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珊瑚手镯》的尝试性解读
我打算读《夏屋,以后》的每一个短篇后都写一个短短的札记,来加深自己对于其文本的解读。
1.白开水叙事
尤迪特海尔曼的叙事就像一杯白水,平平淡淡,并不露出起伏,有时她那种平静感都令人感到一丝惊奇。
开篇就写到“第一次去看治疗医师就搭上了那只红珊瑚手镯还有我的恋人”。在对物品的湮灭和生命的逝去竟用“搭上”这样一种无足轻重的态度,的确少了些庄重,而把恋人放在手镯的后面,仿佛恋人的告别只是失去手镯的附带品,不仅让人觉得作者的情感神经已经麻木。
接着讲到了曾祖母的故事。曾祖母随曾祖父一起迁往异乡,在一间连窗帘都不拉开的房子里孤独地守候三年,曾祖父的信中只有各种锅炉等对一个女人来说无关痛痒的事情。如此的寂寞感却随着“三年过去了”这样一笔带过的形式抹去,让读者只能超越简单的文字去自己想象,去同情一个本该同情的女人。
而在寂寞背后其实是隐藏着强烈情感的。尼古拉塞尔格耶维奇始终是个谜。但作者只交代了他留下的红珊瑚手镯,父亲与他的决斗,还有更像尼古拉而非曾祖父的七个月大的孩子。简简单单的三个意象,已足够我们脑补出所有情节。但是他始终没有正面出现,我们猜想着叙述者所魂牵梦绕的彼得堡的故事是否与尼古拉有关呢?但作者什么都没有交代,她吸引着我们的兴趣却又把我们期待的眼光放在一旁置之不理。
曾祖父面对背叛本应有的愤怒情绪丝毫没有在作者笔下显现。他只是问了曾祖母红色手镯的来历,并叫来了决斗的见证人,然后就是被尼古拉打中了心脏。这应该是故事的高潮但依然被作者一笔带过了,曾祖父好像一点愤怒没有,只是去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曾祖母面对这一切又是怎样的呢?等了三年的丈夫如今终于团圆,结果就这样白白的客死他乡。大喜大悲的起伏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崩溃,但作者还是什么都没说,没有写她的任何情感变化,曾祖母因为战争(俄国1905年革。命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袭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离开了彼得堡,如此而已。
而最后叙述者的恋人离开了人世。作者没有写主人公内心的悲伤,只是交代了“我的恋人再不会听我的话了”。
几乎没有情感描写,作者完全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客观的叙事,一种精神的麻木、迷惘跃然纸上。但是或许这也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写作方式的可能。其实没有直接的情感描述而只有简单情节的铺陈(甚至算不上铺陈,只是“意象式”片段的罗列),或许表面上减少了文字的感染力,但是这是这种苍白的描写,反倒给了读者以主动体味的空间。同时,从这种描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新一代德国的小人物的精神图景,一代人的精神状态蕴含其中。
2.究竟是谁的故事
叙述者开篇就提到“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她指的是曾祖父母在彼得堡的经历。
然而在后文中,叙述者一直想给恋人讲起那个故事,也希望恋人把这个故事再讲给她听。“我”渴望倾诉,但恋人什么都不想听。恋人说“我对自己没兴趣”,而我却“只对自己感兴趣”。这个对话貌似让人摸不得头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就是讲“他们自己”呢?
