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那“装装”的感伤,有点假
要说《匆匆那年》引发八零后的集体“怀旧”,倒是有一点。作为1984年出生的一个普通观众,我确实看到了那些我所熟悉并认为浪漫的场景。
镜头一:阳光透过叶子照射下来。
重重叠叠的叶子遮住了阳光,抬起头,我以为又看到了旧日的时光。那长长的夏日午后,那篮球场上的荷尔蒙气息以及冰淇淋和汽水的味道,都化作音符溶入到我们的生命中。
镜头二:女孩骑着自行车,经过操场。
高中时代,不能恋爱,可是,总有女孩骑着自行车经过操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男孩在篮球场上激扬青春,以为自己是个王子,以为有一双美目正追随着自己。有那么一刻,两人四目相对,刹那即永恒,值得半世珍藏。
镜头三:阳光把你映成了金黄色。
清晨,醒来,我睁开眼,看见你站在窗前,阳光将你映成了金黄色。世界等着我们,生活有着多种可能性,我以为,这是幸福的开始,幸福的源头,才知道,这就是幸福。
甚至,很多历史情节,如:1999跨年、北京奥运申请成功、世界杯等集体回忆的情节,都勾起了我们的回忆。原来的男生女生在倏忽间成长,回首过往,难免唏嘘。
《匆匆那年》刚上映,大家便相约去看。听朋友讲了一个笑话,一个女孩和男朋友一起去看《匆匆那年》,一边看,一边哭,男朋友就在旁边哄,可是在影片结束之后,她忽然对男朋友说,我们分手吧,我还是忘不了他。听完之后,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肯定是个九零后。绝对不是八零后,因为八零后心中满是“生活”,已经没有那份闲情逸致。
而且,我想起了另外的一个让人心碎的笑话。昔日生死相许的离别情侣再相遇,兜兜绕绕的两人一起进了一家宾馆,在正事之前,男人突然说,我出去买样东西,而女人则抢着说,我去吧,便带着自己所有的东西离开了,慌忙、无奈。
八零后,大多三十岁左右,几乎还都在为生计奔波着,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老人。同学聚会渐渐地不想去了,“装”多了容易累;商场渐渐地不想去了,买多了费心费力还费钱;如果哪天晚上可以自在的上上网,就得感谢上苍了。在《匆匆那年》里,只有陈赫的状态最像八零后们,敢于和同学做生意,满脸写着生活的艰辛,笑里带着职业的气息。如果情侣再见,进了宾馆,仓皇的不是面对对方的苍凉,而是从对方的眼中看到落魄的自己,尊严全无,全线崩溃。
年轻时的青涩爱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忆。但是,所有的回忆,都没有那么“重”。因为,那时候的大家只是单纯的互相吸引,男生帮女生讲题,女生帮男生记下所有的作业。普通人很简单,不会因为惩罚一个人去和另外的一个人上床。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也不会有美好的回忆了,这样的回忆实在是让人尬尴。而我们愿意回忆,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年轻,我们爱的终究不过是自己,年轻单纯的自己,那时光提醒我们,我们曾经年轻过。
《匆匆那年》的女主角倪妮,在电影中就没有出来几分钟,性格及其扁平,不知道这几个男生为啥喜欢他。但是知道导演为什么这样拍。电影定位的对象不是所有的八零后,而是八零后的女观众。八零后的年轻妈妈们无暇再谈恋爱,只好去电影院里看看“小鲜肉”。为了配合女性们的口味愣是将这些貌似“小鲜肉”的大男生,整出了四五十岁的气质。没有追求现世的美好,而是对一个笨女生念念不忘,演绎着悲情戏码。尤其是那个带着小眼镜的诗人,似乎从上高中的时候,就成了小老头,在大洋的那头,痴情守候了那么多年。不知不觉间,又点中了部分女性的死穴,恨不得听他对自己吟着“如果你以后过得不快乐,我的爱至少可以让你不那么可怜”。
说到底,《匆匆那年》不过是一部大众娱乐片。除了赚钱,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只是,八零后也还有很多有知觉人,需要一些有知觉的电影。
如果,二十年后,有人再为八零后拍感伤电影,我希望,电影里有我们的真实人生,会告诉我们,生活很美好,我热爱它;生活很艰辛,我没有放弃它。而我,一直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时刻刻。
