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脚城市》读后感
在最后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不免有个感觉,书本真的是一个窗口。
这本书是由一名专栏作家走遍了世界的落脚城市写成的,每一章都以某几个落脚城市居民的生活入手去反映当地的情况。若非此书,我想我很难会知道原来有那么些城市,发生着那么些事情。
我所理解作者所言的落脚城市指的是,由乡下移民聚居的城市周遭地区,是移民通向城市的中转定居站。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广州的白云区,以前我小学、初中所在的地带就像这种城中村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是总是听说那里很乱,治安不好、素质不高,十年过去了,现在偶尔经过看到,会发现真的越来越像城市,而非村落了。
像书中提到的,脏乱差只是那些地区表面的现象,就是持续脏乱差不代表是毫无建树的角落。而是因为这些落脚地方不断将成功发展成中产阶级的人往外送,而不断吸纳想成为城市一员的乡下移民。所以其实整个区域实质是活跃的。而脏乱差是因为,发展起来的很多人走了,又新移入了一批乡下移民,所以区域表面看起来会一直是那么穷困。
而我刚提到的白云区城中村那个地方,之所以目前看起来不那么脏乱差了,主要受益于政府的支持,以及一批发展起来的人继续扎根去改善社区。
作者其实就是想跟世界,尤其政府说这么一件事情,请看到这些地区的核心价值所在,重视并且给予支持。是活跃经济的助力,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谈到这点,想起就前些日子和一个当了公务员的师兄聊天。他说起他们的区域还是有很多载客的黑摩托车,当时我还说为什么不管理,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还要靠他们纳税吃饭的。看完这本书,我貌似有了更深一层地体会。说起黑摩托车、小摊贩,这些我们谈及要管理起来很多时候其实立足于,所谓的规则,其实这些规则不过也是人们自己定的。这牵涉到书中提到的城市规划问题,有些地区为了更好规划乡下移民,会在城市周遭建立一些密度低、看起来较为美观的现代化大楼小区,希望给这批移民入住。
但往往这种小区不会受到移民的欢迎,因为这类建筑其实并不利于他们在城市立足,尽管看起来很美。而大家看起来很脏乱差的小村落反而挤满了人。这是因为小村落密度高,加上较为灵活,人们可以在楼上以极低的价格隔个小房间就入住,然后一楼往往可以开个小店铺,做点小生意。就算没有资本租用店铺,也能在街边摆个小摊。最为重要的是,附近也往往会有自己的老乡、同乡,形成一个社交圈能够建立联系,交换信息。这种地方,才能给予他们希望与机会。
有些我们看起来所谓不利于市容的存在,其实是很多乡下移民生存的一条通道。
但是这些的实现前提就是政府的支持,没有政策、资源的倾斜,没有基础交通、水电、教育,落脚城市的居民其实是很难获得机会去改善自身的生活的。书中就提及一些就此不作为甚至制定阻挠政策的城市,最终导致迁移来的人们投奔传统宗教的慰藉,因为他们在城市中无法获得认同归属感;甚至乎发展成暴力团伙等事件,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在城市中没有立足机会,而回乡下又面临饥饿等生存危机。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他们具备资产阶级的梦想、拓荒者的坚忍,与爱国者的价值观,他们缺乏的是实现梦想的机会。
作为一个出生、成长在城市里的人,我无法切身体会到这种感觉。很多我们觉得是稀疏平常的事情,比如受教育的机会,有些人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实现的。比如乡下移民,可能要牺牲一代人的生活,才能换取下一代的改善机会,甚至是两三代人。
突然想起,广州政府其实在我这辈人初中时代,就开始有了很多关于接纳外地人的一些政策。记得小时候对外地人的排斥是很深的,但貌似越来越淡了。
记得听过质疑的声音为什么要这样分摊我们的资源,为什么要让涌入的这批我们看起来毫无素质的人”肆意捣乱城市的秩序“,就如同书中提及的无数落脚城市所在的城市本身居民的抗议。但,其实从作者长期观察以及比较中发现,能够给予落脚城市机会的,往往这批乡下移民会是城市的活力,其中会诞生很多中产阶级,最终回馈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对于城市的最终稳定,也是有莫大作用的。
虽然在目前父母辈还是存在各种陈旧观念,但是从随处可见的各地美食餐馆如湘菜馆、高级办公楼中众多外地祖籍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些地方看得出来广州总体来说还是一个能给外地移民找到归属、看到希望的城市。
书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是由一个生活在发展较为成功的落脚城市中的一位乡下移民说:这里非常杂乱,非常开放,你可以在这里起步,政府也会给你协助。所以,只要你努力工作,就有机会在这座城市里获得成功。我们真的觉得我们已经在这里站稳了脚跟,也觉得我们归属于这里。
