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随身携带的庙宇(心探索 传奇栏目稿)
远古,喜马拉雅雪域的狂风卷起碎雪,惊涛一般在大地上奔腾而过,泯灭了往昔的所有痕迹。此时,一位修行人正在冰冷的雪洞里作画。不久前,他在宁定之中看到一个无比神秘的世界,而此时,那个世界正在他的描绘中一点一点浮现。雪域苦寒,缺衣少食,但这一切都无法撼动他绘画时的宁静,反而将它推到极致。太阳升了又落,大风去了又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他的画作终于完成。然而就在那一刻,他毫不犹豫地抬手,将一切全部抹去……太阳突破云层,映得雪洞中茫茫一片,曾经作画的地方,已经像狂风吹过的雪地一般,了无痕迹。
数不清的岁月过去。雪域高山上作画修行的一幕一幕,已在万世轮回中潜入唐卡画师的记忆里。
入夜,好风似水。高山上的寺庙一角斜挂着一弯新月,四野清寂,唯有树梢传递夜风时的沙沙轻响,应和着后院时隐时现的诵佛之声。年轻的唐卡画师借着有些摇曳的光,安静地作画。桌上的茶早就凉了。他的眼睛有些酸疼,但心中虔诚的信仰却鼓胀涌动得厉害,似乎拿起笔,心才得安宁。这幅画他已画了数年,有时他会一天画好几个时辰,有时又握着笔,几天枯坐不动。画中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色彩、动作、手势、法器……他只需再细细地修善,待时日到来,寺中上师会为画像开光,那时他就可给画像点睛开眼,完成最后一笔。他看着自己绘制的唐卡,心中升起一股深远的宁定。他知道,这幅唐卡上不会留下自己的名字,但那不重要。他已向佛倾诉了自己的一颗心。
心入唐卡之境
时光流逝。这亘古的修行与传承静默地延续,画它、读它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却总是有人痴望着它,眼中流泪,心内欢喜。唐卡总是沉默,秘而不宣,它不着急也不匆促,只待有缘之人来一眼望穿。它们不怕错失,因为永远不会错失。那一切,就在记忆与血脉中,挥之不去。
传说•水生释迦
相传,古印度摩伽陀国的影坚王笃信佛法,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虔诚信徒。同时期,在古印度的胜云城还有一位仙道王,二君虽从未谋面,但在不断的书信往来中结为莫逆之交。
据说二君常常互赠礼物传达情谊。一日,仙道王派遣使者为影坚王送来一副铠甲,上面镶有无数奇珍异宝,价值连城。仙道王感动之余,四处寻觅宝物回赠,但始终未发现合意之物。此时,佛祖建议他可为仙道王送去经卷,若能感化其皈依佛门,功德远胜珠宝。
影坚王听从佛言,派画师绘制释迦牟尼佛像赠与仙道王。然而佛祖光辉堪比日月,画师面见佛祖,几乎忘乎所以,手不能绘。无奈之下,影坚王请佛祖移驾至一条清澈的河边,画师看着水中佛祖的倒影,方能收摄心神,全心作画。
相传此画为佛教诞生以来的第一幅唐卡画,被后人称为“水生释迦”。
故事•藏地画师
才让的家乡,在那个四处飘荡着经幡的地方。
这天,日头正烈。才让坐在路边,一边看着放养的牦牛,一边拿出早晨从田边抓的湿润黄泥,照着牦牛的样子灵巧地捏着,不久就成了型。从小他就对这些很有天分,画画、泥塑,都学得很快。
在才让心里,画画是顶重要的事,信仰也是顶重要的事,所以他对唐卡这种承载着藏民信仰的“画”一直充满了憧憬。村子附近有不少寺庙,才让常常去听讲经,学佛法。有时会看到唐卡画师们静静坐在那儿,心无旁骛地一笔一笔描绘,一不小心就看得入了迷。他觉得那是很神圣的一件事。
后来,才让有了师父,开始了严格而正规的学习。最初的日子很枯燥,可是他学得有趣。清晨的阳光洒在画布上,藏乡那土黄的色调瞬间就变得饱满鲜润。
才让的师父经常说,信仰是第一大事,别的什么都能糊弄,唯独对佛不能糊弄。所以画唐卡,一切都要尽最大的努力。
才让慢慢知道,原来唐卡有那么多的规范,对画师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一开始让他觉得震撼的是对颜料的讲究,不是珍贵的矿物,就是天然的植物。金、银、藏红花、松香、龙胆、玳瑁、绿松石、珍珠……他盘腿坐着,入神地听师父讲解采矿石的月份,采前要怎样祈祷,采的时候又怎么注意……讲这些规矩时,师父很严肃,因为违背了规矩的东西就是不清净的,哪怕矿再好,也不能用。
作为学徒,才让要承担很多辅助性的工作,比如颜料的配置。每到手工配置颜料时,各种矿石与植物混合成的独特味道就开始在空中四散,等到贴金箔时,到处又开始充满了麦汁、酒精、白糖、大蒜、藏黄麻汁与胶等材料调和成的黏合剂的味道。这些混合的气味几乎飘满了才让的整个青春,熟悉得仿佛自己的骨血。
