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1967年的作品。 从高中时代在课本上看到它开始,我一直对这个深沉沧桑的题名名念念不忘。在建筑行业,拉美国家有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墨西哥的路易斯·巴拉干,以别墅闻名,作品热烈奔放,充满丰富的色彩,并与奇诡的自然融为一体。我很好奇,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号称“魔幻现实主义”的这部小说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年借着读书会的兴致,终于满足了读完它的念想。
【关于魔幻现实主义和想象力】
我想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快节奏地文字和情节将读者迅速带入故事,而其中各种超现实状况的存在,又让人处于孩童般的情绪,时时感到太好玩太有趣了。北大西语系教授范晔先生的翻译也功不可没。
在小说的一开始,马尔克斯描述了一个自然欢腾暖调色彩的村落社会。富有探索精神,身材魁伟又温和有声望的第一代父亲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妻子乌尔苏拉带领族人翻越荆棘和群山,定居创立了村落马孔多。常来村中杂耍的柬埔寨人时不时带来使这个村落大开眼界的神奇事物——比如将全村人的锅碗瓢盆吸住拖着走的磁铁,放在宝箱中的冰块,能把纸点燃的凸透镜...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科学充满兴趣,对一切各种研究,于是用骡子换了磁铁企图在院子里寻找黄金;用凸透镜尝试新的战争武器;用六分仪关在家中思考出地球的形状像一个橙子...
更有趣的一段,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收留了一个养女丽贝卡。丽贝卡患有失眠症,并由乌尔苏拉卖出的糖果小动物传染开来, 以至于全村人都得了失眠症。失眠的结果是会遗忘,于是慢慢的全村人忘掉越来越多事情,大家竭尽努力与之抗争,把所有东西都贴上解释条——比如“这是奶牛,每天早晨都应挤奶,可得牛奶。牛奶应煮沸后和咖啡混合,可得牛奶咖啡。” ...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这些千奇百怪毫无逻辑的事情,似乎在这个村子里又能很有逻辑的存在。如果说这种有趣是金子,那么作者在本书中就是在哪哪都撒满了金子。按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的话说,“马尔克斯简直是在散尽他的才华,这样大段大段精彩绝伦的想象换了任何一个平庸的作家都可以拿一小段大书特书,而马尔克斯却毫不在意,源源不断地撒下去...” 而这种夸张的超出理性又情有可原的写法是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好像一个人身上的特质,一个摄影师作品的潜在共性,带给人对这部作品的强烈印象和明确喜爱。
【关于人物个性的张力和触动人心之处的孤独】
《百年孤独》描写了六代人的家族史,全过程中虽然人名各种重复,但基本并不轻易造成混淆的混乱——原因在于每个人物的人生历程都太奇特鲜明了,其中隐隐的原因——父母关系或时代变迁的影响, 又是那么可以理解。当去看这样一个个充满了张力的人,鲜明而激烈的故事,首先是感到有趣和满足;而当历史行到低潮,人性中的幽微处却突然刺痛你的心。
例如书中出场很早并且一生波澜贯穿全书的第二代人物奥雷里亚诺上校。这位家族中的二儿子,幼儿时期便显示出奇特的预见事物的直觉——两三岁时总能提前提示母亲桌上的汤要掉下来了。少年时因为了解了哥哥的秘密恋情而沉默少言,又因他跟父亲一样热爱自己搞研究,便默默在家中作坊制作小金鱼,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匠。而后村中来了新的管理者里正一家并与父亲起了冲突,然而他爱上了仇人未进入青春期的幼女蕾梅黛丝。百般纠结后提亲成功,继而天天往未婚妻家中跑,教小女孩读书礼仪,直到终成眷属。——一直到这里奥雷里亚诺都是一个非常令人欣慰的青年人,认真、执着、诚挚。
然而人生存在千种风波,贤惠有礼的妻子被妹妹在情场争斗中误杀暴毙。发现岳父暗箱操作党派竞选后,奥雷里亚诺毅然骑马带着勇士离开马孔多,立志为更民主自由的另一党派而战。此后的奥雷里亚诺有着光辉壮丽的戎马生涯,“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他位至上校,拥有无比的权利”, 年幼时便显露的非凡预见力令他常常作出正确判断,认真执着的品质也令他在千百次战争中变得坚毅、勇敢和冷静。
然而累年高度紧张地战争生活和领导力地逐渐获得,却一点一滴地改变了原本简单的年青人。曾经可以胸怀广阔跟敌军将军下棋喝茶成为朋友,到后来却借着革命的名义非杀将军不可。决定结束战争的时候上校带了三个情妇回到马孔多,大部分时间都躺在一个吊床上,并对下属的重要请示表示“不要拿鸡毛蒜皮的事打扰我”。——这一段很短,却在读到的一瞬间让人震惊:这还是那个令人欣慰的青年人吗?
