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少年时代》,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影片。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其中少年的成长和妈妈的人生历程让我回味良久。我不懂电影本身,虽然看过很多影片,我只想谈谈令我颇有感触的几点吧。
(一)家庭
影片中传递的美国家庭教育有颇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影片并没有刻画孩子因为父母离婚而承受的心理伤痛,父亲的确实也没有对他们的人格养成乃至人生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与爸爸每个周末都会见面。爸爸说过,无论他们搬到什么地方,都会与他们见面,无非就是多走一点路而已。爸爸带他们去郊游,带他们了解音乐世界,带他们看球,与他们讨论早恋甚至是性。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平日里爸爸角色的缺失。妈妈也并没有因为男人的离开而对其充满了怨恨,也没有对孩子们进行洗脑,让其憎恨自己的父亲。相反,他们依然能同时出现在孩子们的重要仪式上,孩子们成年后,爸爸还会反思自己没有很好得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并感谢母亲对孩子们的付出。
反观国内的情况,离了婚的夫妻成为愁人,老死不相往来,两个人的仇怨甚至成为两家人的仇怨。孩子在单亲家庭的忧郁气氛中成长,性格受到负面影响。抚养孩子的一方对孩子进行洗脑教育,并且切断与另一方的联系。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文化差异。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婚姻是一辈子的事。而在婚姻里,牺牲最大的一方是女性。现在的中国女性,不但要赚钱养家,还要做家务,而且还要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她们在婚姻里承受的压力不必男性小。所以,当婚姻破裂,尤其是错在男性一方时,随着婚姻破裂而来的还有对前夫的憎恨。这种情绪不仅在她的心中蔓延,影响她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方式,而且还无形中渗透到孩子教育中,从而给孩子造成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每个人是自由的、平等的,即使是结了婚的人,夫妻双方不是一种依赖关系,而是平等关系。这种文化造就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待婚姻、对待家庭、对待彼此的方式的不同。
(二)教育
从这部影片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美国人的教育观。父母不把孩子当成他们的附属品,而是把他们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是整日对孩子发号施令,而是以引导和沟通的方式,平等地与他们对话。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会对孩子大呼小叫,而是平心静气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客观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然后温言细语教导孩子相对正确的行为方式。
影片中对我触动最深的地方在于,无论是梅森的父母,还是梅森的老师,都让他思考同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梅森学摄影,学其他的,他们不反对,关键是梅森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啊,这是一个人有独立思考能力后必须要想清楚的一个问题吧。只有想明白这个问题,今后的人生路才会有方向,我们才肯为之付出努力,我们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很遗憾,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大四毕业那年,当我们不能够再依赖父母帮我做决定的时候,我才会感到迷茫。因为我从未问过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才会随大流。看到别人考公务员,我们也考公务员;看到别人考研究生,我们也考研究生。找工作无非看工作待遇如何,从不考虑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会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
可能不光是我自己,其实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似乎习惯了父母帮我们做决定,父母觉得什么该学就让我们学什么,父母觉得什么专业将来好就业就让我们学什么专业。我们似乎也接受了这样的教育,所以对于父母强加于我们的决定,我们从来不会反抗。久而久之,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还能喜欢什么,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了。
所以,我觉得,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个完整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毫无思考能力的寄生虫。很多人都在喊,我们崇洋媚外。可是那些真正具有学习和借鉴价值的属于“外”的东西却为什么还没被我们崇尚。难道我们注定只要吃洋快餐、用洋品牌这样颇具形式主义的“崇洋媚外”吗?
