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吃饺子
窗外一旦阴雨缠绵,我便觉得该吃饺子了。
这种感觉源自于小的时候,妈妈每到下雨天,就在家里包饺子给我们吃。
下雨天是妈妈的假期。
妈妈是一个个体户,通俗点,开店卖衣服的。90年代在我们县里的百货大楼里面租柜台。那个时候刚刚兴起“干买卖”,全县只有一个百货大楼,类似于人们印象中的“供销社”,零食、小电器之类的,绝对的卖方市场,服务员都不带理人的。但是服装另算。因为当时县城里衣服的主流还是自己做。过集、过会的时候,花几块几毛钱拉一块布,回去做身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再给孩子做一套,这才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来源。所以此时,百货大楼里面的衣服主要是用来看的。也就是过年的时候,男婚女嫁的时候,才会专门跑到百货大楼买件好衣服。
妈妈当时还年轻,但也是在家里顶起半边天的人了。虽然自己干着卖衣服的工作,但是却很擅长做衣服:织毛衣、做鞋、缝制我和弟弟的衣服。现在还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和弟弟各织了一件毛衣,方格拼接的,我的是紫色方格和白色方格,弟弟的是绿色方格和白色方格,3*3cm的小方格无缝拼接,被周围的阿姨们艳羡。为数不多的几次被小学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关注,也是因为这件毛衣,被老师问上几句,便觉得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心中是满满的幸福。
但是平时大多数时候,妈妈都在守柜台。几节玻璃柜台,里面第一层放小衣服,第二层放记账本这些杂物,柜台后面是一面墙,现在回想起来,应该只是木板而已,墙上挂着衣服,一个叠着一个。这就是妈妈的天地。大多数时候,她站在柜台和墙面中间,拿货、放货、整理。而我,对自己上学的情景都记不太多,却很清楚地记得这些。
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而我寒暑假的作业似乎也经常是趴在柜台上写出来的。
人多的时候,比如过年、过集的时候,妈妈不让我们跟着她,怕把我们弄丢了。于是我和弟弟就在家里,有时候帮爸爸做饭,最多就是打个酱油醋,或者剥个蒜,然后就欢天喜地的要给妈妈送饭,因为送饭是名正言顺地去百货大楼,既可以安心地看见妈妈,又可以在百货大楼里面玩。
一楼的零食柜台是常去的地方,妈妈在楼上卖衣服,手上从来不缺钱,即便一天不开张,也会有之前准备的随时预备找零的钱。给我们花个块儿八毛地买点零食,妈妈从来不会拒绝。
假期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但是在百货大楼的日子明显是少的。在家里的时候,总觉得缺点什么,自己变得百无聊赖。去找小伙伴玩,看到她们的妈妈陪她们看电视,或者在厨房进进出出,突然好羡慕。
但是妈妈也有很完整地陪着我们的时候,那就是下雨的时候。
下雨天,百货大楼会关楼,妈妈自然也就不用上班了。这个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印象中,外面黑洞洞的天,隆隆的雷声,啪啪的雨声敲打着窗,是最温馨的图景,最美好的声音。因为屋里一定有妈妈揉面,擀皮儿的场景,还有一屋子的浓浓的陷香。
而我和弟弟,这个时候往往都能得到一小块儿面团,用来捏兔子、捏小车,然后追逐打闹。爸爸妈妈则一起动手,包出一篦一篦的饺子,嘴上还不停地谈谈这儿说说那儿。
后来,这样的日子也不多了。百货大楼越来越不景气,竞争者日益增多,为生计迫,妈妈自己开了一个店面,按年度交租金,剩下的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了。于是妈妈在雨天也舍不得关门了,宁愿苦苦守候着,希望能来一个在雨天急需衣服的买家。而我也上了中学,寒暑假年年缩水,作业也多得永远做不完。在难得的清闲时间里,我越来越喜欢到妈妈的小店里坐一会儿。
妈妈却永远不闲着。没有顾客的时候,会去邻居那里给我买衣服,她总觉得我总是少一件衣服,冬天少外套,夏天少背心,而我也不负她望,中学那几年,蹭蹭长个儿,然后就可以穿她卖的衣服了。
能穿上她卖的衣服了,也意味着快要高考远走他乡了。妈妈又开始在下雨天跑回家包饺子,她说,雨天也不卖东西,白守了这几年了。但是我却不能像小时候一样,手里捏着面团,专心致志地等饺子吃,我背负着卸不下的压力,埋头于做不完的作业。而妈妈和爸爸则更加专心于包饺子,谈话都少了许多。只有饺子香和炉子上咕嘟咕嘟的热水声,充盈整个房间。
作业做着做着,我就做到了大学里。
大学在南方,雨天格外多。我常常撑一把伞,跋山涉水走到教室,看到教室外面一地的缤纷雨伞,然后走进温暖的教室,咬着笔头,看外面的窗。雨天的饺子香,永远都刻在我的脑海里。