而乌尔苏拉逐渐失明,在黑暗中终年思考,突然明晓,自己的这个儿子不具备爱人的能力——无论是战争中产生的17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甚至当初年幼的妻子蕾梅黛丝。
看到这里,可算大受刺激。一是刺激于作者一步步抽丝剥茧分离出人物性格本质最深处的能力, 二是刺激于作者安排家中老母亲在黑暗中思索看清这一点的合理和可怕——恐怕在这一刻乌尔苏拉将会是到了恐惧程度的孤独,三是细思上校前中后三种形象背后的家国社会背景,却是非常自然。什么是爱人的能力?——是一种宽厚、温和,愿意也可以保护他人的品质,是在漫长时间中对他人关爱的一种坚持。战争中需要的冷静敏锐和坚定精神意志毕竟与爱、宽容和放松愉快隔绝太远。
而书中的其他形象——情感激烈本性温柔却永远在最终拒绝所爱的人的阿玛兰妲;奋不顾身追随所爱不惜被逐出家门的丽贝卡;热情实干给家族带来干净进步并总能站出来捍卫善良人性的乌尔苏拉;娶了选美女王却不能忍受她腐朽沉闷的宗教式生活习惯而常住卖彩票的情妇家的奥雷里亚诺第二...他们种种的丰富多彩让你欢笑思考,却各自是各不一样的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可能这就是“百年孤独“的含义。
【与拉美现实的关联】
略微浏览背景,我想书中与拉美现实的关联大约有两点。
一是书中部分“魔幻现实主义” 写法起源于马尔克斯的童年生活与当地文化。
童年时代的马尔克斯与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当时的哥伦比亚社会正进行快速的城市化,一方面大城市中人口骤增,聚集了大量年轻人和新潮文化;另一方面乡村成为很多老年人的驻守地,保留了更多的传统。马尔克斯的外祖母常常对小马尔克斯说,“小心不要到那边去,不然会碰到你去世的姨母”;又或者马尔克斯跌了一跤,外祖母会说,“哎呀,又让高祖母绊倒了”。也不知道是外祖母管理小孩的方式,还是她确信如此。所以马尔克斯的童年时代便是与这些灵异的人群共同生活,便把这种民间故事带到了小说中。
《开卷八分钟》也曾提到,马尔克斯的妈妈一直希望儿子不要去拿诺贝尔奖,她认为一旦拿奖,儿子就要不久与人世了。当时的记者等在马而克斯家中,他在电话中对妈妈说“你放心,我会戴好黄玫瑰去斯德哥尔摩,这样我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了。” 这种光怪陆离的对话,让在场的大家突然了解, 也许所谓夸张的“魔幻现实” 一直存在于拉美的现实。
其二是书中的时间循环写法,是对美国对拉美经济殖民的影射。在整本书中,存在线性的女性时间和不断循环的男性时间。几个主要的女性形象都贯穿全书,以她们的品质坚守着家族;而男性的形象却是不断重复的名字,不断重现的性格,和不断出去又回归家中。
而美国对拉美的经济殖民,是首先在拉美建造大量的铁路——不是为了拉美的建设,而是为了连接美国在拉美各地的香蕉园(关于铁路与香蕉园,书中第四代人的命运是以之为背景的)。这些建设量使得拉美经济产出翻了一番,比如之前为50块,增加基础设施之后为100块。然而美国把其中的80块拿走了,12块分给买办阶层,均分到普通百姓的只有8块。同时美国再把国内的家电飞机等卖给买办阶层获得第二次的剥削利润。在经济剥削的同时,美国输入一种观念——“今日一定比昨日好”——只要继续生产,拉美国家就是在进步的。而书中循环的时间观念便是对此的一种讽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时间并不意味着前进,一切都重新出现。
【哥伦比亚人】
我的同事中有过两个哥伦比亚人,总体来说两人都比较热情放松,而男生更是戏剧性。有一回几个人玩一个游戏,“To tell two things about yourself, one is true, one is lie”.