我以后也会成为一个妈妈,当我的孩子上学后,我一定给他补上这节课。
(三)母亲
面对即将离家去外地上大学的梅森,妈妈忍不住哭了。在梅森的眼里,一向坚强的妈妈竟然也有这么脆弱的一面,他有点不知所措地问,妈妈你怎么了?妈妈说,我以为我得到的会更多,我结婚、生子、离婚、抚养孩子、送孩子上大学,没想到我一直在失去,我现在只剩下了葬礼。这句话深深地刺痛我的同时,也在提醒我母爱的伟大。
当一个母亲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长大,孩子离开自己身边后,内心那种空虚落寞,可能是所有母亲的共同体验吧。仿佛自己的世界被掏空了一样。我想,对于眼里只有孩子的中国母亲来说,这种感觉可能更强烈一些。她们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自己的子女,可是子女成年后,必须面临失去他们的问题。就像梅森的妈妈所言,为了孩子们,她努力工作,可是她得到了什么呢。
所以,作为子女,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要报恩。就像父母为了我们奋不顾身一样,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孝敬父母。
(一)家庭
影片中传递的美国家庭教育有颇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影片并没有刻画孩子因为父母离婚而承受的心理伤痛,父亲的确实也没有对他们的人格养成乃至人生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与爸爸每个周末都会见面。爸爸说过,无论他们搬到什么地方,都会与他们见面,无非就是多走一点路而已。爸爸带他们去郊游,带他们了解音乐世界,带他们看球,与他们讨论早恋甚至是性。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平日里爸爸角色的缺失。妈妈也并没有因为男人的离开而对其充满了怨恨,也没有对孩子们进行洗脑,让其憎恨自己的父亲。相反,他们依然能同时出现在孩子们的重要仪式上,孩子们成年后,爸爸还会反思自己没有很好得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并感谢母亲对孩子们的付出。
反观国内的情况,离了婚的夫妻成为愁人,老死不相往来,两个人的仇怨甚至成为两家人的仇怨。孩子在单亲家庭的忧郁气氛中成长,性格受到负面影响。抚养孩子的一方对孩子进行洗脑教育,并且切断与另一方的联系。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文化差异。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婚姻是一辈子的事。而在婚姻里,牺牲最大的一方是女性。现在的中国女性,不但要赚钱养家,还要做家务,而且还要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她们在婚姻里承受的压力不必男性小。所以,当婚姻破裂,尤其是错在男性一方时,随着婚姻破裂而来的还有对前夫的憎恨。这种情绪不仅在她的心中蔓延,影响她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方式,而且还无形中渗透到孩子教育中,从而给孩子造成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每个人是自由的、平等的,即使是结了婚的人,夫妻双方不是一种依赖关系,而是平等关系。这种文化造就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待婚姻、对待家庭、对待彼此的方式的不同。
(二)教育
从这部影片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美国人的教育观。父母不把孩子当成他们的附属品,而是把他们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不是整日对孩子发号施令,而是以引导和沟通的方式,平等地与他们对话。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会对孩子大呼小叫,而是平心静气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客观了解错误发生的原因,然后温言细语教导孩子相对正确的行为方式。
影片中对我触动最深的地方在于,无论是梅森的父母,还是梅森的老师,都让他思考同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梅森学摄影,学其他的,他们不反对,关键是梅森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啊,这是一个人有独立思考能力后必须要想清楚的一个问题吧。只有想明白这个问题,今后的人生路才会有方向,我们才肯为之付出努力,我们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
很遗憾,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大四毕业那年,当我们不能够再依赖父母帮我做决定的时候,我才会感到迷茫。因为我从未问过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才会随大流。看到别人考公务员,我们也考公务员;看到别人考研究生,我们也考研究生。找工作无非看工作待遇如何,从不考虑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会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
可能不光是我自己,其实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似乎习惯了父母帮我们做决定,父母觉得什么该学就让我们学什么,父母觉得什么专业将来好就业就让我们学什么专业。我们似乎也接受了这样的教育,所以对于父母强加于我们的决定,我们从来不会反抗。久而久之,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还能喜欢什么,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做决定了。
所以,我觉得,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个个完整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毫无思考能力的寄生虫。很多人都在喊,我们崇洋媚外。可是那些真正具有学习和借鉴价值的属于“外”的东西却为什么还没被我们崇尚。难道我们注定只要吃洋快餐、用洋品牌这样颇具形式主义的“崇洋媚外”吗?
我以后也会成为一个妈妈,当我的孩子上学后,我一定给他补上这节课。
(三)母亲
面对即将离家去外地上大学的梅森,妈妈忍不住哭了。在梅森的眼里,一向坚强的妈妈竟然也有这么脆弱的一面,他有点不知所措地问,妈妈你怎么了?妈妈说,我以为我得到的会更多,我结婚、生子、离婚、抚养孩子、送孩子上大学,没想到我一直在失去,我现在只剩下了葬礼。这句话深深地刺痛我的同时,也在提醒我母爱的伟大。
当一个母亲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长大,孩子离开自己身边后,内心那种空虚落寞,可能是所有母亲的共同体验吧。仿佛自己的世界被掏空了一样。我想,对于眼里只有孩子的中国母亲来说,这种感觉可能更强烈一些。她们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自己的子女,可是子女成年后,必须面临失去他们的问题。就像梅森的妈妈所言,为了孩子们,她努力工作,可是她得到了什么呢。
所以,作为子女,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要报恩。就像父母为了我们奋不顾身一样,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孝敬父母。
-
满腔的不可言说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2 1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