成为唐卡画师的路是漫长和艰难的,悟性不够的人,十几年了还只能打打下手。才让学得快,他如愿以偿地成了唐卡画师。然而兴奋劲儿还没过,他很快就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师父总说画唐卡就是修行,才让发现这真的是很磨人也很寂寞的一件事,有些颜色那么耀眼,画一会儿,就要到外面望一望,眼睛又疼又涩,难以忍受。可是时间久了,才让静静地拿着笔,觉得所有的注意力都被从外面拉了回来,心越来越静。笔落下时,他好像能听见自己心脏的跳动,和心里那个佛的声音。
后来,才让有了自己的作品,他看着唐卡上宝相庄严的白度母,一直干涩的眼睛,终于湿润了。
很多很多年后,才让的眼睛已经不太好了,可他还是喜欢画唐卡,一天不画就不舒服。
这天傍晚,阳光斜斜地洒在院子里。才让还在作画。有个小男孩在一旁偷偷地张望,一脸憧憬。才让舒了口气,轻轻地放下笔,笑着冲他招手:“要不要试一下?”
心路•收庙的人
唐起是个商人,闲时也会搞搞收藏。在一次拍卖会上,他看到了唐卡的价值,也发现了唐卡在投资方面的独特优势。
原本,唐起只是抱着纯投资的心态来看待唐卡的。对唐卡的知识,他掌握了一大堆,从画工、用料,到上师、坛城,各种资料他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他听说藏民都称唐卡为“随身携带的庙宇”,于是笑称自己是个“收庙的人”。至于“信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他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有一年夏天,为了一张唐卡,唐起动身去了热贡。很多人都说西藏是他们的朝圣地,唐起一直觉得矫情。可当他看到那漫天飘荡的经幡,听到空气中隐隐约约的诵佛声时,竟然莫名地澎湃。他一片空茫地站在当街,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三个字:朝圣地。
后来,唐起往西藏跑得越来越勤。他开着车,几乎把西藏跑遍,甚至到过最西部的阿里。当他独自驾车在海拔四五千米、荒无人烟的高原上缓缓驶过时,一种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从未有过的孤独和解脱在心中涌起。他打开车门,站在旷野里痛哭,很久很久。那次之后,他在热贡找了个小院住了下来,每日除了听人讲经,就是挨家挨户地去看人画唐卡。
热贡的唐卡画师很多,发展到现在,多少跟传说里有些不同。有人认真,也有人敷衍。唐起曾经见到一位小有名气的唐卡画师,四处收来劣质的唐卡印上自己的名字高价出卖。也曾见到有的唐卡画师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功夫虔诚地完成一幅唐卡。他渐渐亲身感觉到这种不同。
有一天,他在一位画师家的院子里坐了一下午,两人都一语未发,只是一个入神地看着,一个入神地画着。唐起默默看着唐卡画师的每个动作,手那么稳,心那么静,神态那么安宁。好像这就是全天下唯一的事儿,最重要的事儿。
那天,他看到了一种叫信仰的东西。
当他回到家乡,再次投入商海、面对人群时,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改变和宁静。
现在,唐起依旧收藏唐卡,只是这个“收庙的人”已经不再只是依赖自己的唐卡知识了。他开始看到自己的心。他知道了真正重要的东西,究竟是在哪里。
传承于唐卡
对虔诚的信徒来说,唐卡是他们随身携带的庙宇,承载着日复一日的修持,也承载着他们对上师、佛法、乃至万物的敬意。“唐卡”一词中的“唐”表示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广袤,所以唐卡本身就是无边佛法、宇宙万物、天道轮回的缩影,其内蕴万千,不可一语道破。
对唐卡来说,任何一个定论都是对它本身的局限。然而,恰恰因为唐卡的无解,才能给万千之人带来万千之解。你的心是什么,你就看到什么。你需要什么,你就读到什么。唐卡不是高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宇宙,是神奇又神秘的无形世界,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寻常修行,在每一个宏大之处,也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指引着前进的道途。
