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
单位同事最近喜添贵子,平时休息聊天的时候总是打趣,说想不出好的名字,让我们帮着取。孩子的大名其实早有定论。这个同事姓孔,山东人,最讲究宗谱族脉,按着孔姓的辈分排序,他叫孔祥X,儿子一定要叫孔令X。我们都开玩笑说叫孔令辉吧,他说不好,这名字太俗。他是家里独子,三代单传,对于给儿子取名一事肯定怠慢不得,为此还请了先生。最终,孩子取名叫孔令辰,这倒是让我们大跌眼镜。辰这个字实在是流于滥觞,请先生取名,还是这个大众字的话,逼格就有些太低了。我觉得用“宸”字更为贴切,上面是一个宝盖头,本义是屋宇,取安居乐业之意,倒是比“辰”字强了一些。当然,也许先生根据生辰八字,得出辰这个字最适合,也说不好呢。
孩子的大名既定,便开始讨论小名叫啥。我的建议是名贱好养,叫个“狗剩儿”、“狗蛋儿”之类的就不错了。这当然是玩笑之词,不过我还是亲耳听过某个发小女生的妈妈喊她“奔儿奔儿”的(我们这里一般给狗取这种名字),可见这个观念在不少地方颇为深入人心。最近读小说,里面有一村民,三儿一女。三儿的名字分别是大货、二货、三货;女儿名字倒不这么粗鄙,叫做灯盏。结果灯盏十二岁上下就夭折了,三个儿子倒是生龙活虎,顺利成人。虽是小说之言,也算是证明了这个说法吧。
中国人向来讲究取名。比起国外起名,利用教名和后缀等表示家族的传递,中国人则简单一些。有家谱的,便依祖制,每个辈分按一个字,一般8-20个字为一轮,更循往复。以上面的那位同事为例,孔家历代都是世家望族,绵延数千年。目前大多数孔家所传家谱,始肇于明,朱元璋赐孔家八个辈字。到了天启年间,孔氏家族兴盛,八个字已经无法满足,便增至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每五字一句,两句为对,格律成章,颇为雅驯。后世很多名人的名字都是遵循这个家谱的,如孔庆东、孔繁森、孔令辉、孔祥熙等。不仅孔家,儒家四圣,孔孟颜曾,也都以此家谱传延子嗣。皇帝钦点文字下诏,为名门排辈,既显天恩浩荡,泽被广布,也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儒教正统,对宗谱礼法的大力维护。
朱元璋亲自为孔家排辈,倒不是个例。此人出身贫寒,饱经忧苦,做了皇帝后,又不希望后世重蹈覆辙,总希望自己能够设计出一个完美的治国模型,事无巨细,使天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他早就为自己的儿孙规定了一套家谱。洪武二年,即朱元璋登基第二年,便主持编撰了《皇明祖训》。全书对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职制、供用等都有了详细的规定。其中礼仪一章,朱元璋给自己的所有儿子各设计了一套家谱,都包含二十字,各皇子生子及孙,便上告宗人府,取名为双字,首字取自组训,每世按照顺序取一字;尾字随意,但是必须包含五行偏旁,每世用五行中一行。乍看来有些复杂,其实很好理解。如太子朱标一脉,辈分排序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标的儿子,即日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炆字取火旁;若朱允炆有了儿子,那就该是朱文X,X取土旁。不过建文帝命苦,刚一登基就被叔叔朱棣靖难,下落不明。朱棣篡位,也不敢不承祖制,他做燕王时的排辈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此后明代国祚近三百年,就都遵循着这一顺序了。朱棣后的历任皇帝,名字如下: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其中朱厚照与朱厚熜,朱由校与朱由检都是兄终弟及。至崇祯殉国,明代共传十六帝,《皇明祖训》中的二十个字,到“由”字为止,也不过用了十个。
值得一提的是,前朝某位总理的名字,也在这《皇明祖训》当中。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他这一支的家谱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咨访,宽镕喜贲从。到了这位总理一辈,传到了“镕”字,他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取土字旁。自1368年大明建国至今,浩浩荡荡600余年,这二十个字还没有用尽,可见朱家一脉可能还真的有上天庇佑。几百年风雨飘摇,加之满清统治者对前朝遗嗣的戕害,族脉不仅绵延至今,竟还能走出一位总理掌管朝政,也算是一种循环吧。
