做评论,只是觉得,对一件不明真相的事情,你不想善意干涉的话,至少还可以用一种理智的态度去观望。鲁迅先生在《论人言可畏》里也说过:“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决没有我们不豫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是的,没有人会乐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在你出言不善之时,可曾想,说不定那人真的经历了什么难以承受之事。而那些抨击就像是在一个人的伤口上撒盐,在雪地里添霜。收起那恶魔的手掌,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前,谁都不知道它能带来多大的苦难与罪恶。
人言可杀死的太多,又岂止生命。我曾听到过一段,被流言逼疯的女人和被流言杀死的家庭。
一个女人走出农村,去到县上打工。刚到县城的她举目无亲,茫然又慌张。这个时候出现一个离婚男人,彼此互生情愫,她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把他作为了在城里唯一的依靠。很快,两人就住到了一起,开始了如夫妻一般的同居生活。一年后女人怀了孕,男人因为和前妻已育一双儿女,不打算再要小孩徒增负担,于是好哄坏哄地劝女人去堕了胎。堕胎之后,女人就陷入了抑郁和孤僻的状态,性情不定。女人越看男人越不顺眼,把他看做是杀死孩子的凶手,常常对他乱发脾气。生活熬了大半年,男人熬不下去了,同时在外面和另外的女人好上了。女人哭闹上吊各种方式用尽之后,最终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孩子没了,男人跑了。
绝望的她又重新回到了农村,媒人给她说了个亲事。男人是一个村里的,家里有田,人勤奋又老实。女人想都没想就应下来了。她觉得自己已是破罐子,能嫁给一个好人家自是最好的归宿。结婚之前,女人给男人说,她曾在县里为别的男人打过一个孩子,男人沉默了很久,说:“我不介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咱俩以后好好过日子就是。”
女人觉得自己总算可以放下了心头的一个疙瘩,开始认真和男人一起维持新建的家庭。两个人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配合得倒也默契。可是不知道是谁知晓了女人在城里的事情,开始在村子里面说起,起初还只是那两三个人背地里议论一下,一传十十传百,知道的人多了,大家的胆子也就大了。有时候男人从地里干活回来,婆娘们也能站在自家门口对着他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得议论个不停。没有娱乐生活的村子简直就把这事当成了娱乐八卦,乐此不疲。
一个女人在外面怀了别人的孩子,又被抛弃,在思想并不开放的村里人看来那可是一件不光彩的大事。风言风语听得多了,男人当然是对女人各种不满,也越来越嫌弃。离婚的时候,女人问他:“你不是说不介意的吗?”男人说:“但我介意别人的眼光啊,我不想在别人鄙视的眼神里过一辈子。”
这一次,女人也不哭不闹不上吊了,乖乖地签了离婚协议。只是没过几天,女人被发现服农药倒在了自己的小破屋里。送到医院总算抢救了一条命,但那之后,女人就疯了。成天衣冠不整地坐在田边上傻笑着,见谁就扑过去问有没有见到她的男人,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
本来一个好好的家庭就活生生地被葬送掉了。是谁的过错呢?怪流言蜚语太可怕,还是怪男人意志不坚太软弱?好像没有谁是罪魁祸首,可是谁都成了共犯帮凶。
那么问题来了,人言可畏到底畏的是什么呢。我想如果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在背地里狠某个人狠得咬牙切齿,这真的没有什么。但如果他狠得咬牙切齿然后开始到处传播,把别人的陈年旧事翻出来添油加醋的说,如果这传播并不在当事人的生活圈也就罢了,怕的就是舆论的力量会把一件小事都可以推到风口浪尖,如果在当事人的生活圈里掀起了波澜,就会真的影响到别人的生活。
喜欢说三道四的人要么是因为跟风;要么是因为嫉妒,见不得别人比他好;要么是因为内藏一颗八卦的心,唯恐天下不乱没了想看的好戏。世间的许多天灾,实际上都是人祸,人言就是那个不见血的杀手。
为什么就不能踏踏实实地过你自己的生活,为什么非要妄加揣测嚼舌根,你没有经历过他人所受之
事,又有什么发言权去评判人家的是非功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什么就不能保持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对待一个并无大错的人呢。更何况,这个人的生活还根本与你无关。
我以为年龄越大,越知道学会和这人世和平相处而不是争锋相对。刻意地挑拨与中伤于自身亦无半点好处,因果善恶,皆有轮回,小心轮到自己身上。对于周遭还是心存善意比较好。有时候,管好自己的嘴,也是一种行善积德。
口德之德还是要修的。
文|kiki拉雅
微博 http://weibo.com/1612538410/profile?topnav=1&wvr=5&user=1
我在豆瓣阅读上的旅行专栏《我们终将在路上相遇》,就想讲个不矫情的故事给你听,读下去有惊喜,欢迎订阅,免费(*^__^*)
http://read.douban.com/column/127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