唐卡传承教诲的方式十分特殊,一张张唐卡就像一个个亘古的秘密,只说给有缘人听。这契合了密宗的传承方式,比如唐卡会用很多隐秘的符号来记载教诲,就像密宗会故意用一些只有证悟的上师才能解释的奇怪名词一样。它们不怕无人能解,只等对的人一次次地找到自己。或许前一秒你还懵懂无知,下一秒,一个崭新的大门,就在眼前轰然开启。
寻道之路
唐卡的绘制极为规范,每个唐卡画师都要经过十分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开始正式作画,而所有亲眼目睹他们作画过程的人都会被深深地震撼——几乎是每分每时每日,他们都在沉默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描绘琢磨。多浮躁的心,都得在这个打磨中渐渐沉静,变得有如止水、万籁俱寂。一个真正成熟的画师,往往能在看似重复的动作中,领悟到极高深的佛法境界,他们每一笔的起落都伴随着全然的觉知,让自性中的佛光与画中的光芒遥遥相望,交相辉映。
人们对唐卡奥秘的探寻也常是玄而又玄。有时唐卡带来的冲击明明万分强烈,几乎能穿过千年的时间将人击倒,可是要解开那奥秘,却千难万难。若时机不到、果实未熟,你努力无用,挣扎无用,愤怒无用,纠结无用,真真是痛苦万分,受尽折磨。而当瓜熟蒂落,所有的大门却都在一瞬之间全部敞开……顿悟的发生只是一刹,但要成就这一刹,却或许要踏过百世轮回、千年万年的寻道之路。
涅槃之火
画师的手总是很稳,一点一点地勾勒描绘。在旁人看来,那画面唯美安宁,仿佛能听见光阴在笔势起落之间一刻一刻地流动。
一切都看似如此平静,平静得没有人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多少次的自我否定、推翻与重建。对唐卡画师来说,每一笔都是在倾诉,每一笔都是在修心。旁观之人永远不会知道他有多少次将自己完全粉碎,又有多少次在倾塌的废墟里浮现。每一笔都将过往抹去,每一笔都将色彩刷新。每一笔都是完美,每一笔都是破坏。他无法留恋,也不能留恋,因为所有的留恋都会让整个过程停滞不前。他只能落笔,在画布上,在生命中,不管那色彩是什么。就这般周而复始,来来去去……
这一步一步,何尝不是自我的救赎。当灰烬散落,他们会在自己的废墟里涅槃重生,看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明澈之镜
千百人看唐卡,看出千百个境地。它就像一面永恒明澈的镜子,折射出不同的心念与世界。
相较于曲折的文字,画面给人带来的反应和冲击往往都十分直接。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直接反而让它更难参透,因为一切就在那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一目了然。因此,对于同一张唐卡,有人看到的就是一幅画,有人看到的却是整个世界。在面对一张唐卡时,与之相关的前世因缘和记忆都会被不断地翻滚搅动,也可能会激发出一些早已在轮回之中忘记的事件或能力。
唐卡所展现的境地总是变幻莫测,并且会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机缘显示出不同的层次。因此,或许有人能说他读懂了唐卡向他显现的一切,却极少有人能说他读懂了唐卡的一切。唐卡所代表的,是那份亘古不变的观照与意识之镜,不论人生而又死,万事来而又去,那明澈的镜子始终映照着万物。在这里,你能看到每一点心念的升灭,也能看到自己心中的整个世界。
圆满之道
唐卡题材包罗万象,在宗教画之外,还有历史画、风俗画、科学画等等,被称为“藏族百科全书”。哪怕是重中之重的宗教画,也既含宝相庄严、慈悲六道的低眉菩萨,也有威猛可畏、降伏四魔的怒目金刚。作为一种终极信仰的承载体,唐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完整、圆满之道,既是对天地万物的包容,又是相反两极的整合。
唐卡的意义超越了所有的二分性,展现出分裂表象最深处那个永生不灭的“一”。接受喜悦,也接受悲伤,接受圆满,也接受缺憾。向光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我们习惯性地去仰望光明、拒绝黑暗时,我们就同时拒绝了另一半的自我。当我们孜孜以求地向往奇迹、期盼救赎时,也容易忽略这渴望背后的阴影——对自身痛苦的排斥,以及对平凡生活的抗拒。事实上,没有平凡就没有不凡,从未分裂过的人永远不会懂得整合。这是唐卡殷殷诉说的解脱圆满之道——两者皆是,亦此亦彼。
去寻那灵魂的净土
嘉宾:天羽,唐卡爱好者、收藏者、交易者,致力于唐卡绘制的学习与研究
心探索:你是如何与唐卡结缘的?
