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大看《恋爱的犀牛》
看
第三次去北大,第三次看孟京辉的话剧。
这一次不是新作,而是他的经典作品《恋爱的犀牛》。早就买了《恋爱的犀牛》的剧本,和小说《悲观主义的花朵》一起,可是一直没看,还是不习惯阅读剧本这种形式。“还是看人演出来的好”,总这么想着,总在等待,总在“伺机”。
其实由于不喜欢太夸张的表演方式,所以我并不十分热衷于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可是孟京辉的话剧是个例外,早在14岁第一次看见CCTV10有关他、有关他的编剧太太廖一梅有关先锋戏剧的纪录片时就已深深爱上。所以16岁那年在《琥珀》的招贴刚贴到我们041班的门口时,我就急不可待地拨通了订票电话,所以18岁那年听说《艳遇》即将上演,“贫穷”的我还是厚着脸皮托人地搞到了位子不错的票。
当整个剧场的灯光渐渐黯淡下去,我的心咚咚跳动着亮了起来!
又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开头,鼓声有节奏地洪亮地想起,就像是进行曲——聚光灯随即打开,一排演员随意地穿着不同款式的黑白相间的衬衣长裤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副鼓锤……我逐渐忘我,沉浸了进去。
实际上孟京辉的戏剧,不,应该说是孟京辉与廖一梅的戏剧从来都不是以情节胜出的。而是以精辟幽默的语言,荒诞不经的形式,新颖的舞美,前卫的音乐,一群代表不同观点澎湃激昂的年轻人,一种对在这个浮躁现实的时代里就快绝迹的理想的汹涌的纯粹的爱情的,颂扬。每一个演员都仿佛是特立独行的,他们大声地宣扬的自己的内心,唱,喊,舞蹈……夸张的表演在这里好像已不再因为它要满足话剧的要求,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呐喊!!最无法忘记的一场戏是男主角马路和自己深爱的却深爱着别人的女主角明明在舞台右边的大型跑步机上“追逐”,一束光从右边打来,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左边的墙上。他们心中都有各自的痛苦,都有让各自受伤却无法放弃的爱情,痛苦让他们的奔跑好像疯狂运转的机器,而背景震天动的音乐,呐喊般的唱腔恰到好处地配合了他们!!演员们十分入戏,最后一幕,马路在大雨中任凭自己全身湿透,他浸透痛苦的双眼久久地凝视着天空,在暗示戏剧结束的灯光整个暗下又亮起来之后,他仍然无法停止——他无法做到将“马路”戛然而止抽身回到自己。
经典的台词有很多,例如黑子对害相思病的马路说“过分夸大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之间的差别是一切不如意的根源”,然后马路对他说“忘掉是一般人能做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又如明明对马路描述她的爱情“我今天一醒来就拼命地想,想找出一些任何人都无法怀疑的,爱你的确实的证据。没有,没有……我想起有那么一天傍晚,在三楼的顶头,你睡着了,孩子一般,呼吸很轻,很安静。我看着你,肆无忌惮地看着你,靠近你,你呼出的每一口气息,我都贪婪地吸进肺叶……那年夏天,外面很安静,一切都很遥远,我就那么静静地沉醉于你的呼吸之间,心里想着这就是“同呼吸”吧。人是可以以二氧化碳为生的,只要有爱情。”,又如马路给明明写的诗“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墨水而自惭形秽,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太多太多,无法举完。每一个这样的句子或者段落蹦入耳朵时,我都不由得一阵心悸!