哥伦比亚小哥第一轮说,“I used to be arrested in London, and I was shot by two bullets”;
第二轮说, “I have a 3-year old child, and I used to get married with a Japanese girl and divorced on the next day”...
答案是,他确实在哥伦比亚服役期间中过两发子弹,并在机场安检嘟嘟狂响的状况下被送回大城市,当时两国交战; 他确实在拉斯维加斯一次新年聚会中醉后与一位日本女孩宣誓结了婚,并在醒后被强烈要求离婚,且再也没有被日本女孩理睬过(看来在拉斯维加斯结婚很容易)。
从这里哥伦比亚人民的的有趣可见一斑。
再回到《百年孤独》,我想这是一部绝对值得阅读的巨著,非凡的想象力拍案叫绝的文字, 令我惊奇的同时内心充满敬意,原来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准。面对着它,好像年少读过的很多书都黯然失色。
![]() |
Colour Block Villa by Louis Ba |
【关于魔幻现实主义和想象力】
我想毫不犹豫地说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快节奏地文字和情节将读者迅速带入故事,而其中各种超现实状况的存在,又让人处于孩童般的情绪,时时感到太好玩太有趣了。北大西语系教授范晔先生的翻译也功不可没。
在小说的一开始,马尔克斯描述了一个自然欢腾暖调色彩的村落社会。富有探索精神,身材魁伟又温和有声望的第一代父亲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妻子乌尔苏拉带领族人翻越荆棘和群山,定居创立了村落马孔多。常来村中杂耍的柬埔寨人时不时带来使这个村落大开眼界的神奇事物——比如将全村人的锅碗瓢盆吸住拖着走的磁铁,放在宝箱中的冰块,能把纸点燃的凸透镜...而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科学充满兴趣,对一切各种研究,于是用骡子换了磁铁企图在院子里寻找黄金;用凸透镜尝试新的战争武器;用六分仪关在家中思考出地球的形状像一个橙子...
