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小记我也不知道多少加一
倒叙。
《24小时剧作》(The 24 Hour Plays)
这是一个从美国兴起的戏剧人合作(募捐)项目,爱尔兰版本由慈善性质的都柏林青年剧团(Dublin Youth Theatre)发起。组织者邀请大约二十来位青壮年编导和演员的明星阵容,在24小时内完成剧本、舞台设计和排练,最终在2月1日晚上在艾比国家剧院舞台上演。
从主持人开场的剧透得知,参加项目的人在24小时开始的创作讨论会上,被要求带着自己一样(有童年回忆的)物品和一个企图在舞台上展示但从来没有展示过的技巧,然后编剧经过讨论,成功的在一个通宵后完成了六个剧本。(于是我们也看到其中一部短剧中出现了呼啦圈、电吉他和貌似是鼓号队的花式指挥棒……)
虽然是急就章,但是剧本还是完成得比较圆满,演员的表演也挥洒自如。登场的第一部戏可能时间确实太紧(后边的戏可能还躲在某个角落排练也不一定),演员还拿着各种伪装的台词和cue卡,但这种即兴的效果反而很适宜现场的活泼气氛,演出也很成功。接下来的戏也渐入佳境,演得风生水起。当然了,故事都是偏喜剧的、突出表演的,就不要苛求立意了(而且,舞台景片根本还是艾比剧院尚处于演出季中的《屈身求爱》的!)。另外,串场的歌手也邀请到一个大咖(jerry Fish),钢琴伴奏的独唱那是相当的醉人。四星。
演出结束后,有意捐资的观众可以从座位底下找到一个信封,把钱放进去,投到出口的募捐箱。募集到的资金将用于青年戏剧人培养活动。
《唇齿之间》(Lippy,这个剧名又是双关:英国俚语里lippy还有没教养、不会尊重人的意思)
这个戏是2013年亡灵中心(Dead Centre)在都柏林艺穗节的获奖剧目,在14年爱丁堡艺穗节也拿了奖(13年没留意,只是觉得海报太诡异;去年夏天在爱丁堡想看来着,后来时间安排不过来错过了),现在又回到都柏林。
之前小记里面提到过亡灵中心的《纪念品》,看来他们的风格仍旧统一:用强烈鲜明的声光电效果和碎片化叙述表现情绪和概念,也明显受到贝克特影响。《唇齿之间》主题是基于2000年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镇上三姐妹和她们的姨母(aunt)把自己反锁在一间偏僻的屋子里40天,最后活活饿死。四个女人的自杀动机至今没有查明,唯一的线索则是其中两姐妹最后一次出现在购物中心监控录像里的(无声)影像。
剧开头是一个“演后谈”,其中一名演员号称是读唇语高手,而接受扮演主持人的演员采访。采访由于演员的过度自夸和不断露馅儿而进行得七零八落,又穿插着不专业的音效师和错乱的视频以及现场演示。随即话锋一转,演员陷入了回忆:他被警方请去观看两姐妹最后出现的录像片段,试图通过唇语了解她们的对话内容。
这成为本戏题眼:通过唇语、或者更广泛的说,影像、形象是否能够带回真相?而我们通过粗暴的技术手段,是否能够接近那些刻意抹去自己生存印记的死者的灵魂?不知道这算不算现象学的范畴。总之,我是带着强烈的不适感看完的演出(主要原因是我在孔雀舞台的座位靠前,而最后一段投影冲击力太强,让我非常难受)。挑剔地认为前后情节连贯性还不够--不管是从情绪上还是内容上,如果有正有反还是期待有个“合”。四星。
《奔流》(Riverrun)
这个又是2013年艺穗节的获奖作品,回到艺术计划中心复排。担纲这部独角戏的老戏骨、最佳女演员获得者还演过前面提到的《温柔的事》。同门13年看了以后表示“不明觉厉”地大加赞赏,这回我看了才真切体会。《奔流》改编自乔伊斯《菲尼根守灵夜》,一个小时的演出充满如梦似幻般的呓语,演员的身体里喷涌出音乐性极强的转瞬即逝的能量,在绚烂清澈的舞台上流动着——实际上所谓“语言”成为某种神秘形而上信息的载体,同行的美国同学也表示其实根本没听懂任何台词。部分摘录:
“...Soft morning, city! Lsp! I am leafy speafing. Lpf! Folty and folty all the nights have being falling on to long my hair. Not a sound, falling…”
五星。
《金银岛》(Treasure Island)
英国国家剧院电影版(NT Live)。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儿童小说的男主角被故意转为女性。化妆和舞台非常漂亮,关键人物Ben Gunn演法和《魔戒》咕噜一样,有点不高兴。四星。
《噢我的甜蜜家园》(Oh My Sweet Land)
新维克剧院来孔雀舞台的巡演作品,编导是巴勒斯坦人,独角戏女主是法籍德国-叙利亚混血,都在主流戏剧圈名气甚大(后者还出演《摩诃婆罗多》和导演环球剧院喀布尔版《错误的喜剧》)。讲的是叙利亚内战背景下移民寻找身份返回祖籍的故事。主演一边演一边做一种估计是叙利亚或者中东特色的食品,用料有:洋葱、牛肉、面粉、香料、食用油……反正最后在台上炸出来还蛮香的,可是我总觉得她没有放盐,肉似乎不新鲜(切起来莫名其妙的顺),香料用量也不很讲究,应该不会很好吃。咳咳扯远了。