很幸运,每次看孟京辉的话剧都能见到他。不过这次是意料之外的所以分外惊喜。因为在北大上学的表姐给我买票的时候说周末导演要来与观众交流,可而由于有不可不做的事情,我选择了今天的票。本以为他只是周末才来的。当演员谢幕完毕,齐声说“有请导演孟京辉”时,我着实激动了一番,他和廖一梅都是我的偶像!他依旧如惯常一般小跑出来。不过这次他的微笑里多了几分谦逊,形态和面庞都比前日消瘦了些,他说“这是我的戏剧第一次到北大来演,非常高兴,谢谢大家。”我全力地鼓掌,为了孟京辉,为了廖一梅,为了我心目中这对绝配的才华横溢的偶像! (一个是导演一个是编剧,一个是金牛座一个是摩羯座,哈哈~八卦一下~)
感
随着演员与导演的小跑退场,观众们纷纷起身,汇入以不同出口为目标的人流,缓缓离开,人群中,我看见一个女孩儿紧紧地抱着她男友的腰部,头深深扎在他怀里,肩膀不能自已地抖动 。她在哭。男友怜爱地凝视着她震颤的小身子,大大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她那发丝被椅背蹭得有些凌乱的小脑袋。
她一定是遇到了“知己”,一定是在马路或者明明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被马路的、明明的、自己的纯粹爱情与对纯粹爱情的坚守深深撼动!同时,她的他欣慰又心痛的眼神好像也在说“你是这样的我是这样的,我们是这样的,我懂得的!”男友拥着女孩儿从安全通道离去。我悄悄地,情不自禁地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完美的他们,心中满是祝福。
想起看戏时对周围人有意无意的关注。有些人看不进去,从他们的表情我看到了不屑,他们肯定觉得不过是花钱买了点新鲜,这剧太假,台词太傻;有的人明显很沉迷,他们时而托腮,时而激动地前屈身体伏在前座的椅背上,时而情不自禁地鼓掌。这样的差别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爱情的不同看法。这个世界上追求幸福的方法有很多,有的人能在金钱上权势上获得最大的幸福感,有的人最愿与书籍与知识相伴,而有的人却不能没有爱情。
我所说的爱情是“化学”的,是“遇到”的“闪现”的,理性无法干预的,而非“货比三家”地“选择
”出来的,它摄人心魄,迫使人想要燃烧自己奉献自己,迫使人激情四射。它纯粹之极,就像某种“灵异事件”般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碰到的,但又不如“灵异事件”那般小概率。毕竟,人的灵魂和鬼的更加不易碰触出什么感觉,而人和人的灵魂会容易些。一些少年老成的“现实主义者”并不那么强调爱情的重要性。毕竟是“少年老成”,作为已无满溢的激情的爱情受体,温情足以;作为爱情的施予者,他们更无法做出“力不从心”的事情。他们更看重“家世”看重“财力”看重“身体需求”而非“精神需求”。诚然这无可指摘,因为这样后半辈子稳定的几率比较高。可是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被另一个人“点燃”过,没有“身不由己”过,没有“无法自拔”过,那实在是太不幸了。这样的感情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是一生最绚烂的回忆最宝贵的财富。不过,大多数人都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亦有激情熄火的岁月,在打不燃火的时候还能用自己的温情给彼此温暖同样是可贵可叹的。
爱情是追逐幸福的种种道路中很窄的一条。三十岁前,很多人都会选择这条道路。男生和女生,从路的两端奔来,冲向对方。一些孩子被同向而去的孩子挤下马去,其中一部分很快地爬起来争抢,或另寻目标越战越勇,一部分拍拍身上的泥土抽身离开,从此粪土爱情,准备踏上另一条路:一些孩子认为已经遇到了“命中之人”激动地紧紧相拥,但又很快识别出这并不是“那个人”的味道,只好或不忍不舍痛苦地放手彼此祝福,或赶快收回交融的眼光急切地重新搜索起来。只有那些真正幸运的孩子们一眼就认出了“那个人”,从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偎相依成为这条路上一道道遥不可及似幻似真的风景……
不管怎样,祝福应经拥有真爱的人,祝愿还没有得到的人。
廖一梅在谈关于《恋爱的犀牛》的几点想法时引用了一句我也很喜欢的杜拉斯的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然后她说“我希望看过戏的观众,能感到他的生命总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坚持,可以坚持的。”我看到后突然很感激她。人总是容易听信真诚的过来人的真诚“教诲”,特别是在彷徨迷惘犹豫不决的时候。虽然爱是折磨人的,但是它仍是我所见过的最美好的东西,所以我要坚持我对它的看重,坚持我对它的认真与严肃。
第三次去北大,第三次看孟京辉的话剧。
这一次不是新作,而是他的经典作品《恋爱的犀牛》。早就买了《恋爱的犀牛》的剧本,和小说《悲观主义的花朵》一起,可是一直没看,还是不习惯阅读剧本这种形式。“还是看人演出来的好”,总这么想着,总在等待,总在“伺机”。
其实由于不喜欢太夸张的表演方式,所以我并不十分热衷于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可是孟京辉的话剧是个例外,早在14岁第一次看见CCTV10有关他、有关他的编剧太太廖一梅有关先锋戏剧的纪录片时就已深深爱上。所以16岁那年在《琥珀》的招贴刚贴到我们041班的门口时,我就急不可待地拨通了订票电话,所以18岁那年听说《艳遇》即将上演,“贫穷”的我还是厚着脸皮托人地搞到了位子不错的票。
当整个剧场的灯光渐渐黯淡下去,我的心咚咚跳动着亮了起来!