皇室贵胄,名门望族,取名都讲究礼法与传承。一般的士族与平民,就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限制了。尽管很多平民家族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辈分排序(比如我家),更多的家庭给儿女取名,还是希望和寄托赋予到名字中。
唐宋八大家中,三苏之名唱绝千古。苏洵二子,苏轼与苏辙都名震寰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兄弟二人名字的来历。苏洵曾有《名二子说》一文,道尽了儿子姓名的由来: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文章大意是说: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等都有用处,但轼作为扶手的横木,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就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苏轼苏辙的一生,还真的是印证了苏洵的这篇文章。苏轼才华横溢,清扬脱跳,年轻时便闻名天下。后因其性格豪爽不羁,一生屡遭排挤,仕途不顺,谪贬了大半个中国,最终还是客死他乡。而苏辙虽然是弟弟,但为人谨小慎微,老成持重。尽管不像兄长般才气逼人,在仕途上却更胜一筹。元祐年间,最终官至宰相,也可算位极人臣了。苏辙晚年也曾遭受排挤,但他却总能左右逢源,安保自身,最终归隐田园,得到了善终。
纵观这两兄弟平生,苏轼声名在外,木秀于林,很容易遭人嫉恨,而他又天性纯良,不懂得保护自己,不经意得罪了朝中新旧两派,在宦海中沉浮一世,令人扼腕。苏洵当初给他取名为“轼”,就是既担心儿子泯然众人,又怕他过于招摇。苏轼的字是子瞻,也反映出老苏希望他瞻前顾后。可惜苏轼这“轼”太过耀眼夺目,老苏担心的吾惧汝之不外饰,还是成真了。反观苏辙,则与老爹的希望相吻合: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辙处处谨遵父亲教诲,逢凶化吉,命数比起兄长还是平顺了太多。可见知子莫若父这句话实在是掺不得假。苏洵在起名的时候,就已经看透了两个儿子秉性,最终二子的结局也像他文章里所说的一样,可谓一语成谶。
苏轼一生漂流零落,还真的就是因为他太过聪明。他曾有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能说出自己因为聪明耽误了一生这种话的,除了苏轼这样千年一遇的天才人物,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了。苏轼共有过四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和苏遁。除了苏遁早夭,其余三子都顺利成人。尽管苏轼没有像老爹这样,写文章记录下给儿子起名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揣摩一下他的心理:迈迨过遁,都是走之旁,迈取意跨步远行、迨意为达到,过取过去经过的意思,遁代表逃逸规避,这四个字都入仄韵,音铿然,实在算不上福荫子孙的好字。可见苏轼也深知自己坎坷一生,就是因为太过招摇。所以给孩子取名,便没有了远大的理想目标,比起建功立业,光耀门楣,苏轼更希望子孙低调内敛,用迈迨过遁之法,避开危险祸乱,平淡地度过一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说完读书人,再看看普罗大众如何给孩子取名。无论经史子集,还是笔记小说,凡古书中有记载的人名,是帝王将相,是才子佳人。老百姓多不识字,取名只为称呼方便,所以用字也不这么讲究。若生女儿,一般就没有名字,嫁给夫家后随夫姓,张王氏,李赵氏云云。若生儿子,柱子、铁蛋儿这样的名字也是司空见惯。解放以后,四万万中国人民的文盲率不忍直视,加上集体主义的盛行,给儿女起名字,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建国初,若生儿子,起名必为援朝;若是女儿,则为抗美。广大的农村地区,解放、建军、桂芬、腊梅这样的名字,都体现了中国人民质朴憨厚的一面。男孩子取名,都心系家国,只听名字就能感觉这孩子长大后要奔赴疆场;女孩子取名,或不离梅兰竹菊。想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花中四君子,如今都被村妇的名字所占,不知他们作何感想。另一种取法,则是重男轻女的观念作祟,希望男丁传宗接代。因此有了女儿,都取名来弟、跟弟之类。这种思想至今还有荼毒,本人就曾与一个农村的女孩子相亲,名为来娣。虽然她的名字很巧妙,用娣字取代了弟,但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端倪。后来吃饭问她,果然下面有一个弟弟。我暗笑自己的机智。
