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
查看话题 >我与跑步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时间退回到2010年,大一。刚入学有一个体能测试,女生要跑800米。那次的800米堪称我生命中不忍回忆之痛。那时大病初愈,体弱虚胖(或者说“体胖虚弱”也可),800米连滚带爬的撑下来后,用“丢掉半条命”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那次跑步之后,不知是否与它有关,总之连带着新伤旧痛,手臂里埋着针头,过了一个很悲催的年。
对于跑步的恐惧那并不是一个开始,早在中考体育跑800米的时候就已经显露端倪。那时与两三个朋友约好齐头并进,结果被甩了大半圈,之后以全班倒数第二的名次爬过了终点,然后直接躺倒在地,也不管周围人如何劝说跑完不可立即停下,容易抽筋或是怎样。
后来,在中学毕业的同学录里,我把“最喜欢的事”那一项划掉,改成了“最讨厌的事”,然后恨恨地填上了“跑步”和“考试”(上了大学后,这个小组又新添了“洗衣服”和“叠被子”这两个新成员,但“跑步”从来无可撼动地独占着鳌头之位)。
其实我应该算是有“运动”的基因的,老妈在学生时代一直是体育生,据她自己回忆,曾刷新过县运动会短跑和长跑的记录。如今虽已过不惑之年,依然时常活跃在羽毛球场,参加过好多次比赛,战绩不菲。想来初一的时候,我也是代表过班级参加了女子4*100米接力的种子选手,但怎么就在短短的两年里沦落成为一个“运动废人”的,我想,除了环境需要承担一小部分责任外,不得不直视的是骨子里的那根“懒”筋。
大一时候的晨跑让每一天的日出都变成了最恐怖的风景,如果偶尔能够坚持了下来,那一天必定心情大好,像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任务一样感觉自己整个人的形象都高大了起来,自信又骄傲。但更多的时候,半路掉队,或是到处找花样写假条,以求躲过“酷刑”。我本是很不喜欢“独辟蹊径”搞特殊的人,但那段时间为了逃避每日的晨跑,也托人帮过忙,也找过各种各样的借口,总之很丢人,自己心里也十分不痛快,但也没办法。
谈“跑”色变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的夏末,那时候在准备考研,一天十几个小时呆在自习室里,一直到晚上九点半多的时候离开回寝室。那时候和一个叫“小玲子”的性情十分相投的研友每天同步行动,忘记是谁最先提出晚上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后,一起去操场跑两圈这个想法的,总之我们都赞成了,并立刻开始实施。
为什么会赞成呢,对于我这样一个如此恐惧“跑步”的人来说,会不会有一点奇怪。不知有没有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跑步这件事,如果你没有真的迈开步子跑了那么几十秒或者几分钟,就只停留在“脑补”跑步这一阶段的时候,你会觉得这并不是一件那么可怕的事情,前提是,并没有人逼迫你去做,没有人喊“开始”,没有人在终点线握着秒表催你“再快一点”,没有人带着队喊着无比傻缺的口号,没有人时刻转到你旁边看看你有没有掉队。在纯粹自由的预设下,你会觉得跑步只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可以听歌,可以放肆大声地跟着合唱,甚至可以把外套脱掉,只穿一件打底衫,然后像个痞子一样把外套随意搭在肩上。在那些乌漆墨黑的夜晚,夜色将人与人之间做了最巧妙的隔离,即使有着通透的月光你亦不必担心引人侧目,因为压根没有人会注意,或者回头了也看不见你。
就这样,每晚围着操场跑两圈,正好800米,速度很慢,但至少坚持下来以后人还是好好的。那时候的800米像是一个坎,跨了过去我就可以很得意地向过去的我显摆,同时也算一个交代,可以对那时的自己说“你看,我给你出了一口恶气”。那段时间最好的成绩是跑了两圈以后,走了一圈,然后又跑了一圈。
后来大学里最后一次体能测试,我好好的把800米跑了下来,没有投机取巧,也没有假装鞋带松了停下来偷懒,跑完以后也依然可以活蹦乱跳。虽然依旧是小组里倒数一二的结局,但至少是我个人彼时为止的最好成绩了。
再后来,就要讲到大学毕业了。好像只是翻了一页书的功夫,换了一个篇章,我就成为了这个城市里无数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之一,身份的变化并未给我多少的不适,但毕竟是一个新的环境,初来乍到形单影只,每天下班以后的空闲时间,还是令人无所适从。之前寒假在家的时候被朋友拉去练过一个月的瑜伽,没想从最初的抵触迅速变成喜爱,于是在这个新的地方,我又开始和瑜伽每日定期约会。