又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开头,鼓声有节奏地洪亮地想起,就像是进行曲——聚光灯随即打开,一排演员随意地穿着不同款式的黑白相间的衬衣长裤每人手里都拿着一副鼓锤……我逐渐忘我,沉浸了进去。
实际上孟京辉的戏剧,不,应该说是孟京辉与廖一梅的戏剧从来都不是以情节胜出的。而是以精辟幽默的语言,荒诞不经的形式,新颖的舞美,前卫的音乐,一群代表不同观点澎湃激昂的年轻人,一种对在这个浮躁现实的时代里就快绝迹的理想的汹涌的纯粹的爱情的,颂扬。每一个演员都仿佛是特立独行的,他们大声地宣扬的自己的内心,唱,喊,舞蹈……夸张的表演在这里好像已不再因为它要满足话剧的要求,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呐喊!!最无法忘记的一场戏是男主角马路和自己深爱的却深爱着别人的女主角明明在舞台右边的大型跑步机上“追逐”,一束光从右边打来,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左边的墙上。他们心中都有各自的痛苦,都有让各自受伤却无法放弃的爱情,痛苦让他们的奔跑好像疯狂运转的机器,而背景震天动的音乐,呐喊般的唱腔恰到好处地配合了他们!!演员们十分入戏,最后一幕,马路在大雨中任凭自己全身湿透,他浸透痛苦的双眼久久地凝视着天空,在暗示戏剧结束的灯光整个暗下又亮起来之后,他仍然无法停止——他无法做到将“马路”戛然而止抽身回到自己。
经典的台词有很多,例如黑子对害相思病的马路说“过分夸大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之间的差别是一切不如意的根源”,然后马路对他说“忘掉是一般人能做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又如明明对马路描述她的爱情“我今天一醒来就拼命地想,想找出一些任何人都无法怀疑的,爱你的确实的证据。没有,没有……我想起有那么一天傍晚,在三楼的顶头,你睡着了,孩子一般,呼吸很轻,很安静。我看着你,肆无忌惮地看着你,靠近你,你呼出的每一口气息,我都贪婪地吸进肺叶……那年夏天,外面很安静,一切都很遥远,我就那么静静地沉醉于你的呼吸之间,心里想着这就是“同呼吸”吧。人是可以以二氧化碳为生的,只要有爱情。”,又如马路给明明写的诗“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墨水而自惭形秽,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太多太多,无法举完。每一个这样的句子或者段落蹦入耳朵时,我都不由得一阵心悸!
