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读后感——读《1984》
《1984》的确是一部佳作,尽管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感情起伏,起码我没有看着看着就哭了或笑了,但我也确实因其中的情节而胆战心惊过。之所以将其列入“佳作”的行列(好像我的评价有多重要似的),是因为它揭露人性、质疑人性、践踏人性,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人性一窍不通只有满腹黑水的我就是喜欢把人性挂在嘴边。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写一篇关于此书的读后感,要不实在对不起这部公认的好作品呐,然而这是一句毋庸置疑的假话,确切原因是我心戚戚然,倘若这样一部好作品也无法促使我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那毫无疑问,我的脑子里一定是荒草丛生,怕是看不到智慧之花破土而出的了。我慌了,害怕在无意中证明了自己的愚蠢和平庸,于是在看完整本书之后,我立马把一张白纸摊开到自己面前,强迫自己回忆书中的内容,手忙脚乱地记下电光火石之间闪过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这样的努力整整花费了我一个晚上,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构思不出一篇结构完整的读后感。好吧,看来本人凿实平庸,活该只看写烂肠子的言情小说。
但我还是不甘心。那就把一些没头没尾没前没后的想法搬上来吧。
之前听到一个外教老师跟我们的学生讨论书籍,这位老师素有博览群书的美评。那天晚上,他心血来潮地向学生们提起了《1984》。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在《1984》前面加上“乔治•奥威尔的”这些字眼,事实上,从头至尾,他始终没有提及作者的名称。在我看来,“乔治•奥威尔”与“1984”是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好吧,毕竟本书并非时下满大街畅销的心灵鸡汤,学生们对作者从未耳闻,也能理解,那就姑且认为这是老师对学生水平的考虑吧。但是接下来,就更加匪夷所思了,老外竟然以“爱情小说”作为对本书的综合概括。我差点没当场往外蹦眼珠。这就相当于抽掉科幻,抽掉剧情,直接把《星际穿越》定义为爱情片一样。
尽管有爱情的元素,当然会有爱情了,要不怎么能够更加拆肉削骨地嘲笑人性呢,要不怎么能够彻底地把人们唯一的一丝希望给掐断呢,但《1984》应该被定义为政治小说。集团与人、善与恶、真与伪、权力与人性、身体与思想、真理与荒谬,这些就是我写在白纸上的总结。
以老大哥和奥勃良为代表的集团,是一群披着人皮的兽,不仅嗅觉灵敏嗜血残暴,而且深谙人性的弱点。这样看来,他们不仅仅是兽,更是魔。以温斯顿和裘丽娅为代表的个人,是集团认定的需要改造的毒细胞。他们以为可以在被自己界定为自由的范围内享受自由,享受爱情,只要不露声色,但他们过于微弱,过于孤独无援,他们对自由的一点点的奢望也是不被允许的,也是可以被拆穿的。对集团而言,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个性凸显的个人了,一点一滴的个性或人性都要被挤掉榨干。施暴的过程固然叫人胆战心惊,但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施暴者的理念。死亡是一种过于轻易的放过,太轻松了,他们要使用一种比死亡更深刻的手段驱使人屈服。一枪把你毙掉,那是对对方的放过,对自己的不尽责。在你灵魂出窍之前,要净化你的灵魂,不容许任何不洁的灵魂飘荡在管辖区内。灵魂与表面都要成为信徒。既然你自诩灵魂高贵不可屈,那就让你看看那副形同枯木的的躯体吧,看看你摆放灵魂的殿堂,你以为那里金碧辉煌,殊不知只剩下不堪入目的一堆破瓦残垣,你的灵魂也照样在腐烂。消除人性,从摧毁他的身体开始。
西蒙娜•德•波伏瓦说,每个人都希望存在,愿意好好地存在。这是生命的本能。通俗来讲,就是人人都想保命。太平盛世,相安无事的时候,每个人都像改造前的温斯顿,认为自己身上披着看不见的圣衣,自诩崇尚真理,相信科学,敬畏历史,尊重人性,珍惜爱情,认为这些都是不可逾越的原则底线。最后我们发现,在比死亡还要深重的折磨面前,这件圣衣实在太无足轻重了。最后的最后,读来让人悲伤。改造后的温斯顿战胜了自己,他可以勇敢地相信2+2=5了,他成功地颠倒了是非黑白,他成功地让自己成了行尸走肉。
但我还是不甘心。那就把一些没头没尾没前没后的想法搬上来吧。
之前听到一个外教老师跟我们的学生讨论书籍,这位老师素有博览群书的美评。那天晚上,他心血来潮地向学生们提起了《1984》。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在《1984》前面加上“乔治•奥威尔的”这些字眼,事实上,从头至尾,他始终没有提及作者的名称。在我看来,“乔治•奥威尔”与“1984”是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好吧,毕竟本书并非时下满大街畅销的心灵鸡汤,学生们对作者从未耳闻,也能理解,那就姑且认为这是老师对学生水平的考虑吧。但是接下来,就更加匪夷所思了,老外竟然以“爱情小说”作为对本书的综合概括。我差点没当场往外蹦眼珠。这就相当于抽掉科幻,抽掉剧情,直接把《星际穿越》定义为爱情片一样。
尽管有爱情的元素,当然会有爱情了,要不怎么能够更加拆肉削骨地嘲笑人性呢,要不怎么能够彻底地把人们唯一的一丝希望给掐断呢,但《1984》应该被定义为政治小说。集团与人、善与恶、真与伪、权力与人性、身体与思想、真理与荒谬,这些就是我写在白纸上的总结。
以老大哥和奥勃良为代表的集团,是一群披着人皮的兽,不仅嗅觉灵敏嗜血残暴,而且深谙人性的弱点。这样看来,他们不仅仅是兽,更是魔。以温斯顿和裘丽娅为代表的个人,是集团认定的需要改造的毒细胞。他们以为可以在被自己界定为自由的范围内享受自由,享受爱情,只要不露声色,但他们过于微弱,过于孤独无援,他们对自由的一点点的奢望也是不被允许的,也是可以被拆穿的。对集团而言,最大的威胁莫过于个性凸显的个人了,一点一滴的个性或人性都要被挤掉榨干。施暴的过程固然叫人胆战心惊,但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施暴者的理念。死亡是一种过于轻易的放过,太轻松了,他们要使用一种比死亡更深刻的手段驱使人屈服。一枪把你毙掉,那是对对方的放过,对自己的不尽责。在你灵魂出窍之前,要净化你的灵魂,不容许任何不洁的灵魂飘荡在管辖区内。灵魂与表面都要成为信徒。既然你自诩灵魂高贵不可屈,那就让你看看那副形同枯木的的躯体吧,看看你摆放灵魂的殿堂,你以为那里金碧辉煌,殊不知只剩下不堪入目的一堆破瓦残垣,你的灵魂也照样在腐烂。消除人性,从摧毁他的身体开始。
西蒙娜•德•波伏瓦说,每个人都希望存在,愿意好好地存在。这是生命的本能。通俗来讲,就是人人都想保命。太平盛世,相安无事的时候,每个人都像改造前的温斯顿,认为自己身上披着看不见的圣衣,自诩崇尚真理,相信科学,敬畏历史,尊重人性,珍惜爱情,认为这些都是不可逾越的原则底线。最后我们发现,在比死亡还要深重的折磨面前,这件圣衣实在太无足轻重了。最后的最后,读来让人悲伤。改造后的温斯顿战胜了自己,他可以勇敢地相信2+2=5了,他成功地颠倒了是非黑白,他成功地让自己成了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