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袁胜利分享 鲜为人知的地方茶之一:阳朔“打油茶”
真诚信阳光爱 公益茶文化 茶友袁胜利分享
茶,是中华国粹,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我国素来就有“茶的故乡”之称。丰姿千种,难以尽数。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种鲜为人知的地方茶,以飨读者。
阳朔“打油茶”
北方人喜爱喝花茶;江浙、沿海地区讲究喝乌龙茶、铁观音、龙井茶;南方人钟爱绿茶、红茶……,而广西阳朔县的“打油茶”却另有一番情趣。
阳朔县的“打油茶”,起源于该县兴坪、福利镇大源、龙尾瑶乡一带山区。茶具简单:一口直径约20公分有嘴带柄的铁锅,一个型如“7”字的小木槌,木槌制作精细、别致。以沙田柚树的枝干制作为上品,这一是沙田柚树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二是柚树每年都要剪枝整形,若要自然长成“7”字型的木槌状,一般需要5-6年时间;三是柚树属经济林,农户舍不得砍去。另用细竹篾编织一个漏瓢,当地俗称“茶叶格”,每人预备一碗、筷即可。
“打油茶”的茶艺看似简单,制作却独特、讲究,也有“洗茶、翻炒、捶打、勾兑、喝茶”等几道茶序。先将一锅水烧至“半开”,即锅中水冒小气泡备用,俗称“砂眼水”。再将茶叶约20-30克浸泡1-2分钟备用,俗称“洗茶”。茶叶以当地的石崖茶或清明茶为上品,谷雨茶次之。而茶叶又分为二种,一是烘青茶,食后清心醒目,回味甘甜;二是炒青茶,食后驱风祛寒,香味扑鼻(可根据季节或客人的需求选择)。然后将生姜约25克,大蒜3-4颗,洗净拍碎与茶叶一道放入铁锅内,烧燃炉火,一边翻炒,一边用木槌捶打,并加入少许花生油,此时动作熟练的捶打声,宛如一首动人的舞曲,大有“虽未喝茶先醉人”的意境。待捶打3-5分钟后,加入“砂眼水”和食盐适量,煮沸2-3分钟后即用“茶叶格”滤水留渣,将茶渣再倒入锅中,重复操作2-3次,与第一锅的“油茶”进行勾兑,使茶叶醇香,柔和。因为“打油茶”有“一锅苦、二锅香、三锅四锅好油茶”的说法。
“油茶”必须喝热的才来劲。喝时撒上香葱、芫须、炒花生或炒黄豆、炒米花、酥果、松花果等佐料,并辅以年糕、酥饼、水晶粑、炒米粉等食品,也有将红薯、芋头炸熟食之。当一碗香喷喷的、略带姜辣味的“油茶”下肚,即感受醒脑清目,周身发热,细汗微出,轻松许多。若连喝3-4碗,什么疲劳、腰酸、感冒胃寒全都云消雾散了。
“油茶”既可当早餐,也可作中餐,还可作夜宵。在农村,如遇上商讨铺路、搭桥、修校舍等公益事业,或兄弟叔侄“闹矛盾”时,由村中长者出面,招呼大伙“打油茶”,大伙围着火炉,边喝边谈,无拘无束,无话不说,待3-4碗“油茶”下肚,一些难于启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阳朔县“打油茶”这一古朴的茶文化也飞出深山瑶寨,成为县城西街又一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入夜,你若漫步在西街民俗风情走廊,常看见穿戴民族服饰的瑶族少女,坐在火炉旁,合着捶打的拍节,哼着瑶乡情韵,欢快地“打油茶”。四周围坐着帅哥靓妹、三朋四友,或南来北往的游客,海外赤子、“老外”们,在这青山与翠竹相衬,原野清香并古今音乐齐流,彩灯伴湖光辉映之际,喝着“油茶”,谈天说地,讲古论今,或谈论着当天的游览趣闻;或谈论故乡的山山水水,古老的运河、长城……。也有游客不时举起手中的相机,对着这里的民俗风情“咔嚓”地照个不停,将这古朴飘香的“打油茶”的茶文化留下美好的回忆。
