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的歌声中 藏着旧长沙风雅世俗的春节
春节,这个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始终承载着我们对人情温暖的记忆和向往。
在前面几期我们提到,民国时期,因推行阳历,春节曾被粗暴打倒过,当年一些激进分子更将春节抹黑成愚昧恶习的象征、迷信丑陋的渊薮。
但就在春节被打倒的那些日子里,在民国报纸中仍刊载一曲曲长沙竹枝词,它们或欢快地歌颂,或善意地嘲弄,或用打油诗的形式轻松地搞笑长沙春节生活的世俗和美好。
或许,我们在竹枝词的歌声中穿越到过去,能够找到绵延至今的春节年味。
簇簇梅花,最先染香那时年味
1920年2月,在长沙《大公报》春节期间刊发的一组长沙竹枝词中,开篇就吟道:
一宵刚过便新年,爆竹喧天杂管弦。
和俗临池初发笔,出行大吉写红笺。
春节到了,正月初一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爆竹喧天里,临池发笔,写下“出行大吉”等美好祝福的话语。
但在抗战胜利后两年的1947年,在岳麓山下集贤村的一间小屋内,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李祖荫先生,因一年辛苦,忽然得到数日休息,值正月初一新春来临之际,“伸纸濡墨,闭户作画”。某教授刚好到李祖荫院长家拜年,见李院长画有梅花一帧,大加欣赏。这位教授于是“毫不客气,将画卷而怀之,踏雪而归”。
作为内陆城市的长沙,并不像广州那样温暖,能够在春节期间举办花市,但是春节前后的长沙,正是腊梅绽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季节。1926年2月19日(阴历正月初七)长沙《大公报》记录长沙春节街景时就说:“(在长沙繁华街头)卖梅花、冬青、柏叶的,一捆一捆摆在街心,好像街上长出了梅树。傲骨仙姿的梅花,也请你作一会商品。买年花,买寿字花,拿了去敬财神老爷,保住你发大财。”
在那时的春节,一般长沙市民也惜花爱花,就是小儿女,在拜年的路上,也难免会要踏雪寻梅,折得一枝春归。1920年长沙新年竹枝词说:
蓝泥镜轿两肩抬,阿伯家归笑靥开。
诉说中途曾放轿,倩人折得一枝梅。
长沙民国报纸在春节期间,常刊发梅花绽放消息,发布星城寻梅地图。如1937年2月,长沙最佳观梅地点,在五里牌容园。在冰融雪未化时,鉴于“探梅者已众”,长沙开明汽车公司为便利游人起见,从2月28日起,“增驶专车,加开班次”,以供市民前往容园踏雪寻梅。
何事奔忙,拜神也分男女界
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长沙民国报纸记载,在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长沙人照例有“出天行”及拜年的习俗。
1919年2月7日长沙《大公报》报道说:“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阴霾盖天,冷冽不堪,长沙居民,无分老幼男女,一届此时,几乎欢笑欲狂,且不畏寒冷,不苦泥泞,倾家而出,牵幼扶老,遍走街衢。方其至主人家也,手捶头门,口叫恭喜,拱手鹄立,向主人折腰而作揖。亦有不惊动主人者,仅从门外投一名片,以代上项礼节,又有相见于途而行室外之礼节者。种种怪象,不胜言之,若辈诚自讨苦吃矣。”其实新年互相作揖拜年,在今天看来,却是融洽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1929年2月11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载的长沙竹枝词记录在打倒废历春节之际人与人对面相逢,互相作揖却不拜年的交流方式,所谓:
彼此相逢不拜年,双双拱手笑嫣然。
