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百年祭--肖复兴(1997年)--勃拉姆斯与克拉拉--他憔悴的脸上扑闪的不是眼泪而是焦急苍凉的夜色……
勃拉姆斯百年祭-----肖复兴(1997年)
今年是勃拉姆斯逝世一百周年。据报载,世界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他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在他的老家德国,早在去年10月就揭开了纪念的帷幕,有阿巴多执棒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推出了声势浩大的勃拉姆斯作品系列音乐会,演奏了勃拉姆斯的全部交响乐、两首钢琴协奏曲和一首小提琴曲,帕尔曼和巴伦伯依姆加盟,出任小提琴和钢琴独奏。
我们似乎对勃拉姆斯很淡漠,未见我国的音乐家有什么大一些的动静。当然,不能怪罪我们的音乐家,我们熟悉更多的是贝多芬、莫扎特,或柴可夫斯基,对于勃拉姆斯稍许陌生些,起码以为比上述三位音乐家的名气或地位要低一些。我们容易也更轻车熟路地将这三位音乐家的性格和特点概括出来,比如贝多芬如火、莫扎特如水、柴可夫斯基如忧郁的云,我们能概括出勃拉姆斯是什么吗?
有时,我想勃拉姆斯的音乐到底是什么呢?他的那些并不张扬却将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潜藏于心的音乐,像不像是雨水洗刷过的高远的天空(是秋天的天空),能让人感到明净、清新、湿润、和心胸开阔?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准确?但我听勃拉姆斯的音乐确实有种寥廓霜天、层云荡胸的感觉。
我第一次听勃拉姆斯是8年前的夏天,窗外的雨下着,听的是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乐,不知为什么,非常感动。其实,我想我也许根本没有听懂,只是有些莫名其妙的感动,和那个炎热的夏天以及自己当时的心绪有关系。
那是一家唱片商店好心的老板向我推荐的一盘激光唱盘,英国哈雷交响乐团演奏,波兰裔美国籍斯坦尼斯拉夫•斯克洛瓦切夫斯基指挥,1988年3D录音。老板是位行家,对我说这盘唱盘演奏和录音效果绝对好,价钱又便宜,非常值!我很难忘记那个落雨的夜晚,听完这盘唱盘,我翻找有关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长达40余年的真挚爱情,埋藏在彼此心中至死也未能表白的记述,犹如空谷回音、犹如电光一闪,回荡在、闪烁在我的心中,令我久久难以忘怀。我想象着这40年,人生中40年不是一个小的数字。40年的感情,比40年的艺术还要另人感到沉甸甸。
勃拉姆斯让我难忘。当时,我就想写一篇散文。可是,当我真的要动笔的时候,我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面对漫长的40年风霜雨雪岁月,我忽然觉得一片茫然,对勃拉姆斯所知甚少,大胡子的勃拉姆斯离我是那样遥远。后来,我想写一篇小说,我想小说可以虚构,我可以虚构勃拉姆斯和克拉拉40年缱绻生死恋。但是,我依然没有动笔。真正付出40年生命代价的情感,虚构得出来吗?我不忍心自己的笔稍稍亵渎和伤害了勃拉姆斯。
我再也不敢轻易动笔碰勃拉姆斯。但勃拉姆斯常常在我的身边相伴,我极其尊重并向往他,勃拉姆斯在我的心中和岁月里发酵。认识有些人或事,是需要时间的淘洗和沉淀的,像树最终飘落下最后一片树叶,伟岸的树干才会水落石出一无遮拦地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14岁,而且是一个有着7个孩子的母亲。勃拉姆斯为什么非要如此钟情地爱着她?而且爱得一往情深,爱得一生到底?(有人说勃拉姆斯的母亲就比父亲大17岁,也许这是一种遗传基因的默默作用?我怀疑这种说法。)
勃拉姆斯终身没有结婚。谁也无法取代他心中的克拉拉。而且他一直没有将自己的感情向克拉拉表明。他始终让表面上和克拉拉呈现的是友情,而把爱情如折叠伞一样折叠起来,珍放在自己一人的心的深处,让它悄悄滴洒着湿润的雨滴,温馨着自己的心房。
在舒曼病重的两年之中,勃拉姆斯一直在克拉拉的身旁帮助着她和她的七个孩子。在舒曼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就离开克拉拉,再也没有见过面,他曾多次给克拉拉写过情书,那情书据说热情洋溢,发自肺腑,一定会如同他的音乐一样动人而感人。但是,这样的情书,一封都没有发出去。内向的勃拉姆斯把一切的感情都克制住了,他自己给自己垒起一座高高而坚固堤坝,他让自己感情曾经泛滥的潮水滴水未漏地都蓄在心中了。这样做,我不知道勃拉姆斯要花费多大的决心和气力,他要咬碎多少痛苦,他要自己和自己作多少搏斗。他的克制力实在够强的了。这是一种纯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超越物欲和情欲之上的精神的爱情。这是对爱情只有古典意义上的人,才能做到的。
克拉拉在世的时候,勃拉姆斯把自己的第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勃拉姆斯这样一往深情地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禁不住发紧,禁不住问自己也问这个越发世故和堕落的世界:人世间真的还有这样的爱情吗?如果已经无可奈何地没有,我们还奢望能拥有如勃拉姆斯一样的音乐吗?
