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登山记(四)
第二天凌晨四点,老黄把熟睡的我们三个叫醒。说是熟睡,恐怕真正配得上这个词的只有我一个。我的两名队友几个小时前还一副精力充沛的样子,没想到现在却虚弱得像病入膏肓的老人。《登山手册》里讲过,真正的高原反应往往要到上山24小时后才会出现。而眼前渝A和渝B的样子,则应验了书中这条常识并非妄言。简单喝了几口稀饭,吃了点榨菜后,渝A终于忍受不了感冒的折磨,决定留在大本营待机。他钻进三层睡袋后仍然瑟瑟发抖的样子对我们的信心而言无疑是一种打击,就在我和渝B思忖着应该怎样应付接下来几个小时的时候,老黄悄悄的告诉我,重庆登山队今天的冲顶者只有一人,而就在我们酣眠的午夜,不远处二峰大本营连夜用驮马撤下了好几个高反严重的客人。
看到病怏怏的渝B一副不登顶便成仁的决然劲儿,装备和状态更好的我肯定没有理由选择放弃。第二日的冲顶比起大本营行军路途短了许多,从营地到峰顶的垂直上升高度只有八百米,距离大约四公里。整条线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从营地背后的碎石滩上升,抵达垭口后横切,到达峰顶下的大平台,然后爬上一个并不算太陡的雪坡便完成登顶。如果放在平原地带,八百米的垂直上升可能只相当于一次普普通通的爬山。四公里的徒步距离听上去更是可以被轻而易举的完成。但到了四千多米的山区,坡度只有30度的岩壁走起来却相当吃力。有了昨天的经验,我早已接受了自己掉在队尾的现实,心里想着只要顺利的磨蹭到峰顶就好。于是,出发后不久,老黄和渝B便把我远远的甩在身后,要不是在黑暗里闪烁的头灯,或许我们很快就得失散。沿碎石滩上升的路线一目了然,但登山毕竟有别于一般的爬山,现成的台阶或清晰的小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登山者只能利用头灯微弱的光亮在岩壁上找到合适的立足点,然后缓慢上行。登山杖在许多时候会提供极大的便利,譬如说探路与支撑,但需要手脚并用的场合,它们又变成了碍事的累赘。这里的岩石被经年累月的强风侵蚀成了各种奇异的模样,其中有些锋利异常,顺着岩壁上升的时候,如果回头向下望去,最大的恐惧并非来自对滑坠的担心,而是怕自己掉下去之后会被那些利刃刺成怎样的惨状。
就这样,老黄和渝B一直保持着在我头上大约十几米的距离,当他们觉得我可能要被落下的时候,便会主动停下来休整等待我的到来,而当我即将追上他们的时候,他们又“无情”的将我甩下继续上升。在寂静的黎明时分,我甚至能听到从老黄口中传来的歌声,但仅凭头灯的光亮,我却根本分辨不出他上升的线路,只能自己摸索前进。有几处线路里存在危险的地方,我的选择事后看来是极其错误的,虽然踩踏之后掉下去的仅仅是几块碎石而并非我的身体,但若是换在另一座难度级别更高的山峰,也许就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了。
远方已依稀能见到光亮的时候,衣服内层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响了一下,这是抵达垭口的标志。只有在这里,才有微弱的手机讯号,而如果要选择放弃登顶,这里也是最后的机会了。垭口亦是雪线的位置,从这里往上,便是真正意义上的雪山了。只不过去年山区降雪量很小,加上12月并非深冬,所以老黄也没叫我们事先准备冰镐与冰爪。由于大峰与二峰的攀登线路已相当成熟,在路线极易发生意外的地方,向导们已事先铺好了路绳,对于我们这种级别的登山菜鸟来说,这几条绳子的意义不亚于珠峰第二台阶下的中国梯。仅从坡度而言,从垭口到峰顶下大平台要缓了许多,但由于位于雪线之上,暴露感又明显增强,因此攀登难度与心理压力比起刚才的碎石滩又上了一层。其实,对于有经验的攀登者而言,这段横切线路完全可以用冰爪与技术冰镐配合下的直攀代替,时间也会随之大大缩短,但这对于对技术攀登一无所知的人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大部分登山客依然要选择最安全最传统的路绳法通过。