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电影的四个阶段、三种客体和三种性关系
现代主义阐释的乐趣在于最终识别出并“净化”对象那令人不安的神秘(“啊哈,现在我找到这表面上一团糟的关键所在了!”),而后现代主义阐释的目标则在于使最初平淡无奇的事物陌生化——“你以为你看到的不过是一出连老太太都喜闻乐见的简单情节剧?可是如果不考虑到……(征兆和征兆合成人之间的区别、三环扭结的结构、女人作为诸多父名之一这一事实,等等、等等),那就完全没有抓住关键!”
四个阶段
阶段一:1930年代后半叶的英国电影——从《三十九级台阶》到《贵妇失踪案》:“现实主义”的希区柯克。形式上局限在经典叙事规范之内,主题上集中在情侣初次旅行的俄狄浦斯故事。情节的首要功能是使情侣经受考验,并使他们最终得以团圆。这些影片的故事,都是一对情侣因为意外而捆在一起(有时是如此直接:《三十九级台阶》中手铐的作用),经过一系列的考验而成熟起来。被偶然所连接并经历磨炼而团圆的情侣,在《破坏》(Sabotage)中是例外,三角关系预兆着希区柯克下一阶段的关键特征。
阶段二:“塞尔兹尼克(著名制片人,邀请希区柯克来到好莱坞)”时期——从《蝴蝶梦》到《摩羯星下》:“现代主义”的希区柯克。形式上的标志是长时间的、扭曲变形的跟拍镜头的大量使用,主题集中于女性主人公的视角,这个女主角因一个暧昧不清的(邪恶、无能、猥亵、颓废等等)父亲形象而深受创伤。也就是说在规则上,叙事视角是一个夹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女人的视角:年老的恶人(她的父亲或年迈的丈夫,他们是一类典型的希区柯克式人物,一个知道自身的邪恶并追求着自己毁灭的恶人),以及多少有点平淡乏味的“好小伙”式年轻人,而她最终选择了后者。
阶段三:1950年代与1960年代早期的伟大电影——从《火车上的陌生人》到《群鸟》:“后现代主义”的希区柯克。形式上强调寓言性维度(电影叙事内容就包含了自身的阐述和消费过程索引:如从《后窗》到《惊魂记》的“窥淫癖”,等等)。主题上则集中体现为男性主人公的视角,他那母性超我阻碍他进入一种“正常的”性关系。
阶段四:《艳贼》及其后的电影。
三种客体
麦格芬:它自身“无关紧要”,只是一个空洞空间,一个纯粹托辞,其唯一任务是发动故事。它是纯粹的表面:它自身完全是无关紧要的,就结构必然性而言则是缺席的。它的意义纯粹是反身自指的;它只是对其他人,对故事中的主角有意义,并且是性命攸关的。
对应于第一阶段:诱惑主人公进入俄狄浦斯之旅的纯粹表面。
另一种客体:在主体之间流转的交换客体,它在象征性关系中起着担保和抵押的作用。(钥匙在《美人计》和《电话谋杀案》中,结婚戒指在《后窗》和《辣手摧花》中的作用)它在场,扮演关键角色,它必须在对立元素之间流转。
对应于第二阶段:它指示了父亲无能的勋章。父亲难以承担他的名、他的象征性命令,因为他被一种淫秽快感所掌控(钥匙、戒指)。
第三种客体:巨大的、压迫性的物质在场(《群鸟》中的鸟,《西北偏北》中的总统山雕像),它不是麦格芬般无关紧要的空洞存在,也不是交换客体,它仅仅是一种不可能的快感的沉默化身。
对应于第三阶段:它是母性超我的快感的物化,它们污染了画面,使之不再透明。
三阶段逐步挑明了性关系的不可能性:通过男女关系的两个不同层面——爱情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之间增长的不和谐,这种不可能性在希区柯克世界中显现出来。
1、1930年代的电影依赖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未明确建立的和谐:男女主人公被外界的必需抛入合作关系,而调查中的合作自身就导致了“内在的”连接即爱情。因此,尽管伴侣关系是产生出来了,但伴侣关系的产生是“来自外部”,爱情不是内心深处的激情感受,而是外在偶然相遇的结果——伴侣首先是被抛在了一起,甚至是实实在在的被连在一起(《三十九级台阶》),可以称其为希区柯克的帕斯卡式一面:按照相爱中那样来行事,爱情自己就会浮现。
2、第二阶段引入了一种不可消除的不协调和拒绝的调子:在结尾处,伙伴关系的确成功了,伴侣也快乐的结合了,然而付出的代价是一个第三人,一个真正富有魅力的人的牺牲。这一牺牲赋予大团圆结局一种潜在的悲苦滋味:它至少在暗示,这一大团圆是对资产阶级平庸日常生活的顺从接受(被牺牲的通常是暧昧不清的父亲形象,也可能是一个致命的他者女人(《蝴蝶梦》),或是主人公自身的想象性倒转即谋杀者形象(《深闺疑云》))。
3、在第三阶段的影片中,每一种合作关系不是注定要失败,就是完全缺乏力比多满足——伙伴关系和爱情关系在相互排除。这一发展的总体逻辑是,我们越是从外部进展到内部,爱情关系越是失去它在外部象征织体中的支持,它就越是注定要失败,甚至表现出致命的一面。