废除阴历遵阳历,像煞从兹有点边。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在民国初年,一些充满市侩气、好面子的长沙人拜年,却颇具喜感,1915年报纸上出现的《长沙新年纪俗诗》自注说:“(长沙城内)一般市侩,在前清捐授虚衔者,(在民国初年的春节期间)个个衣冠顶戴,高视阔步,行路赴各处拜年。槟榔一物,商人嗜好尤深,口中时时不断也。”该诗写道:
出行都向喜神方,翎顶官靴奔走忙。
路上逢人施一揖,口中犹自吃槟榔。
口中边嚼槟榔边拜年,这样的拜年方式肯定让人不爽,在1929年2月,长沙也有些公子少爷,他们在正月初一拜年却带着显摆的意味,长沙新春竹枝词说:
少爷真个好排场,楚楚衣裳巧样妆。
趁着拜年随处摆,包车铃子响叮当。
其实,小女孩新春拜年就有礼貌多了,1920年初长沙新春竹枝词说:
出行邻姊拜堂前,弟妹争将爆竹燃。
礼罢家神礼阿母,偶因起拜落花钿。
长沙著名记者萧石勋在1933年春节期间写就的《长沙采风录·废历年中风俗谈》,详细讲到长沙人拜年,及“出天行”的具体行程线路:
“说到元旦(即大年初一)的情形,那真是热闹极了,除掉早间所谓的开财门、出天行的一些把戏外,每家的门楣上大都贴有吉利语句的红纸对联,如‘出行大吉’,‘对我生财’之类。出行的路程,以天符庙、城隍庙、玉泉山等处为目的地,盖寓有敬神求财的企图。是日,出行敬神者以女性为多,所以每逢元旦的这一天,各庙中的善男信女,几如山阴道上,拥挤异常,奇装异服的摩登女郎,亦大出风头,同时一班无赖的登徒子弟,于花枝招展中,肉感最浓中,大施其吊膀子的丑态,极尽其揩油的能事。因此各庙中的祷祝声、求签声、爆竹声、钟鼓声,几与妇女们的哎哟声、叫骂声,交相合奏,真是为本市特有而绝妙的一幕光怪陆离的喜剧。”
1917年、1919年分别有两首长沙新年竹枝词中写道:
神庙人多挤不开,纷纷都为出行来。
相逢尽道恭维话,这是今年第一回。
家家户户出天行,踩宝当先入庙门。
玉泉山里城隍殿,那个香烟熏死人。
不过,1929年初的长沙竹枝词,却提到,长沙将废除定湘王城隍庙。该竹枝词曰:
三个头儿一炷香,出行都是定湘王。
城隍庙若明年废,又向何方祷吉祥。
不过,细读民国报纸,直到1938年文夕大火前,每届春节,定湘王庙仍是长沙人聚集的地方。定湘王庙什么时候废除,我暂未查到确切时间,原址处早成为蔡锷南路的一段,据说县正街周记粉店斜对面的刘佬倌土菜馆为其东侧靠近庙墙的部分。
1947年1月24日《长沙日报》1版记载了当年玉泉山在春节期间男女分开拜神情形:“玉泉山,这几日显得分外热闹起来了,善男信女,都长跪求福,女的跪里面,男的跪外面,中间一层木栏杆,作男女的分界岭。”
甜酒冲蛋,
醉了哪家娇憨俏妹
在新发现的民国《长沙竹枝词》中,出现最多的是写饮食的。
比如春节待客的竹枝词就写道:
普通待客有茶盒,七星盘子摆一桌。
外加青果与槟榔,元宝更有蛋波波。
(原注:波,入声)
今天,去一些老长沙的家中拜年,他们仍会摆上那种分成七格或九格的七星盘子或九星盘子,装满各类食物待客。
一些老长沙的家庭,在春节期间仍喜欢为客人盛上一碗甜酒桂圆煮圆蛋。注意那种已煮熟的圆蛋,长沙人称为“蛋波波”,未熟的鸡蛋则称“蛋个个”。
当然,春节期间,在自己家里,或者待客,最讨女孩喜欢,让她们感觉到温暖、温馨且体贴的是一碗甜酒冲蛋。甜酒也能醉人?在1920年的长沙新春竹枝词中有这样一首诗:
糯米甘芳酒半壶,饮来全不费功夫。
谁知醉后归房卧,蛙步还须俏妹扶。
这是长沙哪家娇憨的俏妹,竟然像史湘云一样一不小心就醉了。于是又有这样的竹枝词写道:
春饭连朝闹不清,厨房收拾每三更。
渠侬量浅偏沉酒,醉卧和衣唤不醒。
其实,对于春节期间的男人们来说,他们偏好的下酒物多半是腊味,当年酱板鸭也很流行。
在此前年景不好的1919年春节,就有人写过一首竹枝词抱怨腊味腌得太少,并说那时候,长沙的团年饭,例菜是八碗:
八碗团年例菜多,整鱼笋子粉火锅。
齐道今年鱼肉贵,想腌腊菜不能多。
其实,在过年之前,那时的长沙人还会到九如斋、稻香村、王茂兴(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改名国风食品店)购买食物类年货。