老黄还是那么不靠谱,或许他觉得到了这里,也没有必要再向我过多演示路线的选择了。看上去,通过这里只需要抓紧路绳慢慢行走即可,但走了几步我才发现事情根本没有那么简单。路绳靠近峰顶的一侧是完全的雪坡,因为今年雪量不大,所以基本都是陈年的硬雪,踩上去和冰面没太大分别,在上面站稳并行进,唯一的方法是先用登山杖杖尖敲出适合鞋子的雪坑,然后把脚固定在里面。但我如此尝试了几十米后,便觉得体力耗费巨大。只是走路就已经气喘吁吁,再不时的敲雪坑,更是累得臂膀酸痛。于是我只能选择翻到路绳的另一侧前进,这一侧以雪石混合物为主,尽管鞋子踩下去很容易带下去大块碎石,但行进速度却加快了许多,只是这样行进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身体另一侧就是落差数百米的深谷,稍微失足或松手,我便可以享受免票畅游长坪沟的优待了。此时向斜前方望去,传说中的日照金山景象就在眼前,一向不屑于向世人展露真容的幺妹峰在清晨的阳光里尽显其婀娜的线条,但此种美景我已无心多看一眼。在忍受了身体与精神上的极度紧张和疲惫后,大约在早晨七点,我来到了峰顶下的大平台。老黄,已在那里等候多时。
很多对登山运动不甚了解的人会想当然的把登顶珠峰视为最高成就,但实际上珠峰的攀登难度在14座8000米以上级别山峰里仅排在倒数第二。在珠峰之外,世界上还存在着众多让职业登山家更加为之魂牵梦绕的技术型山峰。此刻在我面前不远的幺妹峰便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它的海拔不过仅六千多米,但迄今的登顶人数也只有十多人而已,初登成功仅是大约十年前的事。幺妹峰攀登的难点之一在于山体极为陡峭,可供登山者立足与活动的空间最大时也不过一个卫生间大小。据说几年前两个美国人在下撤时因为实在找不到露营地,硬是在坡度达到六十度的雪坡上通过跑上跑下的方式保持体温熬过了一夜。因此相比之下,大峰峰顶下的平台绝对可以用宽敞二字来形容。老黄指了指前方的雪坡,说再坚持五百米就登顶了。我看见渝B和重庆登山队的唯一队员此时已经从峰顶开始缓慢下撤,距离目标实现应该不远了吧。利用这段难得的空隙,我本想掏出背包里的巧克力棒补充一番,不料塞进嘴里的却是一根冰凉的“铁棒”,看到我牙被咯得生疼的窘相,老黄忍不住笑了出来。现在我算是明白出发前老黄为何要再三提示我无论如何要带上保温杯了,在海拔五千米以上,滴水成冰真是分分钟的事,如果天真如我的两个队友,那么你就只能强忍喉咙里火烧火燎的疼痛继续前进了,而在高原上,脱水有时比饥饿更加危险。
最后一段上升对我来说已是相当困难了,体力接近透支,大脑严重缺氧,基本上每五分钟就要休息一次。但所谓的休息,也不过是把脑袋靠在登山杖上,然后尽可能用力的吸入空气。在高原缺氧的环境里,人的意识会逐渐模糊,智力水平也会出现暂时下降,而如果长期得不到氧气补给,甚至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伤,即便是终生信奉无氧攀登的登山皇帝梅斯纳尔,也逃不过这条定律的约束。当然,仅是五千米的高度,是不会让人做出冲着登山靴撒尿这种弱智举动的,但是我能感受到自己已开始不受意识控制的低声胡言乱语,内容尽管还不算无厘头,但出现这种征兆无疑是极其危险的。神智不够清醒带来的另一大问题便是注意力下降与动作变形,如果处在上升阶段,这一问题还能依靠内心的意志力进行克服,而一旦开始下撤,潜意识里的松懈会放大动作变形的危险,这也是滑坠事故多发生在下山过程中的缘故。
《一个人的武林》里说,习武好似登山,峰顶只有一人的立足之地。在山脚下看似宽阔无比的峰顶,其实不过只有几平方米大小而已。残破的顶峰石碑拦腰被断成了两截,像个瘫痪的病人有气无力的倚靠在玛尼堆上,破旧的经幡要不是被石块紧紧的压在身下,估计早就被狂暴的高山风吹到远方的山谷中了。在5038米的高度,你可以看见正前方排成一条直线,依次上升的二峰、三峰和幺妹峰,而环顾四周,峨眉山的顶峰在云海里时隐时现。最摄人心魄的,当然是蜀山之王——贡嘎。此刻如果是一位俗套的编剧,或许会觉得主角应该高喊一声“我是世界之王”这种下三滥的台词。但实际上,仅是登顶就几乎已经耗费了我全部的体力,在峰顶,因为担心滑到另一侧的悬崖之下,我根本就没有直立过身体,完全以匍匐的姿态狼狈的度过了几分钟。后来在回程的路上,老黄安慰我说,其实只要上去了就行,造型优美与否并不重要。几年前一个福建的小伙子上三峰,在峰顶刚喊了一声,结果就被一阵风带到悬崖下面去了。山就在那里,命只有一条。只要还活着,以后就有登顶的机会。
