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偏好—厂房/乡下
为什么艺术家喜欢住到乡下和厂房?因为成本相对便宜,又因为便宜而可以很大,艺术家都喜欢大对吧?住的够大,才能透气,才能仰望星空,守住自己孤独的边界。住在乡下或改造的厂房里,才可以不千篇一律,找寻自我的与众不同。下面看看三位艺术家的家,他们通过住到乡下或改造厂房,找到自己的边界!
NO.1设计师 | 毛继晖
设计师毛继晖的家在远离市区的群山脚下,农舍之间。他将自己自然主义的美学理想倾注其中:自然、质朴、文艺、环保,兼具功能性与结构之美。这座由他设计的大房子不仅是一个居所,还是一位父亲给女儿的最好的成长礼物。
设计师毛继晖和女儿果果
昌平,北京郊外远离市区处,群山脚下,农舍之毗邻,设计师毛继晖的家就在这里。在城市久居的毛继晖揣着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式的心思,放弃在市区的居住,和家人一起“移居”到乡下生活。
关于这栋房子的选址,毛继晖家沙发旁的手边书最可表白心志——那是美国作家E•B•怀特的书信集《最美的决定》。就像当年怀特举家搬离了纽约,去到乡下生活,毛继晖也是挥别了城市的水泥森林,以及城市生活所带有的那种无孔不入的焦虑感,毅然举家迁往乡间。
谈起自己的“归园田居”,毛继晖脸上有掩不住的温暖神色:“其实,搬到乡下,多半是因为女儿。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她从小可以更多地接触自然,在山水间涵养性情,这所房子是我和太太给女儿的成长礼物。”这个新居面积约两亩,有前后两个院落,院子里栽种着各色蔬果树木,4月樱花盛放,8月有李子结果,9月有枣子满树梢……
“设计就是要打开情感的空间”,这是一直以来影响毛继晖的信条。基于此,毛继晖在普通农舍的结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房屋的结构。他加盖了一个构思巧妙的空间—— 一个开放式阳光厨房。屋顶的结构设计与落地窗让阳光温暖地洒下,一家人可以在这个明亮的空间里享受惬意的就餐时刻。这个空间不仅有着极讲究的采光效果,还有其功能性的用途——把原先独立的几个区域贯通起来。
作为设计师,毛继晖很懂得“留白”之道。他和太太都钟情于白墙和水泥灰色的地面,这种背景下即使配以颜色跳脱的装饰,也不会杂乱,他主张轻装修、重装饰,四白落地的墙面,保留着没有找平的痕迹,水泥地面和刻意留下的几处水泥墙体,高级灰的色调与简静的白墙相得益彰。时髦乡村风格的陈设体现出主人审美的好品位,大至家具、小至碗碟,各种装饰无不是主人从世界各地精心拣选而来。而房屋内亦有不少当代艺术品:当代著名艺术家周春芽的《桃花》、摄影师马晓春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天安门》、星星画派艺术家薄云的抽象绘画……
“我们这个时代,不再和前人一样,一辈子一套房,我们一生会游走在不同空间、居住在一个又一个的房子里,因而繁复的装修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而所有的家居饰品是可以带走的,它们承载着你对家的记忆”,毛继晖的居家理念带着敬物的深情。
对毛继晖来说,生活与居所,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共谋关系。人们因生活需要而建构家园,而家的陈设、氛围反之滋养生活本身。这将是长期磨合、相互砥砺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对家热爱、对创造执着的人来说,这个过程都如此漫长,甚至将贯穿生命始终。
NO.2央美教授 | BEN
草场地画廊变成家,晒晒村里的幸福
从市中心的公寓搬到北京城乡结合部的画廊空间,设计师Ben Hughes一家三口不仅获得了更宽敞自在的生活环境,Loft空间里家的温暖也一点没有少。
主人:来自英国的Ben(胡本立)曾担任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长达11年,如今是位自由设计师和专栏作者。他的设计特别注重实用性、功能性,目前他还在中央美院担任设计学院的教授。他的太太Alex来自台湾,曾在两个美国著名电视媒体集团执事多年,负责创意和品牌管理工作。Alex现在是自由节目制作人和活动策展人。在即将到来的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中,Ben和Alex的A4工作室将负责在草场地展区策展。如今他们与5岁的女儿生活在北京。