之后作者又写到“如烟的往事如此紧密地与我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有时候让我觉得就像是我自己的生平一样。我曾祖母的往事就是我的往事,可是没有了曾祖母我自己的往事又在哪儿呢?这我不知道。”除了血脉上的连接,与历史的神秘魅力让叙述者耿耿于怀,或许这也反映了一种精神上的空虚与生活的无趣。并不能说以叙述者为代表的这一类人并没有生活的目标,只是盲目地活着,因为从她对于那个故事的执念与痴迷就体现出了她依然是有所向往的,向往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被渲染的浪漫,向往着那种有着寂寞,有着背叛,也有着为爱与名誉而决斗的血性的时代。与此对比,现实是多么苍白,“我”的恋人,他像条鱼,眼睛泛着鱼肚白,手臂也是,胸膛也是,肚皮也是,他不说话,也不愿听我说话,还有周围那在空气中漂游的尘埃。一切是多么无趣啊,“我”甚至想去给那个治疗医师讲这个故事。“我”并没有自己的故事,因为我的生活或许也只是毫无生气的白色,生活并没有给这代人太多的压力,小人物的生活就这么平淡的过着,而信仰似乎年轻人都不屑于一提。所以我只能痴迷于过去,“好解脱出来,也好接着往前走”,可是前方是什么呢?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来到了治疗医师的办公室。“我”烦闷、无聊,只想与别人交谈,但一开始两人对坐依然无言,叙述者开始后悔自己把自己置于这种状态。但后来,医生还是开口了“您有什么事?”叙述者仿佛更加不安,她甚至想回到无聊的恋人身边,她想冲破无聊的状态,原来以为是恋人限制着她,但其实不是,她自己本身才为自己绑上了枷锁,她根本不知道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讲,因为她的精神本身就是空虚的。所以她不安,只能玩弄着“红珊瑚手镯”排解,就在这时红珊瑚手镯线断了。这时全文最富有情感的一部分,叙述者开始惊惶、失措,她开始有了稍微详细的心理描写,她焦虑,她后悔,她愤怒,她甚至哭了。这一地光彩熠熠的红珊瑚珠,简直让人眩晕。这一代年轻人的不安、失落、失魂在这一段中淋漓尽致的展现。
3.我为什么把珠子拽向医师
或许只是想寻求一种解脱,对无趣生活的告别,所以当这一切“被海浪卷走”,我透了口气。也或许是一种失望,医师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趣味,我没有倾诉我的故事,反而搭上了满载历史的手镯和我的恋人,透了口气可能只是暂时的。
整篇文章所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草草叙述,而这最后的“一拽”仿佛构成了高潮。我所要讲的故事只占了篇幅的一半,而我和恋人、医师的无聊对话和相对无言却也能占一半文字。故事也和现实融在了一起。作者终究只是在呈现自己的故事,只是一种贴近真实的叙述,没有太多戏剧性的情节,没有太多起伏。这样的作品留给读者的工作反而更多。
本来只是想写“短短”的札记,然后滚去看托福,但看来上了大学以后凑字数的功夫还真是长了不老少啊。。。
1.你
文章一直有两条主线,一个是我和克里斯蒂安娜、马库斯一起找乐子的经过还有一个就是我一直喃喃地、持续不断的在和“你”对话。
你是谁?我们先从性别谈起。这个文章叙述者究竟是男是女呢?当然从作者性别来看,自然是女性。但说实话,我初读时却把叙述者设定成了男性的角色,直到马库斯吻了我的脖子一下。作者并没有交代我与你的性别,但我始终认为,通过作者的笔触和视角似乎是可以判断叙述者的性别的。比如重读之后,叙述者提到克里斯蒂安娜的头发让我“都”晕头转向,如果是个男人就不用加这个“都”字了吧。“每一次我提到我其实喜欢感觉寒冷时,你总像是那么深深理解的看着我。”我想只有对于女孩来说这种如此细腻subtle的情感才会存在吧,相对而言女孩子总还是喜欢那种依赖的感觉,所以理解的目光才格外温暖,才能长时间珍藏在心里。从你我之间发生的故事来看,我和你之间只有冬天,然后就不知原因的分手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女性会在这种关系下念念不忘,无论做什么都会想起对方。这种感觉似曾相识。还记得《我的青春谁做主》里钱小样对方宇说:“我看到桌子角是方的都会想起你。”而他不再我身边时,我总是在人群中看到他,总是听到他的声音,看到熟悉的景物总会情随境迁,想到我们在彼此身边的时光,即使过了那么久,把它当作参考系也是每日的必修课,我并不是女性的特例,而和男孩聊天时,这种情况似乎太少发生了。“我”喜欢看着你,珍藏每一个细节,我清楚你的每一个选择和表情,多么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那个痴狂的女人啊。所以我最后还是笑笑,叙事者是小女子无疑了。
