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饱饭
晚茶
吃过午饭,喝过热茶之后,肚里饱饱涨涨的,脑袋就要开始困倦,眼皮松松软软的垮下来。小镇又处于里下河地区,空气水盈盈的,阳光黄灿灿的,屋外静悄悄的,这个时候,就连在外做工的人们,都要躺一躺,眠一眠的。
等眠上一两个小时、三四点的时候,晚茶摊子也就陆陆续续的出来了。
说是晚茶,其实和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嘴里的high tea——下午茶——一个意思,只不过,我们有早茶,所以叫做晚茶更贴切些。可不是么,早晚茶,这才对应嘛。
虽然叫做晚茶,却不一定要像早茶一样喝茶吃点心。不同于早茶的隆重丰盛,没有七碟八盘的甜姜蜜枣干果盘,没有一大碗的汤水淋漓大煮干丝,更没有几屉几屉的各色包子,所以没有叫喝晚茶的,只说吃晚茶。
去到街上,买两个油端子——白铁敲成带锯齿状边缘的小模子,和稀面浇入,放调味过的切得极细的萝卜丝,再覆以稀面,入油炸透即可——这仿佛是南方的小吃,我在北京念书这几年,未曾在街边发现过,不过,北京街大路宽,走的都是车流,没有地方摆放这些油锅面摊。后来发现一家专卖淮扬菜的饭馆,叫做南京大排档,菜单上竟然有油端子。惊喜的点来吃,发现这家的油端子和我家那边的稍有不同,虽然也是萝卜丝馅儿的,却是扁平平的,也没有可爱的锯齿边缘。不过,能在北京吃到油端子,已经满足了,哪有功夫去抱怨这些差别。油端子买来要趁热吃,咸津津的萝卜馅儿,外脆内软的面皮,咬在嘴里一股油香。不过这东西也不能多吃,热油里炸的,容易腻。每个卖油端子的,都会顺便卖炸臭干儿。说是臭干儿,和湖南的臭豆腐完全不沾边,一点儿臭味都没有。这干儿并不是用臭卤卤出来的,而是豆腐干炸了,浇上自家配的甜酱辣酱,撒点儿小葱花儿,黄的红的绿的,很好看,也很好吃。买了油端子,大都顺手再买一袋儿的炸干儿一起拎回去。
或者是去到路边,坐下吃一碗豆腐脑儿。我在邻近的一个古镇念了七年书,那儿只有一家卖豆腐脑儿,是个驼背的老头儿。老头每天下午,挑着担子,到他占了许多年的小巷口边,那儿有他搁了许多年的让客人坐着吃的两张条凳和一张长条桌子。那副货担子看起来也许多年了。一条木扁担,两边挂着两个小木柜。一头放了有盖的黄铜小锅,锅里是白嫩嫩颤巍巍的躺在清水里的豆腐,一头放了盛在许多小木格子里各色调味。坐下来要一碗豆腐脑,老头就拿出用了许多年的白瓷碗,从木格格里舀出盐、味精、小虾米、切的细细的萝卜干丁,再倒些酱油,滴两滴香油,哦,还要问问客人
“放不放芫荽,要不要辣?”