改革开放后,西风渐进,民智也逐步开化,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一家就一个宝贝,无论男女都一视同仁,给儿女取名就成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一方面希望名字里能蕴含父母的祝愿、一方面又想着和生辰八字、阴阳五行相符。按照算命先生的说法,人的名字可以改变命运。比如军统头子戴笠,迷信相术。他命中缺水,因工作性质总要使用化名,他本来表字雨农,还多用江涛、涂清波、沈沛霖等水字旁的名字。后来他乘机去南京,经过岱山时候,飞机撞到了半山腰上,机毁人亡。坠机的那个山沟,恰恰叫做困雨沟。雨农经过岱(戴)山,在困雨沟殒命,也许冥冥中老天自有安排吧。无独有偶,之前某军政演艺界大腕的独子李某某,名字天一,就取易经天一生水之意,可见此子命中缺水。后来他因女人所困,身陷囹圄,这就是糟了红颜祸水。命中缺水,反为水所噬,真是过犹不及(大雾)。
那些对堪舆风水不感冒的家长,给孩子取名就简单多了。奋进向前这种伟光正的例子太多,鹏程、万里之流过于庸俗、剑锋、一鸣之类又不免招摇。后来又开始流行姓名组词,回想我这么多年认识的朋友同事,温存、王梓、高兴、付娆等名字层出不穷。这类名字朗朗上口,听一次就再也不会忘掉,也算是给孩子未来的人生招徕了一批眼球。以前看过报道,称中国人现在起名所用的常用字池,比起古人,要少了将近四分之三。男孩多是宇、凯、杰、涛;女孩则是娜、华、丽、敏;中性一些的,有斌、坤、阳、磊等等。再想想三国时期,有陆逊、荀攸、贾诩、诸葛恪,这字池一下就广阔了不少,用在姓名中,也不会显得多违和。当然曹操的名字实在是旷古之未有,今天更不会有人起这个名字了。高中有位同学,老婆单名叫做禄,卓尔不凡;我单位有个女同事,单名一个禛字,和四阿哥同字,能够起这样名字的父母,想来也不会是凡夫俗子。
近年来文化大热,国学史学等大师频繁登陆媒体,取名这件事也变的高大上了起来,好像给儿女取名,没有引经据典,都不好和别人打招呼。最近流行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一说。比如离骚有一句:朕皇考曰伯庸。作家马伯庸的名字应该就出于此。再比如:前望舒使先驱兮。就有诗人戴望舒。这里想起个笑话:日本动漫里有个角色叫古河渚,渚这个字,有“两涘渚涯之间”、还有“白发渔樵江渚上”,逼格也相当不低。有个宅男,同事就姓古,生了女孩,他就撺掇同事给女儿取名古河渚。没想到这个同事觉得这几个字不错,还真的照办了。渚这个字,在日语里读作“nagisa”,是女子的不常用名,用日语读出清流婉转,还是颇有几分味道的。但这个字在汉语里读作“煮”,用来起名实在是不够好听。此事不知真假,可是一想到这孩子长大以后,每每听到别人这么叫她,不知要作何感想。
父母为了有趣或者个人喜好,起了古古怪怪的名字,很可能会坑子女一生。以前就有过刘欢的女儿叫刘一丝的报道。按刘欢的本意,这是取的佛教里“一丝不挂”之意。可佛教讲的是禅宗,一丝不挂是一种心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味,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可怜这孩子,打小名字就被剥了个赤身裸体,不知道她是如何长大的。我有个朋友,姓孙,生了女儿,起名叫孙小美。当时我们都劝他改名,他不听,说这个名字就是好。我隐约能感觉到他这是想体现出大巧不工,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而且这名字叫顺了实在是上口,可是我还是感觉,起小美作为大名,做父母的有些太不负责任了。之前因工作原因,还见过许多稀奇古怪的名字,有四个字的,还有各种生僻字的。虽然别人家给子女起名,我无法置喙,但仅仅因为偏好,不顾姓名在孩子日后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还是有些过于自私。顺便一提,我父亲当年就是因为好玩,给我起了两个逗比名字,一个是如今的大名,一个弃用。每次想来,只能唏嘘不已……
