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船儿走(读《湘行散记》有感)
近日手上项目不多,着实奢侈了一把,花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本不待读的,奈何手边确无闲书,只得拿来权宜一下。
个人是看不起沈老的(真不知道哪来的底气,如此狷介),得由于一段文坛公案,国学大师刘文典拒绝为其“抬轿”,留下了后世的两个段子,由此也可见读《庄子》的都不是普通人。这其一就是“教授职称事件”,西南联大拟聘用沈为教授时,刘说:“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而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甚至还说,“如果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这一点我也是举双手赞成的,虽然大家都认为写小说的才是名副其实的作家,能成大文豪,其余写书的只能称之为作者。可小生依然感觉小说过于通俗,文学成分我是不懂的,文化内涵是不是略有欠缺呢,所以自幼对它也敬而远之。况且,沈老当年在中国公学的第一堂课,的确是博得了“满堂彩”啊,只不过是倒着的。
其二,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跑警报事件”,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屡遭日敌机的空袭,所以但凡警报一响,大家都抱头鼠窜,争相奔往可以躲避的地方。一次警报拉响时,跑出讲台的的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夹杂在拥挤的人流中惊慌失措,顿时怒上心头。他顾不得自己气喘吁吁,冲到沈从文面前就大声呵斥起来:“陈先生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什么用都没有,跑什么跑啊!”这里不说刘文典恃才自傲,狷介无比,生平又喜爱臧否人物,但沈教授这面子上是肯定挂不住的了,无论怎样沈老跑赢了那个年代,还差点跑到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台上去。
“河水已平,水流减缓,两岸小山皆接连如佛珠,触目苍翠如江南的五月。竹子、松、杉,以及其他常绿树皆因一雨洗的异常干净。”能不用画笔而白描出沅江两岸景色的沈老还很是可爱的,亏得我耐着性子读完了前半部《湘行书简》(真的是无事可做才这么无聊的),里面收录的是沈老回乡探母途中写给三三写的相思之书,我也是第一次明白原来所谓“情书”是这样写就的。小子读书不多,至今书信集也只读过《曾国藩家书》,情诗倒是背诵了不少,一直以来也都认为情书应该写的如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般,那般言语刚到嘴角就化了的才是情书。自然写出的也是堆砌华丽辞藻、字字皆要珠玑,对于真情实感的抒发反而疏忽了,难怪现在还孑然一身,不曾拐得二三姑娘。
直白如喝凉水的《书简》读完,方才进入重头戏的《散记》,心想这才是书吗?能让王澍有心读完,进而起意,跟着行走湘水的书总不可能是前文那些恩爱私语(我可没有偷窥文人感情生活的兴趣)。这时的沈从文才是那个著作等身的作家,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养育了他的钟灵毓秀,短暂的军旅生涯又丰富了他的特有阅历。在这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沅水中行驶着的一叶扁舟,载着一个归心似箭的游子吟诵了一首首美妙的诗、动听的歌。“我只想一下把你捉到这里来,让你一惊,我真这么想。”是的,是这样,一定是这样的,这不就是现时的和你一起牵手旅行么。
归乡的路总是嫌长嫌慢,远方的人儿又总是牵缠挂肚,隔着一层薄薄木板的流水在哗啦啦的淌着,耳边响着柏子们的号子声,岸边的吊脚楼上飘着鱼儿的鲜香,石台上有浣洗的妇人包着花帕,侧耳倾听还能听到集市上的叫卖声…
个人是看不起沈老的(真不知道哪来的底气,如此狷介),得由于一段文坛公案,国学大师刘文典拒绝为其“抬轿”,留下了后世的两个段子,由此也可见读《庄子》的都不是普通人。这其一就是“教授职称事件”,西南联大拟聘用沈为教授时,刘说:“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而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甚至还说,“如果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这一点我也是举双手赞成的,虽然大家都认为写小说的才是名副其实的作家,能成大文豪,其余写书的只能称之为作者。可小生依然感觉小说过于通俗,文学成分我是不懂的,文化内涵是不是略有欠缺呢,所以自幼对它也敬而远之。况且,沈老当年在中国公学的第一堂课,的确是博得了“满堂彩”啊,只不过是倒着的。
其二,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跑警报事件”,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屡遭日敌机的空袭,所以但凡警报一响,大家都抱头鼠窜,争相奔往可以躲避的地方。一次警报拉响时,跑出讲台的的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夹杂在拥挤的人流中惊慌失措,顿时怒上心头。他顾不得自己气喘吁吁,冲到沈从文面前就大声呵斥起来:“陈先生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什么用都没有,跑什么跑啊!”这里不说刘文典恃才自傲,狷介无比,生平又喜爱臧否人物,但沈教授这面子上是肯定挂不住的了,无论怎样沈老跑赢了那个年代,还差点跑到瑞典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台上去。
“河水已平,水流减缓,两岸小山皆接连如佛珠,触目苍翠如江南的五月。竹子、松、杉,以及其他常绿树皆因一雨洗的异常干净。”能不用画笔而白描出沅江两岸景色的沈老还很是可爱的,亏得我耐着性子读完了前半部《湘行书简》(真的是无事可做才这么无聊的),里面收录的是沈老回乡探母途中写给三三写的相思之书,我也是第一次明白原来所谓“情书”是这样写就的。小子读书不多,至今书信集也只读过《曾国藩家书》,情诗倒是背诵了不少,一直以来也都认为情书应该写的如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般,那般言语刚到嘴角就化了的才是情书。自然写出的也是堆砌华丽辞藻、字字皆要珠玑,对于真情实感的抒发反而疏忽了,难怪现在还孑然一身,不曾拐得二三姑娘。
直白如喝凉水的《书简》读完,方才进入重头戏的《散记》,心想这才是书吗?能让王澍有心读完,进而起意,跟着行走湘水的书总不可能是前文那些恩爱私语(我可没有偷窥文人感情生活的兴趣)。这时的沈从文才是那个著作等身的作家,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养育了他的钟灵毓秀,短暂的军旅生涯又丰富了他的特有阅历。在这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沅水中行驶着的一叶扁舟,载着一个归心似箭的游子吟诵了一首首美妙的诗、动听的歌。“我只想一下把你捉到这里来,让你一惊,我真这么想。”是的,是这样,一定是这样的,这不就是现时的和你一起牵手旅行么。
归乡的路总是嫌长嫌慢,远方的人儿又总是牵缠挂肚,隔着一层薄薄木板的流水在哗啦啦的淌着,耳边响着柏子们的号子声,岸边的吊脚楼上飘着鱼儿的鲜香,石台上有浣洗的妇人包着花帕,侧耳倾听还能听到集市上的叫卖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