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流水帐(一)
西北去。 我不知道是什么牵动了念想,等一切拍完板,坐上了火车,才开始发慌,真的是去敦煌了。
“西行敦煌的夜车,拉开窗帘是漫天的繁星,不知是否能等到日出的那一刻。”早上醒来写下的微信。要关了灯努力趴着窗往外看,星辰浩瀚,脑门挨着玻璃,冷。
前一天在兰州瞎逛,坐在羊皮筏子上看河对面连绵的深灰山丘,深深浅浅的沟壑如画,山脚是白色高层房子,如巨大的墓碑。在黄河中间飘荡,筏工蹲坐着划着小桨,这动作如这染着泥垢似乎还冒着羊骚味的皮子一样实在,或者说,没有美感。悠悠到了铁桥,纤细轻盈的工业革命标志,连往对面山上乱糟糟的仿古建筑,以及山脚水边,临时工房般的水上清真寺。山崖上有抹拱桥到是有着优美的一划弧度。
出站涌来大批的黑车司机拣萝卜,抓一把就上了路,四周漆黑一片,汽车打出的光像是被吞剩了一个角,微薄的照着前路。
天亮了已是在去莫高窟的路上,一路的黄叶。后来租车的白师傅说他学生时代很想去北京香山看一眼红叶,因为西北的秋天只有黄色。金黄,明黄,娇黄,柳黄,橙黄,姜黄,每一笔都是不同的黄色,在好的不能再好的烈日下,把西北涂抹的饱和度极高,和碧蓝的天空互补的强烈。
莫高窟的讲解姐姐穿的像冬装款空姐,进窟讲解的时候会把墨镜挂在下巴,时不时蹦出不耐烦的语气阻止拍照或者想摸下壁画的游客。清代的彩塑,唐代的壁画,西夏的千佛顶,不少窟是这样世代更替的组合,清代的泥塑劣质如我随便捏一捏也能捏成这样没准还比他好看。三尊佛一组的一般是隋朝的塑像。有大片的蓝色一定是西夏的壁画,浅色偏绿的蓝,是孔雀石制的颜料,灰蒙蒙的不那么起眼的蓝。褪色的佛像们只能以褐色的底层草稿见人,露着圆鼓鼓的小肚子。飞天是这群壁画里最边角的小角色,佛界的最底层,却是莫高窟以之为名的。我试图在讲解的解说里寻觅他们婀娜的身资,给这些如鬼画符般的佛祖穿上飘渺的羽衣,最终告以失败。如马赛克的小千佛像面目也已褪尽,难以想象他们当初的样子,是千百张不同的面孔,抑或是千百张同一的面孔,千百张成了佛的脸,千百张佛化相的脸,而他们是否都睁着眼瞪着朝拜的来者。经变画无法描绘,只能感慨一声,美!
莫高窟的外皮是粗糙的水泥封印,好在外部的结界有一排胡杨添了阴影与空气,听说因为树种的太近,根已经扎进了石窟底。朱红色的九层塔,挥舞着它的层层飞檐,张牙舞爪的样子,和矮胖的体型格格不入。博物馆里看见了它当年的照片,方正沉稳,凭山而立。关在屋子里的大佛头顶着屋盖俯视着小小的房间,和脚底仰头膜拜他的参拜者。讲解员的手电光圈从它的头顶开始,划过他似笑非笑的眼,划过他宽厚的唇,离开他像武后的脸划向他袒然的胸和飘荡的衣衫。他会不会觉得手电的光是暖的,凭那么一划的温度在无尽的黑夜里回味消遣。
路边是成片的波斯菊,粉色的最美,借着阳光轻薄如纱,它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叫格桑花。扭头看见远处奇异的房子,该怎么形容呢,感觉像废弃了的二战时期俄罗斯航天研究所,落寞又倔犟的等着能打开屋顶迎接飞行器来的那一刻。随着反弧屋顶漫射进的光线把屋顶映衬的轻盈且庄重,是个和莫高窟特别相称的博物馆。里面有全仿真的洞窟,很真实,终于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可大面积的壁画全部扑面而来,压迫的人要落荒而逃。画壁画的画师只有小小的一个洞可以栖身,洞里只有一张简单的石床,也许某个小洞里曾住着个负责画佛像的画匠,他的脖子不大好,因为每天要仰头给洞顶画像,躺在石床上窝在潮湿的被子里数着微薄的薪资,幻想着赚完这笔钱就能回家娶个媳妇。某一天他如往常走进每日工作的洞窟,被扑面而来的满窟神迹震慑住掉了泪。他会不会信自己笔下的佛呢?展厅外的门厅屋顶也是弧线,露出漂亮的菱形肋,光线从一旁种满红色藤蔓的小院里撒进来,正对小院的是一大片的玻璃,人进不去的院子,进屋子的景色。我对这博物馆开始充满期待,走出门厅才是正门,立面以简洁美好的形式呼应了唐代建筑,真是个特别棒的房子。回来查了它发现是日本人的设计,一切都明了了。