“来些芫荽,不要辣。”
等配好佐料,就揭开锅盖,用黄铜勺小心翼翼的从豆腐块上切下一整片来,再浇些煮豆腐的清水,这便好了。白豆腐,黄虾米,绿葱花,酱红汤,漂漂亮亮的一碗,端到客人面前,客人自己取了勺子,细细的自己动手把嫩豆腐切碎(这一步是一定要自己进行的,仿佛已经成了传统),把佐料和汤水混好,就吸吸溜溜热烫烫的吃起来。夏天的午后坐在那块阴凉地,吃出一身热汗,排了浊气;冬天那儿也晒到太阳,吃得手脚热乎,周身暖烘烘的。这儿的豆腐脑儿和北方的也很不同。北方的多是早餐的时候吃,豆腐脑儿不够嫩滑,而且竟然会浇粘稠稠的卤汁。虽然尝起来也不错,却始终不是习惯的味道。
卖豆腐脑对面的是卖炸油饼的。油饼摊子挺大挺长,一出摊,就没有闲着的时候。摊子上有两个很大的馅儿盆,一个是装着切碎的拌好的萝卜馅儿,一个是豆沙馅儿,面板上总有一大块和好的面团和许多的加了酥油面皮的小面剂子。两个人包,面剂子擀薄了摊在手上舀一大勺的馅儿,再捏好收口压扁;一个人连炸带卖,一张张面饼用竹夹子推到油锅里,噼里啪啦的炸上一气后捞出来滤油,有人来买了,就扯一张还带着铅字的纸包上递给客人,这时候,谁还管什么健康啊,只管大口咔嗤咬着油饼,几口下肚才发现浸透着油的包装纸还带着铅字,刚想跟摊主说说这包装不好,一张嘴,从肚子里钻出一股油香面香,话竟然变成了“老板再来两个带走”。他们家的油饼是我吃过的最好的油饼。薄薄的巴掌大的油饼,炸的极酥脆。咬一口掉下许多沾着芝麻的饼渣,萝卜馅儿香喷喷的,细嚼竟发现有切碎了的油渣儿;豆沙馅油润润的,因为掺了自家炼的猪油,吃完嘴上也是油汪汪的。这家油饼摊子很大方,不像有些小摊子不舍得放油放馅儿。我现在最讨厌有些店家,打着健康的名义,少油低脂,这有什么吃头!倒不如不吃!
也有人刚睡醒,迷迷蒙蒙的,不愿动弹,那便歇在家门口等着骑着三轮车卖点心的小摊贩即可。这种摊子多是卖凉团凉糕,糯米面和的,夹糖桂花或者豆沙馅儿,做成团子卷子,整齐的排在白搪瓷盘里。这只有夏天才有得卖,冬天太冷,又没有暖气,是没有人吃这么冷的点心的。
除了这些,米粉做成的加了糖桂花的桂花糕、搓的圆滚滚胖乎乎的麻团、孩子们爱吃的切成花形的炸火腿肠炸鸡腿这些,都是很好的晚茶。
小时候每个周末和假期我都要去婆婆家。婆婆家在农村,人们都很质朴节约,晚茶大多是在家里自己做的。
婆婆也总是自己动手给我做晚茶。有时候是一碗焦屑——面粉小火炒熟——加水冲兑,放两勺糖,滴几滴香油,调成糊状,花生酱一样黄稠稠的,极香甜。焦屑不能多吃,容易涨肚子。有时候是炒米,这里的炒米还是用小时候最常见的黑乎乎的炮弹一样的炒米花机做成的,干净的大米装入炒米花机后架在火上不停地转动,时间到了之后炒米花的人扯着嗓子喊一声——响啦——就打开,嘭的一声飘出一大片的带着大米香气的白雾,白雾散尽后便能看见白胖胖的没有一点儿水分的炒米了。炒米可以干吃,不过没什么味道,大多是撒些糖用热水泡了,汪曾祺老先生说“如果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升降,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有点意思的”,我从没这样吃过,哪天试一试,肯定不会差。有时候还会吃馓子——水和面后搓成细条扭为环钏状再油炸——咔咔折上一把(馓子多为一大扇),水泡了,当然也要撒上一把白糖,连吃带喝的,也很好。这些晚茶点心很实在很简单,就像这个小村庄一样。