回到故事上来。感情是很真挚深邃的,但有点落入一般移民故事的俗套了——身份丢失、回不到的家乡、水深火热的战争——相信这些都是事实,但是离我们还是很远,还是和新闻报道里的没什么差别。而且,我越来越感到这种置身事外的高等白人视角的令人不适:我们看了这个“很惨”的故事,感叹一下“很惨”,然后继续我们风霜高洁的生活,仿佛那个世界不曾存在过。可是,我们究竟能怎样呢?四星。
《吾等人》(Men Like Us)
贝克特三个短剧合集,在罩衣巷剧院。《灾难》(Catastrophy,希腊语原意有“转折点”turning point的意思)被翻译成爱尔兰语(Irish: Matalang),是贝克特献给被囚的哈维尔的。《剧场速写II》(Rough for Theatre II)和《结局》(The End)则充斥着活泼而悲观的废话。不得不说贝克特的魅力还是相当强大。虽然《结局》真的长得忍不住打瞌睡。四星。
另外在剧场看到一个熟面孔,于是搭讪认识了这位老演员Daniel Reardon。Dan的演技给人很深印象,我看过他的《天堂之路》《赛芙》《海鸥及其他鸟》,玉照可以看我之前写《天堂之路》那篇。Dan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去艾比剧院看他们正在排练的新版《仲夏夜之梦》,并且做了部分剧透(其实还蛮诱人的,等看过再写)。师兄问他说,《海鸥及其他鸟》的服装怎么会这样?他诚实地说,自己也不是很理解……反正导演这么安排的。
《都柏林老派》(Dublin Oldschool)
14年艺穗节获奖剧目从贝里斯咖啡剧场(Bewley's Cafe Theatre)杀进艺术计划中心。讲的是两兄弟失散三年后重逢的故事,一个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唱rap(“老派”应该就指的是rap)的DJ,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流浪汉瘾君子。里面充满了都柏林口音和rap表演,结果看了两遍的我都没怎么听懂(为什么看了两遍?以前提过,伤心脑残事不愿多说)。但是表演形式很欢实,两个人上蹿下跳掌控全场。三星半。
《24小时剧作》(The 24 Hour Plays)
这是一个从美国兴起的戏剧人合作(募捐)项目,爱尔兰版本由慈善性质的都柏林青年剧团(Dublin Youth Theatre)发起。组织者邀请大约二十来位青壮年编导和演员的明星阵容,在24小时内完成剧本、舞台设计和排练,最终在2月1日晚上在艾比国家剧院舞台上演。
从主持人开场的剧透得知,参加项目的人在24小时开始的创作讨论会上,被要求带着自己一样(有童年回忆的)物品和一个企图在舞台上展示但从来没有展示过的技巧,然后编剧经过讨论,成功的在一个通宵后完成了六个剧本。(于是我们也看到其中一部短剧中出现了呼啦圈、电吉他和貌似是鼓号队的花式指挥棒……)
虽然是急就章,但是剧本还是完成得比较圆满,演员的表演也挥洒自如。登场的第一部戏可能时间确实太紧(后边的戏可能还躲在某个角落排练也不一定),演员还拿着各种伪装的台词和cue卡,但这种即兴的效果反而很适宜现场的活泼气氛,演出也很成功。接下来的戏也渐入佳境,演得风生水起。当然了,故事都是偏喜剧的、突出表演的,就不要苛求立意了(而且,舞台景片根本还是艾比剧院尚处于演出季中的《屈身求爱》的!)。另外,串场的歌手也邀请到一个大咖(jerry Fish),钢琴伴奏的独唱那是相当的醉人。四星。
演出结束后,有意捐资的观众可以从座位底下找到一个信封,把钱放进去,投到出口的募捐箱。募集到的资金将用于青年戏剧人培养活动。
![]() |
捐钱的信封里面还有封感谢信,落款没看懂:这人名字里有个18? |
《唇齿之间》(Lippy,这个剧名又是双关:英国俚语里lippy还有没教养、不会尊重人的意思)
这个戏是2013年亡灵中心(Dead Centre)在都柏林艺穗节的获奖剧目,在14年爱丁堡艺穗节也拿了奖(13年没留意,只是觉得海报太诡异;去年夏天在爱丁堡想看来着,后来时间安排不过来错过了),现在又回到都柏林。
之前小记里面提到过亡灵中心的《纪念品》,看来他们的风格仍旧统一:用强烈鲜明的声光电效果和碎片化叙述表现情绪和概念,也明显受到贝克特影响。《唇齿之间》主题是基于2000年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镇上三姐妹和她们的姨母(aunt)把自己反锁在一间偏僻的屋子里40天,最后活活饿死。四个女人的自杀动机至今没有查明,唯一的线索则是其中两姐妹最后一次出现在购物中心监控录像里的(无声)影像。
剧开头是一个“演后谈”,其中一名演员号称是读唇语高手,而接受扮演主持人的演员采访。采访由于演员的过度自夸和不断露馅儿而进行得七零八落,又穿插着不专业的音效师和错乱的视频以及现场演示。随即话锋一转,演员陷入了回忆:他被警方请去观看两姐妹最后出现的录像片段,试图通过唇语了解她们的对话内容。