这处气场强大的红砖建筑群位于草场地艺术区,虽然完工于2007年,至今仍然活力不减,不断有设计师、艺术家入驻其中。Ben一家选择了其中一座总面积200平方米的双层建筑,由于之前一直被用作画廊,内部几乎空无一物。但是它空间宽敞、可塑性强,尤其是混凝土顶棚上一排排并列的日光灯,相对家而言虽有些出戏,却也为弥漫在空间中的工业感而加分。于是,Ben定制了整体厨房,并在厨房隔壁打造了一间储藏室,一幅跟了他们很久的伦敦地铁画作,如今成了储藏室的推拉门。门后还暗藏玄机,原来竟是一只废弃的滑板让这道“门”推拉自如。
喜欢木工的Ben经常自己设计和制作家居用品。他十分注重设计的功能性和制作过程的精细化,又想象力十足,手电筒、炸弹壳以及各种各样的回收物品,都能在他的手中变废为宝。Ben还喜欢那些在工业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轻古董”。曾经的日用品如马扎、军用储物箱,这些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虽然已经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却成了Ben的灵感源。他能将普通的银色金属手电筒四只串连作一组,安装上开关和电线,就成了楼下餐桌上方很炫的吊灯。
作为一名曾经的外企高管,妻子Alex曾用丰厚的薪水买下过很多女人的心爱之物。但她喜欢把衣物收纳得井井有条。“我决定一年之内都不再买衣服、鞋子和包包了!虽然这对女人来说可不容易,但是我要尝试享受简单一些的生活。”不过商场消费可以叫停,生活的乐趣还得继续。自从在“买得起艺术节”上认识了设计师李金国,Alex就拥有了如今楼梯间墙面上那摊总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生鸡蛋”树脂雕塑,那是勇敢离职后,她买来送给自己的礼物。
楼上的客厅区,摆放着Ben收集来的各种椅子,有些是设计大师的名作,有些则来自于中国的设计新秀。每当夜幕降临,一家人可以窝在这里的沙发中,以对面的白墙作幕布看场电影,头上的玻璃天窗外,就是草场地宽广而自由的夜空。
NO.3苏州喜舍主人 | 庞喜
厂房改造经典案例,晓风细雨听芙蓉
把喜舍这个空间,像卷轴一样由左至右铺开,也许可以和描绘宋、明时代的生活画卷一较短长。古画美石、名壶雅器、往来不断的文人画士、不定期上演的评弹戏曲……因为有这些元素的填充,一个园区的旧厂房经过主人的改造和经营,成了各领域高人分享见解、鉴赏书画古董、朋友相聚交流的平台。
庞喜,自幼喜欢好看的东西,学过画画、雕塑,开过视频制作、平面设计、广告等公司。如今做产品、室内设计,沉迷于古玩、传统文化中,在古城苏州一隅扎根,广交天下朋友。
两米的小院子是庞喜在改造厂房的时候跟业主争取到的,这么局促的空间里可以看出一些学过雕塑的人的布局造型能力。
住在一个城市中,真正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底蕴需要多久?庞喜用了六七年,虽然一直喜欢美追求美,但是和太太商量着停掉以前的生意,研究古玩与传统文化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几年前他开始买和看一切有兴趣的书,比如从文征明孙子文震亨写的《长物志》吸收知识,从《营造法则》里看开窗方式等。他常用来和朋友品茶的陶壶,是日本十九世纪三大陶艺家青木木米的作品。“我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看青木木米的作品时,发现还不如我收的这几只。”说这话时庞喜神情很平淡,他学过雕塑,对形体的把握好。他试着自己设计开发的产品系列,不久前刚在北京开发布会,反响很好。
大厅虽通透,但也以家具的摆放、竹帘隔挡分出了五个区域,其中一个是书架后的大长桌,又来画画写字。垂下的花器、古董烛台、枯枝、鱼缸,空间的微妙在于细节。
