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发音及演进
我们在初学英语的时候,老师们或许教过这么一条发音规则,即使没有教过,学生学着学着也能内隐地习得这条规则,甚至外显地自行总结出来,即:
在重读音节(其实这个限定可以忽略)中,跟在/s/后面的清辅音/p/ /t/ /k/要分别发成浊辅音/b/ /d/ /g/,谓之“浊化”。比如speak,stand,sky。有些不处在重读音节的不“浊化”,比如history(这样的例子似乎很少)。另外处在词尾的不用“浊化”,比如desk。
实际上,这里“浊化”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科学的。如果从便于学生理解和习得的角度出发,沿用此说法也有可取之处。但副作用也是明显的。
其实在英语里,/p/ /t/ /k/是声带不振动加声道送气的“清辅音”,而/b/ /d/ /g/则是声带振动加声道不送气的“浊辅音”。那汉语又是怎么个情况呢?普通话没有“浊辅音”。据说上古汉语里头是有清浊之分的,演变到后来就只分送气和不送气。为啥?咱们普通话有“挖娃瓦哇”的声调哇!原先我们科研落后的时候,不清楚普通话并没有“浊塞音”,就直接拿英语来类比,于是出现了这么个错误。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英语里,跟在/s/后面的清辅音/p/ /t/ /k/并没有发成浊辅音/b/ /d/ /g/,而是发成了声带不振动加声道不送气的/p/ /t/ /k/,正好就对应的是汉语拼音里面的b d g(此乃英语/b/ /d/ /g/和汉语b d g发音的区别)。
作为一个英语母语使用者而言,他并不会认为speak里的/p/和peak里的/p/(下文标为/pʰ/以示区别)在发音上有什么区别,顶多就是音位变体(allophone)罢了。若是特地请教路人老外这个问题,人家肯定是觉得莫名其妙。这就好比要是现在碰上个路人老外问你:“普通话里‘不知道’的‘不’和‘不要’的‘不’是一个音还是两个音?”,你八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答案是:“不”在去声的前边改读阳平,通俗的讲就是在接四声字时变调为二声。)
但是咱们中国人听speak里的/p/和peak里的/pʰ/就明显是两个音啦。其实,这就是心理语言学里的“范畴知觉”,由于发声起始时间(VOT)的某些改变导致听者知觉成两个不同的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环境造就对同一语音不同的范畴知觉(也算语言相对性的一种情形吧)。不过新生儿是有能力区分的,只是由于生活环境里不需要区分这些音,于是“用进废退”,小盆友就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而只保持对母语音素的敏感。
以上面的例子来讲就是,假设/pʰ/ /p/ /b/是一个音域的连续体的话,老美可以区分的范畴是/pʰ/ /p/ | /b/,我们可以区分的范畴是/pʰ/ | /p/ /b/,于是当我们把本来在英语里该发/p/的音(正好对应的是汉语拼音的b)不加区分地发成/b/时,就被老美听出破绽了,会说你不对劲。
那是不是说咱按汉语拼音的b来发音就正确了呢?理论上是正确的。可是!我们从来就没学过汉语拼音的b怎么发音!嗯哼,回忆一下吧,我们幼儿园小学里学声母,都是练习bo po mo fo de te...汉语里不允许使用孤立的辅音。
这个问题可以就此打住了。简而言之,跟在/s/后面的清辅音/p/ /t/ /k/的正确发音,就是按/p/ /t/ /k/正确发音的方式(声带不振动)但是不要送气,打住!直接过渡到下一个音。如果声带振动了,那才是真的“浊化”了,就不地道啦(严格的说,就是错误了)。
顺带可以提及的是,在美语里,对于夹在两个元音中的/p/和/t/,也发不送气的音,比如snoopy和letter(当然也会有些老美还是用英式发音),所以paper的发音就成了/'pʰeɪpɚ/。另外,/g/和/k/后面跟着/r/的时候,/g/和/k/近似发/gu/和/ku/的音,不过我还没有查到这种音位变体的语音学依据。
上面谈的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另外一个上次说过的话题,就是根据音标来读单词到底靠不靠谱。有人会说单是靠学习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来拼读单词,由于有太多规则之外的例子存在,是没谱的。反而要是学会了那么几十个音标的发音,拿本朗当或者牛高来,就什么词儿都会读了。
而“浊化”的问题绝佳地说明了这种观点的正反两面:一方面,如果按词典来发音,就绝然不会犯“浊化”的错误,不然人家词典干嘛不把音标直接“浊化”?另外一方面,如果按词典来发音,又是绝然发不出正确的读音的,因为词典不是语音学教材。