这成为本戏题眼:通过唇语、或者更广泛的说,影像、形象是否能够带回真相?而我们通过粗暴的技术手段,是否能够接近那些刻意抹去自己生存印记的死者的灵魂?不知道这算不算现象学的范畴。总之,我是带着强烈的不适感看完的演出(主要原因是我在孔雀舞台的座位靠前,而最后一段投影冲击力太强,让我非常难受)。挑剔地认为前后情节连贯性还不够--不管是从情绪上还是内容上,如果有正有反还是期待有个“合”。四星。
![]() |
海报 |
《奔流》(Riverrun)
这个又是2013年艺穗节的获奖作品,回到艺术计划中心复排。担纲这部独角戏的老戏骨、最佳女演员获得者还演过前面提到的《温柔的事》。同门13年看了以后表示“不明觉厉”地大加赞赏,这回我看了才真切体会。《奔流》改编自乔伊斯《菲尼根守灵夜》,一个小时的演出充满如梦似幻般的呓语,演员的身体里喷涌出音乐性极强的转瞬即逝的能量,在绚烂清澈的舞台上流动着——实际上所谓“语言”成为某种神秘形而上信息的载体,同行的美国同学也表示其实根本没听懂任何台词。部分摘录:
“...Soft morning, city! Lsp! I am leafy speafing. Lpf! Folty and folty all the nights have being falling on to long my hair. Not a sound, falling…”
五星。
![]() |
海报气场很足 |
《金银岛》(Treasure Island)
英国国家剧院电影版(NT Live)。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儿童小说的男主角被故意转为女性。化妆和舞台非常漂亮,关键人物Ben Gunn演法和《魔戒》咕噜一样,有点不高兴。四星。
《噢我的甜蜜家园》(Oh My Sweet Land)
新维克剧院来孔雀舞台的巡演作品,编导是巴勒斯坦人,独角戏女主是法籍德国-叙利亚混血,都在主流戏剧圈名气甚大(后者还出演《摩诃婆罗多》和导演环球剧院喀布尔版《错误的喜剧》)。讲的是叙利亚内战背景下移民寻找身份返回祖籍的故事。主演一边演一边做一种估计是叙利亚或者中东特色的食品,用料有:洋葱、牛肉、面粉、香料、食用油……反正最后在台上炸出来还蛮香的,可是我总觉得她没有放盐,肉似乎不新鲜(切起来莫名其妙的顺),香料用量也不很讲究,应该不会很好吃。咳咳扯远了。
回到故事上来。感情是很真挚深邃的,但有点落入一般移民故事的俗套了——身份丢失、回不到的家乡、水深火热的战争——相信这些都是事实,但是离我们还是很远,还是和新闻报道里的没什么差别。而且,我越来越感到这种置身事外的高等白人视角的令人不适:我们看了这个“很惨”的故事,感叹一下“很惨”,然后继续我们风霜高洁的生活,仿佛那个世界不曾存在过。可是,我们究竟能怎样呢?四星。
《吾等人》(Men Like Us)
贝克特三个短剧合集,在罩衣巷剧院。《灾难》(Catastrophy,希腊语原意有“转折点”turning point的意思)被翻译成爱尔兰语(Irish: Matalang),是贝克特献给被囚的哈维尔的。《剧场速写II》(Rough for Theatre II)和《结局》(The End)则充斥着活泼而悲观的废话。不得不说贝克特的魅力还是相当强大。虽然《结局》真的长得忍不住打瞌睡。四星。
另外在剧场看到一个熟面孔,于是搭讪认识了这位老演员Daniel Reardon。Dan的演技给人很深印象,我看过他的《天堂之路》《赛芙》《海鸥及其他鸟》,玉照可以看我之前写《天堂之路》那篇。Dan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去艾比剧院看他们正在排练的新版《仲夏夜之梦》,并且做了部分剧透(其实还蛮诱人的,等看过再写)。师兄问他说,《海鸥及其他鸟》的服装怎么会这样?他诚实地说,自己也不是很理解……反正导演这么安排的。
《都柏林老派》(Dublin Oldschool)
14年艺穗节获奖剧目从贝里斯咖啡剧场(Bewley's Cafe Theatre)杀进艺术计划中心。讲的是两兄弟失散三年后重逢的故事,一个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唱rap(“老派”应该就指的是rap)的DJ,一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流浪汉瘾君子。里面充满了都柏林口音和rap表演,结果看了两遍的我都没怎么听懂(为什么看了两遍?以前提过,伤心脑残事不愿多说)。但是表演形式很欢实,两个人上蹿下跳掌控全场。三星半。
-
伊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23 17: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