作为一个单身屌丝,给儿女取名离我还太过遥远,如何起名字,我倒是没有什么想法,也不会有多重视。其实姓名无非就是一个代号,不管是什么寄托和愿景,叫得久了,最终就成为了条件反射。所以我起名,就本着两个原则:没有生僻字;好听顺嘴。至于他未来的鸿途大道、昌运福祉,说白了,都是当父母的给予他的,你若家徒四壁,就算名字再阳春白雪,他的前途也不会有多光明。只有勤勉不辍,提高自身,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无论身份证上写着什么名字,待他长大成人,站在你的肩膀上,再借力一跃,幸福和快乐,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孩子的大名既定,便开始讨论小名叫啥。我的建议是名贱好养,叫个“狗剩儿”、“狗蛋儿”之类的就不错了。这当然是玩笑之词,不过我还是亲耳听过某个发小女生的妈妈喊她“奔儿奔儿”的(我们这里一般给狗取这种名字),可见这个观念在不少地方颇为深入人心。最近读小说,里面有一村民,三儿一女。三儿的名字分别是大货、二货、三货;女儿名字倒不这么粗鄙,叫做灯盏。结果灯盏十二岁上下就夭折了,三个儿子倒是生龙活虎,顺利成人。虽是小说之言,也算是证明了这个说法吧。
中国人向来讲究取名。比起国外起名,利用教名和后缀等表示家族的传递,中国人则简单一些。有家谱的,便依祖制,每个辈分按一个字,一般8-20个字为一轮,更循往复。以上面的那位同事为例,孔家历代都是世家望族,绵延数千年。目前大多数孔家所传家谱,始肇于明,朱元璋赐孔家八个辈字。到了天启年间,孔氏家族兴盛,八个字已经无法满足,便增至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每五字一句,两句为对,格律成章,颇为雅驯。后世很多名人的名字都是遵循这个家谱的,如孔庆东、孔繁森、孔令辉、孔祥熙等。不仅孔家,儒家四圣,孔孟颜曾,也都以此家谱传延子嗣。皇帝钦点文字下诏,为名门排辈,既显天恩浩荡,泽被广布,也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儒教正统,对宗谱礼法的大力维护。
朱元璋亲自为孔家排辈,倒不是个例。此人出身贫寒,饱经忧苦,做了皇帝后,又不希望后世重蹈覆辙,总希望自己能够设计出一个完美的治国模型,事无巨细,使天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他早就为自己的儿孙规定了一套家谱。洪武二年,即朱元璋登基第二年,便主持编撰了《皇明祖训》。全书对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职制、供用等都有了详细的规定。其中礼仪一章,朱元璋给自己的所有儿子各设计了一套家谱,都包含二十字,各皇子生子及孙,便上告宗人府,取名为双字,首字取自组训,每世按照顺序取一字;尾字随意,但是必须包含五行偏旁,每世用五行中一行。乍看来有些复杂,其实很好理解。如太子朱标一脉,辈分排序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标的儿子,即日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炆字取火旁;若朱允炆有了儿子,那就该是朱文X,X取土旁。不过建文帝命苦,刚一登基就被叔叔朱棣靖难,下落不明。朱棣篡位,也不敢不承祖制,他做燕王时的排辈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此后明代国祚近三百年,就都遵循着这一顺序了。朱棣后的历任皇帝,名字如下: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其中朱厚照与朱厚熜,朱由校与朱由检都是兄终弟及。至崇祯殉国,明代共传十六帝,《皇明祖训》中的二十个字,到“由”字为止,也不过用了十个。
值得一提的是,前朝某位总理的名字,也在这《皇明祖训》当中。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他这一支的家谱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咨访,宽镕喜贲从。到了这位总理一辈,传到了“镕”字,他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取土字旁。自1368年大明建国至今,浩浩荡荡600余年,这二十个字还没有用尽,可见朱家一脉可能还真的有上天庇佑。几百年风雨飘摇,加之满清统治者对前朝遗嗣的戕害,族脉不仅绵延至今,竟还能走出一位总理掌管朝政,也算是一种循环吧。
皇室贵胄,名门望族,取名都讲究礼法与传承。一般的士族与平民,就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限制了。尽管很多平民家族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辈分排序(比如我家),更多的家庭给儿女取名,还是希望和寄托赋予到名字中。