小时候常搞不明白的一句话便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到了需要下撤的时候,方才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意。毕竟,这里没有便捷的缆车和随叫随到的轿夫,你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双腿。到了这个时候,老黄也不敢大大咧咧了。他看出我的体力已基本耗尽,如果不在身边紧紧盯着,随时都有出事的危险。上升时提心吊胆的横切段,下撤时的危险程度不降反增,除了小心滑坠外,更要小心的是不要扭伤脚踝。此时内心的劝诫与提醒已经无法战胜身体的疲劳,这段横切我摔倒了很多次,到最后甚至只能坐在地上慢慢向下滑行,等回到垭口的时候,老板娘借给我的那条冲锋裤已经被划出了一条长长的口子。在横切段下撤时,我觉得回到雪线以下应该就会安然无恙了。的确,到了碎石滩,生命危险应该不存在了,但肉体上的疼痛却随之到来。经过连续两天的高强度行走,我的双脚已严重肿胀,而上山前在镇上租赁的鞋子又过于“合脚”,这样再下撤时,每行进一步,脚趾都要重重的撞在鞋子内壁上,没走几步,我便无法用正常的姿态下行,而只能用侧步缓缓行走,以减轻脚趾的痛感。回到大本营后,脱掉袜子,果不其然,脚趾上的皮被磨掉了一层,露出了里面的血肉。如果不经历一次切身的磨难,便不会了解鞋子为何在所有户外运动中都被视为最重要装备的原因。
赶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我还是坚持着一瘸一拐的回到了大本营,渝A看到我们成功登顶,心里多少有点不快,他没有祝贺,也没有抱怨,只是默默的在石屋内收拾着行李。看到我历经千难万险回到营地,老黄随即递上了盛满热水的保温杯,他知道在如此疲惫的情形下,人根本不会有任何胃口。事实上,直到第二天在山下旅馆里,我仍然在看着床上鼓胀得马上就要破掉的蛋黄派发呆。
看到病怏怏的渝B一副不登顶便成仁的决然劲儿,装备和状态更好的我肯定没有理由选择放弃。第二日的冲顶比起大本营行军路途短了许多,从营地到峰顶的垂直上升高度只有八百米,距离大约四公里。整条线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从营地背后的碎石滩上升,抵达垭口后横切,到达峰顶下的大平台,然后爬上一个并不算太陡的雪坡便完成登顶。如果放在平原地带,八百米的垂直上升可能只相当于一次普普通通的爬山。四公里的徒步距离听上去更是可以被轻而易举的完成。但到了四千多米的山区,坡度只有30度的岩壁走起来却相当吃力。有了昨天的经验,我早已接受了自己掉在队尾的现实,心里想着只要顺利的磨蹭到峰顶就好。于是,出发后不久,老黄和渝B便把我远远的甩在身后,要不是在黑暗里闪烁的头灯,或许我们很快就得失散。沿碎石滩上升的路线一目了然,但登山毕竟有别于一般的爬山,现成的台阶或清晰的小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登山者只能利用头灯微弱的光亮在岩壁上找到合适的立足点,然后缓慢上行。登山杖在许多时候会提供极大的便利,譬如说探路与支撑,但需要手脚并用的场合,它们又变成了碍事的累赘。这里的岩石被经年累月的强风侵蚀成了各种奇异的模样,其中有些锋利异常,顺着岩壁上升的时候,如果回头向下望去,最大的恐惧并非来自对滑坠的担心,而是怕自己掉下去之后会被那些利刃刺成怎样的惨状。