瑜伽练了一段时间,自己也觉体质明显变好,便又开始想要跑步,恰好那些日子看了很多跑步者写的自己的跑步经历,于是更觉这是一项益于身心发展的很酷的运动,据说“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上帝都会来帮你”,这句话在我打算跑步这件事上得到了完美的佐证,在我正觉得每日一小时的瑜伽已经不足以释放自己一天在办公室里静坐积累的垃圾的时候,我接到了好几个健身房的宣传单,就是在公司附近,马上要新开两个健身房。
我很果断的就在离公司最近的那家健身房办了卡,等了一个月,健身房开业,八月下旬的时候,我这二十几年来第一次进了健身房。
也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兴趣和动力,我找来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的时候,我在谈论什么》那本书来看,事实上也的确有效,看之前我没有想到那会是一本如此有趣又耐看的“只写自己的书”,很多由跑步而生的道理和感悟如涓涓流水一样在你不知不觉中将你浸润,你会发现生活突然变得简单而透彻,并且很想迈开脚步,像他一样跑起来。村上33岁的时候开始跑步,同时开始成为一个小说家,自此这一跑一写就是30年之久,并且依然在持续着。
不过与他不同,我暂时还没有条件“从夏威夷的考爱岛跑到马萨诸塞的剑桥”,只能选择跑步机。最开始上跑步机没有经验,在走神的时候被甩下来了两次,小腿的地方摔得很大一片淤青,那时候也不太敢跑,速度极慢,几十秒之后就开始大喘气,三五分钟也撑不了的感觉。但很快就可以坚持的越来越久,我记得第一次以6.0的速度连续跑了1200米的时候,兴奋的不得了,还发了朋友圈纪念,很快记录被我自己刷新成2000米,25分钟跑了2000米,依旧发了朋友圈纪念。2000米作为极限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变成3000米,平安夜那天当我写了一篇日志,里面说“这一天以破天荒的跑了3000米作为结束”,没想日志还没来得及写完,第二天就再次跑了一个3000米,在我担心也许腿会疼一段时间,大概一星期里不会再跑了的时候,我又跑完了一个4000米,以7.2的速度,用时35分钟。那一周,我竟然累计跑了1w+米。
4000米大概会成为我近一段时间的极限,因为两次在快到4000的时候,都有了一点串气的感觉,于是也放弃了再继续坚持。我以为自己会讨厌一辈子的事,现在看来如此轻易地,面目就变得没那么可怖了。就像第一次吃猕猴桃,觉得是世界上最难吃的水果,但是现在却成了最爱的水果,可以没有“之一”。
至此,跑步终于从“我最讨厌的事情”清单上除名(但对不起,其他三位依然在榜)。
跑步其实是一件容易开始也容易放弃的事情,我的体会是刚开始跑会觉得浑身轻松,潇洒不已,但三分钟过后,小腿开始酸痛,呼吸也变得急促,这时候很多人觉得好累啊,于是就放慢了速度开始走,或者直接停止了,周围的跑步机上这种情况数见不鲜,我每每都对他们嗤之以鼻,并借此给自己打气。500米以后的累和2000米以后的累完全是一个等级,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异常缓慢,一首歌的时间也有三五年之久,毕竟这的确是一件太过乏味的事情,尤其是在跑步机上,周围也无风景可看,眼前是缓慢跳动的数字“时间、里程、卡路里”,有时候故意把视线放在别的地方不去关注它们,但是当你觉得好像又跑了很久了吧的时候,低头一看,也许里程数只增加了50米而已。
跑步是件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也必定是一件孤独的事,但是这个“孤独”却丝毫不含任何凄凉的色彩,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孤独,像是武侠小说里退隐江湖的剑客一般逍遥自在,与世无争,此生只把自己当做对手。状态好的时候一口气跑个二三十分钟,其间个人的毅力和身体的疲累相互僵持对抗,愉悦感在这二者的夹缝中蓬勃生长,并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自不必说。若是没有状态跑了三五百米就下来走人,也无所谓,毕竟你只是在做一件取悦自己的事。
当然我也完全不能够保证这股热情什么时候就彻底烟消云散了,但我至少现在希望不要有这么一天,毕竟这是一项极好的运动,当心绪散乱,不开心的时候,跑步时候分泌的兴奋激素很容易就能让那些负能量随着汗液一起排出,于是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轻描淡写了。
