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的语种研究
无意中看到一个相册,截取了许多电影电视剧里的告白场景,不少都是出自日剧,让我想起小时候就一直困惑的问题:在电视上看到国产剧中的表白,每当角色用中文说出“我喜欢你”,“我爱你”,“嫁给我吧”之类的话时,我总是能起一身鸡皮疙瘩,在那一瞬间眼睛必须不能直视电视。但是在看英文电影时,听到“I love you”或者“would you marry me”的时候,就觉得非常能接受,甚至深深被这段情景感动。再后来看的日剧韩剧,其中的”阿姨洗铁路“和”撒浪嘿“也都没有什么违和感。和母上讨论过这个问题,母上给出了一个机智的答案:”大概美国人听到I LOVE you也会有种鸡皮疙瘩的感觉,但是听到我爱你可能就觉得没什么了。“
日剧里常常用来表白的话不外乎那么几句,比较基本的是,
”そばになりたい”,想在(你)身边
”(君のことが)すきです”我喜欢你(的事情)
”愛してるよ”我爱(你)哦
排名按表达的直接程度分先后。在纯爱系的日剧里,第一句话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如果逐字逐句翻译,中文对应的原话应该是“想成为身边那样”……完全语法不通啊!第二句话对应的是“喜欢”。第三句话则是“爱着”,这些表白的话往往都是谓语齐全,主宾缺位的……日本人真的太含蓄了。想想那个关于夏目漱石的段子吧: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在学校当英文老师的时给学生出一篇短文翻译,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时男主角情不自禁说出的 "I love you" 翻译成日文。学生翻译成 “我爱你”,夏目漱石说,日本人怎么可能说出这种话呢?翻译成 “月が 綺麗 ですね”(今天的月色真美)就足够了(有 “和你一起看的月亮最美” 之隐意)。(资料来源)
所以当小保方晴子和导师的邮件往来曝光时,震惊了日本人。里面的内容是这样的:
小保方さん本日なのですが、東京は雪で、寒々しております。
小保方さんとこうして論文準備が出来るのをとてもうれしく
楽しく思っており、感謝しています。
——————————————————————————————————
小保方君,今天过得怎样呢?东京下雪了,很冷的呢。
能够和小保方一起,将论文写出来,实在是非常的开心,非常的欣喜,谢谢你。
所以日本人之间聊天气和英国人之间聊天气的画面感完全不一样啊!!!英国人不过是随口说说找个话题,但是日本人这么一说立刻进入了.avi的气氛啊!!!是谁说日本是亚洲的英国的啊!!!你妹啊!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因为日本人的含蓄,所以告白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句话只说半句,剩下的你就自己慢慢琢磨吧(怪不得自杀率那么高)。可是对于看电视的我们来说,再含蓄也是“我喜欢你“啊,翻译成中文没有任何区别啊。为什么不觉得恶心难受呢?
这就要扯到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defamiliarization)。这个理论的精髓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化的领域,人是具有一种感知觉定势的,要通过陌生化,或是反常化来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比如舞蹈之于步行是一种陌生化,中国戏剧是对生活的陌生化,这也是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来源。
通俗点来说,就是我们日常听到的语言看到的字,其实携带了大量的隐形信息,是我们过往生活的自动化再现,因此你在听到同样的”我爱你“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早就不是男女主人公一起经历的生生死死,而是生活中一些实际积累的事情(比如上一个跟你表白的男生颜值很低这种残酷的事实)。但是用另一种语言,因为不是直接以中文的形式呈现,无形中就实现了一个陌生化的过程,剥离了日常生活的再现。佛经的译文往往采用非常偏僻的生造字,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宗教的神圣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诵经者看到熟悉文字就产生俗世的联想。
所以像霍华德那样能够用20种语言表白的男生如果换一张脸,换个身材,再换个性格,绝对是很受欢迎的呢……
日剧里常常用来表白的话不外乎那么几句,比较基本的是,
”そばになりたい”,想在(你)身边
”(君のことが)すきです”我喜欢你(的事情)
”愛してるよ”我爱(你)哦
排名按表达的直接程度分先后。在纯爱系的日剧里,第一句话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如果逐字逐句翻译,中文对应的原话应该是“想成为身边那样”……完全语法不通啊!第二句话对应的是“喜欢”。第三句话则是“爱着”,这些表白的话往往都是谓语齐全,主宾缺位的……日本人真的太含蓄了。想想那个关于夏目漱石的段子吧: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在学校当英文老师的时给学生出一篇短文翻译,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时男主角情不自禁说出的 "I love you" 翻译成日文。学生翻译成 “我爱你”,夏目漱石说,日本人怎么可能说出这种话呢?翻译成 “月が 綺麗 ですね”(今天的月色真美)就足够了(有 “和你一起看的月亮最美” 之隐意)。(资料来源)
所以当小保方晴子和导师的邮件往来曝光时,震惊了日本人。里面的内容是这样的:
小保方さん本日なのですが、東京は雪で、寒々しております。
小保方さんとこうして論文準備が出来るのをとてもうれしく
楽しく思っており、感謝しています。
——————————————————————————————————
小保方君,今天过得怎样呢?东京下雪了,很冷的呢。
能够和小保方一起,将论文写出来,实在是非常的开心,非常的欣喜,谢谢你。
所以日本人之间聊天气和英国人之间聊天气的画面感完全不一样啊!!!英国人不过是随口说说找个话题,但是日本人这么一说立刻进入了.avi的气氛啊!!!是谁说日本是亚洲的英国的啊!!!你妹啊!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因为日本人的含蓄,所以告白的时候往往都是一句话只说半句,剩下的你就自己慢慢琢磨吧(怪不得自杀率那么高)。可是对于看电视的我们来说,再含蓄也是“我喜欢你“啊,翻译成中文没有任何区别啊。为什么不觉得恶心难受呢?
这就要扯到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概念(defamiliarization)。这个理论的精髓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自动化的领域,人是具有一种感知觉定势的,要通过陌生化,或是反常化来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比如舞蹈之于步行是一种陌生化,中国戏剧是对生活的陌生化,这也是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来源。
通俗点来说,就是我们日常听到的语言看到的字,其实携带了大量的隐形信息,是我们过往生活的自动化再现,因此你在听到同样的”我爱你“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早就不是男女主人公一起经历的生生死死,而是生活中一些实际积累的事情(比如上一个跟你表白的男生颜值很低这种残酷的事实)。但是用另一种语言,因为不是直接以中文的形式呈现,无形中就实现了一个陌生化的过程,剥离了日常生活的再现。佛经的译文往往采用非常偏僻的生造字,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宗教的神圣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诵经者看到熟悉文字就产生俗世的联想。
所以像霍华德那样能够用20种语言表白的男生如果换一张脸,换个身材,再换个性格,绝对是很受欢迎的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