就这样,老黄和渝B一直保持着在我头上大约十几米的距离,当他们觉得我可能要被落下的时候,便会主动停下来休整等待我的到来,而当我即将追上他们的时候,他们又“无情”的将我甩下继续上升。在寂静的黎明时分,我甚至能听到从老黄口中传来的歌声,但仅凭头灯的光亮,我却根本分辨不出他上升的线路,只能自己摸索前进。有几处线路里存在危险的地方,我的选择事后看来是极其错误的,虽然踩踏之后掉下去的仅仅是几块碎石而并非我的身体,但若是换在另一座难度级别更高的山峰,也许就要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了。
远方已依稀能见到光亮的时候,衣服内层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响了一下,这是抵达垭口的标志。只有在这里,才有微弱的手机讯号,而如果要选择放弃登顶,这里也是最后的机会了。垭口亦是雪线的位置,从这里往上,便是真正意义上的雪山了。只不过去年山区降雪量很小,加上12月并非深冬,所以老黄也没叫我们事先准备冰镐与冰爪。由于大峰与二峰的攀登线路已相当成熟,在路线极易发生意外的地方,向导们已事先铺好了路绳,对于我们这种级别的登山菜鸟来说,这几条绳子的意义不亚于珠峰第二台阶下的中国梯。仅从坡度而言,从垭口到峰顶下大平台要缓了许多,但由于位于雪线之上,暴露感又明显增强,因此攀登难度与心理压力比起刚才的碎石滩又上了一层。其实,对于有经验的攀登者而言,这段横切线路完全可以用冰爪与技术冰镐配合下的直攀代替,时间也会随之大大缩短,但这对于对技术攀登一无所知的人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大部分登山客依然要选择最安全最传统的路绳法通过。老黄还是那么不靠谱,或许他觉得到了这里,也没有必要再向我过多演示路线的选择了。看上去,通过这里只需要抓紧路绳慢慢行走即可,但走了几步我才发现事情根本没有那么简单。路绳靠近峰顶的一侧是完全的雪坡,因为今年雪量不大,所以基本都是陈年的硬雪,踩上去和冰面没太大分别,在上面站稳并行进,唯一的方法是先用登山杖杖尖敲出适合鞋子的雪坑,然后把脚固定在里面。但我如此尝试了几十米后,便觉得体力耗费巨大。只是走路就已经气喘吁吁,再不时的敲雪坑,更是累得臂膀酸痛。于是我只能选择翻到路绳的另一侧前进,这一侧以雪石混合物为主,尽管鞋子踩下去很容易带下去大块碎石,但行进速度却加快了许多,只是这样行进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身体另一侧就是落差数百米的深谷,稍微失足或松手,我便可以享受免票畅游长坪沟的优待了。此时向斜前方望去,传说中的日照金山景象就在眼前,一向不屑于向世人展露真容的幺妹峰在清晨的阳光里尽显其婀娜的线条,但此种美景我已无心多看一眼。在忍受了身体与精神上的极度紧张和疲惫后,大约在早晨七点,我来到了峰顶下的大平台。老黄,已在那里等候多时。
很多对登山运动不甚了解的人会想当然的把登顶珠峰视为最高成就,但实际上珠峰的攀登难度在14座8000米以上级别山峰里仅排在倒数第二。在珠峰之外,世界上还存在着众多让职业登山家更加为之魂牵梦绕的技术型山峰。此刻在我面前不远的幺妹峰便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它的海拔不过仅六千多米,但迄今的登顶人数也只有十多人而已,初登成功仅是大约十年前的事。幺妹峰攀登的难点之一在于山体极为陡峭,可供登山者立足与活动的空间最大时也不过一个卫生间大小。据说几年前两个美国人在下撤时因为实在找不到露营地,硬是在坡度达到六十度的雪坡上通过跑上跑下的方式保持体温熬过了一夜。因此相比之下,大峰峰顶下的平台绝对可以用宽敞二字来形容。老黄指了指前方的雪坡,说再坚持五百米就登顶了。我看见渝B和重庆登山队的唯一队员此时已经从峰顶开始缓慢下撤,距离目标实现应该不远了吧。利用这段难得的空隙,我本想掏出背包里的巧克力棒补充一番,不料塞进嘴里的却是一根冰凉的“铁棒”,看到我牙被咯得生疼的窘相,老黄忍不住笑了出来。现在我算是明白出发前老黄为何要再三提示我无论如何要带上保温杯了,在海拔五千米以上,滴水成冰真是分分钟的事,如果天真如我的两个队友,那么你就只能强忍喉咙里火烧火燎的疼痛继续前进了,而在高原上,脱水有时比饥饿更加危险。