天羽:以前我对西藏并不了解,只是神往那星罗棋布的神山圣湖和寺院。可是后来,在静心冥想中、在梦中反复有一座寺院、一个名字不断敲击我的心灵,这种强烈的感受让我迫不及待地孤身闯入西藏群山之中。十天后,我带着无法言说的静默回到汉地,开始疯狂汲取与西藏相关的一切,这其中就包括唐卡。
心探索:那唐卡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天羽:曾有位仁波切送我一幅莲花生大师的唐卡,我只看一眼就泪流满面。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扑面而来。唐卡总是能牵动我内心很多的莫名情感,那是一种思念,一种内在的信仰,也让我看到许多人经历了万世轮回、千磨万砺而不改的本初之心。
其实唐卡展现给每一个人的,是不同心念的化现。那是一扇大门,能够通往另一个世界。但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同,所找到的答案也不同,正所谓 “一沙一世界”。唐卡的画面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直指内心,有缘之人会感受到这种能量与加持,回归神圣寂静中。
心探索:这无比神奇的唐卡究竟从何而来?
天羽:唐卡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喜马拉雅雪域上。它是雪域修行的重要科目,也是对净土、坛城、不同次元时空、异界神灵本尊的描述和记录,同时也用礼赞偈文等方式隐晦地传承一些古老秘法。
这是人类早期的一种修行方式和原始信仰,那时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怎么生存?怎么发展自己的内心与天地万物沟通?他们住在雪洞里,喝着山泉雪水,吃着草木植物,保护温顺的动物,降服凶猛的野兽,然后在雪地、洞穴、石头等任何可能的地方作画,向他们的后来者描绘他们打坐冥想时看到的其它次元时空,也隐晦地记载一些秘法。
心探索:既然唐卡是古代上师传承秘法的一种手段,那我们要如何获得这种远古智慧呢?
天羽:唐卡会对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时空、境地和教导,这是超越语言、世俗、规则的一种深层次的内在沟通,很难用语言说明。唐卡中的教导都非常隐晦,这是对秘法纯净度的保护,要有慧根有缘分的人来破解传承。有时秘密明明就在眼前,却无从得知、无从破解,如若天书,可能耗尽一生精力也难解一二。这也说明,真理永远不是别人能告诉你的,只能自己去寻求、去领悟,唐卡是追寻真理过程中可以借助的一种方式。
心探索:我们了解到你现在也在学习唐卡绘画,这其中有怎样的机缘?
天羽:在午夜梦回与一些前世回溯中,曾看到一个坚毅沉着的画者在静默无声之中聚精会神、一笔一笔地勾勒着心中的净土,那是他自己心中世界的完美呈现的表达,倾注他全部的心血……
小时候我曾学过几年画,但是我画画的方式总与老师不同,因而常常受到批评。那时我想不通,只是相信一定会有更高超精湛的画法。所以,我放下了笔,将对画画的热爱隐藏在心里,相信有一天,它会被重新点燃……
心探索:绘制唐卡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那么这个过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了悟和提升?
天羽:这的确是一种修行,需要心足够宁静,否则是无法坐下来长时间地去画一幅画的。对我来说,画唐卡就是在画心,是在描述自己心中的诸佛菩萨,更是心中世界的具体化。一笔一笔都是心念的化现。一开始,心展现出来是这样,然后你发现这里大了一点,那里小了一点……不断地校准、修正……这就是一种检验。所以这是个不断修正内心的过程,不断地打破幻象、消除妄念,从而努力活出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心探索:我们了解到唐卡绘制要严格按“三经一疏”的要求进行。既然它是心境的化现,是随心而为,为什么有这么严的限制呢?
天羽:大宇宙下有一个万物的自然秩序,就如春夏秋冬与生老病死。这是一个限制吗?是也不是,就看你如何看待。在这个秩序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戒、定、慧”是佛教的核心教导之一,简单来说,“戒”是划一个范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了觉察和认知能力,就可培养与增强自己的定力,在范围内自由地发挥,发展自己的智慧。智慧并不等同知识,不是说你看了多少本书就能够得到的。智慧必须是经得起实证、实践、实修。唐卡绘制也是一样。虽然唐卡师画的是一幅唐卡,最终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更深的意义,一个更广袤的世界。
心探索:你曾多次提到“灵魂的净土”,很想知道你心中的净土是什么样子的?