事实上,音标是死的,人是活的。词典的主要功用是释义,它并不能完全保证发音的准确性和现实性(专门的发音词典除外)。怎么个意思?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在非重读音节中,许多单词中的字母a e i通常是既可以读作/ə/,也可以读作/ɪ/的,不少人的发音则介于/ə/和/ɪ/之间。可词典一般兼顾不了这些,往往只会选一个历史上沿用下来的发音,而这个发音很有可能并不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母语使用者大多数人的发音方式哦。
话说英美国家的语音学专家每隔几年就会搞个抽样调查,找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男女老少样本,了解他们对一些测试单词是怎么发音的。于是出状况了:假设某单词有三种正确发音,结果发现十年前A发音比例是大多数的,过了十年,变成B发音占大多数了。怎么回事?原因很多,比如上辈人与下辈人的语言习惯社会环境等等等等。而且这种发音的演变往往还呈现出规律性,也就是一批单词的同一个字母的发音都按照同样的规则变掉了。
更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则是,在英语里存在很多由于各种乱七八糟的原因导致的重读音节不按发音规则来的单词。可几次调查下来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按常规方式来拼读其中一些重音不规则的单词了,甚至成了一个趋势。这样词典就显得更尴尬了。到底是词典引导人民呢?还是人民引导词典呢?反正甭管英国还是美国,大概是不可能像我们《新闻联播》的播音员那样能代表出一款“标准国语”啦。BBC或者CNN都称不得标准音。
我倒是想起来发展心理学中讲小盆友习得母语,往往会犯过度规则化的错误。比方说,小盆友在某个阶段会用“goed”或者“puted”这样规则的过去式。那上述的重音变化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呢?只不过因为那些不规则的单词使用频率较少,而且重音并不能反映在书面语中等等等等原因,小盆友长成了大盆友也没发现错误。甚至可以想象,要是人类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没有人为的纠正机制,过个一百年,会不会绝大部分单词的发音都符合重音规则了呢?
语言就是这么神奇啊。
在重读音节(其实这个限定可以忽略)中,跟在/s/后面的清辅音/p/ /t/ /k/要分别发成浊辅音/b/ /d/ /g/,谓之“浊化”。比如speak,stand,sky。有些不处在重读音节的不“浊化”,比如history(这样的例子似乎很少)。另外处在词尾的不用“浊化”,比如desk。
实际上,这里“浊化”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科学的。如果从便于学生理解和习得的角度出发,沿用此说法也有可取之处。但副作用也是明显的。
其实在英语里,/p/ /t/ /k/是声带不振动加声道送气的“清辅音”,而/b/ /d/ /g/则是声带振动加声道不送气的“浊辅音”。那汉语又是怎么个情况呢?普通话没有“浊辅音”。据说上古汉语里头是有清浊之分的,演变到后来就只分送气和不送气。为啥?咱们普通话有“挖娃瓦哇”的声调哇!原先我们科研落后的时候,不清楚普通话并没有“浊塞音”,就直接拿英语来类比,于是出现了这么个错误。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英语里,跟在/s/后面的清辅音/p/ /t/ /k/并没有发成浊辅音/b/ /d/ /g/,而是发成了声带不振动加声道不送气的/p/ /t/ /k/,正好就对应的是汉语拼音里面的b d g(此乃英语/b/ /d/ /g/和汉语b d g发音的区别)。
作为一个英语母语使用者而言,他并不会认为speak里的/p/和peak里的/p/(下文标为/pʰ/以示区别)在发音上有什么区别,顶多就是音位变体(allophone)罢了。若是特地请教路人老外这个问题,人家肯定是觉得莫名其妙。这就好比要是现在碰上个路人老外问你:“普通话里‘不知道’的‘不’和‘不要’的‘不’是一个音还是两个音?”,你八成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答案是:“不”在去声的前边改读阳平,通俗的讲就是在接四声字时变调为二声。)
但是咱们中国人听speak里的/p/和peak里的/pʰ/就明显是两个音啦。其实,这就是心理语言学里的“范畴知觉”,由于发声起始时间(VOT)的某些改变导致听者知觉成两个不同的音。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环境造就对同一语音不同的范畴知觉(也算语言相对性的一种情形吧)。不过新生儿是有能力区分的,只是由于生活环境里不需要区分这些音,于是“用进废退”,小盆友就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而只保持对母语音素的敏感。