克拉拉于1896年在法兰克福去世。勃拉姆斯赶回法兰克福为克拉拉亲扶灵柩下葬。据说,在克拉拉的墓地前,勃拉姆斯独自一人为克拉拉拉一支小提琴曲。那是一种什么情景?天苍苍,地茫茫,猎猎风吹,悠悠琴响,只有勃拉姆斯一人和克拉拉默默相对,那琴声还不是他心的倾诉?
此曲只应天上有,那小提琴曲一定很美妙绝伦。可是,我不知道那是一支什么曲子。我一直想找到这支乐曲。我想听听从20岁到63岁埋葬在心底长达43年感情融化的乐曲,到底是什么样子。
石头深埋海底,可以化为美丽的珊瑚;树木深埋在地底,可以化为能够燃烧的煤;时光深埋在岁月里,可以化为沉甸甸的历史。感情埋葬在心底呢?化为的乐曲是一种什么样子?
有这样一件事情,使我异常感慨。1896年,勃拉姆斯听到克拉拉逝世的消息时,正在瑞士休养,那时他自己也是身抱病危之躯,是位63岁的老人。当他急匆匆往法兰克福赶去的时候,忙中出错,踏上的火车却是相反方向的列车……
一直到现在,想起勃拉姆斯,眼前总是浮现着这个画面:火车风驰电掣而去,却是南辕北辙;风无情地吹着勃拉姆斯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他憔悴的脸上扑闪的不是眼泪而是焦急苍凉的夜色……
克拉拉逝世的第二年,勃拉姆斯也随之而去,与世长辞了。时间过得这样的飞速,今年勃拉姆斯逝世一百年了。对比勃拉姆斯那个时代,我们粗糙的感情我们苍凉的艺术到底进展了多少?我答不出,我只能写下这篇短文为勃拉姆斯逝世百年祭。
1997年4月26日写毕于北京
(但电影《琴恋克拉拉》与之有较大的不同)
今年是勃拉姆斯逝世一百周年。据报载,世界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他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在他的老家德国,早在去年10月就揭开了纪念的帷幕,有阿巴多执棒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推出了声势浩大的勃拉姆斯作品系列音乐会,演奏了勃拉姆斯的全部交响乐、两首钢琴协奏曲和一首小提琴曲,帕尔曼和巴伦伯依姆加盟,出任小提琴和钢琴独奏。
我们似乎对勃拉姆斯很淡漠,未见我国的音乐家有什么大一些的动静。当然,不能怪罪我们的音乐家,我们熟悉更多的是贝多芬、莫扎特,或柴可夫斯基,对于勃拉姆斯稍许陌生些,起码以为比上述三位音乐家的名气或地位要低一些。我们容易也更轻车熟路地将这三位音乐家的性格和特点概括出来,比如贝多芬如火、莫扎特如水、柴可夫斯基如忧郁的云,我们能概括出勃拉姆斯是什么吗?
