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记者们的一封公开信
各位记者同仁:
诸位好!
既然称之同仁,那我当然和各位一样,是一位媒体工作者,而且跨度还算有一点,两年前是一个报纸的社会新闻记者,现在是一家电视媒体娱乐记者,虽然兜兜转转,工作岗位变换,老板不同,同事也各不一样,其中缘由多样,不再一一,但不变的是媒体记者的身份。
将心比心,在外人开来,记者是一个光鲜靓丽的职业,“无冕之王”等等,其实,做过记者后才会明白:媒体记者是一个复杂多样,令人身心交瘁的职业。记者常自嘲自己是,新闻民工。可见,这看上去光鲜的职业背后也有很多心酸和无奈。
很多人选择成为记者,原因无非两个,一个就是单纯为了养家糊口和生计所需,一个就是为了有一天希望自己通过报道一鸣惊人,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前者形而下,后者形而上。既然选择了记者这条道路,就注定会孤独伴随左右。还记得大学本科课堂上,听着老师讲述新闻史的同同时自己偷偷在下面看《光荣与梦想》。既然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让自己的文字可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点笔墨,又何尝不好。
而最近纷纷扰扰的两件事,想必各位都已经知晓,一件是《人物》杂志采访庞麦郎的文章《惊惶庞麦郎》,一件就是《深圳晚报》关于歌手姚贝娜病逝的报道及致歉声明。
因作为一个媒体人,对两件事都有关注,所以难以置身事外。
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惊惶庞麦郎》那篇文章有细度,当时朋友圈已经转发成疯,可见这篇报道的力量之大和角度之尖锐。透过这篇文章,看到的是一个另类的庞麦郎。记者的文笔十分巧妙,运用了大量的观察和细节描述来为大家描述了一个在”时尚时尚最时尚“之外的庞麦郎。如果稍微仔细揣摩,就知道记者用了所谓的新新闻主义的写法来刻画庞麦郎。细致的描述,细节上的描述。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记者的笔就像是一台摄像机记录下来庞麦郎的一举一动。
对于记者的文笔我是佩服的,要我写,我写不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那篇文章有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记者的主观介入太强了,而且过于自我。所以,文章会招人议论,更会在庞麦郎极其经纪公司跳出来指责记者文不符实的情况下得来非议。看这篇文章,给我很深的一个印象就是,文章的记者不是记者了,而是一个电影的导演了。甚至可以说,在采访庞麦郎之前,她对自己的问题和预设就已经演练和排练过好多次,她关注到了庞麦郎任何可能的一种回答,然后,她惊喜安排了一场缜密的采访,包括她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打开台湾地图,让庞麦郎指认他的家乡。然后,她知道结果,她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冲突和效果。
记者年龄还小,但有特稿记者的潜质。但也看得出,她想靠着这文章一鸣惊人。她过于功利化了,目的过于明显,所以在这一切面前,无论其文笔如何出彩,都是被人退而求其次所看待的。
关于姚贝娜,我同情记者的遭遇,但也并不容忍《深圳晚报》那为了抢头条出格的行为。
有人说,记者守候在抢救室外面,等的就是死亡的消息,然后及时的发布出去。这话说错了,其实记者等待的是一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等待其变化的趋向,如果,姚贝娜被抢救过来,然后消息公布。或许记者就不会处于如此被动的地方吧。所以,关于等待死亡,如此这般低级的阴谋论可以歇歇。
其次,当前环境下。纸媒衰落已成定局。
所以,《深圳晚报》如此拼命去抢头条,为此不惜道德和素养,可以理解,但要批判。
直至现在,我也经常遇到外出采访的情况。我希望的结果是所有被采访者配合我的采访,但其实结果并不这样。不信,你去随便看一个电视台记者的街访就知道其实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对于每一个接受我街访的陌生人我都身怀感恩,同样,对于不接受我采访的人我也表示极度的理解。有时候会遇到脾气不好的大姐等,我还要客气地说一句”打扰了“。
但《深圳晚报》的记者乔装一声混入急救病房拍摄照片一事,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
将心比心,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一直觉得完美的采访是建立在双方相互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是经过双方协调之后的结果。而不是一方为了抢头条的冲动,换位思考,一位亲人刚刚去世,陌生人突然出来拿出相机猛拍,这场景,无论如何,谁都难以接受。
所以,对我而言,如果协商无果,即使这篇报道价值多高。 我会选择放弃。我想,在职业精神和素养之外,我能选择的更多的是尊重,对被采访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无名小记者:冬瓜
2015.1.19
诸位好!