姑苏69阁其中的一间原本是四五十年代的厂房是他在苏州的工作室、产品展示厅,更是一个主人家的大会客厅,好茶好酒好曲目,这个客厅都能提供。“太喜欢这个房子的皮壳了,斑驳、质感各种感觉恰到好处”,庞喜说,以至于在后来的设计和处理中,大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墙面。框架结构选择了铁这种材质和墙壁搭配,是因为主人不想用太多竹木材料,“会觉得像茶馆,这不符合我对喜舍的理解,另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有窗,因为地处苏州,想着这里的景致、文化氛围,我希望这个场地可以承载这个特色。”从主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他给这个空间的最初定位。
喜舍的布局很简单,一个长方形的空间,从入口处左转经过一个两米宽的长形小院,进入到空间的左侧,从左到右依次是隔在接待处后的茶室、大客厅、饭厅、小茶室,从大客厅一侧出去又有一个两米宽的小院,院中的茅草小亭也是茶室,别具意境。大客厅是一个通高空间,绕着这个空间外围,是挑出来的二层,二层左侧有主人的工作室、雪茄室,右侧则是另外两种不同风格的茶室。从空间中的石头和挂画可以看出主人设计之外的收藏功力。他和浙派、苏派的许多画家都是好朋友。言谈中提到浙派郑栗老师的工笔园林,庞喜赞叹不已,“郑老师也是个玩家,茶道具、古董都在玩,和郑老师在一起很开心,因为我对于茶器的理解他很喜欢,所以相互之间会碰出火花,属于良师益友的人物。”
二楼与楼梯相对的一侧,可以在此俯瞰大客厅,枯树、石头的装点与斑驳墙面相得益彰。
喜舍众多茶室之一,这个是日式风格,中庭挂铁壶煮水,整个房间是庞喜喜欢的暗调风格,色调和雪茄室一致。
这个空间在不断的变化着,采访的当天,主人又把两块刚收的石头在空间里找到位置安置了。在人文古城苏州,庞喜和太太用心经营了一个这样的舒心雅地,和朋友们品茶听雨,客厅里的芙蓉鸟心情好就会清亮亮的叫一阵,生活简单又不简单。
这才是理想中的家吧,至少地方大,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用为了养个宠物应该放哪养而烦恼啊!奢侈的浪费空间才能满足对“住”的需求,每天把屋子走一遍也是充实的。工作与生活可以分得很开,也可以相得益彰,小编只想说好想住啊!
![]() |
NO.1设计师 | 毛继晖
设计师毛继晖的家在远离市区的群山脚下,农舍之间。他将自己自然主义的美学理想倾注其中:自然、质朴、文艺、环保,兼具功能性与结构之美。这座由他设计的大房子不仅是一个居所,还是一位父亲给女儿的最好的成长礼物。
![]() |
![]() |
设计师毛继晖和女儿果果
昌平,北京郊外远离市区处,群山脚下,农舍之毗邻,设计师毛继晖的家就在这里。在城市久居的毛继晖揣着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式的心思,放弃在市区的居住,和家人一起“移居”到乡下生活。
关于这栋房子的选址,毛继晖家沙发旁的手边书最可表白心志——那是美国作家E•B•怀特的书信集《最美的决定》。就像当年怀特举家搬离了纽约,去到乡下生活,毛继晖也是挥别了城市的水泥森林,以及城市生活所带有的那种无孔不入的焦虑感,毅然举家迁往乡间。
![]() |
![]() |
![]() |
![]() |
![]() |
![]() |
谈起自己的“归园田居”,毛继晖脸上有掩不住的温暖神色:“其实,搬到乡下,多半是因为女儿。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她从小可以更多地接触自然,在山水间涵养性情,这所房子是我和太太给女儿的成长礼物。”这个新居面积约两亩,有前后两个院落,院子里栽种着各色蔬果树木,4月樱花盛放,8月有李子结果,9月有枣子满树梢……
“设计就是要打开情感的空间”,这是一直以来影响毛继晖的信条。基于此,毛继晖在普通农舍的结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房屋的结构。他加盖了一个构思巧妙的空间—— 一个开放式阳光厨房。屋顶的结构设计与落地窗让阳光温暖地洒下,一家人可以在这个明亮的空间里享受惬意的就餐时刻。这个空间不仅有着极讲究的采光效果,还有其功能性的用途——把原先独立的几个区域贯通起来。
![]() |
![]() |
![]() |
![]() |
![]() |
![]() |
![]() |
![]() |