1920年长沙新年竹枝词中称颂了来自上海等下江地区的年节食物:
稻香村里买年糕。糊里糊涂一锅糟。
共说下江东西好,青石街前货也消。
其实,长沙本地人制作的新春年食也不错,有一首长沙新年竹枝词写道:
果盘十六款亲朋,蜜饯雕花洁似冰。
去夏辛勤侬制就,今朝赢得尽称能。
今天读到这首1920年的竹枝词,让我不禁怀疑这位作者是不是来自宁乡,因为我忍不住想起“宁乡四碟”中的“刀豆花”,只是宁乡人自己推广不力,外界知道“宁乡四碟”的人,今天大概已经很少很少了。
长沙竹枝词
除夕元宵不夜天,家家户户庆团圆。颜开黄发添新袄,童稚欢呼压岁钱。
相关链接:何谓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由古巴蜀及湘西北民歌演变而来。唐代刘禹锡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创作出一种具有浓郁民歌色彩的竹枝词诗体,从此竹枝词在后代文人中广泛流传,影响极大。
到晚清民国时期,竹枝词因“志土风而详习尚”,多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与地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它往往于状摹世态民情中,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随着现当代地域文化热升温,竹枝词受到世人关注,分地域编纂的竹枝词陆续出版,如《上海竹枝词》、《广州竹枝词》、《武汉竹枝词》、《成都竹枝词》等,但迄今为止,长沙从未出版过本地竹枝词专辑,虽然《长沙抢米风潮竹枝词》、《“文夕大火”火劫词》在近现代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前面几期我们提到,民国时期,因推行阳历,春节曾被粗暴打倒过,当年一些激进分子更将春节抹黑成愚昧恶习的象征、迷信丑陋的渊薮。
但就在春节被打倒的那些日子里,在民国报纸中仍刊载一曲曲长沙竹枝词,它们或欢快地歌颂,或善意地嘲弄,或用打油诗的形式轻松地搞笑长沙春节生活的世俗和美好。
或许,我们在竹枝词的歌声中穿越到过去,能够找到绵延至今的春节年味。
簇簇梅花,最先染香那时年味
1920年2月,在长沙《大公报》春节期间刊发的一组长沙竹枝词中,开篇就吟道:
一宵刚过便新年,爆竹喧天杂管弦。
和俗临池初发笔,出行大吉写红笺。
春节到了,正月初一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爆竹喧天里,临池发笔,写下“出行大吉”等美好祝福的话语。
但在抗战胜利后两年的1947年,在岳麓山下集贤村的一间小屋内,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李祖荫先生,因一年辛苦,忽然得到数日休息,值正月初一新春来临之际,“伸纸濡墨,闭户作画”。某教授刚好到李祖荫院长家拜年,见李院长画有梅花一帧,大加欣赏。这位教授于是“毫不客气,将画卷而怀之,踏雪而归”。
作为内陆城市的长沙,并不像广州那样温暖,能够在春节期间举办花市,但是春节前后的长沙,正是腊梅绽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季节。1926年2月19日(阴历正月初七)长沙《大公报》记录长沙春节街景时就说:“(在长沙繁华街头)卖梅花、冬青、柏叶的,一捆一捆摆在街心,好像街上长出了梅树。傲骨仙姿的梅花,也请你作一会商品。买年花,买寿字花,拿了去敬财神老爷,保住你发大财。”
在那时的春节,一般长沙市民也惜花爱花,就是小儿女,在拜年的路上,也难免会要踏雪寻梅,折得一枝春归。1920年长沙新年竹枝词说:
蓝泥镜轿两肩抬,阿伯家归笑靥开。
诉说中途曾放轿,倩人折得一枝梅。