——摘自齐泽克《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
四个阶段
阶段一:1930年代后半叶的英国电影——从《三十九级台阶》到《贵妇失踪案》:“现实主义”的希区柯克。形式上局限在经典叙事规范之内,主题上集中在情侣初次旅行的俄狄浦斯故事。情节的首要功能是使情侣经受考验,并使他们最终得以团圆。这些影片的故事,都是一对情侣因为意外而捆在一起(有时是如此直接:《三十九级台阶》中手铐的作用),经过一系列的考验而成熟起来。被偶然所连接并经历磨炼而团圆的情侣,在《破坏》(Sabotage)中是例外,三角关系预兆着希区柯克下一阶段的关键特征。
阶段二:“塞尔兹尼克(著名制片人,邀请希区柯克来到好莱坞)”时期——从《蝴蝶梦》到《摩羯星下》:“现代主义”的希区柯克。形式上的标志是长时间的、扭曲变形的跟拍镜头的大量使用,主题集中于女性主人公的视角,这个女主角因一个暧昧不清的(邪恶、无能、猥亵、颓废等等)父亲形象而深受创伤。也就是说在规则上,叙事视角是一个夹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女人的视角:年老的恶人(她的父亲或年迈的丈夫,他们是一类典型的希区柯克式人物,一个知道自身的邪恶并追求着自己毁灭的恶人),以及多少有点平淡乏味的“好小伙”式年轻人,而她最终选择了后者。
阶段三:1950年代与1960年代早期的伟大电影——从《火车上的陌生人》到《群鸟》:“后现代主义”的希区柯克。形式上强调寓言性维度(电影叙事内容就包含了自身的阐述和消费过程索引:如从《后窗》到《惊魂记》的“窥淫癖”,等等)。主题上则集中体现为男性主人公的视角,他那母性超我阻碍他进入一种“正常的”性关系。
阶段四:《艳贼》及其后的电影。
三种客体
麦格芬:它自身“无关紧要”,只是一个空洞空间,一个纯粹托辞,其唯一任务是发动故事。它是纯粹的表面:它自身完全是无关紧要的,就结构必然性而言则是缺席的。它的意义纯粹是反身自指的;它只是对其他人,对故事中的主角有意义,并且是性命攸关的。
对应于第一阶段:诱惑主人公进入俄狄浦斯之旅的纯粹表面。
另一种客体:在主体之间流转的交换客体,它在象征性关系中起着担保和抵押的作用。(钥匙在《美人计》和《电话谋杀案》中,结婚戒指在《后窗》和《辣手摧花》中的作用)它在场,扮演关键角色,它必须在对立元素之间流转。
对应于第二阶段:它指示了父亲无能的勋章。父亲难以承担他的名、他的象征性命令,因为他被一种淫秽快感所掌控(钥匙、戒指)。
第三种客体:巨大的、压迫性的物质在场(《群鸟》中的鸟,《西北偏北》中的总统山雕像),它不是麦格芬般无关紧要的空洞存在,也不是交换客体,它仅仅是一种不可能的快感的沉默化身。
对应于第三阶段:它是母性超我的快感的物化,它们污染了画面,使之不再透明。
三阶段逐步挑明了性关系的不可能性:通过男女关系的两个不同层面——爱情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之间增长的不和谐,这种不可能性在希区柯克世界中显现出来。
1、1930年代的电影依赖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未明确建立的和谐:男女主人公被外界的必需抛入合作关系,而调查中的合作自身就导致了“内在的”连接即爱情。因此,尽管伴侣关系是产生出来了,但伴侣关系的产生是“来自外部”,爱情不是内心深处的激情感受,而是外在偶然相遇的结果——伴侣首先是被抛在了一起,甚至是实实在在的被连在一起(《三十九级台阶》),可以称其为希区柯克的帕斯卡式一面:按照相爱中那样来行事,爱情自己就会浮现。
2、第二阶段引入了一种不可消除的不协调和拒绝的调子:在结尾处,伙伴关系的确成功了,伴侣也快乐的结合了,然而付出的代价是一个第三人,一个真正富有魅力的人的牺牲。这一牺牲赋予大团圆结局一种潜在的悲苦滋味:它至少在暗示,这一大团圆是对资产阶级平庸日常生活的顺从接受(被牺牲的通常是暧昧不清的父亲形象,也可能是一个致命的他者女人(《蝴蝶梦》),或是主人公自身的想象性倒转即谋杀者形象(《深闺疑云》))。
3、在第三阶段的影片中,每一种合作关系不是注定要失败,就是完全缺乏力比多满足——伙伴关系和爱情关系在相互排除。这一发展的总体逻辑是,我们越是从外部进展到内部,爱情关系越是失去它在外部象征织体中的支持,它就越是注定要失败,甚至表现出致命的一面。
——摘自齐泽克《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
-
豆友221026192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26 20:40:13
-
小胡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7 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