天羽:“天堂如是,人间如是”,所以修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世间,在俗世中接受考验,也就是所谓的“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如我一位老师所说:没有俗世的基础,一切只是沙漠上盖高楼,随时有崩塌的危险,你要在俗世长出一棵参天大树才能伸入精神的云端。因为我们要完全走在精神的道路上,或者完全走在物质的道路上,都不会太难,难就难在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平衡之道。这也可能是“中观论”、“中庸思想”的世俗实践化的道路。经历了这么多,现在对我来说,人间的净土不过是和心爱的葵,开心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经历人世应该经历的一切,包括挑战与考验、机会与成长,与此同时,能够共同在精神的世界上寻找那可能存在的未知。
“群山之中,你最美丽。群星之中,你最闪耀。”
for《心探索》 56期传奇
数不清的岁月过去。雪域高山上作画修行的一幕一幕,已在万世轮回中潜入唐卡画师的记忆里。
入夜,好风似水。高山上的寺庙一角斜挂着一弯新月,四野清寂,唯有树梢传递夜风时的沙沙轻响,应和着后院时隐时现的诵佛之声。年轻的唐卡画师借着有些摇曳的光,安静地作画。桌上的茶早就凉了。他的眼睛有些酸疼,但心中虔诚的信仰却鼓胀涌动得厉害,似乎拿起笔,心才得安宁。这幅画他已画了数年,有时他会一天画好几个时辰,有时又握着笔,几天枯坐不动。画中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色彩、动作、手势、法器……他只需再细细地修善,待时日到来,寺中上师会为画像开光,那时他就可给画像点睛开眼,完成最后一笔。他看着自己绘制的唐卡,心中升起一股深远的宁定。他知道,这幅唐卡上不会留下自己的名字,但那不重要。他已向佛倾诉了自己的一颗心。
心入唐卡之境
时光流逝。这亘古的修行与传承静默地延续,画它、读它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却总是有人痴望着它,眼中流泪,心内欢喜。唐卡总是沉默,秘而不宣,它不着急也不匆促,只待有缘之人来一眼望穿。它们不怕错失,因为永远不会错失。那一切,就在记忆与血脉中,挥之不去。
传说•水生释迦
相传,古印度摩伽陀国的影坚王笃信佛法,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虔诚信徒。同时期,在古印度的胜云城还有一位仙道王,二君虽从未谋面,但在不断的书信往来中结为莫逆之交。
据说二君常常互赠礼物传达情谊。一日,仙道王派遣使者为影坚王送来一副铠甲,上面镶有无数奇珍异宝,价值连城。仙道王感动之余,四处寻觅宝物回赠,但始终未发现合意之物。此时,佛祖建议他可为仙道王送去经卷,若能感化其皈依佛门,功德远胜珠宝。
影坚王听从佛言,派画师绘制释迦牟尼佛像赠与仙道王。然而佛祖光辉堪比日月,画师面见佛祖,几乎忘乎所以,手不能绘。无奈之下,影坚王请佛祖移驾至一条清澈的河边,画师看着水中佛祖的倒影,方能收摄心神,全心作画。
相传此画为佛教诞生以来的第一幅唐卡画,被后人称为“水生释迦”。
故事•藏地画师
才让的家乡,在那个四处飘荡着经幡的地方。
这天,日头正烈。才让坐在路边,一边看着放养的牦牛,一边拿出早晨从田边抓的湿润黄泥,照着牦牛的样子灵巧地捏着,不久就成了型。从小他就对这些很有天分,画画、泥塑,都学得很快。
在才让心里,画画是顶重要的事,信仰也是顶重要的事,所以他对唐卡这种承载着藏民信仰的“画”一直充满了憧憬。村子附近有不少寺庙,才让常常去听讲经,学佛法。有时会看到唐卡画师们静静坐在那儿,心无旁骛地一笔一笔描绘,一不小心就看得入了迷。他觉得那是很神圣的一件事。
后来,才让有了师父,开始了严格而正规的学习。最初的日子很枯燥,可是他学得有趣。清晨的阳光洒在画布上,藏乡那土黄的色调瞬间就变得饱满鲜润。
才让的师父经常说,信仰是第一大事,别的什么都能糊弄,唯独对佛不能糊弄。所以画唐卡,一切都要尽最大的努力。
才让慢慢知道,原来唐卡有那么多的规范,对画师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一开始让他觉得震撼的是对颜料的讲究,不是珍贵的矿物,就是天然的植物。金、银、藏红花、松香、龙胆、玳瑁、绿松石、珍珠……他盘腿坐着,入神地听师父讲解采矿石的月份,采前要怎样祈祷,采的时候又怎么注意……讲这些规矩时,师父很严肃,因为违背了规矩的东西就是不清净的,哪怕矿再好,也不能用。
作为学徒,才让要承担很多辅助性的工作,比如颜料的配置。每到手工配置颜料时,各种矿石与植物混合成的独特味道就开始在空中四散,等到贴金箔时,到处又开始充满了麦汁、酒精、白糖、大蒜、藏黄麻汁与胶等材料调和成的黏合剂的味道。这些混合的气味几乎飘满了才让的整个青春,熟悉得仿佛自己的骨血。
成为唐卡画师的路是漫长和艰难的,悟性不够的人,十几年了还只能打打下手。才让学得快,他如愿以偿地成了唐卡画师。然而兴奋劲儿还没过,他很快就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师父总说画唐卡就是修行,才让发现这真的是很磨人也很寂寞的一件事,有些颜色那么耀眼,画一会儿,就要到外面望一望,眼睛又疼又涩,难以忍受。可是时间久了,才让静静地拿着笔,觉得所有的注意力都被从外面拉了回来,心越来越静。笔落下时,他好像能听见自己心脏的跳动,和心里那个佛的声音。
后来,才让有了自己的作品,他看着唐卡上宝相庄严的白度母,一直干涩的眼睛,终于湿润了。
很多很多年后,才让的眼睛已经不太好了,可他还是喜欢画唐卡,一天不画就不舒服。
这天傍晚,阳光斜斜地洒在院子里。才让还在作画。有个小男孩在一旁偷偷地张望,一脸憧憬。才让舒了口气,轻轻地放下笔,笑着冲他招手:“要不要试一下?”