以上面的例子来讲就是,假设/pʰ/ /p/ /b/是一个音域的连续体的话,老美可以区分的范畴是/pʰ/ /p/ | /b/,我们可以区分的范畴是/pʰ/ | /p/ /b/,于是当我们把本来在英语里该发/p/的音(正好对应的是汉语拼音的b)不加区分地发成/b/时,就被老美听出破绽了,会说你不对劲。
那是不是说咱按汉语拼音的b来发音就正确了呢?理论上是正确的。可是!我们从来就没学过汉语拼音的b怎么发音!嗯哼,回忆一下吧,我们幼儿园小学里学声母,都是练习bo po mo fo de te...汉语里不允许使用孤立的辅音。
这个问题可以就此打住了。简而言之,跟在/s/后面的清辅音/p/ /t/ /k/的正确发音,就是按/p/ /t/ /k/正确发音的方式(声带不振动)但是不要送气,打住!直接过渡到下一个音。如果声带振动了,那才是真的“浊化”了,就不地道啦(严格的说,就是错误了)。
顺带可以提及的是,在美语里,对于夹在两个元音中的/p/和/t/,也发不送气的音,比如snoopy和letter(当然也会有些老美还是用英式发音),所以paper的发音就成了/'pʰeɪpɚ/。另外,/g/和/k/后面跟着/r/的时候,/g/和/k/近似发/gu/和/ku/的音,不过我还没有查到这种音位变体的语音学依据。
上面谈的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另外一个上次说过的话题,就是根据音标来读单词到底靠不靠谱。有人会说单是靠学习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来拼读单词,由于有太多规则之外的例子存在,是没谱的。反而要是学会了那么几十个音标的发音,拿本朗当或者牛高来,就什么词儿都会读了。
而“浊化”的问题绝佳地说明了这种观点的正反两面:一方面,如果按词典来发音,就绝然不会犯“浊化”的错误,不然人家词典干嘛不把音标直接“浊化”?另外一方面,如果按词典来发音,又是绝然发不出正确的读音的,因为词典不是语音学教材。
事实上,音标是死的,人是活的。词典的主要功用是释义,它并不能完全保证发音的准确性和现实性(专门的发音词典除外)。怎么个意思?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在非重读音节中,许多单词中的字母a e i通常是既可以读作/ə/,也可以读作/ɪ/的,不少人的发音则介于/ə/和/ɪ/之间。可词典一般兼顾不了这些,往往只会选一个历史上沿用下来的发音,而这个发音很有可能并不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母语使用者大多数人的发音方式哦。
话说英美国家的语音学专家每隔几年就会搞个抽样调查,找一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男女老少样本,了解他们对一些测试单词是怎么发音的。于是出状况了:假设某单词有三种正确发音,结果发现十年前A发音比例是大多数的,过了十年,变成B发音占大多数了。怎么回事?原因很多,比如上辈人与下辈人的语言习惯社会环境等等等等。而且这种发音的演变往往还呈现出规律性,也就是一批单词的同一个字母的发音都按照同样的规则变掉了。
更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则是,在英语里存在很多由于各种乱七八糟的原因导致的重读音节不按发音规则来的单词。可几次调查下来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按常规方式来拼读其中一些重音不规则的单词了,甚至成了一个趋势。这样词典就显得更尴尬了。到底是词典引导人民呢?还是人民引导词典呢?反正甭管英国还是美国,大概是不可能像我们《新闻联播》的播音员那样能代表出一款“标准国语”啦。BBC或者CNN都称不得标准音。
我倒是想起来发展心理学中讲小盆友习得母语,往往会犯过度规则化的错误。比方说,小盆友在某个阶段会用“goed”或者“puted”这样规则的过去式。那上述的重音变化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呢?只不过因为那些不规则的单词使用频率较少,而且重音并不能反映在书面语中等等等等原因,小盆友长成了大盆友也没发现错误。甚至可以想象,要是人类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没有人为的纠正机制,过个一百年,会不会绝大部分单词的发音都符合重音规则了呢?
语言就是这么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