更有趣的一段,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收留了一个养女丽贝卡。丽贝卡患有失眠症,并由乌尔苏拉卖出的糖果小动物传染开来, 以至于全村人都得了失眠症。失眠的结果是会遗忘,于是慢慢的全村人忘掉越来越多事情,大家竭尽努力与之抗争,把所有东西都贴上解释条——比如“这是奶牛,每天早晨都应挤奶,可得牛奶。牛奶应煮沸后和咖啡混合,可得牛奶咖啡。” ...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这些千奇百怪毫无逻辑的事情,似乎在这个村子里又能很有逻辑的存在。如果说这种有趣是金子,那么作者在本书中就是在哪哪都撒满了金子。按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里的话说,“马尔克斯简直是在散尽他的才华,这样大段大段精彩绝伦的想象换了任何一个平庸的作家都可以拿一小段大书特书,而马尔克斯却毫不在意,源源不断地撒下去...” 而这种夸张的超出理性又情有可原的写法是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好像一个人身上的特质,一个摄影师作品的潜在共性,带给人对这部作品的强烈印象和明确喜爱。
【关于人物个性的张力和触动人心之处的孤独】
《百年孤独》描写了六代人的家族史,全过程中虽然人名各种重复,但基本并不轻易造成混淆的混乱——原因在于每个人物的人生历程都太奇特鲜明了,其中隐隐的原因——父母关系或时代变迁的影响, 又是那么可以理解。当去看这样一个个充满了张力的人,鲜明而激烈的故事,首先是感到有趣和满足;而当历史行到低潮,人性中的幽微处却突然刺痛你的心。
例如书中出场很早并且一生波澜贯穿全书的第二代人物奥雷里亚诺上校。这位家族中的二儿子,幼儿时期便显示出奇特的预见事物的直觉——两三岁时总能提前提示母亲桌上的汤要掉下来了。少年时因为了解了哥哥的秘密恋情而沉默少言,又因他跟父亲一样热爱自己搞研究,便默默在家中作坊制作小金鱼,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匠。而后村中来了新的管理者里正一家并与父亲起了冲突,然而他爱上了仇人未进入青春期的幼女蕾梅黛丝。百般纠结后提亲成功,继而天天往未婚妻家中跑,教小女孩读书礼仪,直到终成眷属。——一直到这里奥雷里亚诺都是一个非常令人欣慰的青年人,认真、执着、诚挚。
然而人生存在千种风波,贤惠有礼的妻子被妹妹在情场争斗中误杀暴毙。发现岳父暗箱操作党派竞选后,奥雷里亚诺毅然骑马带着勇士离开马孔多,立志为更民主自由的另一党派而战。此后的奥雷里亚诺有着光辉壮丽的戎马生涯,“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他位至上校,拥有无比的权利”, 年幼时便显露的非凡预见力令他常常作出正确判断,认真执着的品质也令他在千百次战争中变得坚毅、勇敢和冷静。
然而累年高度紧张地战争生活和领导力地逐渐获得,却一点一滴地改变了原本简单的年青人。曾经可以胸怀广阔跟敌军将军下棋喝茶成为朋友,到后来却借着革命的名义非杀将军不可。决定结束战争的时候上校带了三个情妇回到马孔多,大部分时间都躺在一个吊床上,并对下属的重要请示表示“不要拿鸡毛蒜皮的事打扰我”。——这一段很短,却在读到的一瞬间让人震惊:这还是那个令人欣慰的青年人吗?
而乌尔苏拉逐渐失明,在黑暗中终年思考,突然明晓,自己的这个儿子不具备爱人的能力——无论是战争中产生的17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甚至当初年幼的妻子蕾梅黛丝。
看到这里,可算大受刺激。一是刺激于作者一步步抽丝剥茧分离出人物性格本质最深处的能力, 二是刺激于作者安排家中老母亲在黑暗中思索看清这一点的合理和可怕——恐怕在这一刻乌尔苏拉将会是到了恐惧程度的孤独,三是细思上校前中后三种形象背后的家国社会背景,却是非常自然。什么是爱人的能力?——是一种宽厚、温和,愿意也可以保护他人的品质,是在漫长时间中对他人关爱的一种坚持。战争中需要的冷静敏锐和坚定精神意志毕竟与爱、宽容和放松愉快隔绝太远。
而书中的其他形象——情感激烈本性温柔却永远在最终拒绝所爱的人的阿玛兰妲;奋不顾身追随所爱不惜被逐出家门的丽贝卡;热情实干给家族带来干净进步并总能站出来捍卫善良人性的乌尔苏拉;娶了选美女王却不能忍受她腐朽沉闷的宗教式生活习惯而常住卖彩票的情妇家的奥雷里亚诺第二...他们种种的丰富多彩让你欢笑思考,却各自是各不一样的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可能这就是“百年孤独“的含义。
【与拉美现实的关联】
略微浏览背景,我想书中与拉美现实的关联大约有两点。
一是书中部分“魔幻现实主义” 写法起源于马尔克斯的童年生活与当地文化。
童年时代的马尔克斯与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当时的哥伦比亚社会正进行快速的城市化,一方面大城市中人口骤增,聚集了大量年轻人和新潮文化;另一方面乡村成为很多老年人的驻守地,保留了更多的传统。马尔克斯的外祖母常常对小马尔克斯说,“小心不要到那边去,不然会碰到你去世的姨母”;又或者马尔克斯跌了一跤,外祖母会说,“哎呀,又让高祖母绊倒了”。也不知道是外祖母管理小孩的方式,还是她确信如此。所以马尔克斯的童年时代便是与这些灵异的人群共同生活,便把这种民间故事带到了小说中。