作为设计师,毛继晖很懂得“留白”之道。他和太太都钟情于白墙和水泥灰色的地面,这种背景下即使配以颜色跳脱的装饰,也不会杂乱,他主张轻装修、重装饰,四白落地的墙面,保留着没有找平的痕迹,水泥地面和刻意留下的几处水泥墙体,高级灰的色调与简静的白墙相得益彰。时髦乡村风格的陈设体现出主人审美的好品位,大至家具、小至碗碟,各种装饰无不是主人从世界各地精心拣选而来。而房屋内亦有不少当代艺术品:当代著名艺术家周春芽的《桃花》、摄影师马晓春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天安门》、星星画派艺术家薄云的抽象绘画……
“我们这个时代,不再和前人一样,一辈子一套房,我们一生会游走在不同空间、居住在一个又一个的房子里,因而繁复的装修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而所有的家居饰品是可以带走的,它们承载着你对家的记忆”,毛继晖的居家理念带着敬物的深情。
对毛继晖来说,生活与居所,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共谋关系。人们因生活需要而建构家园,而家的陈设、氛围反之滋养生活本身。这将是长期磨合、相互砥砺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对家热爱、对创造执着的人来说,这个过程都如此漫长,甚至将贯穿生命始终。
NO.2央美教授 | BEN
草场地画廊变成家,晒晒村里的幸福
从市中心的公寓搬到北京城乡结合部的画廊空间,设计师Ben Hughes一家三口不仅获得了更宽敞自在的生活环境,Loft空间里家的温暖也一点没有少。
主人:来自英国的Ben(胡本立)曾担任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长达11年,如今是位自由设计师和专栏作者。他的设计特别注重实用性、功能性,目前他还在中央美院担任设计学院的教授。他的太太Alex来自台湾,曾在两个美国著名电视媒体集团执事多年,负责创意和品牌管理工作。Alex现在是自由节目制作人和活动策展人。在即将到来的2014北京国际设计周中,Ben和Alex的A4工作室将负责在草场地展区策展。如今他们与5岁的女儿生活在北京。
这处气场强大的红砖建筑群位于草场地艺术区,虽然完工于2007年,至今仍然活力不减,不断有设计师、艺术家入驻其中。Ben一家选择了其中一座总面积200平方米的双层建筑,由于之前一直被用作画廊,内部几乎空无一物。但是它空间宽敞、可塑性强,尤其是混凝土顶棚上一排排并列的日光灯,相对家而言虽有些出戏,却也为弥漫在空间中的工业感而加分。于是,Ben定制了整体厨房,并在厨房隔壁打造了一间储藏室,一幅跟了他们很久的伦敦地铁画作,如今成了储藏室的推拉门。门后还暗藏玄机,原来竟是一只废弃的滑板让这道“门”推拉自如。
喜欢木工的Ben经常自己设计和制作家居用品。他十分注重设计的功能性和制作过程的精细化,又想象力十足,手电筒、炸弹壳以及各种各样的回收物品,都能在他的手中变废为宝。Ben还喜欢那些在工业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轻古董”。曾经的日用品如马扎、军用储物箱,这些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虽然已经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却成了Ben的灵感源。他能将普通的银色金属手电筒四只串连作一组,安装上开关和电线,就成了楼下餐桌上方很炫的吊灯。
作为一名曾经的外企高管,妻子Alex曾用丰厚的薪水买下过很多女人的心爱之物。但她喜欢把衣物收纳得井井有条。“我决定一年之内都不再买衣服、鞋子和包包了!虽然这对女人来说可不容易,但是我要尝试享受简单一些的生活。”不过商场消费可以叫停,生活的乐趣还得继续。自从在“买得起艺术节”上认识了设计师李金国,Alex就拥有了如今楼梯间墙面上那摊总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生鸡蛋”树脂雕塑,那是勇敢离职后,她买来送给自己的礼物。
楼上的客厅区,摆放着Ben收集来的各种椅子,有些是设计大师的名作,有些则来自于中国的设计新秀。每当夜幕降临,一家人可以窝在这里的沙发中,以对面的白墙作幕布看场电影,头上的玻璃天窗外,就是草场地宽广而自由的夜空。
![]() |
![]() |
![]() |
![]() |
![]() |