茶,是中华国粹,它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我国素来就有“茶的故乡”之称。丰姿千种,难以尽数。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种鲜为人知的地方茶,以飨读者。
阳朔“打油茶”
北方人喜爱喝花茶;江浙、沿海地区讲究喝乌龙茶、铁观音、龙井茶;南方人钟爱绿茶、红茶……,而广西阳朔县的“打油茶”却另有一番情趣。
阳朔县的“打油茶”,起源于该县兴坪、福利镇大源、龙尾瑶乡一带山区。茶具简单:一口直径约20公分有嘴带柄的铁锅,一个型如“7”字的小木槌,木槌制作精细、别致。以沙田柚树的枝干制作为上品,这一是沙田柚树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二是柚树每年都要剪枝整形,若要自然长成“7”字型的木槌状,一般需要5-6年时间;三是柚树属经济林,农户舍不得砍去。另用细竹篾编织一个漏瓢,当地俗称“茶叶格”,每人预备一碗、筷即可。
“打油茶”的茶艺看似简单,制作却独特、讲究,也有“洗茶、翻炒、捶打、勾兑、喝茶”等几道茶序。先将一锅水烧至“半开”,即锅中水冒小气泡备用,俗称“砂眼水”。再将茶叶约20-30克浸泡1-2分钟备用,俗称“洗茶”。茶叶以当地的石崖茶或清明茶为上品,谷雨茶次之。而茶叶又分为二种,一是烘青茶,食后清心醒目,回味甘甜;二是炒青茶,食后驱风祛寒,香味扑鼻(可根据季节或客人的需求选择)。然后将生姜约25克,大蒜3-4颗,洗净拍碎与茶叶一道放入铁锅内,烧燃炉火,一边翻炒,一边用木槌捶打,并加入少许花生油,此时动作熟练的捶打声,宛如一首动人的舞曲,大有“虽未喝茶先醉人”的意境。待捶打3-5分钟后,加入“砂眼水”和食盐适量,煮沸2-3分钟后即用“茶叶格”滤水留渣,将茶渣再倒入锅中,重复操作2-3次,与第一锅的“油茶”进行勾兑,使茶叶醇香,柔和。因为“打油茶”有“一锅苦、二锅香、三锅四锅好油茶”的说法。
“油茶”必须喝热的才来劲。喝时撒上香葱、芫须、炒花生或炒黄豆、炒米花、酥果、松花果等佐料,并辅以年糕、酥饼、水晶粑、炒米粉等食品,也有将红薯、芋头炸熟食之。当一碗香喷喷的、略带姜辣味的“油茶”下肚,即感受醒脑清目,周身发热,细汗微出,轻松许多。若连喝3-4碗,什么疲劳、腰酸、感冒胃寒全都云消雾散了。
“油茶”既可当早餐,也可作中餐,还可作夜宵。在农村,如遇上商讨铺路、搭桥、修校舍等公益事业,或兄弟叔侄“闹矛盾”时,由村中长者出面,招呼大伙“打油茶”,大伙围着火炉,边喝边谈,无拘无束,无话不说,待3-4碗“油茶”下肚,一些难于启齿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阳朔县“打油茶”这一古朴的茶文化也飞出深山瑶寨,成为县城西街又一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入夜,你若漫步在西街民俗风情走廊,常看见穿戴民族服饰的瑶族少女,坐在火炉旁,合着捶打的拍节,哼着瑶乡情韵,欢快地“打油茶”。四周围坐着帅哥靓妹、三朋四友,或南来北往的游客,海外赤子、“老外”们,在这青山与翠竹相衬,原野清香并古今音乐齐流,彩灯伴湖光辉映之际,喝着“油茶”,谈天说地,讲古论今,或谈论着当天的游览趣闻;或谈论故乡的山山水水,古老的运河、长城……。也有游客不时举起手中的相机,对着这里的民俗风情“咔嚓”地照个不停,将这古朴飘香的“打油茶”的茶文化留下美好的回忆。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