心路•收庙的人
唐起是个商人,闲时也会搞搞收藏。在一次拍卖会上,他看到了唐卡的价值,也发现了唐卡在投资方面的独特优势。
原本,唐起只是抱着纯投资的心态来看待唐卡的。对唐卡的知识,他掌握了一大堆,从画工、用料,到上师、坛城,各种资料他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他听说藏民都称唐卡为“随身携带的庙宇”,于是笑称自己是个“收庙的人”。至于“信仰”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他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有一年夏天,为了一张唐卡,唐起动身去了热贡。很多人都说西藏是他们的朝圣地,唐起一直觉得矫情。可当他看到那漫天飘荡的经幡,听到空气中隐隐约约的诵佛声时,竟然莫名地澎湃。他一片空茫地站在当街,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三个字:朝圣地。
后来,唐起往西藏跑得越来越勤。他开着车,几乎把西藏跑遍,甚至到过最西部的阿里。当他独自驾车在海拔四五千米、荒无人烟的高原上缓缓驶过时,一种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从未有过的孤独和解脱在心中涌起。他打开车门,站在旷野里痛哭,很久很久。那次之后,他在热贡找了个小院住了下来,每日除了听人讲经,就是挨家挨户地去看人画唐卡。
热贡的唐卡画师很多,发展到现在,多少跟传说里有些不同。有人认真,也有人敷衍。唐起曾经见到一位小有名气的唐卡画师,四处收来劣质的唐卡印上自己的名字高价出卖。也曾见到有的唐卡画师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功夫虔诚地完成一幅唐卡。他渐渐亲身感觉到这种不同。
有一天,他在一位画师家的院子里坐了一下午,两人都一语未发,只是一个入神地看着,一个入神地画着。唐起默默看着唐卡画师的每个动作,手那么稳,心那么静,神态那么安宁。好像这就是全天下唯一的事儿,最重要的事儿。
那天,他看到了一种叫信仰的东西。
当他回到家乡,再次投入商海、面对人群时,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改变和宁静。
现在,唐起依旧收藏唐卡,只是这个“收庙的人”已经不再只是依赖自己的唐卡知识了。他开始看到自己的心。他知道了真正重要的东西,究竟是在哪里。
传承于唐卡
对虔诚的信徒来说,唐卡是他们随身携带的庙宇,承载着日复一日的修持,也承载着他们对上师、佛法、乃至万物的敬意。“唐卡”一词中的“唐”表示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广袤,所以唐卡本身就是无边佛法、宇宙万物、天道轮回的缩影,其内蕴万千,不可一语道破。
对唐卡来说,任何一个定论都是对它本身的局限。然而,恰恰因为唐卡的无解,才能给万千之人带来万千之解。你的心是什么,你就看到什么。你需要什么,你就读到什么。唐卡不是高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宇宙,是神奇又神秘的无形世界,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寻常修行,在每一个宏大之处,也在每一个细微之处,指引着前进的道途。
唐卡传承教诲的方式十分特殊,一张张唐卡就像一个个亘古的秘密,只说给有缘人听。这契合了密宗的传承方式,比如唐卡会用很多隐秘的符号来记载教诲,就像密宗会故意用一些只有证悟的上师才能解释的奇怪名词一样。它们不怕无人能解,只等对的人一次次地找到自己。或许前一秒你还懵懂无知,下一秒,一个崭新的大门,就在眼前轰然开启。
寻道之路
唐卡的绘制极为规范,每个唐卡画师都要经过十分严格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开始正式作画,而所有亲眼目睹他们作画过程的人都会被深深地震撼——几乎是每分每时每日,他们都在沉默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描绘琢磨。多浮躁的心,都得在这个打磨中渐渐沉静,变得有如止水、万籁俱寂。一个真正成熟的画师,往往能在看似重复的动作中,领悟到极高深的佛法境界,他们每一笔的起落都伴随着全然的觉知,让自性中的佛光与画中的光芒遥遥相望,交相辉映。