然而我自知跑步资历尚浅,与那些动辄十几公里,一跑就几个小时的人相比实在不值得言说,如此大费笔墨的记录反而很容易有一种让人忍不住评价一句“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拿来吹嘘”的危险,明知自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却在这班门弄斧,实在是因为长久以来与跑步之间的冤孽太深,如此一记希望可以达到握手言和的效果,同时在自己懒惰消沉的时候可以成为一股拉自己一把的力量。
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只要你有足够强烈的意愿,这意愿产生热情,热情化作行动力,如此而已。之所以使用“强烈的意愿”而非“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实在是认为单单只靠兴趣并不足以成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世界,尤其是在成年人的价值观里,“兴趣”早已不可能成为行动的充要条件,挡在前面的是“目的”,或者说是做那件事的必要性,更直白一点就是它能给你带来的实际利益。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多少人为了多年以后的“就业”问题而选择了完全陌生的,没有丝毫兴趣可言的专业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和偶像剧里面放弃深爱的青梅竹马的男友而选择嫁给富二代的女猪脚是一个性质,但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诟病的,爱情和面包不过就是萝卜和白菜的关系。 如此看来,如果你能有兴趣去做某件事,而同时又受到了“值得这么去做”的理由的驱使,那这实在是一件太幸运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所谓“强烈的意愿”不过就是其附带的极具吸引力和必要性的价值属性,再搭配一点可有可无的“兴趣”。
好像扯得有点远了,回到“跑步”的话题,如前面所说,跑步本就是一个人的事情,不值得比较,更不应该拿来比较。用村上君的话说“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但这句话于我却又无法完全苟同,在我的理论里,甚至连“战胜”这个词都是无所谓有的,正如也许以后我也会突破现在这4000米的关卡,可能用不了多久,也可能遥遥无期,但如果每一次都信誓旦旦的在心里想着,一定要比昨天更厉害一点,对我来说,那真真是自己要给自己找不自在了。所以此时此刻,我也正预想着有可能真有一天突然再也不想跑了,并且我必须很没信心的承认,这种可能性不算小。不过那也没关系,到时候就暂时愉快的分手好了,因为那个时候也许会有新的东西吸引了我。
只要,生活能够一直保有新鲜的趣味。
但我再一次郑重地希望这一次能够爱久一点,想分手的时候,就来看看这长篇大论,以便及时采取一些痛彻心扉的挽回手段><
对于跑步的恐惧那并不是一个开始,早在中考体育跑800米的时候就已经显露端倪。那时与两三个朋友约好齐头并进,结果被甩了大半圈,之后以全班倒数第二的名次爬过了终点,然后直接躺倒在地,也不管周围人如何劝说跑完不可立即停下,容易抽筋或是怎样。
后来,在中学毕业的同学录里,我把“最喜欢的事”那一项划掉,改成了“最讨厌的事”,然后恨恨地填上了“跑步”和“考试”(上了大学后,这个小组又新添了“洗衣服”和“叠被子”这两个新成员,但“跑步”从来无可撼动地独占着鳌头之位)。
其实我应该算是有“运动”的基因的,老妈在学生时代一直是体育生,据她自己回忆,曾刷新过县运动会短跑和长跑的记录。如今虽已过不惑之年,依然时常活跃在羽毛球场,参加过好多次比赛,战绩不菲。想来初一的时候,我也是代表过班级参加了女子4*100米接力的种子选手,但怎么就在短短的两年里沦落成为一个“运动废人”的,我想,除了环境需要承担一小部分责任外,不得不直视的是骨子里的那根“懒”筋。
大一时候的晨跑让每一天的日出都变成了最恐怖的风景,如果偶尔能够坚持了下来,那一天必定心情大好,像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任务一样感觉自己整个人的形象都高大了起来,自信又骄傲。但更多的时候,半路掉队,或是到处找花样写假条,以求躲过“酷刑”。我本是很不喜欢“独辟蹊径”搞特殊的人,但那段时间为了逃避每日的晨跑,也托人帮过忙,也找过各种各样的借口,总之很丢人,自己心里也十分不痛快,但也没办法。
谈“跑”色变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的夏末,那时候在准备考研,一天十几个小时呆在自习室里,一直到晚上九点半多的时候离开回寝室。那时候和一个叫“小玲子”的性情十分相投的研友每天同步行动,忘记是谁最先提出晚上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后,一起去操场跑两圈这个想法的,总之我们都赞成了,并立刻开始实施。