NO.3苏州喜舍主人 | 庞喜
厂房改造经典案例,晓风细雨听芙蓉
![]() |
把喜舍这个空间,像卷轴一样由左至右铺开,也许可以和描绘宋、明时代的生活画卷一较短长。古画美石、名壶雅器、往来不断的文人画士、不定期上演的评弹戏曲……因为有这些元素的填充,一个园区的旧厂房经过主人的改造和经营,成了各领域高人分享见解、鉴赏书画古董、朋友相聚交流的平台。
![]() |
庞喜,自幼喜欢好看的东西,学过画画、雕塑,开过视频制作、平面设计、广告等公司。如今做产品、室内设计,沉迷于古玩、传统文化中,在古城苏州一隅扎根,广交天下朋友。
![]() |
两米的小院子是庞喜在改造厂房的时候跟业主争取到的,这么局促的空间里可以看出一些学过雕塑的人的布局造型能力。
![]() |
![]() |
住在一个城市中,真正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底蕴需要多久?庞喜用了六七年,虽然一直喜欢美追求美,但是和太太商量着停掉以前的生意,研究古玩与传统文化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几年前他开始买和看一切有兴趣的书,比如从文征明孙子文震亨写的《长物志》吸收知识,从《营造法则》里看开窗方式等。他常用来和朋友品茶的陶壶,是日本十九世纪三大陶艺家青木木米的作品。“我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看青木木米的作品时,发现还不如我收的这几只。”说这话时庞喜神情很平淡,他学过雕塑,对形体的把握好。他试着自己设计开发的产品系列,不久前刚在北京开发布会,反响很好。
![]() |
大厅虽通透,但也以家具的摆放、竹帘隔挡分出了五个区域,其中一个是书架后的大长桌,又来画画写字。垂下的花器、古董烛台、枯枝、鱼缸,空间的微妙在于细节。
![]() |
姑苏69阁其中的一间原本是四五十年代的厂房是他在苏州的工作室、产品展示厅,更是一个主人家的大会客厅,好茶好酒好曲目,这个客厅都能提供。“太喜欢这个房子的皮壳了,斑驳、质感各种感觉恰到好处”,庞喜说,以至于在后来的设计和处理中,大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墙面。框架结构选择了铁这种材质和墙壁搭配,是因为主人不想用太多竹木材料,“会觉得像茶馆,这不符合我对喜舍的理解,另一个想法就是一定要有窗,因为地处苏州,想着这里的景致、文化氛围,我希望这个场地可以承载这个特色。”从主人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他给这个空间的最初定位。
![]() |
喜舍的布局很简单,一个长方形的空间,从入口处左转经过一个两米宽的长形小院,进入到空间的左侧,从左到右依次是隔在接待处后的茶室、大客厅、饭厅、小茶室,从大客厅一侧出去又有一个两米宽的小院,院中的茅草小亭也是茶室,别具意境。大客厅是一个通高空间,绕着这个空间外围,是挑出来的二层,二层左侧有主人的工作室、雪茄室,右侧则是另外两种不同风格的茶室。从空间中的石头和挂画可以看出主人设计之外的收藏功力。他和浙派、苏派的许多画家都是好朋友。言谈中提到浙派郑栗老师的工笔园林,庞喜赞叹不已,“郑老师也是个玩家,茶道具、古董都在玩,和郑老师在一起很开心,因为我对于茶器的理解他很喜欢,所以相互之间会碰出火花,属于良师益友的人物。”
![]() |
二楼与楼梯相对的一侧,可以在此俯瞰大客厅,枯树、石头的装点与斑驳墙面相得益彰。
![]() |
![]() |
喜舍众多茶室之一,这个是日式风格,中庭挂铁壶煮水,整个房间是庞喜喜欢的暗调风格,色调和雪茄室一致。
![]() |
![]() |
![]() |
这个空间在不断的变化着,采访的当天,主人又把两块刚收的石头在空间里找到位置安置了。在人文古城苏州,庞喜和太太用心经营了一个这样的舒心雅地,和朋友们品茶听雨,客厅里的芙蓉鸟心情好就会清亮亮的叫一阵,生活简单又不简单。
这才是理想中的家吧,至少地方大,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用为了养个宠物应该放哪养而烦恼啊!奢侈的浪费空间才能满足对“住”的需求,每天把屋子走一遍也是充实的。工作与生活可以分得很开,也可以相得益彰,小编只想说好想住啊!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