镜头一:阳光透过叶子照射下来。
重重叠叠的叶子遮住了阳光,抬起头,我以为又看到了旧日的时光。那长长的夏日午后,那篮球场上的荷尔蒙气息以及冰淇淋和汽水的味道,都化作音符溶入到我们的生命中。
镜头二:女孩骑着自行车,经过操场。
高中时代,不能恋爱,可是,总有女孩骑着自行车经过操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男孩在篮球场上激扬青春,以为自己是个王子,以为有一双美目正追随着自己。有那么一刻,两人四目相对,刹那即永恒,值得半世珍藏。
镜头三:阳光把你映成了金黄色。
清晨,醒来,我睁开眼,看见你站在窗前,阳光将你映成了金黄色。世界等着我们,生活有着多种可能性,我以为,这是幸福的开始,幸福的源头,才知道,这就是幸福。
甚至,很多历史情节,如:1999跨年、北京奥运申请成功、世界杯等集体回忆的情节,都勾起了我们的回忆。原来的男生女生在倏忽间成长,回首过往,难免唏嘘。
《匆匆那年》刚上映,大家便相约去看。听朋友讲了一个笑话,一个女孩和男朋友一起去看《匆匆那年》,一边看,一边哭,男朋友就在旁边哄,可是在影片结束之后,她忽然对男朋友说,我们分手吧,我还是忘不了他。听完之后,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肯定是个九零后。绝对不是八零后,因为八零后心中满是“生活”,已经没有那份闲情逸致。
而且,我想起了另外的一个让人心碎的笑话。昔日生死相许的离别情侣再相遇,兜兜绕绕的两人一起进了一家宾馆,在正事之前,男人突然说,我出去买样东西,而女人则抢着说,我去吧,便带着自己所有的东西离开了,慌忙、无奈。
八零后,大多三十岁左右,几乎还都在为生计奔波着,为了房子,车子,孩子,老人。同学聚会渐渐地不想去了,“装”多了容易累;商场渐渐地不想去了,买多了费心费力还费钱;如果哪天晚上可以自在的上上网,就得感谢上苍了。在《匆匆那年》里,只有陈赫的状态最像八零后们,敢于和同学做生意,满脸写着生活的艰辛,笑里带着职业的气息。如果情侣再见,进了宾馆,仓皇的不是面对对方的苍凉,而是从对方的眼中看到落魄的自己,尊严全无,全线崩溃。
年轻时的青涩爱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忆。但是,所有的回忆,都没有那么“重”。因为,那时候的大家只是单纯的互相吸引,男生帮女生讲题,女生帮男生记下所有的作业。普通人很简单,不会因为惩罚一个人去和另外的一个人上床。如果真的这样做了,也不会有美好的回忆了,这样的回忆实在是让人尬尴。而我们愿意回忆,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年轻,我们爱的终究不过是自己,年轻单纯的自己,那时光提醒我们,我们曾经年轻过。
《匆匆那年》的女主角倪妮,在电影中就没有出来几分钟,性格及其扁平,不知道这几个男生为啥喜欢他。但是知道导演为什么这样拍。电影定位的对象不是所有的八零后,而是八零后的女观众。八零后的年轻妈妈们无暇再谈恋爱,只好去电影院里看看“小鲜肉”。为了配合女性们的口味愣是将这些貌似“小鲜肉”的大男生,整出了四五十岁的气质。没有追求现世的美好,而是对一个笨女生念念不忘,演绎着悲情戏码。尤其是那个带着小眼镜的诗人,似乎从上高中的时候,就成了小老头,在大洋的那头,痴情守候了那么多年。不知不觉间,又点中了部分女性的死穴,恨不得听他对自己吟着“如果你以后过得不快乐,我的爱至少可以让你不那么可怜”。
说到底,《匆匆那年》不过是一部大众娱乐片。除了赚钱,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只是,八零后也还有很多有知觉人,需要一些有知觉的电影。
如果,二十年后,有人再为八零后拍感伤电影,我希望,电影里有我们的真实人生,会告诉我们,生活很美好,我热爱它;生活很艰辛,我没有放弃它。而我,一直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时刻刻。
-
番茄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31 15: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