为什么会赞成呢,对于我这样一个如此恐惧“跑步”的人来说,会不会有一点奇怪。不知有没有人和我有同样的想法,跑步这件事,如果你没有真的迈开步子跑了那么几十秒或者几分钟,就只停留在“脑补”跑步这一阶段的时候,你会觉得这并不是一件那么可怕的事情,前提是,并没有人逼迫你去做,没有人喊“开始”,没有人在终点线握着秒表催你“再快一点”,没有人带着队喊着无比傻缺的口号,没有人时刻转到你旁边看看你有没有掉队。在纯粹自由的预设下,你会觉得跑步只是你一个人的事,你可以听歌,可以放肆大声地跟着合唱,甚至可以把外套脱掉,只穿一件打底衫,然后像个痞子一样把外套随意搭在肩上。在那些乌漆墨黑的夜晚,夜色将人与人之间做了最巧妙的隔离,即使有着通透的月光你亦不必担心引人侧目,因为压根没有人会注意,或者回头了也看不见你。
就这样,每晚围着操场跑两圈,正好800米,速度很慢,但至少坚持下来以后人还是好好的。那时候的800米像是一个坎,跨了过去我就可以很得意地向过去的我显摆,同时也算一个交代,可以对那时的自己说“你看,我给你出了一口恶气”。那段时间最好的成绩是跑了两圈以后,走了一圈,然后又跑了一圈。
后来大学里最后一次体能测试,我好好的把800米跑了下来,没有投机取巧,也没有假装鞋带松了停下来偷懒,跑完以后也依然可以活蹦乱跳。虽然依旧是小组里倒数一二的结局,但至少是我个人彼时为止的最好成绩了。
再后来,就要讲到大学毕业了。好像只是翻了一页书的功夫,换了一个篇章,我就成为了这个城市里无数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之一,身份的变化并未给我多少的不适,但毕竟是一个新的环境,初来乍到形单影只,每天下班以后的空闲时间,还是令人无所适从。之前寒假在家的时候被朋友拉去练过一个月的瑜伽,没想从最初的抵触迅速变成喜爱,于是在这个新的地方,我又开始和瑜伽每日定期约会。
瑜伽练了一段时间,自己也觉体质明显变好,便又开始想要跑步,恰好那些日子看了很多跑步者写的自己的跑步经历,于是更觉这是一项益于身心发展的很酷的运动,据说“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上帝都会来帮你”,这句话在我打算跑步这件事上得到了完美的佐证,在我正觉得每日一小时的瑜伽已经不足以释放自己一天在办公室里静坐积累的垃圾的时候,我接到了好几个健身房的宣传单,就是在公司附近,马上要新开两个健身房。
我很果断的就在离公司最近的那家健身房办了卡,等了一个月,健身房开业,八月下旬的时候,我这二十几年来第一次进了健身房。
也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兴趣和动力,我找来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的时候,我在谈论什么》那本书来看,事实上也的确有效,看之前我没有想到那会是一本如此有趣又耐看的“只写自己的书”,很多由跑步而生的道理和感悟如涓涓流水一样在你不知不觉中将你浸润,你会发现生活突然变得简单而透彻,并且很想迈开脚步,像他一样跑起来。村上33岁的时候开始跑步,同时开始成为一个小说家,自此这一跑一写就是30年之久,并且依然在持续着。
不过与他不同,我暂时还没有条件“从夏威夷的考爱岛跑到马萨诸塞的剑桥”,只能选择跑步机。最开始上跑步机没有经验,在走神的时候被甩下来了两次,小腿的地方摔得很大一片淤青,那时候也不太敢跑,速度极慢,几十秒之后就开始大喘气,三五分钟也撑不了的感觉。但很快就可以坚持的越来越久,我记得第一次以6.0的速度连续跑了1200米的时候,兴奋的不得了,还发了朋友圈纪念,很快记录被我自己刷新成2000米,25分钟跑了2000米,依旧发了朋友圈纪念。2000米作为极限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变成3000米,平安夜那天当我写了一篇日志,里面说“这一天以破天荒的跑了3000米作为结束”,没想日志还没来得及写完,第二天就再次跑了一个3000米,在我担心也许腿会疼一段时间,大概一星期里不会再跑了的时候,我又跑完了一个4000米,以7.2的速度,用时35分钟。那一周,我竟然累计跑了1w+米。
![]() |
4000米大概会成为我近一段时间的极限,因为两次在快到4000的时候,都有了一点串气的感觉,于是也放弃了再继续坚持。我以为自己会讨厌一辈子的事,现在看来如此轻易地,面目就变得没那么可怖了。就像第一次吃猕猴桃,觉得是世界上最难吃的水果,但是现在却成了最爱的水果,可以没有“之一”。
至此,跑步终于从“我最讨厌的事情”清单上除名(但对不起,其他三位依然在榜)。