不光我们,这地方,连工人农民都是要吃晚茶的。吃了晚茶,醒了瞌睡,下地上班就有力气了。
来北京之后,想吃晚茶,可那个时间点,学校旁边的小摊贩都没出摊,也是,快节奏的一线城市,哪有那么多时间,让人慢慢的睡了午觉,再慢慢地坐了,夏天听着蝉鸣、冬天晒着太阳地吃晚茶。我只能找个咖啡馆,要个下午茶套餐,一块儿蛋糕,一杯咖啡。假装在家刚睡醒,提拉着鞋出门吃晚茶。
吃过午饭,喝过热茶之后,肚里饱饱涨涨的,脑袋就要开始困倦,眼皮松松软软的垮下来。小镇又处于里下河地区,空气水盈盈的,阳光黄灿灿的,屋外静悄悄的,这个时候,就连在外做工的人们,都要躺一躺,眠一眠的。
等眠上一两个小时、三四点的时候,晚茶摊子也就陆陆续续的出来了。
说是晚茶,其实和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嘴里的high tea——下午茶——一个意思,只不过,我们有早茶,所以叫做晚茶更贴切些。可不是么,早晚茶,这才对应嘛。
虽然叫做晚茶,却不一定要像早茶一样喝茶吃点心。不同于早茶的隆重丰盛,没有七碟八盘的甜姜蜜枣干果盘,没有一大碗的汤水淋漓大煮干丝,更没有几屉几屉的各色包子,所以没有叫喝晚茶的,只说吃晚茶。
去到街上,买两个油端子——白铁敲成带锯齿状边缘的小模子,和稀面浇入,放调味过的切得极细的萝卜丝,再覆以稀面,入油炸透即可——这仿佛是南方的小吃,我在北京念书这几年,未曾在街边发现过,不过,北京街大路宽,走的都是车流,没有地方摆放这些油锅面摊。后来发现一家专卖淮扬菜的饭馆,叫做南京大排档,菜单上竟然有油端子。惊喜的点来吃,发现这家的油端子和我家那边的稍有不同,虽然也是萝卜丝馅儿的,却是扁平平的,也没有可爱的锯齿边缘。不过,能在北京吃到油端子,已经满足了,哪有功夫去抱怨这些差别。油端子买来要趁热吃,咸津津的萝卜馅儿,外脆内软的面皮,咬在嘴里一股油香。不过这东西也不能多吃,热油里炸的,容易腻。每个卖油端子的,都会顺便卖炸臭干儿。说是臭干儿,和湖南的臭豆腐完全不沾边,一点儿臭味都没有。这干儿并不是用臭卤卤出来的,而是豆腐干炸了,浇上自家配的甜酱辣酱,撒点儿小葱花儿,黄的红的绿的,很好看,也很好吃。买了油端子,大都顺手再买一袋儿的炸干儿一起拎回去。
或者是去到路边,坐下吃一碗豆腐脑儿。我在邻近的一个古镇念了七年书,那儿只有一家卖豆腐脑儿,是个驼背的老头儿。老头每天下午,挑着担子,到他占了许多年的小巷口边,那儿有他搁了许多年的让客人坐着吃的两张条凳和一张长条桌子。那副货担子看起来也许多年了。一条木扁担,两边挂着两个小木柜。一头放了有盖的黄铜小锅,锅里是白嫩嫩颤巍巍的躺在清水里的豆腐,一头放了盛在许多小木格子里各色调味。坐下来要一碗豆腐脑,老头就拿出用了许多年的白瓷碗,从木格格里舀出盐、味精、小虾米、切的细细的萝卜干丁,再倒些酱油,滴两滴香油,哦,还要问问客人
“放不放芫荽,要不要辣?”