特别想在鸣沙山上看星星,可天气太冷也只好作罢。我叫嚣了一路的观星,最后在哪也没看成。永远是在路上,不经意一抬头,缀着银珠的天空像是要压下来越来越低。秋姐姐说她怕看星星,但我却希望黑色的天幕真的能压下来。对鸣沙山的印象是剑三的龙门荒漠,月牙泉水旁的市集。月牙泉边种着大片的芦苇甚是好看,可惜一旁的房子太粗糙了些。从山头上往下望,它真的是那么小的一湾泉。往另一边望去,那是更大的绿洲,敦煌的市区满是直挺挺的树。而我们脚下是漫天的黄沙。回上海后我从靴子又里倒出了沙粒,五色的沙粒沙沙沙的在靴子里流淌。昨天终于打开了秋姐姐发我的照片,才发现用丝巾把自己裹的有多严实,坐在骆驼上的我比着两个钳子,帽子和丝巾下是漆黑一片的墨镜。我们骑骆驼上山又下山,晃晃荡荡。我们的驼队是要去西域买香料呢,可惜骆驼没挂驼铃,没有铃铃铃的BGM,场景的代入感少了那么点。起伏连绵的沙丘划出漂亮弯曲的山脊,是亮闪闪的流淌着的小溪。听着喜多郎的《敦煌》里,我们坐在沙山上等日落,等到温度越来越低却没有下山的力气。爬山沙每一步都陷进沙里,爬到一半的时候抬头又低头,前路与返程都让人绝望。山顶上有群吵闹的小青年,他们跑着闹着把人推倒直接拖拽起来,真想任性的滚进沙里。最后是坐着滑下山的,第二天助推的手都酸痛了,一点点往下,划累了就继续抬头看晚霞。
“敦,大也,煌,盛也。”虽然没去成榆林窟深感遗憾,但也正好有了再来的理由。喜欢敦煌的神秘与丰富,有无比辽阔供以想象的空间,又有那么的真实具体的细节可供填补。
兰州·黄河
莫高窟
莫高窟博物馆
鸣沙山
月牙泉鸣沙山
“西行敦煌的夜车,拉开窗帘是漫天的繁星,不知是否能等到日出的那一刻。”早上醒来写下的微信。要关了灯努力趴着窗往外看,星辰浩瀚,脑门挨着玻璃,冷。
前一天在兰州瞎逛,坐在羊皮筏子上看河对面连绵的深灰山丘,深深浅浅的沟壑如画,山脚是白色高层房子,如巨大的墓碑。在黄河中间飘荡,筏工蹲坐着划着小桨,这动作如这染着泥垢似乎还冒着羊骚味的皮子一样实在,或者说,没有美感。悠悠到了铁桥,纤细轻盈的工业革命标志,连往对面山上乱糟糟的仿古建筑,以及山脚水边,临时工房般的水上清真寺。山崖上有抹拱桥到是有着优美的一划弧度。
出站涌来大批的黑车司机拣萝卜,抓一把就上了路,四周漆黑一片,汽车打出的光像是被吞剩了一个角,微薄的照着前路。
天亮了已是在去莫高窟的路上,一路的黄叶。后来租车的白师傅说他学生时代很想去北京香山看一眼红叶,因为西北的秋天只有黄色。金黄,明黄,娇黄,柳黄,橙黄,姜黄,每一笔都是不同的黄色,在好的不能再好的烈日下,把西北涂抹的饱和度极高,和碧蓝的天空互补的强烈。
莫高窟的讲解姐姐穿的像冬装款空姐,进窟讲解的时候会把墨镜挂在下巴,时不时蹦出不耐烦的语气阻止拍照或者想摸下壁画的游客。清代的彩塑,唐代的壁画,西夏的千佛顶,不少窟是这样世代更替的组合,清代的泥塑劣质如我随便捏一捏也能捏成这样没准还比他好看。三尊佛一组的一般是隋朝的塑像。有大片的蓝色一定是西夏的壁画,浅色偏绿的蓝,是孔雀石制的颜料,灰蒙蒙的不那么起眼的蓝。褪色的佛像们只能以褐色的底层草稿见人,露着圆鼓鼓的小肚子。飞天是这群壁画里最边角的小角色,佛界的最底层,却是莫高窟以之为名的。我试图在讲解的解说里寻觅他们婀娜的身资,给这些如鬼画符般的佛祖穿上飘渺的羽衣,最终告以失败。如马赛克的小千佛像面目也已褪尽,难以想象他们当初的样子,是千百张不同的面孔,抑或是千百张同一的面孔,千百张成了佛的脸,千百张佛化相的脸,而他们是否都睁着眼瞪着朝拜的来者。经变画无法描绘,只能感慨一声,美!