跑步其实是一件容易开始也容易放弃的事情,我的体会是刚开始跑会觉得浑身轻松,潇洒不已,但三分钟过后,小腿开始酸痛,呼吸也变得急促,这时候很多人觉得好累啊,于是就放慢了速度开始走,或者直接停止了,周围的跑步机上这种情况数见不鲜,我每每都对他们嗤之以鼻,并借此给自己打气。500米以后的累和2000米以后的累完全是一个等级,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异常缓慢,一首歌的时间也有三五年之久,毕竟这的确是一件太过乏味的事情,尤其是在跑步机上,周围也无风景可看,眼前是缓慢跳动的数字“时间、里程、卡路里”,有时候故意把视线放在别的地方不去关注它们,但是当你觉得好像又跑了很久了吧的时候,低头一看,也许里程数只增加了50米而已。
跑步是件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也必定是一件孤独的事,但是这个“孤独”却丝毫不含任何凄凉的色彩,而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孤独,像是武侠小说里退隐江湖的剑客一般逍遥自在,与世无争,此生只把自己当做对手。状态好的时候一口气跑个二三十分钟,其间个人的毅力和身体的疲累相互僵持对抗,愉悦感在这二者的夹缝中蓬勃生长,并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自不必说。若是没有状态跑了三五百米就下来走人,也无所谓,毕竟你只是在做一件取悦自己的事。
当然我也完全不能够保证这股热情什么时候就彻底烟消云散了,但我至少现在希望不要有这么一天,毕竟这是一项极好的运动,当心绪散乱,不开心的时候,跑步时候分泌的兴奋激素很容易就能让那些负能量随着汗液一起排出,于是所有的一切都变得轻描淡写了。
然而我自知跑步资历尚浅,与那些动辄十几公里,一跑就几个小时的人相比实在不值得言说,如此大费笔墨的记录反而很容易有一种让人忍不住评价一句“有什么了不起的,就拿来吹嘘”的危险,明知自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却在这班门弄斧,实在是因为长久以来与跑步之间的冤孽太深,如此一记希望可以达到握手言和的效果,同时在自己懒惰消沉的时候可以成为一股拉自己一把的力量。
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只要你有足够强烈的意愿,这意愿产生热情,热情化作行动力,如此而已。之所以使用“强烈的意愿”而非“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实在是认为单单只靠兴趣并不足以成事。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世界,尤其是在成年人的价值观里,“兴趣”早已不可能成为行动的充要条件,挡在前面的是“目的”,或者说是做那件事的必要性,更直白一点就是它能给你带来的实际利益。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多少人为了多年以后的“就业”问题而选择了完全陌生的,没有丝毫兴趣可言的专业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和偶像剧里面放弃深爱的青梅竹马的男友而选择嫁给富二代的女猪脚是一个性质,但即便如此,我也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诟病的,爱情和面包不过就是萝卜和白菜的关系。 如此看来,如果你能有兴趣去做某件事,而同时又受到了“值得这么去做”的理由的驱使,那这实在是一件太幸运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所谓“强烈的意愿”不过就是其附带的极具吸引力和必要性的价值属性,再搭配一点可有可无的“兴趣”。
好像扯得有点远了,回到“跑步”的话题,如前面所说,跑步本就是一个人的事情,不值得比较,更不应该拿来比较。用村上君的话说“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但这句话于我却又无法完全苟同,在我的理论里,甚至连“战胜”这个词都是无所谓有的,正如也许以后我也会突破现在这4000米的关卡,可能用不了多久,也可能遥遥无期,但如果每一次都信誓旦旦的在心里想着,一定要比昨天更厉害一点,对我来说,那真真是自己要给自己找不自在了。所以此时此刻,我也正预想着有可能真有一天突然再也不想跑了,并且我必须很没信心的承认,这种可能性不算小。不过那也没关系,到时候就暂时愉快的分手好了,因为那个时候也许会有新的东西吸引了我。
只要,生活能够一直保有新鲜的趣味。
但我再一次郑重地希望这一次能够爱久一点,想分手的时候,就来看看这长篇大论,以便及时采取一些痛彻心扉的挽回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