长沙民国报纸在春节期间,常刊发梅花绽放消息,发布星城寻梅地图。如1937年2月,长沙最佳观梅地点,在五里牌容园。在冰融雪未化时,鉴于“探梅者已众”,长沙开明汽车公司为便利游人起见,从2月28日起,“增驶专车,加开班次”,以供市民前往容园踏雪寻梅。
何事奔忙,拜神也分男女界
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长沙民国报纸记载,在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长沙人照例有“出天行”及拜年的习俗。
1919年2月7日长沙《大公报》报道说:“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阴霾盖天,冷冽不堪,长沙居民,无分老幼男女,一届此时,几乎欢笑欲狂,且不畏寒冷,不苦泥泞,倾家而出,牵幼扶老,遍走街衢。方其至主人家也,手捶头门,口叫恭喜,拱手鹄立,向主人折腰而作揖。亦有不惊动主人者,仅从门外投一名片,以代上项礼节,又有相见于途而行室外之礼节者。种种怪象,不胜言之,若辈诚自讨苦吃矣。”其实新年互相作揖拜年,在今天看来,却是融洽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1929年2月11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载的长沙竹枝词记录在打倒废历春节之际人与人对面相逢,互相作揖却不拜年的交流方式,所谓:
彼此相逢不拜年,双双拱手笑嫣然。
废除阴历遵阳历,像煞从兹有点边。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在民国初年,一些充满市侩气、好面子的长沙人拜年,却颇具喜感,1915年报纸上出现的《长沙新年纪俗诗》自注说:“(长沙城内)一般市侩,在前清捐授虚衔者,(在民国初年的春节期间)个个衣冠顶戴,高视阔步,行路赴各处拜年。槟榔一物,商人嗜好尤深,口中时时不断也。”该诗写道:
出行都向喜神方,翎顶官靴奔走忙。
路上逢人施一揖,口中犹自吃槟榔。
口中边嚼槟榔边拜年,这样的拜年方式肯定让人不爽,在1929年2月,长沙也有些公子少爷,他们在正月初一拜年却带着显摆的意味,长沙新春竹枝词说:
少爷真个好排场,楚楚衣裳巧样妆。
趁着拜年随处摆,包车铃子响叮当。
其实,小女孩新春拜年就有礼貌多了,1920年初长沙新春竹枝词说:
出行邻姊拜堂前,弟妹争将爆竹燃。
礼罢家神礼阿母,偶因起拜落花钿。
长沙著名记者萧石勋在1933年春节期间写就的《长沙采风录·废历年中风俗谈》,详细讲到长沙人拜年,及“出天行”的具体行程线路:
“说到元旦(即大年初一)的情形,那真是热闹极了,除掉早间所谓的开财门、出天行的一些把戏外,每家的门楣上大都贴有吉利语句的红纸对联,如‘出行大吉’,‘对我生财’之类。出行的路程,以天符庙、城隍庙、玉泉山等处为目的地,盖寓有敬神求财的企图。是日,出行敬神者以女性为多,所以每逢元旦的这一天,各庙中的善男信女,几如山阴道上,拥挤异常,奇装异服的摩登女郎,亦大出风头,同时一班无赖的登徒子弟,于花枝招展中,肉感最浓中,大施其吊膀子的丑态,极尽其揩油的能事。因此各庙中的祷祝声、求签声、爆竹声、钟鼓声,几与妇女们的哎哟声、叫骂声,交相合奏,真是为本市特有而绝妙的一幕光怪陆离的喜剧。”
1917年、1919年分别有两首长沙新年竹枝词中写道:
神庙人多挤不开,纷纷都为出行来。
相逢尽道恭维话,这是今年第一回。
家家户户出天行,踩宝当先入庙门。
玉泉山里城隍殿,那个香烟熏死人。
不过,1929年初的长沙竹枝词,却提到,长沙将废除定湘王城隍庙。该竹枝词曰:
三个头儿一炷香,出行都是定湘王。
城隍庙若明年废,又向何方祷吉祥。
不过,细读民国报纸,直到1938年文夕大火前,每届春节,定湘王庙仍是长沙人聚集的地方。定湘王庙什么时候废除,我暂未查到确切时间,原址处早成为蔡锷南路的一段,据说县正街周记粉店斜对面的刘佬倌土菜馆为其东侧靠近庙墙的部分。
