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手记——《马戏学校》091017
时隔整整一个月以后再次去了文津放映,这次的片子是《马戏学校》,拍的是上海市马戏学校的一群老师和学生们。
郭静 / 柯丁丁两位导演似乎在刻意营造一种带给观众的不适感,不论是从反复出现的小演员们扭曲痛苦的表情,毫不掩饰的哭泣,陈坚强老师被领导劈头盖脸地骂过以后原生态的流泪,委屈的表情;还是那些从高处俯拍,从低处仰拍镜头的选择,都是为了营造隔阂与冰冷。这种效果究竟是怎么出来的呢?
这部片子没有采访,镜头选择了不干涉演员的生活,这样可以避免拍摄者与采访者的出现,剔除尽可能多的主观因素。为了给观众一种窥视这一切发生的感觉,许多镜头中,演员都是背向镜头,或是自顾自地做着事,镜头似乎有一种尽量避开正面,特写的欲望。看到片子的最后,似乎觉得这种镜头有点过于泛滥,压抑得使观众找不到一个情感的缓释点,哪怕是最后的那一段表演。从马戏观众平常不能想象到的一个角度观望着表演者,撇开了前台观众视角的华丽装饰,不仅放大了这位小朋友的动作,也放大了他尚显稚气甚至有些僵硬的表演,看来更多的是痛心而不是艺术的享受。
片子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马戏团制度的残酷。观众尽情地鼓掌和欢笑,却不知道台下那些小演员在训练时不争气的眼泪。但是,我还是有一点思考,在马戏团这个小社会中,笑和哭的比例,真的是片子中所反映的那个样子吗?我觉得不尽然。片子似乎有意在扩大这种扭曲感,能带来温情的父母在片子中也没有温馨的嘘寒问暖,只是拼命督促老师严厉管教孩子。唯一能让我体验一秒钟温情的镜头,还是教练在训斥完学生之后,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屁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片子代表的情感并不是完整的,真实的。
片子的跟拍时间大约是一年,2004年的夏天到05年的夏天。故事发生的场景其实也很简单——训练场——演出剧场——训练场,只有短暂的两段剪辑拍的是医院和宿舍。同方阵现有的素材似乎更为简单——开会讨论——训练——从一个训练场到另一个训练场,唯一的亮点,还是在于其间有一个主要人物,穿插在这看似日复一日的活动中。
郭静 / 柯丁丁两位导演似乎在刻意营造一种带给观众的不适感,不论是从反复出现的小演员们扭曲痛苦的表情,毫不掩饰的哭泣,陈坚强老师被领导劈头盖脸地骂过以后原生态的流泪,委屈的表情;还是那些从高处俯拍,从低处仰拍镜头的选择,都是为了营造隔阂与冰冷。这种效果究竟是怎么出来的呢?
这部片子没有采访,镜头选择了不干涉演员的生活,这样可以避免拍摄者与采访者的出现,剔除尽可能多的主观因素。为了给观众一种窥视这一切发生的感觉,许多镜头中,演员都是背向镜头,或是自顾自地做着事,镜头似乎有一种尽量避开正面,特写的欲望。看到片子的最后,似乎觉得这种镜头有点过于泛滥,压抑得使观众找不到一个情感的缓释点,哪怕是最后的那一段表演。从马戏观众平常不能想象到的一个角度观望着表演者,撇开了前台观众视角的华丽装饰,不仅放大了这位小朋友的动作,也放大了他尚显稚气甚至有些僵硬的表演,看来更多的是痛心而不是艺术的享受。
片子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马戏团制度的残酷。观众尽情地鼓掌和欢笑,却不知道台下那些小演员在训练时不争气的眼泪。但是,我还是有一点思考,在马戏团这个小社会中,笑和哭的比例,真的是片子中所反映的那个样子吗?我觉得不尽然。片子似乎有意在扩大这种扭曲感,能带来温情的父母在片子中也没有温馨的嘘寒问暖,只是拼命督促老师严厉管教孩子。唯一能让我体验一秒钟温情的镜头,还是教练在训斥完学生之后,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屁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片子代表的情感并不是完整的,真实的。
片子的跟拍时间大约是一年,2004年的夏天到05年的夏天。故事发生的场景其实也很简单——训练场——演出剧场——训练场,只有短暂的两段剪辑拍的是医院和宿舍。同方阵现有的素材似乎更为简单——开会讨论——训练——从一个训练场到另一个训练场,唯一的亮点,还是在于其间有一个主要人物,穿插在这看似日复一日的活动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