人们对唐卡奥秘的探寻也常是玄而又玄。有时唐卡带来的冲击明明万分强烈,几乎能穿过千年的时间将人击倒,可是要解开那奥秘,却千难万难。若时机不到、果实未熟,你努力无用,挣扎无用,愤怒无用,纠结无用,真真是痛苦万分,受尽折磨。而当瓜熟蒂落,所有的大门却都在一瞬之间全部敞开……顿悟的发生只是一刹,但要成就这一刹,却或许要踏过百世轮回、千年万年的寻道之路。
涅槃之火
画师的手总是很稳,一点一点地勾勒描绘。在旁人看来,那画面唯美安宁,仿佛能听见光阴在笔势起落之间一刻一刻地流动。
一切都看似如此平静,平静得没有人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多少次的自我否定、推翻与重建。对唐卡画师来说,每一笔都是在倾诉,每一笔都是在修心。旁观之人永远不会知道他有多少次将自己完全粉碎,又有多少次在倾塌的废墟里浮现。每一笔都将过往抹去,每一笔都将色彩刷新。每一笔都是完美,每一笔都是破坏。他无法留恋,也不能留恋,因为所有的留恋都会让整个过程停滞不前。他只能落笔,在画布上,在生命中,不管那色彩是什么。就这般周而复始,来来去去……
这一步一步,何尝不是自我的救赎。当灰烬散落,他们会在自己的废墟里涅槃重生,看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明澈之镜
千百人看唐卡,看出千百个境地。它就像一面永恒明澈的镜子,折射出不同的心念与世界。
相较于曲折的文字,画面给人带来的反应和冲击往往都十分直接。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直接反而让它更难参透,因为一切就在那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一目了然。因此,对于同一张唐卡,有人看到的就是一幅画,有人看到的却是整个世界。在面对一张唐卡时,与之相关的前世因缘和记忆都会被不断地翻滚搅动,也可能会激发出一些早已在轮回之中忘记的事件或能力。
唐卡所展现的境地总是变幻莫测,并且会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机缘显示出不同的层次。因此,或许有人能说他读懂了唐卡向他显现的一切,却极少有人能说他读懂了唐卡的一切。唐卡所代表的,是那份亘古不变的观照与意识之镜,不论人生而又死,万事来而又去,那明澈的镜子始终映照着万物。在这里,你能看到每一点心念的升灭,也能看到自己心中的整个世界。
圆满之道
唐卡题材包罗万象,在宗教画之外,还有历史画、风俗画、科学画等等,被称为“藏族百科全书”。哪怕是重中之重的宗教画,也既含宝相庄严、慈悲六道的低眉菩萨,也有威猛可畏、降伏四魔的怒目金刚。作为一种终极信仰的承载体,唐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完整、圆满之道,既是对天地万物的包容,又是相反两极的整合。
唐卡的意义超越了所有的二分性,展现出分裂表象最深处那个永生不灭的“一”。接受喜悦,也接受悲伤,接受圆满,也接受缺憾。向光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我们习惯性地去仰望光明、拒绝黑暗时,我们就同时拒绝了另一半的自我。当我们孜孜以求地向往奇迹、期盼救赎时,也容易忽略这渴望背后的阴影——对自身痛苦的排斥,以及对平凡生活的抗拒。事实上,没有平凡就没有不凡,从未分裂过的人永远不会懂得整合。这是唐卡殷殷诉说的解脱圆满之道——两者皆是,亦此亦彼。
去寻那灵魂的净土
嘉宾:天羽,唐卡爱好者、收藏者、交易者,致力于唐卡绘制的学习与研究
心探索:你是如何与唐卡结缘的?
天羽:以前我对西藏并不了解,只是神往那星罗棋布的神山圣湖和寺院。可是后来,在静心冥想中、在梦中反复有一座寺院、一个名字不断敲击我的心灵,这种强烈的感受让我迫不及待地孤身闯入西藏群山之中。十天后,我带着无法言说的静默回到汉地,开始疯狂汲取与西藏相关的一切,这其中就包括唐卡。
心探索:那唐卡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呢?