那么叙述者的前男友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从来打不起精神,吸着劣质毒品,看电视并不看内容只是茫然的盯着,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你不会主动去“找乐子”,也对克里斯蒂安娜又恋爱了丝毫不惊奇,不想摄入太深,喜欢那种和你保持着距离的女人,你不会对别的产生妒意,因为你没在乎过。麻木,没有热情,迷惘,像极了《红珊瑚手镯》里那个男朋友的角色。
而我呢?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目标的人,我喜欢和你在一起,但我更想找点乐子。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就是这么活着。马库斯有一个比喻说很能概括他们这种人的生活状态。“
2.交错时空
3.巴厘岛女人(这是未完待续的文章,本没有什么价值,但还是吝惜自己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1.白开水叙事
尤迪特海尔曼的叙事就像一杯白水,平平淡淡,并不露出起伏,有时她那种平静感都令人感到一丝惊奇。
开篇就写到“第一次去看治疗医师就搭上了那只红珊瑚手镯还有我的恋人”。在对物品的湮灭和生命的逝去竟用“搭上”这样一种无足轻重的态度,的确少了些庄重,而把恋人放在手镯的后面,仿佛恋人的告别只是失去手镯的附带品,不仅让人觉得作者的情感神经已经麻木。
接着讲到了曾祖母的故事。曾祖母随曾祖父一起迁往异乡,在一间连窗帘都不拉开的房子里孤独地守候三年,曾祖父的信中只有各种锅炉等对一个女人来说无关痛痒的事情。如此的寂寞感却随着“三年过去了”这样一笔带过的形式抹去,让读者只能超越简单的文字去自己想象,去同情一个本该同情的女人。
而在寂寞背后其实是隐藏着强烈情感的。尼古拉塞尔格耶维奇始终是个谜。但作者只交代了他留下的红珊瑚手镯,父亲与他的决斗,还有更像尼古拉而非曾祖父的七个月大的孩子。简简单单的三个意象,已足够我们脑补出所有情节。但是他始终没有正面出现,我们猜想着叙述者所魂牵梦绕的彼得堡的故事是否与尼古拉有关呢?但作者什么都没有交代,她吸引着我们的兴趣却又把我们期待的眼光放在一旁置之不理。
曾祖父面对背叛本应有的愤怒情绪丝毫没有在作者笔下显现。他只是问了曾祖母红色手镯的来历,并叫来了决斗的见证人,然后就是被尼古拉打中了心脏。这应该是故事的高潮但依然被作者一笔带过了,曾祖父好像一点愤怒没有,只是去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曾祖母面对这一切又是怎样的呢?等了三年的丈夫如今终于团圆,结果就这样白白的客死他乡。大喜大悲的起伏足以让一个正常人崩溃,但作者还是什么都没说,没有写她的任何情感变化,曾祖母因为战争(俄国1905年革。命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袭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离开了彼得堡,如此而已。
而最后叙述者的恋人离开了人世。作者没有写主人公内心的悲伤,只是交代了“我的恋人再不会听我的话了”。
几乎没有情感描写,作者完全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客观的叙事,一种精神的麻木、迷惘跃然纸上。但是或许这也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写作方式的可能。其实没有直接的情感描述而只有简单情节的铺陈(甚至算不上铺陈,只是“意象式”片段的罗列),或许表面上减少了文字的感染力,但是这是这种苍白的描写,反倒给了读者以主动体味的空间。同时,从这种描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新一代德国的小人物的精神图景,一代人的精神状态蕴含其中。
2.究竟是谁的故事
叙述者开篇就提到“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她指的是曾祖父母在彼得堡的经历。
然而在后文中,叙述者一直想给恋人讲起那个故事,也希望恋人把这个故事再讲给她听。“我”渴望倾诉,但恋人什么都不想听。恋人说“我对自己没兴趣”,而我却“只对自己感兴趣”。这个对话貌似让人摸不得头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就是讲“他们自己”呢?