莫高窟的外皮是粗糙的水泥封印,好在外部的结界有一排胡杨添了阴影与空气,听说因为树种的太近,根已经扎进了石窟底。朱红色的九层塔,挥舞着它的层层飞檐,张牙舞爪的样子,和矮胖的体型格格不入。博物馆里看见了它当年的照片,方正沉稳,凭山而立。关在屋子里的大佛头顶着屋盖俯视着小小的房间,和脚底仰头膜拜他的参拜者。讲解员的手电光圈从它的头顶开始,划过他似笑非笑的眼,划过他宽厚的唇,离开他像武后的脸划向他袒然的胸和飘荡的衣衫。他会不会觉得手电的光是暖的,凭那么一划的温度在无尽的黑夜里回味消遣。
路边是成片的波斯菊,粉色的最美,借着阳光轻薄如纱,它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叫格桑花。扭头看见远处奇异的房子,该怎么形容呢,感觉像废弃了的二战时期俄罗斯航天研究所,落寞又倔犟的等着能打开屋顶迎接飞行器来的那一刻。随着反弧屋顶漫射进的光线把屋顶映衬的轻盈且庄重,是个和莫高窟特别相称的博物馆。里面有全仿真的洞窟,很真实,终于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可大面积的壁画全部扑面而来,压迫的人要落荒而逃。画壁画的画师只有小小的一个洞可以栖身,洞里只有一张简单的石床,也许某个小洞里曾住着个负责画佛像的画匠,他的脖子不大好,因为每天要仰头给洞顶画像,躺在石床上窝在潮湿的被子里数着微薄的薪资,幻想着赚完这笔钱就能回家娶个媳妇。某一天他如往常走进每日工作的洞窟,被扑面而来的满窟神迹震慑住掉了泪。他会不会信自己笔下的佛呢?展厅外的门厅屋顶也是弧线,露出漂亮的菱形肋,光线从一旁种满红色藤蔓的小院里撒进来,正对小院的是一大片的玻璃,人进不去的院子,进屋子的景色。我对这博物馆开始充满期待,走出门厅才是正门,立面以简洁美好的形式呼应了唐代建筑,真是个特别棒的房子。回来查了它发现是日本人的设计,一切都明了了。
特别想在鸣沙山上看星星,可天气太冷也只好作罢。我叫嚣了一路的观星,最后在哪也没看成。永远是在路上,不经意一抬头,缀着银珠的天空像是要压下来越来越低。秋姐姐说她怕看星星,但我却希望黑色的天幕真的能压下来。对鸣沙山的印象是剑三的龙门荒漠,月牙泉水旁的市集。月牙泉边种着大片的芦苇甚是好看,可惜一旁的房子太粗糙了些。从山头上往下望,它真的是那么小的一湾泉。往另一边望去,那是更大的绿洲,敦煌的市区满是直挺挺的树。而我们脚下是漫天的黄沙。回上海后我从靴子又里倒出了沙粒,五色的沙粒沙沙沙的在靴子里流淌。昨天终于打开了秋姐姐发我的照片,才发现用丝巾把自己裹的有多严实,坐在骆驼上的我比着两个钳子,帽子和丝巾下是漆黑一片的墨镜。我们骑骆驼上山又下山,晃晃荡荡。我们的驼队是要去西域买香料呢,可惜骆驼没挂驼铃,没有铃铃铃的BGM,场景的代入感少了那么点。起伏连绵的沙丘划出漂亮弯曲的山脊,是亮闪闪的流淌着的小溪。听着喜多郎的《敦煌》里,我们坐在沙山上等日落,等到温度越来越低却没有下山的力气。爬山沙每一步都陷进沙里,爬到一半的时候抬头又低头,前路与返程都让人绝望。山顶上有群吵闹的小青年,他们跑着闹着把人推倒直接拖拽起来,真想任性的滚进沙里。最后是坐着滑下山的,第二天助推的手都酸痛了,一点点往下,划累了就继续抬头看晚霞。
“敦,大也,煌,盛也。”虽然没去成榆林窟深感遗憾,但也正好有了再来的理由。喜欢敦煌的神秘与丰富,有无比辽阔供以想象的空间,又有那么的真实具体的细节可供填补。
兰州·黄河
莫高窟
莫高窟博物馆
鸣沙山
月牙泉鸣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