很幸运,每次看孟京辉的话剧都能见到他。不过这次是意料之外的所以分外惊喜。因为在北大上学的表姐给我买票的时候说周末导演要来与观众交流,可而由于有不可不做的事情,我选择了今天的票。本以为他只是周末才来的。当演员谢幕完毕,齐声说“有请导演孟京辉”时,我着实激动了一番,他和廖一梅都是我的偶像!他依旧如惯常一般小跑出来。不过这次他的微笑里多了几分谦逊,形态和面庞都比前日消瘦了些,他说“这是我的戏剧第一次到北大来演,非常高兴,谢谢大家。”我全力地鼓掌,为了孟京辉,为了廖一梅,为了我心目中这对绝配的才华横溢的偶像! (一个是导演一个是编剧,一个是金牛座一个是摩羯座,哈哈~八卦一下~)
感
随着演员与导演的小跑退场,观众们纷纷起身,汇入以不同出口为目标的人流,缓缓离开,人群中,我看见一个女孩儿紧紧地抱着她男友的腰部,头深深扎在他怀里,肩膀不能自已地抖动 。她在哭。男友怜爱地凝视着她震颤的小身子,大大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她那发丝被椅背蹭得有些凌乱的小脑袋。
她一定是遇到了“知己”,一定是在马路或者明明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被马路的、明明的、自己的纯粹爱情与对纯粹爱情的坚守深深撼动!同时,她的他欣慰又心痛的眼神好像也在说“你是这样的我是这样的,我们是这样的,我懂得的!”男友拥着女孩儿从安全通道离去。我悄悄地,情不自禁地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完美的他们,心中满是祝福。
想起看戏时对周围人有意无意的关注。有些人看不进去,从他们的表情我看到了不屑,他们肯定觉得不过是花钱买了点新鲜,这剧太假,台词太傻;有的人明显很沉迷,他们时而托腮,时而激动地前屈身体伏在前座的椅背上,时而情不自禁地鼓掌。这样的差别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爱情的不同看法。这个世界上追求幸福的方法有很多,有的人能在金钱上权势上获得最大的幸福感,有的人最愿与书籍与知识相伴,而有的人却不能没有爱情。
我所说的爱情是“化学”的,是“遇到”的“闪现”的,理性无法干预的,而非“货比三家”地“选择
”出来的,它摄人心魄,迫使人想要燃烧自己奉献自己,迫使人激情四射。它纯粹之极,就像某种“灵异事件”般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碰到的,但又不如“灵异事件”那般小概率。毕竟,人的灵魂和鬼的更加不易碰触出什么感觉,而人和人的灵魂会容易些。一些少年老成的“现实主义者”并不那么强调爱情的重要性。毕竟是“少年老成”,作为已无满溢的激情的爱情受体,温情足以;作为爱情的施予者,他们更无法做出“力不从心”的事情。他们更看重“家世”看重“财力”看重“身体需求”而非“精神需求”。诚然这无可指摘,因为这样后半辈子稳定的几率比较高。可是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被另一个人“点燃”过,没有“身不由己”过,没有“无法自拔”过,那实在是太不幸了。这样的感情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是一生最绚烂的回忆最宝贵的财富。不过,大多数人都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亦有激情熄火的岁月,在打不燃火的时候还能用自己的温情给彼此温暖同样是可贵可叹的。
爱情是追逐幸福的种种道路中很窄的一条。三十岁前,很多人都会选择这条道路。男生和女生,从路的两端奔来,冲向对方。一些孩子被同向而去的孩子挤下马去,其中一部分很快地爬起来争抢,或另寻目标越战越勇,一部分拍拍身上的泥土抽身离开,从此粪土爱情,准备踏上另一条路:一些孩子认为已经遇到了“命中之人”激动地紧紧相拥,但又很快识别出这并不是“那个人”的味道,只好或不忍不舍痛苦地放手彼此祝福,或赶快收回交融的眼光急切地重新搜索起来。只有那些真正幸运的孩子们一眼就认出了“那个人”,从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偎相依成为这条路上一道道遥不可及似幻似真的风景……
不管怎样,祝福应经拥有真爱的人,祝愿还没有得到的人。
廖一梅在谈关于《恋爱的犀牛》的几点想法时引用了一句我也很喜欢的杜拉斯的话,“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然后她说“我希望看过戏的观众,能感到他的生命总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坚持,可以坚持的。”我看到后突然很感激她。人总是容易听信真诚的过来人的真诚“教诲”,特别是在彷徨迷惘犹豫不决的时候。虽然爱是折磨人的,但是它仍是我所见过的最美好的东西,所以我要坚持我对它的看重,坚持我对它的认真与严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