有时,我想勃拉姆斯的音乐到底是什么呢?他的那些并不张扬却将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潜藏于心的音乐,像不像是雨水洗刷过的高远的天空(是秋天的天空),能让人感到明净、清新、湿润、和心胸开阔?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准确?但我听勃拉姆斯的音乐确实有种寥廓霜天、层云荡胸的感觉。
我第一次听勃拉姆斯是8年前的夏天,窗外的雨下着,听的是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乐,不知为什么,非常感动。其实,我想我也许根本没有听懂,只是有些莫名其妙的感动,和那个炎热的夏天以及自己当时的心绪有关系。
那是一家唱片商店好心的老板向我推荐的一盘激光唱盘,英国哈雷交响乐团演奏,波兰裔美国籍斯坦尼斯拉夫•斯克洛瓦切夫斯基指挥,1988年3D录音。老板是位行家,对我说这盘唱盘演奏和录音效果绝对好,价钱又便宜,非常值!我很难忘记那个落雨的夜晚,听完这盘唱盘,我翻找有关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长达40余年的真挚爱情,埋藏在彼此心中至死也未能表白的记述,犹如空谷回音、犹如电光一闪,回荡在、闪烁在我的心中,令我久久难以忘怀。我想象着这40年,人生中40年不是一个小的数字。40年的感情,比40年的艺术还要另人感到沉甸甸。
勃拉姆斯让我难忘。当时,我就想写一篇散文。可是,当我真的要动笔的时候,我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面对漫长的40年风霜雨雪岁月,我忽然觉得一片茫然,对勃拉姆斯所知甚少,大胡子的勃拉姆斯离我是那样遥远。后来,我想写一篇小说,我想小说可以虚构,我可以虚构勃拉姆斯和克拉拉40年缱绻生死恋。但是,我依然没有动笔。真正付出40年生命代价的情感,虚构得出来吗?我不忍心自己的笔稍稍亵渎和伤害了勃拉姆斯。
我再也不敢轻易动笔碰勃拉姆斯。但勃拉姆斯常常在我的身边相伴,我极其尊重并向往他,勃拉姆斯在我的心中和岁月里发酵。认识有些人或事,是需要时间的淘洗和沉淀的,像树最终飘落下最后一片树叶,伟岸的树干才会水落石出一无遮拦地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14岁,而且是一个有着7个孩子的母亲。勃拉姆斯为什么非要如此钟情地爱着她?而且爱得一往情深,爱得一生到底?(有人说勃拉姆斯的母亲就比父亲大17岁,也许这是一种遗传基因的默默作用?我怀疑这种说法。)
勃拉姆斯终身没有结婚。谁也无法取代他心中的克拉拉。而且他一直没有将自己的感情向克拉拉表明。他始终让表面上和克拉拉呈现的是友情,而把爱情如折叠伞一样折叠起来,珍放在自己一人的心的深处,让它悄悄滴洒着湿润的雨滴,温馨着自己的心房。
在舒曼病重的两年之中,勃拉姆斯一直在克拉拉的身旁帮助着她和她的七个孩子。在舒曼去世之后,勃拉姆斯就离开克拉拉,再也没有见过面,他曾多次给克拉拉写过情书,那情书据说热情洋溢,发自肺腑,一定会如同他的音乐一样动人而感人。但是,这样的情书,一封都没有发出去。内向的勃拉姆斯把一切的感情都克制住了,他自己给自己垒起一座高高而坚固堤坝,他让自己感情曾经泛滥的潮水滴水未漏地都蓄在心中了。这样做,我不知道勃拉姆斯要花费多大的决心和气力,他要咬碎多少痛苦,他要自己和自己作多少搏斗。他的克制力实在够强的了。这是一种纯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超越物欲和情欲之上的精神的爱情。这是对爱情只有古典意义上的人,才能做到的。
克拉拉在世的时候,勃拉姆斯把自己的第一份乐谱手稿,都寄给克拉拉。勃拉姆斯这样一往深情地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禁不住发紧,禁不住问自己也问这个越发世故和堕落的世界:人世间真的还有这样的爱情吗?如果已经无可奈何地没有,我们还奢望能拥有如勃拉姆斯一样的音乐吗?
克拉拉于1896年在法兰克福去世。勃拉姆斯赶回法兰克福为克拉拉亲扶灵柩下葬。据说,在克拉拉的墓地前,勃拉姆斯独自一人为克拉拉拉一支小提琴曲。那是一种什么情景?天苍苍,地茫茫,猎猎风吹,悠悠琴响,只有勃拉姆斯一人和克拉拉默默相对,那琴声还不是他心的倾诉?
此曲只应天上有,那小提琴曲一定很美妙绝伦。可是,我不知道那是一支什么曲子。我一直想找到这支乐曲。我想听听从20岁到63岁埋葬在心底长达43年感情融化的乐曲,到底是什么样子。
石头深埋海底,可以化为美丽的珊瑚;树木深埋在地底,可以化为能够燃烧的煤;时光深埋在岁月里,可以化为沉甸甸的历史。感情埋葬在心底呢?化为的乐曲是一种什么样子?
有这样一件事情,使我异常感慨。1896年,勃拉姆斯听到克拉拉逝世的消息时,正在瑞士休养,那时他自己也是身抱病危之躯,是位63岁的老人。当他急匆匆往法兰克福赶去的时候,忙中出错,踏上的火车却是相反方向的列车……
一直到现在,想起勃拉姆斯,眼前总是浮现着这个画面:火车风驰电掣而去,却是南辕北辙;风无情地吹着勃拉姆斯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胡须;他憔悴的脸上扑闪的不是眼泪而是焦急苍凉的夜色……
克拉拉逝世的第二年,勃拉姆斯也随之而去,与世长辞了。时间过得这样的飞速,今年勃拉姆斯逝世一百年了。对比勃拉姆斯那个时代,我们粗糙的感情我们苍凉的艺术到底进展了多少?我答不出,我只能写下这篇短文为勃拉姆斯逝世百年祭。
1997年4月26日写毕于北京
(但电影《琴恋克拉拉》与之有较大的不同)
-
单行道逆行大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26 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