《开卷八分钟》也曾提到,马尔克斯的妈妈一直希望儿子不要去拿诺贝尔奖,她认为一旦拿奖,儿子就要不久与人世了。当时的记者等在马而克斯家中,他在电话中对妈妈说“你放心,我会戴好黄玫瑰去斯德哥尔摩,这样我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了。” 这种光怪陆离的对话,让在场的大家突然了解, 也许所谓夸张的“魔幻现实” 一直存在于拉美的现实。
其二是书中的时间循环写法,是对美国对拉美经济殖民的影射。在整本书中,存在线性的女性时间和不断循环的男性时间。几个主要的女性形象都贯穿全书,以她们的品质坚守着家族;而男性的形象却是不断重复的名字,不断重现的性格,和不断出去又回归家中。
而美国对拉美的经济殖民,是首先在拉美建造大量的铁路——不是为了拉美的建设,而是为了连接美国在拉美各地的香蕉园(关于铁路与香蕉园,书中第四代人的命运是以之为背景的)。这些建设量使得拉美经济产出翻了一番,比如之前为50块,增加基础设施之后为100块。然而美国把其中的80块拿走了,12块分给买办阶层,均分到普通百姓的只有8块。同时美国再把国内的家电飞机等卖给买办阶层获得第二次的剥削利润。在经济剥削的同时,美国输入一种观念——“今日一定比昨日好”——只要继续生产,拉美国家就是在进步的。而书中循环的时间观念便是对此的一种讽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时间并不意味着前进,一切都重新出现。
【哥伦比亚人】
我的同事中有过两个哥伦比亚人,总体来说两人都比较热情放松,而男生更是戏剧性。有一回几个人玩一个游戏,“To tell two things about yourself, one is true, one is lie”.
哥伦比亚小哥第一轮说,“I used to be arrested in London, and I was shot by two bullets”;
第二轮说, “I have a 3-year old child, and I used to get married with a Japanese girl and divorced on the next day”...
答案是,他确实在哥伦比亚服役期间中过两发子弹,并在机场安检嘟嘟狂响的状况下被送回大城市,当时两国交战; 他确实在拉斯维加斯一次新年聚会中醉后与一位日本女孩宣誓结了婚,并在醒后被强烈要求离婚,且再也没有被日本女孩理睬过(看来在拉斯维加斯结婚很容易)。
从这里哥伦比亚人民的的有趣可见一斑。
再回到《百年孤独》,我想这是一部绝对值得阅读的巨著,非凡的想象力拍案叫绝的文字, 令我惊奇的同时内心充满敬意,原来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水准。面对着它,好像年少读过的很多书都黯然失色。
-
豆友LDtcyMjGcw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22 10:46:07
-
kuronik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8 19:16:51
-
爱琴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2 00:17:07
-
陈昕冰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9 23:40:38
-
假子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20 10:33:51
-
Br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03 23:14:17
-
人丑脾气大__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30 22:27:36
-
陶白白积极向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23 15:32:46
-
Denni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9 09:36:12
-
狐不喜她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23 21:23:36
-
路不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5 23:45:17
-
改名儿转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5 18:04:22
-
白岑°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22:04:38
-
野蛮生长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18 16:46:26
-
假想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06 14:27:34
-
single丿immor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23 00:32:08
-
lvy*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3 21:02:23
-
Mia_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2-01 19: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