既然称之同仁,那我当然和各位一样,是一位媒体工作者,而且跨度还算有一点,两年前是一个报纸的社会新闻记者,现在是一家电视媒体娱乐记者,虽然兜兜转转,工作岗位变换,老板不同,同事也各不一样,其中缘由多样,不再一一,但不变的是媒体记者的身份。
将心比心,在外人开来,记者是一个光鲜靓丽的职业,“无冕之王”等等,其实,做过记者后才会明白:媒体记者是一个复杂多样,令人身心交瘁的职业。记者常自嘲自己是,新闻民工。可见,这看上去光鲜的职业背后也有很多心酸和无奈。
很多人选择成为记者,原因无非两个,一个就是单纯为了养家糊口和生计所需,一个就是为了有一天希望自己通过报道一鸣惊人,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前者形而下,后者形而上。既然选择了记者这条道路,就注定会孤独伴随左右。还记得大学本科课堂上,听着老师讲述新闻史的同同时自己偷偷在下面看《光荣与梦想》。既然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让自己的文字可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点笔墨,又何尝不好。
而最近纷纷扰扰的两件事,想必各位都已经知晓,一件是《人物》杂志采访庞麦郎的文章《惊惶庞麦郎》,一件就是《深圳晚报》关于歌手姚贝娜病逝的报道及致歉声明。
因作为一个媒体人,对两件事都有关注,所以难以置身事外。
有些话,不吐不快。
首先,《惊惶庞麦郎》那篇文章有细度,当时朋友圈已经转发成疯,可见这篇报道的力量之大和角度之尖锐。透过这篇文章,看到的是一个另类的庞麦郎。记者的文笔十分巧妙,运用了大量的观察和细节描述来为大家描述了一个在”时尚时尚最时尚“之外的庞麦郎。如果稍微仔细揣摩,就知道记者用了所谓的新新闻主义的写法来刻画庞麦郎。细致的描述,细节上的描述。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记者的笔就像是一台摄像机记录下来庞麦郎的一举一动。
对于记者的文笔我是佩服的,要我写,我写不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但那篇文章有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记者的主观介入太强了,而且过于自我。所以,文章会招人议论,更会在庞麦郎极其经纪公司跳出来指责记者文不符实的情况下得来非议。看这篇文章,给我很深的一个印象就是,文章的记者不是记者了,而是一个电影的导演了。甚至可以说,在采访庞麦郎之前,她对自己的问题和预设就已经演练和排练过好多次,她关注到了庞麦郎任何可能的一种回答,然后,她惊喜安排了一场缜密的采访,包括她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打开台湾地图,让庞麦郎指认他的家乡。然后,她知道结果,她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冲突和效果。
记者年龄还小,但有特稿记者的潜质。但也看得出,她想靠着这文章一鸣惊人。她过于功利化了,目的过于明显,所以在这一切面前,无论其文笔如何出彩,都是被人退而求其次所看待的。
关于姚贝娜,我同情记者的遭遇,但也并不容忍《深圳晚报》那为了抢头条出格的行为。
有人说,记者守候在抢救室外面,等的就是死亡的消息,然后及时的发布出去。这话说错了,其实记者等待的是一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等待其变化的趋向,如果,姚贝娜被抢救过来,然后消息公布。或许记者就不会处于如此被动的地方吧。所以,关于等待死亡,如此这般低级的阴谋论可以歇歇。
其次,当前环境下。纸媒衰落已成定局。
所以,《深圳晚报》如此拼命去抢头条,为此不惜道德和素养,可以理解,但要批判。
直至现在,我也经常遇到外出采访的情况。我希望的结果是所有被采访者配合我的采访,但其实结果并不这样。不信,你去随便看一个电视台记者的街访就知道其实有多么不容易。所以,对于每一个接受我街访的陌生人我都身怀感恩,同样,对于不接受我采访的人我也表示极度的理解。有时候会遇到脾气不好的大姐等,我还要客气地说一句”打扰了“。
但《深圳晚报》的记者乔装一声混入急救病房拍摄照片一事,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
将心比心,采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一直觉得完美的采访是建立在双方相互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是经过双方协调之后的结果。而不是一方为了抢头条的冲动,换位思考,一位亲人刚刚去世,陌生人突然出来拿出相机猛拍,这场景,无论如何,谁都难以接受。
所以,对我而言,如果协商无果,即使这篇报道价值多高。 我会选择放弃。我想,在职业精神和素养之外,我能选择的更多的是尊重,对被采访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无名小记者:冬瓜
2015.1.19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方枪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故乡的野菜
- 下班后 (1人喜欢)
- 中年人的朋友圈死在三十岁前夜 (2人喜欢)
- 情人节就像一盒过期的巧克力 (9人喜欢)
- 致三岁反骨仔的新年家书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