城市要持续性发展就该是能够给予居民成功的机会、生活的希望的。
这本书是由一名专栏作家走遍了世界的落脚城市写成的,每一章都以某几个落脚城市居民的生活入手去反映当地的情况。若非此书,我想我很难会知道原来有那么些城市,发生着那么些事情。
我所理解作者所言的落脚城市指的是,由乡下移民聚居的城市周遭地区,是移民通向城市的中转定居站。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广州的白云区,以前我小学、初中所在的地带就像这种城中村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是总是听说那里很乱,治安不好、素质不高,十年过去了,现在偶尔经过看到,会发现真的越来越像城市,而非村落了。
像书中提到的,脏乱差只是那些地区表面的现象,就是持续脏乱差不代表是毫无建树的角落。而是因为这些落脚地方不断将成功发展成中产阶级的人往外送,而不断吸纳想成为城市一员的乡下移民。所以其实整个区域实质是活跃的。而脏乱差是因为,发展起来的很多人走了,又新移入了一批乡下移民,所以区域表面看起来会一直是那么穷困。
而我刚提到的白云区城中村那个地方,之所以目前看起来不那么脏乱差了,主要受益于政府的支持,以及一批发展起来的人继续扎根去改善社区。
作者其实就是想跟世界,尤其政府说这么一件事情,请看到这些地区的核心价值所在,重视并且给予支持。是活跃经济的助力,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谈到这点,想起就前些日子和一个当了公务员的师兄聊天。他说起他们的区域还是有很多载客的黑摩托车,当时我还说为什么不管理,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还要靠他们纳税吃饭的。看完这本书,我貌似有了更深一层地体会。说起黑摩托车、小摊贩,这些我们谈及要管理起来很多时候其实立足于,所谓的规则,其实这些规则不过也是人们自己定的。这牵涉到书中提到的城市规划问题,有些地区为了更好规划乡下移民,会在城市周遭建立一些密度低、看起来较为美观的现代化大楼小区,希望给这批移民入住。
但往往这种小区不会受到移民的欢迎,因为这类建筑其实并不利于他们在城市立足,尽管看起来很美。而大家看起来很脏乱差的小村落反而挤满了人。这是因为小村落密度高,加上较为灵活,人们可以在楼上以极低的价格隔个小房间就入住,然后一楼往往可以开个小店铺,做点小生意。就算没有资本租用店铺,也能在街边摆个小摊。最为重要的是,附近也往往会有自己的老乡、同乡,形成一个社交圈能够建立联系,交换信息。这种地方,才能给予他们希望与机会。
有些我们看起来所谓不利于市容的存在,其实是很多乡下移民生存的一条通道。
但是这些的实现前提就是政府的支持,没有政策、资源的倾斜,没有基础交通、水电、教育,落脚城市的居民其实是很难获得机会去改善自身的生活的。书中就提及一些就此不作为甚至制定阻挠政策的城市,最终导致迁移来的人们投奔传统宗教的慰藉,因为他们在城市中无法获得认同归属感;甚至乎发展成暴力团伙等事件,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在城市中没有立足机会,而回乡下又面临饥饿等生存危机。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他们具备资产阶级的梦想、拓荒者的坚忍,与爱国者的价值观,他们缺乏的是实现梦想的机会。
作为一个出生、成长在城市里的人,我无法切身体会到这种感觉。很多我们觉得是稀疏平常的事情,比如受教育的机会,有些人是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实现的。比如乡下移民,可能要牺牲一代人的生活,才能换取下一代的改善机会,甚至是两三代人。
突然想起,广州政府其实在我这辈人初中时代,就开始有了很多关于接纳外地人的一些政策。记得小时候对外地人的排斥是很深的,但貌似越来越淡了。
记得听过质疑的声音为什么要这样分摊我们的资源,为什么要让涌入的这批我们看起来毫无素质的人”肆意捣乱城市的秩序“,就如同书中提及的无数落脚城市所在的城市本身居民的抗议。但,其实从作者长期观察以及比较中发现,能够给予落脚城市机会的,往往这批乡下移民会是城市的活力,其中会诞生很多中产阶级,最终回馈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对于城市的最终稳定,也是有莫大作用的。
虽然在目前父母辈还是存在各种陈旧观念,但是从随处可见的各地美食餐馆如湘菜馆、高级办公楼中众多外地祖籍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些地方看得出来广州总体来说还是一个能给外地移民找到归属、看到希望的城市。
书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是由一个生活在发展较为成功的落脚城市中的一位乡下移民说:这里非常杂乱,非常开放,你可以在这里起步,政府也会给你协助。所以,只要你努力工作,就有机会在这座城市里获得成功。我们真的觉得我们已经在这里站稳了脚跟,也觉得我们归属于这里。
城市要持续性发展就该是能够给予居民成功的机会、生活的希望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