之后作者又写到“如烟的往事如此紧密地与我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有时候让我觉得就像是我自己的生平一样。我曾祖母的往事就是我的往事,可是没有了曾祖母我自己的往事又在哪儿呢?这我不知道。”除了血脉上的连接,与历史的神秘魅力让叙述者耿耿于怀,或许这也反映了一种精神上的空虚与生活的无趣。并不能说以叙述者为代表的这一类人并没有生活的目标,只是盲目地活着,因为从她对于那个故事的执念与痴迷就体现出了她依然是有所向往的,向往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被渲染的浪漫,向往着那种有着寂寞,有着背叛,也有着为爱与名誉而决斗的血性的时代。与此对比,现实是多么苍白,“我”的恋人,他像条鱼,眼睛泛着鱼肚白,手臂也是,胸膛也是,肚皮也是,他不说话,也不愿听我说话,还有周围那在空气中漂游的尘埃。一切是多么无趣啊,“我”甚至想去给那个治疗医师讲这个故事。“我”并没有自己的故事,因为我的生活或许也只是毫无生气的白色,生活并没有给这代人太多的压力,小人物的生活就这么平淡的过着,而信仰似乎年轻人都不屑于一提。所以我只能痴迷于过去,“好解脱出来,也好接着往前走”,可是前方是什么呢?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来到了治疗医师的办公室。“我”烦闷、无聊,只想与别人交谈,但一开始两人对坐依然无言,叙述者开始后悔自己把自己置于这种状态。但后来,医生还是开口了“您有什么事?”叙述者仿佛更加不安,她甚至想回到无聊的恋人身边,她想冲破无聊的状态,原来以为是恋人限制着她,但其实不是,她自己本身才为自己绑上了枷锁,她根本不知道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讲,因为她的精神本身就是空虚的。所以她不安,只能玩弄着“红珊瑚手镯”排解,就在这时红珊瑚手镯线断了。这时全文最富有情感的一部分,叙述者开始惊惶、失措,她开始有了稍微详细的心理描写,她焦虑,她后悔,她愤怒,她甚至哭了。这一地光彩熠熠的红珊瑚珠,简直让人眩晕。这一代年轻人的不安、失落、失魂在这一段中淋漓尽致的展现。
3.我为什么把珠子拽向医师
或许只是想寻求一种解脱,对无趣生活的告别,所以当这一切“被海浪卷走”,我透了口气。也或许是一种失望,医师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趣味,我没有倾诉我的故事,反而搭上了满载历史的手镯和我的恋人,透了口气可能只是暂时的。
整篇文章所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草草叙述,而这最后的“一拽”仿佛构成了高潮。我所要讲的故事只占了篇幅的一半,而我和恋人、医师的无聊对话和相对无言却也能占一半文字。故事也和现实融在了一起。作者终究只是在呈现自己的故事,只是一种贴近真实的叙述,没有太多戏剧性的情节,没有太多起伏。这样的作品留给读者的工作反而更多。
本来只是想写“短短”的札记,然后滚去看托福,但看来上了大学以后凑字数的功夫还真是长了不老少啊。。。
1.你
文章一直有两条主线,一个是我和克里斯蒂安娜、马库斯一起找乐子的经过还有一个就是我一直喃喃地、持续不断的在和“你”对话。
你是谁?我们先从性别谈起。这个文章叙述者究竟是男是女呢?当然从作者性别来看,自然是女性。但说实话,我初读时却把叙述者设定成了男性的角色,直到马库斯吻了我的脖子一下。作者并没有交代我与你的性别,但我始终认为,通过作者的笔触和视角似乎是可以判断叙述者的性别的。比如重读之后,叙述者提到克里斯蒂安娜的头发让我“都”晕头转向,如果是个男人就不用加这个“都”字了吧。“每一次我提到我其实喜欢感觉寒冷时,你总像是那么深深理解的看着我。”我想只有对于女孩来说这种如此细腻subtle的情感才会存在吧,相对而言女孩子总还是喜欢那种依赖的感觉,所以理解的目光才格外温暖,才能长时间珍藏在心里。从你我之间发生的故事来看,我和你之间只有冬天,然后就不知原因的分手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女性会在这种关系下念念不忘,无论做什么都会想起对方。这种感觉似曾相识。还记得《我的青春谁做主》里钱小样对方宇说:“我看到桌子角是方的都会想起你。”而他不再我身边时,我总是在人群中看到他,总是听到他的声音,看到熟悉的景物总会情随境迁,想到我们在彼此身边的时光,即使过了那么久,把它当作参考系也是每日的必修课,我并不是女性的特例,而和男孩聊天时,这种情况似乎太少发生了。“我”喜欢看着你,珍藏每一个细节,我清楚你的每一个选择和表情,多么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那个痴狂的女人啊。所以我最后还是笑笑,叙事者是小女子无疑了。
那么叙述者的前男友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从来打不起精神,吸着劣质毒品,看电视并不看内容只是茫然的盯着,对一切提不起兴趣,你不会主动去“找乐子”,也对克里斯蒂安娜又恋爱了丝毫不惊奇,不想摄入太深,喜欢那种和你保持着距离的女人,你不会对别的产生妒意,因为你没在乎过。麻木,没有热情,迷惘,像极了《红珊瑚手镯》里那个男朋友的角色。
而我呢?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目标的人,我喜欢和你在一起,但我更想找点乐子。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就是这么活着。马库斯有一个比喻说很能概括他们这种人的生活状态。“
2.交错时空
3.巴厘岛女人(这是未完待续的文章,本没有什么价值,但还是吝惜自己花费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