天羽:曾有位仁波切送我一幅莲花生大师的唐卡,我只看一眼就泪流满面。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扑面而来。唐卡总是能牵动我内心很多的莫名情感,那是一种思念,一种内在的信仰,也让我看到许多人经历了万世轮回、千磨万砺而不改的本初之心。
其实唐卡展现给每一个人的,是不同心念的化现。那是一扇大门,能够通往另一个世界。但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同,所找到的答案也不同,正所谓 “一沙一世界”。唐卡的画面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冲击,直指内心,有缘之人会感受到这种能量与加持,回归神圣寂静中。
心探索:这无比神奇的唐卡究竟从何而来?
天羽:唐卡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喜马拉雅雪域上。它是雪域修行的重要科目,也是对净土、坛城、不同次元时空、异界神灵本尊的描述和记录,同时也用礼赞偈文等方式隐晦地传承一些古老秘法。
这是人类早期的一种修行方式和原始信仰,那时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怎么生存?怎么发展自己的内心与天地万物沟通?他们住在雪洞里,喝着山泉雪水,吃着草木植物,保护温顺的动物,降服凶猛的野兽,然后在雪地、洞穴、石头等任何可能的地方作画,向他们的后来者描绘他们打坐冥想时看到的其它次元时空,也隐晦地记载一些秘法。
心探索:既然唐卡是古代上师传承秘法的一种手段,那我们要如何获得这种远古智慧呢?
天羽:唐卡会对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时空、境地和教导,这是超越语言、世俗、规则的一种深层次的内在沟通,很难用语言说明。唐卡中的教导都非常隐晦,这是对秘法纯净度的保护,要有慧根有缘分的人来破解传承。有时秘密明明就在眼前,却无从得知、无从破解,如若天书,可能耗尽一生精力也难解一二。这也说明,真理永远不是别人能告诉你的,只能自己去寻求、去领悟,唐卡是追寻真理过程中可以借助的一种方式。
心探索:我们了解到你现在也在学习唐卡绘画,这其中有怎样的机缘?
天羽:在午夜梦回与一些前世回溯中,曾看到一个坚毅沉着的画者在静默无声之中聚精会神、一笔一笔地勾勒着心中的净土,那是他自己心中世界的完美呈现的表达,倾注他全部的心血……
小时候我曾学过几年画,但是我画画的方式总与老师不同,因而常常受到批评。那时我想不通,只是相信一定会有更高超精湛的画法。所以,我放下了笔,将对画画的热爱隐藏在心里,相信有一天,它会被重新点燃……
心探索:绘制唐卡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行。那么这个过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了悟和提升?
天羽:这的确是一种修行,需要心足够宁静,否则是无法坐下来长时间地去画一幅画的。对我来说,画唐卡就是在画心,是在描述自己心中的诸佛菩萨,更是心中世界的具体化。一笔一笔都是心念的化现。一开始,心展现出来是这样,然后你发现这里大了一点,那里小了一点……不断地校准、修正……这就是一种检验。所以这是个不断修正内心的过程,不断地打破幻象、消除妄念,从而努力活出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心探索:我们了解到唐卡绘制要严格按“三经一疏”的要求进行。既然它是心境的化现,是随心而为,为什么有这么严的限制呢?
天羽:大宇宙下有一个万物的自然秩序,就如春夏秋冬与生老病死。这是一个限制吗?是也不是,就看你如何看待。在这个秩序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戒、定、慧”是佛教的核心教导之一,简单来说,“戒”是划一个范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了觉察和认知能力,就可培养与增强自己的定力,在范围内自由地发挥,发展自己的智慧。智慧并不等同知识,不是说你看了多少本书就能够得到的。智慧必须是经得起实证、实践、实修。唐卡绘制也是一样。虽然唐卡师画的是一幅唐卡,最终体现出来的是一个更深的意义,一个更广袤的世界。
心探索:你曾多次提到“灵魂的净土”,很想知道你心中的净土是什么样子的?
天羽:“天堂如是,人间如是”,所以修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世间,在俗世中接受考验,也就是所谓的“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如我一位老师所说:没有俗世的基础,一切只是沙漠上盖高楼,随时有崩塌的危险,你要在俗世长出一棵参天大树才能伸入精神的云端。因为我们要完全走在精神的道路上,或者完全走在物质的道路上,都不会太难,难就难在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平衡之道。这也可能是“中观论”、“中庸思想”的世俗实践化的道路。经历了这么多,现在对我来说,人间的净土不过是和心爱的葵,开心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经历人世应该经历的一切,包括挑战与考验、机会与成长,与此同时,能够共同在精神的世界上寻找那可能存在的未知。
“群山之中,你最美丽。群星之中,你最闪耀。”
for《心探索》 56期传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