唐宋八大家中,三苏之名唱绝千古。苏洵二子,苏轼与苏辙都名震寰宇,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兄弟二人名字的来历。苏洵曾有《名二子说》一文,道尽了儿子姓名的由来: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文章大意是说: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等都有用处,但轼作为扶手的横木,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就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苏轼苏辙的一生,还真的是印证了苏洵的这篇文章。苏轼才华横溢,清扬脱跳,年轻时便闻名天下。后因其性格豪爽不羁,一生屡遭排挤,仕途不顺,谪贬了大半个中国,最终还是客死他乡。而苏辙虽然是弟弟,但为人谨小慎微,老成持重。尽管不像兄长般才气逼人,在仕途上却更胜一筹。元祐年间,最终官至宰相,也可算位极人臣了。苏辙晚年也曾遭受排挤,但他却总能左右逢源,安保自身,最终归隐田园,得到了善终。
纵观这两兄弟平生,苏轼声名在外,木秀于林,很容易遭人嫉恨,而他又天性纯良,不懂得保护自己,不经意得罪了朝中新旧两派,在宦海中沉浮一世,令人扼腕。苏洵当初给他取名为“轼”,就是既担心儿子泯然众人,又怕他过于招摇。苏轼的字是子瞻,也反映出老苏希望他瞻前顾后。可惜苏轼这“轼”太过耀眼夺目,老苏担心的吾惧汝之不外饰,还是成真了。反观苏辙,则与老爹的希望相吻合: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辙处处谨遵父亲教诲,逢凶化吉,命数比起兄长还是平顺了太多。可见知子莫若父这句话实在是掺不得假。苏洵在起名的时候,就已经看透了两个儿子秉性,最终二子的结局也像他文章里所说的一样,可谓一语成谶。
苏轼一生漂流零落,还真的就是因为他太过聪明。他曾有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能说出自己因为聪明耽误了一生这种话的,除了苏轼这样千年一遇的天才人物,恐怕也找不出第二个了。苏轼共有过四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和苏遁。除了苏遁早夭,其余三子都顺利成人。尽管苏轼没有像老爹这样,写文章记录下给儿子起名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揣摩一下他的心理:迈迨过遁,都是走之旁,迈取意跨步远行、迨意为达到,过取过去经过的意思,遁代表逃逸规避,这四个字都入仄韵,音铿然,实在算不上福荫子孙的好字。可见苏轼也深知自己坎坷一生,就是因为太过招摇。所以给孩子取名,便没有了远大的理想目标,比起建功立业,光耀门楣,苏轼更希望子孙低调内敛,用迈迨过遁之法,避开危险祸乱,平淡地度过一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说完读书人,再看看普罗大众如何给孩子取名。无论经史子集,还是笔记小说,凡古书中有记载的人名,是帝王将相,是才子佳人。老百姓多不识字,取名只为称呼方便,所以用字也不这么讲究。若生女儿,一般就没有名字,嫁给夫家后随夫姓,张王氏,李赵氏云云。若生儿子,柱子、铁蛋儿这样的名字也是司空见惯。解放以后,四万万中国人民的文盲率不忍直视,加上集体主义的盛行,给儿女起名字,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建国初,若生儿子,起名必为援朝;若是女儿,则为抗美。广大的农村地区,解放、建军、桂芬、腊梅这样的名字,都体现了中国人民质朴憨厚的一面。男孩子取名,都心系家国,只听名字就能感觉这孩子长大后要奔赴疆场;女孩子取名,或不离梅兰竹菊。想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花中四君子,如今都被村妇的名字所占,不知他们作何感想。另一种取法,则是重男轻女的观念作祟,希望男丁传宗接代。因此有了女儿,都取名来弟、跟弟之类。这种思想至今还有荼毒,本人就曾与一个农村的女孩子相亲,名为来娣。虽然她的名字很巧妙,用娣字取代了弟,但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端倪。后来吃饭问她,果然下面有一个弟弟。我暗笑自己的机智。
