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第二届阅读大赛评语
《笨蛋》
我喜欢在看完一篇小说好几天后再回忆一下,如果我脑海里印象很深的话说明该小说写的非常好了,因为我是一个很健忘的人。这篇文章是我2014/11/26下班路上及晚上看完的,现在回忆起来,有一些些印象,就是女主在和前任劈腿后认识了现在的男友,当然开篇他们没有在一起,几年后当女主和前任再次相遇的时候,前任再次充当一个卑鄙的角色,当然也为女主和还没成为她现任男友的上司的新恋情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故事其实很简单,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完故事,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和我相同的感觉,这样的小说可划分在“都市言情”这一档常见网络文学类,作者似乎想学习顾漫、辛夷坞的写法,但我读完之后觉得怪怪的,只得这类写言情高手作者精髓的一半都不到。又或者说是碍于篇幅有限,最后结尾处意犹未尽有种没写完的感觉。作为中短篇小说,远远没有发挥出作者该有的水平啊。
《最后一次心动》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题目。抑郁症和爱情,你觉得能扯上关系不?不要我这么说你就以为文中男主去治郁抑症的过程中爱上了他的主治医生,作者没那么庸俗,毕竟男主的主治医生是个男医生呢,哈哈。言归正传,这篇小说倒是向我好好普及了一些抑郁症的知识,比如初中期的症状,治疗时的效果等等。男主因为女友的离世得了抑郁症,换了一个新环境后认识了住在邻居的女主,女主虽然没得抑郁症,但之前也是得了一种病(具体什么病我忘记了),两个病人就惺惺相惜啦,最后产生了爱情,治愈了男主。我突然觉得,我失恋了压力也很大,要不要也搬个家认识新邻居啊。。。。这篇小说最大的可取之处可能就是一些关于抑郁症的描写了,特别是对于不知抑郁症为何物的人!
《姐姐》
这是一篇写亲情的小说。不要想到海子的“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这两者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或许我是独生子女,没法感同身受上面有四个姐姐的亲情生活。作者的行文就是按照大姐、二姐、三姐、四姐这样的思路写下来了,看完好几天了,我还有印象的就是三姐的人生悲剧,大概悲剧总是深入人心。作者的文笔很动人,农村生活读起来很真实,这是城里孩子永远也体会不到的生活。建议城里孩子多读读,当然农村出身的80后、90后读完后也会有共鸣的。现在农村已经不这样了吧?
《耳光不痛》
再一次因为一个好题目而被吸引阅读的小说。耳光打在脸上怎么能不痛?打得多了,你真的就感觉不到疼了。这是真理。作者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响亮的耳光。这小说读完也有几天了,两点值得一评:1.小说“我”的父母婚姻破裂,并且离婚后都没有遇到更合适的人,尤其是“我”的父亲,感觉像个浪子,而“我”的婚姻也破裂了,作者是不是向人们证明了一个科学调查:家庭不和睦的上一代很容易影响到下一代的婚姻,这也是可以遗传的!2.方悄悄的走红以及后来的爱情选择说明人红了之后改变真的挺大的,你无法做回曾经的自己了。有一种酸楚无奈的感觉。作者的文笔还行,但我觉得文章立意挺不错的,但太多内容夹杂在一起反而减分了,可以细读。
《左佳佳的向上人生路》
读了前面那边多,总算读到一篇酣畅淋漓的小说了,这篇足以和去年一等奖作品《爱在灯火熄灭时》媲美。无论是从文笔还是立意都略胜一筹。主要想说说“左佳佳”这个人,在作者笔下,我觉得会爱上她的人很少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她都太精于生活了,正好应了那句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读完这篇小说有两种想法,一种是觉得作者给的结局是合乎情理的,你算计人生最终还是被人生算计了!第二种想法是既然“左佳佳”这个人这么求上进,为何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这远远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啊,为什么不能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以她的能力,混个女白领小资生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何至于落得路边摆摊的结局并且还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感觉?我百思终得其解,该文的作者不是一个写“心灵鸡汤”的作者,文中的“左佳佳”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啊!