1947年1月24日《长沙日报》1版记载了当年玉泉山在春节期间男女分开拜神情形:“玉泉山,这几日显得分外热闹起来了,善男信女,都长跪求福,女的跪里面,男的跪外面,中间一层木栏杆,作男女的分界岭。”
甜酒冲蛋,
醉了哪家娇憨俏妹
在新发现的民国《长沙竹枝词》中,出现最多的是写饮食的。
比如春节待客的竹枝词就写道:
普通待客有茶盒,七星盘子摆一桌。
外加青果与槟榔,元宝更有蛋波波。
(原注:波,入声)
今天,去一些老长沙的家中拜年,他们仍会摆上那种分成七格或九格的七星盘子或九星盘子,装满各类食物待客。
一些老长沙的家庭,在春节期间仍喜欢为客人盛上一碗甜酒桂圆煮圆蛋。注意那种已煮熟的圆蛋,长沙人称为“蛋波波”,未熟的鸡蛋则称“蛋个个”。
当然,春节期间,在自己家里,或者待客,最讨女孩喜欢,让她们感觉到温暖、温馨且体贴的是一碗甜酒冲蛋。甜酒也能醉人?在1920年的长沙新春竹枝词中有这样一首诗:
糯米甘芳酒半壶,饮来全不费功夫。
谁知醉后归房卧,蛙步还须俏妹扶。
这是长沙哪家娇憨的俏妹,竟然像史湘云一样一不小心就醉了。于是又有这样的竹枝词写道:
春饭连朝闹不清,厨房收拾每三更。
渠侬量浅偏沉酒,醉卧和衣唤不醒。
其实,对于春节期间的男人们来说,他们偏好的下酒物多半是腊味,当年酱板鸭也很流行。
在此前年景不好的1919年春节,就有人写过一首竹枝词抱怨腊味腌得太少,并说那时候,长沙的团年饭,例菜是八碗:
八碗团年例菜多,整鱼笋子粉火锅。
齐道今年鱼肉贵,想腌腊菜不能多。
其实,在过年之前,那时的长沙人还会到九如斋、稻香村、王茂兴(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改名国风食品店)购买食物类年货。
1920年长沙新年竹枝词中称颂了来自上海等下江地区的年节食物:
稻香村里买年糕。糊里糊涂一锅糟。
共说下江东西好,青石街前货也消。
其实,长沙本地人制作的新春年食也不错,有一首长沙新年竹枝词写道:
果盘十六款亲朋,蜜饯雕花洁似冰。
去夏辛勤侬制就,今朝赢得尽称能。
今天读到这首1920年的竹枝词,让我不禁怀疑这位作者是不是来自宁乡,因为我忍不住想起“宁乡四碟”中的“刀豆花”,只是宁乡人自己推广不力,外界知道“宁乡四碟”的人,今天大概已经很少很少了。
长沙竹枝词
除夕元宵不夜天,家家户户庆团圆。颜开黄发添新袄,童稚欢呼压岁钱。
相关链接:何谓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由古巴蜀及湘西北民歌演变而来。唐代刘禹锡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创作出一种具有浓郁民歌色彩的竹枝词诗体,从此竹枝词在后代文人中广泛流传,影响极大。
到晚清民国时期,竹枝词因“志土风而详习尚”,多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与地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它往往于状摹世态民情中,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随着现当代地域文化热升温,竹枝词受到世人关注,分地域编纂的竹枝词陆续出版,如《上海竹枝词》、《广州竹枝词》、《武汉竹枝词》、《成都竹枝词》等,但迄今为止,长沙从未出版过本地竹枝词专辑,虽然《长沙抢米风潮竹枝词》、《“文夕大火”火劫词》在近现代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林小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郁达夫:杭州 (1人喜欢)
- 夏侯嘉正:洞庭赋 (1人喜欢)
- 刘轲:与马植书 (1人喜欢)
- 黄遵宪:度辽将军歌 (2人喜欢)
- 宋芸子:甲午感事五首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