这种感觉源自于小的时候,妈妈每到下雨天,就在家里包饺子给我们吃。
下雨天是妈妈的假期。
妈妈是一个个体户,通俗点,开店卖衣服的。90年代在我们县里的百货大楼里面租柜台。那个时候刚刚兴起“干买卖”,全县只有一个百货大楼,类似于人们印象中的“供销社”,零食、小电器之类的,绝对的卖方市场,服务员都不带理人的。但是服装另算。因为当时县城里衣服的主流还是自己做。过集、过会的时候,花几块几毛钱拉一块布,回去做身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再给孩子做一套,这才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来源。所以此时,百货大楼里面的衣服主要是用来看的。也就是过年的时候,男婚女嫁的时候,才会专门跑到百货大楼买件好衣服。
妈妈当时还年轻,但也是在家里顶起半边天的人了。虽然自己干着卖衣服的工作,但是却很擅长做衣服:织毛衣、做鞋、缝制我和弟弟的衣服。现在还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和弟弟各织了一件毛衣,方格拼接的,我的是紫色方格和白色方格,弟弟的是绿色方格和白色方格,3*3cm的小方格无缝拼接,被周围的阿姨们艳羡。为数不多的几次被小学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关注,也是因为这件毛衣,被老师问上几句,便觉得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心中是满满的幸福。
但是平时大多数时候,妈妈都在守柜台。几节玻璃柜台,里面第一层放小衣服,第二层放记账本这些杂物,柜台后面是一面墙,现在回想起来,应该只是木板而已,墙上挂着衣服,一个叠着一个。这就是妈妈的天地。大多数时候,她站在柜台和墙面中间,拿货、放货、整理。而我,对自己上学的情景都记不太多,却很清楚地记得这些。
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而我寒暑假的作业似乎也经常是趴在柜台上写出来的。
人多的时候,比如过年、过集的时候,妈妈不让我们跟着她,怕把我们弄丢了。于是我和弟弟就在家里,有时候帮爸爸做饭,最多就是打个酱油醋,或者剥个蒜,然后就欢天喜地的要给妈妈送饭,因为送饭是名正言顺地去百货大楼,既可以安心地看见妈妈,又可以在百货大楼里面玩。
一楼的零食柜台是常去的地方,妈妈在楼上卖衣服,手上从来不缺钱,即便一天不开张,也会有之前准备的随时预备找零的钱。给我们花个块儿八毛地买点零食,妈妈从来不会拒绝。
假期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但是在百货大楼的日子明显是少的。在家里的时候,总觉得缺点什么,自己变得百无聊赖。去找小伙伴玩,看到她们的妈妈陪她们看电视,或者在厨房进进出出,突然好羡慕。
但是妈妈也有很完整地陪着我们的时候,那就是下雨的时候。
下雨天,百货大楼会关楼,妈妈自然也就不用上班了。这个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印象中,外面黑洞洞的天,隆隆的雷声,啪啪的雨声敲打着窗,是最温馨的图景,最美好的声音。因为屋里一定有妈妈揉面,擀皮儿的场景,还有一屋子的浓浓的陷香。
而我和弟弟,这个时候往往都能得到一小块儿面团,用来捏兔子、捏小车,然后追逐打闹。爸爸妈妈则一起动手,包出一篦一篦的饺子,嘴上还不停地谈谈这儿说说那儿。
后来,这样的日子也不多了。百货大楼越来越不景气,竞争者日益增多,为生计迫,妈妈自己开了一个店面,按年度交租金,剩下的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了。于是妈妈在雨天也舍不得关门了,宁愿苦苦守候着,希望能来一个在雨天急需衣服的买家。而我也上了中学,寒暑假年年缩水,作业也多得永远做不完。在难得的清闲时间里,我越来越喜欢到妈妈的小店里坐一会儿。
妈妈却永远不闲着。没有顾客的时候,会去邻居那里给我买衣服,她总觉得我总是少一件衣服,冬天少外套,夏天少背心,而我也不负她望,中学那几年,蹭蹭长个儿,然后就可以穿她卖的衣服了。
能穿上她卖的衣服了,也意味着快要高考远走他乡了。妈妈又开始在下雨天跑回家包饺子,她说,雨天也不卖东西,白守了这几年了。但是我却不能像小时候一样,手里捏着面团,专心致志地等饺子吃,我背负着卸不下的压力,埋头于做不完的作业。而妈妈和爸爸则更加专心于包饺子,谈话都少了许多。只有饺子香和炉子上咕嘟咕嘟的热水声,充盈整个房间。
作业做着做着,我就做到了大学里。
大学在南方,雨天格外多。我常常撑一把伞,跋山涉水走到教室,看到教室外面一地的缤纷雨伞,然后走进温暖的教室,咬着笔头,看外面的窗。雨天的饺子香,永远都刻在我的脑海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