“来些芫荽,不要辣。”
等配好佐料,就揭开锅盖,用黄铜勺小心翼翼的从豆腐块上切下一整片来,再浇些煮豆腐的清水,这便好了。白豆腐,黄虾米,绿葱花,酱红汤,漂漂亮亮的一碗,端到客人面前,客人自己取了勺子,细细的自己动手把嫩豆腐切碎(这一步是一定要自己进行的,仿佛已经成了传统),把佐料和汤水混好,就吸吸溜溜热烫烫的吃起来。夏天的午后坐在那块阴凉地,吃出一身热汗,排了浊气;冬天那儿也晒到太阳,吃得手脚热乎,周身暖烘烘的。这儿的豆腐脑儿和北方的也很不同。北方的多是早餐的时候吃,豆腐脑儿不够嫩滑,而且竟然会浇粘稠稠的卤汁。虽然尝起来也不错,却始终不是习惯的味道。
卖豆腐脑对面的是卖炸油饼的。油饼摊子挺大挺长,一出摊,就没有闲着的时候。摊子上有两个很大的馅儿盆,一个是装着切碎的拌好的萝卜馅儿,一个是豆沙馅儿,面板上总有一大块和好的面团和许多的加了酥油面皮的小面剂子。两个人包,面剂子擀薄了摊在手上舀一大勺的馅儿,再捏好收口压扁;一个人连炸带卖,一张张面饼用竹夹子推到油锅里,噼里啪啦的炸上一气后捞出来滤油,有人来买了,就扯一张还带着铅字的纸包上递给客人,这时候,谁还管什么健康啊,只管大口咔嗤咬着油饼,几口下肚才发现浸透着油的包装纸还带着铅字,刚想跟摊主说说这包装不好,一张嘴,从肚子里钻出一股油香面香,话竟然变成了“老板再来两个带走”。他们家的油饼是我吃过的最好的油饼。薄薄的巴掌大的油饼,炸的极酥脆。咬一口掉下许多沾着芝麻的饼渣,萝卜馅儿香喷喷的,细嚼竟发现有切碎了的油渣儿;豆沙馅油润润的,因为掺了自家炼的猪油,吃完嘴上也是油汪汪的。这家油饼摊子很大方,不像有些小摊子不舍得放油放馅儿。我现在最讨厌有些店家,打着健康的名义,少油低脂,这有什么吃头!倒不如不吃!
也有人刚睡醒,迷迷蒙蒙的,不愿动弹,那便歇在家门口等着骑着三轮车卖点心的小摊贩即可。这种摊子多是卖凉团凉糕,糯米面和的,夹糖桂花或者豆沙馅儿,做成团子卷子,整齐的排在白搪瓷盘里。这只有夏天才有得卖,冬天太冷,又没有暖气,是没有人吃这么冷的点心的。
除了这些,米粉做成的加了糖桂花的桂花糕、搓的圆滚滚胖乎乎的麻团、孩子们爱吃的切成花形的炸火腿肠炸鸡腿这些,都是很好的晚茶。
小时候每个周末和假期我都要去婆婆家。婆婆家在农村,人们都很质朴节约,晚茶大多是在家里自己做的。
婆婆也总是自己动手给我做晚茶。有时候是一碗焦屑——面粉小火炒熟——加水冲兑,放两勺糖,滴几滴香油,调成糊状,花生酱一样黄稠稠的,极香甜。焦屑不能多吃,容易涨肚子。有时候是炒米,这里的炒米还是用小时候最常见的黑乎乎的炮弹一样的炒米花机做成的,干净的大米装入炒米花机后架在火上不停地转动,时间到了之后炒米花的人扯着嗓子喊一声——响啦——就打开,嘭的一声飘出一大片的带着大米香气的白雾,白雾散尽后便能看见白胖胖的没有一点儿水分的炒米了。炒米可以干吃,不过没什么味道,大多是撒些糖用热水泡了,汪曾祺老先生说“如果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升降,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有点意思的”,我从没这样吃过,哪天试一试,肯定不会差。有时候还会吃馓子——水和面后搓成细条扭为环钏状再油炸——咔咔折上一把(馓子多为一大扇),水泡了,当然也要撒上一把白糖,连吃带喝的,也很好。这些晚茶点心很实在很简单,就像这个小村庄一样。
不光我们,这地方,连工人农民都是要吃晚茶的。吃了晚茶,醒了瞌睡,下地上班就有力气了。
来北京之后,想吃晚茶,可那个时间点,学校旁边的小摊贩都没出摊,也是,快节奏的一线城市,哪有那么多时间,让人慢慢的睡了午觉,再慢慢地坐了,夏天听着蝉鸣、冬天晒着太阳地吃晚茶。我只能找个咖啡馆,要个下午茶套餐,一块儿蛋糕,一杯咖啡。假装在家刚睡醒,提拉着鞋出门吃晚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