最后一段上升对我来说已是相当困难了,体力接近透支,大脑严重缺氧,基本上每五分钟就要休息一次。但所谓的休息,也不过是把脑袋靠在登山杖上,然后尽可能用力的吸入空气。在高原缺氧的环境里,人的意识会逐渐模糊,智力水平也会出现暂时下降,而如果长期得不到氧气补给,甚至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损伤,即便是终生信奉无氧攀登的登山皇帝梅斯纳尔,也逃不过这条定律的约束。当然,仅是五千米的高度,是不会让人做出冲着登山靴撒尿这种弱智举动的,但是我能感受到自己已开始不受意识控制的低声胡言乱语,内容尽管还不算无厘头,但出现这种征兆无疑是极其危险的。神智不够清醒带来的另一大问题便是注意力下降与动作变形,如果处在上升阶段,这一问题还能依靠内心的意志力进行克服,而一旦开始下撤,潜意识里的松懈会放大动作变形的危险,这也是滑坠事故多发生在下山过程中的缘故。
《一个人的武林》里说,习武好似登山,峰顶只有一人的立足之地。在山脚下看似宽阔无比的峰顶,其实不过只有几平方米大小而已。残破的顶峰石碑拦腰被断成了两截,像个瘫痪的病人有气无力的倚靠在玛尼堆上,破旧的经幡要不是被石块紧紧的压在身下,估计早就被狂暴的高山风吹到远方的山谷中了。在5038米的高度,你可以看见正前方排成一条直线,依次上升的二峰、三峰和幺妹峰,而环顾四周,峨眉山的顶峰在云海里时隐时现。最摄人心魄的,当然是蜀山之王——贡嘎。此刻如果是一位俗套的编剧,或许会觉得主角应该高喊一声“我是世界之王”这种下三滥的台词。但实际上,仅是登顶就几乎已经耗费了我全部的体力,在峰顶,因为担心滑到另一侧的悬崖之下,我根本就没有直立过身体,完全以匍匐的姿态狼狈的度过了几分钟。后来在回程的路上,老黄安慰我说,其实只要上去了就行,造型优美与否并不重要。几年前一个福建的小伙子上三峰,在峰顶刚喊了一声,结果就被一阵风带到悬崖下面去了。山就在那里,命只有一条。只要还活着,以后就有登顶的机会。
小时候常搞不明白的一句话便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到了需要下撤的时候,方才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意。毕竟,这里没有便捷的缆车和随叫随到的轿夫,你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双腿。到了这个时候,老黄也不敢大大咧咧了。他看出我的体力已基本耗尽,如果不在身边紧紧盯着,随时都有出事的危险。上升时提心吊胆的横切段,下撤时的危险程度不降反增,除了小心滑坠外,更要小心的是不要扭伤脚踝。此时内心的劝诫与提醒已经无法战胜身体的疲劳,这段横切我摔倒了很多次,到最后甚至只能坐在地上慢慢向下滑行,等回到垭口的时候,老板娘借给我的那条冲锋裤已经被划出了一条长长的口子。在横切段下撤时,我觉得回到雪线以下应该就会安然无恙了。的确,到了碎石滩,生命危险应该不存在了,但肉体上的疼痛却随之到来。经过连续两天的高强度行走,我的双脚已严重肿胀,而上山前在镇上租赁的鞋子又过于“合脚”,这样再下撤时,每行进一步,脚趾都要重重的撞在鞋子内壁上,没走几步,我便无法用正常的姿态下行,而只能用侧步缓缓行走,以减轻脚趾的痛感。回到大本营后,脱掉袜子,果不其然,脚趾上的皮被磨掉了一层,露出了里面的血肉。如果不经历一次切身的磨难,便不会了解鞋子为何在所有户外运动中都被视为最重要装备的原因。
赶在中午十二点之前,我还是坚持着一瘸一拐的回到了大本营,渝A看到我们成功登顶,心里多少有点不快,他没有祝贺,也没有抱怨,只是默默的在石屋内收拾着行李。看到我历经千难万险回到营地,老黄随即递上了盛满热水的保温杯,他知道在如此疲惫的情形下,人根本不会有任何胃口。事实上,直到第二天在山下旅馆里,我仍然在看着床上鼓胀得马上就要破掉的蛋黄派发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