《再见!谢谢你们的鱼》
看评论才知道原来是一位豆瓣红人的作品,评论也说有很多的模仿村上春树的痕迹。作为一个没怎么阅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人认为这篇小说非常好看!“好看”是指针对20--30这个年龄层会认为这是一部有趣的小说,情节紧凑,文笔流畅,虽然我不怎么喜欢结尾非要写死一个人的写法。但让读者有想要酣畅淋漓读下去的欲望的作品就是一部好作品,那是他们的青春,也是我们的青春。减一星是为作者的模仿痕迹。
《大外企小前台》
看了这篇文章,我突然就对目前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也是一个在外企工作的小螺丝钉,相对于太多高端人士,我就是淹没在人海里的那只麻雀。看着作者这一路走来的叙述,我明白了即使在一个小岗位也可以学到很多,不要得过且过,无论是在什么岗位,都能学到你想学到的。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多做事少说话总是不会错的。
《芝城故事》
小说名字取得很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就显得单薄了。作者是以一个三十五岁女律师的口吻在写一篇青春小说,私以为语气的运用似乎有些幼稚了,一个成熟女人回过头看年少的爱情是怎么样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半缘修道半缘君?作者在芝加哥的那段回忆我觉得是氛围是可以营造得更好的。PS:我叫程清和。
我喜欢在看完一篇小说好几天后再回忆一下,如果我脑海里印象很深的话说明该小说写的非常好了,因为我是一个很健忘的人。这篇文章是我2014/11/26下班路上及晚上看完的,现在回忆起来,有一些些印象,就是女主在和前任劈腿后认识了现在的男友,当然开篇他们没有在一起,几年后当女主和前任再次相遇的时候,前任再次充当一个卑鄙的角色,当然也为女主和还没成为她现任男友的上司的新恋情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故事其实很简单,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完故事,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和我相同的感觉,这样的小说可划分在“都市言情”这一档常见网络文学类,作者似乎想学习顾漫、辛夷坞的写法,但我读完之后觉得怪怪的,只得这类写言情高手作者精髓的一半都不到。又或者说是碍于篇幅有限,最后结尾处意犹未尽有种没写完的感觉。作为中短篇小说,远远没有发挥出作者该有的水平啊。
《最后一次心动》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题目。抑郁症和爱情,你觉得能扯上关系不?不要我这么说你就以为文中男主去治郁抑症的过程中爱上了他的主治医生,作者没那么庸俗,毕竟男主的主治医生是个男医生呢,哈哈。言归正传,这篇小说倒是向我好好普及了一些抑郁症的知识,比如初中期的症状,治疗时的效果等等。男主因为女友的离世得了抑郁症,换了一个新环境后认识了住在邻居的女主,女主虽然没得抑郁症,但之前也是得了一种病(具体什么病我忘记了),两个病人就惺惺相惜啦,最后产生了爱情,治愈了男主。我突然觉得,我失恋了压力也很大,要不要也搬个家认识新邻居啊。。。。这篇小说最大的可取之处可能就是一些关于抑郁症的描写了,特别是对于不知抑郁症为何物的人!
《姐姐》
这是一篇写亲情的小说。不要想到海子的“姐姐, 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这两者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或许我是独生子女,没法感同身受上面有四个姐姐的亲情生活。作者的行文就是按照大姐、二姐、三姐、四姐这样的思路写下来了,看完好几天了,我还有印象的就是三姐的人生悲剧,大概悲剧总是深入人心。作者的文笔很动人,农村生活读起来很真实,这是城里孩子永远也体会不到的生活。建议城里孩子多读读,当然农村出身的80后、90后读完后也会有共鸣的。现在农村已经不这样了吧?
《耳光不痛》
再一次因为一个好题目而被吸引阅读的小说。耳光打在脸上怎么能不痛?打得多了,你真的就感觉不到疼了。这是真理。作者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响亮的耳光。这小说读完也有几天了,两点值得一评:1.小说“我”的父母婚姻破裂,并且离婚后都没有遇到更合适的人,尤其是“我”的父亲,感觉像个浪子,而“我”的婚姻也破裂了,作者是不是向人们证明了一个科学调查:家庭不和睦的上一代很容易影响到下一代的婚姻,这也是可以遗传的!2.方悄悄的走红以及后来的爱情选择说明人红了之后改变真的挺大的,你无法做回曾经的自己了。有一种酸楚无奈的感觉。作者的文笔还行,但我觉得文章立意挺不错的,但太多内容夹杂在一起反而减分了,可以细读。
《左佳佳的向上人生路》
读了前面那边多,总算读到一篇酣畅淋漓的小说了,这篇足以和去年一等奖作品《爱在灯火熄灭时》媲美。无论是从文笔还是立意都略胜一筹。主要想说说“左佳佳”这个人,在作者笔下,我觉得会爱上她的人很少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她都太精于生活了,正好应了那句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读完这篇小说有两种想法,一种是觉得作者给的结局是合乎情理的,你算计人生最终还是被人生算计了!第二种想法是既然“左佳佳”这个人这么求上进,为何最后落得如此下场?这远远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啊,为什么不能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以她的能力,混个女白领小资生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何至于落得路边摆摊的结局并且还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感觉?我百思终得其解,该文的作者不是一个写“心灵鸡汤”的作者,文中的“左佳佳”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啊!
《再见!谢谢你们的鱼》
看评论才知道原来是一位豆瓣红人的作品,评论也说有很多的模仿村上春树的痕迹。作为一个没怎么阅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人认为这篇小说非常好看!“好看”是指针对20--30这个年龄层会认为这是一部有趣的小说,情节紧凑,文笔流畅,虽然我不怎么喜欢结尾非要写死一个人的写法。但让读者有想要酣畅淋漓读下去的欲望的作品就是一部好作品,那是他们的青春,也是我们的青春。减一星是为作者的模仿痕迹。
《大外企小前台》
看了这篇文章,我突然就对目前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也是一个在外企工作的小螺丝钉,相对于太多高端人士,我就是淹没在人海里的那只麻雀。看着作者这一路走来的叙述,我明白了即使在一个小岗位也可以学到很多,不要得过且过,无论是在什么岗位,都能学到你想学到的。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多做事少说话总是不会错的。
《芝城故事》
小说名字取得很宏大,气势磅礴。内容就显得单薄了。作者是以一个三十五岁女律师的口吻在写一篇青春小说,私以为语气的运用似乎有些幼稚了,一个成熟女人回过头看年少的爱情是怎么样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半缘修道半缘君?作者在芝加哥的那段回忆我觉得是氛围是可以营造得更好的。PS:我叫程清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