改革开放后,西风渐进,民智也逐步开化,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一家就一个宝贝,无论男女都一视同仁,给儿女取名就成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一方面希望名字里能蕴含父母的祝愿、一方面又想着和生辰八字、阴阳五行相符。按照算命先生的说法,人的名字可以改变命运。比如军统头子戴笠,迷信相术。他命中缺水,因工作性质总要使用化名,他本来表字雨农,还多用江涛、涂清波、沈沛霖等水字旁的名字。后来他乘机去南京,经过岱山时候,飞机撞到了半山腰上,机毁人亡。坠机的那个山沟,恰恰叫做困雨沟。雨农经过岱(戴)山,在困雨沟殒命,也许冥冥中老天自有安排吧。无独有偶,之前某军政演艺界大腕的独子李某某,名字天一,就取易经天一生水之意,可见此子命中缺水。后来他因女人所困,身陷囹圄,这就是糟了红颜祸水。命中缺水,反为水所噬,真是过犹不及(大雾)。
那些对堪舆风水不感冒的家长,给孩子取名就简单多了。奋进向前这种伟光正的例子太多,鹏程、万里之流过于庸俗、剑锋、一鸣之类又不免招摇。后来又开始流行姓名组词,回想我这么多年认识的朋友同事,温存、王梓、高兴、付娆等名字层出不穷。这类名字朗朗上口,听一次就再也不会忘掉,也算是给孩子未来的人生招徕了一批眼球。以前看过报道,称中国人现在起名所用的常用字池,比起古人,要少了将近四分之三。男孩多是宇、凯、杰、涛;女孩则是娜、华、丽、敏;中性一些的,有斌、坤、阳、磊等等。再想想三国时期,有陆逊、荀攸、贾诩、诸葛恪,这字池一下就广阔了不少,用在姓名中,也不会显得多违和。当然曹操的名字实在是旷古之未有,今天更不会有人起这个名字了。高中有位同学,老婆单名叫做禄,卓尔不凡;我单位有个女同事,单名一个禛字,和四阿哥同字,能够起这样名字的父母,想来也不会是凡夫俗子。
近年来文化大热,国学史学等大师频繁登陆媒体,取名这件事也变的高大上了起来,好像给儿女取名,没有引经据典,都不好和别人打招呼。最近流行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一说。比如离骚有一句:朕皇考曰伯庸。作家马伯庸的名字应该就出于此。再比如:前望舒使先驱兮。就有诗人戴望舒。这里想起个笑话:日本动漫里有个角色叫古河渚,渚这个字,有“两涘渚涯之间”、还有“白发渔樵江渚上”,逼格也相当不低。有个宅男,同事就姓古,生了女孩,他就撺掇同事给女儿取名古河渚。没想到这个同事觉得这几个字不错,还真的照办了。渚这个字,在日语里读作“nagisa”,是女子的不常用名,用日语读出清流婉转,还是颇有几分味道的。但这个字在汉语里读作“煮”,用来起名实在是不够好听。此事不知真假,可是一想到这孩子长大以后,每每听到别人这么叫她,不知要作何感想。
父母为了有趣或者个人喜好,起了古古怪怪的名字,很可能会坑子女一生。以前就有过刘欢的女儿叫刘一丝的报道。按刘欢的本意,这是取的佛教里“一丝不挂”之意。可佛教讲的是禅宗,一丝不挂是一种心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味,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可怜这孩子,打小名字就被剥了个赤身裸体,不知道她是如何长大的。我有个朋友,姓孙,生了女儿,起名叫孙小美。当时我们都劝他改名,他不听,说这个名字就是好。我隐约能感觉到他这是想体现出大巧不工,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而且这名字叫顺了实在是上口,可是我还是感觉,起小美作为大名,做父母的有些太不负责任了。之前因工作原因,还见过许多稀奇古怪的名字,有四个字的,还有各种生僻字的。虽然别人家给子女起名,我无法置喙,但仅仅因为偏好,不顾姓名在孩子日后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还是有些过于自私。顺便一提,我父亲当年就是因为好玩,给我起了两个逗比名字,一个是如今的大名,一个弃用。每次想来,只能唏嘘不已……
作为一个单身屌丝,给儿女取名离我还太过遥远,如何起名字,我倒是没有什么想法,也不会有多重视。其实姓名无非就是一个代号,不管是什么寄托和愿景,叫得久了,最终就成为了条件反射。所以我起名,就本着两个原则:没有生僻字;好听顺嘴。至于他未来的鸿途大道、昌运福祉,说白了,都是当父母的给予他的,你若家徒四壁,就算名字再阳春白雪,他的前途也不会有多光明。只有勤勉不辍,提高自身,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无论身份证上写着什么名字,待他长大成人,站在你的肩膀上,再借力一跃,幸福和快乐,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