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极●太极】对太极拳练习中几个常见问题的思考
![]() |
一、套路不必贪多,练好了,会一套就够
古人云: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太极拳成名的前辈会的东西可不只一套拳架。
孙禄堂是孙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孙式太极拳是他在参悟形意、八卦和郝为真所传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触会贯通而创编的。
太极大家李经梧先生在学习太极拳之前,为治愈腿疾,先随刘子源学密宗拳,后从东北至北京经商,拜王茂斋、吴鉴泉的弟子赵铁庵为师学习吴式太极拳。之后又拜陈发科练习陈式太极拳。在参与编订88式太极拳时,他又学习了杨式太极拳。其后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友人文换,学得孙式太极拳。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李经梧先生的确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到了他年岁已高时,国家体委又编写了42式、48式等各种竞赛套路,他还嘱咐弟子们:我老了,学不动了,你们还是应该把这些学下来(大意)。
太极拳大家王培生先生,早年学过弹腿、查拳、八卦掌、后来学习吴式太极拳、成名后仍好学不倦,先后拜赵润庭为师学形意拳、拜吴秀峰为师学八极拳、拜梁峻波为师学通臂拳,终成一代大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想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套路学得多与少,类似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事实上,没有广度,也很难有深度,这几乎是“学好”一套拳的必由之路。上述三位前辈,虽然都精通很多种武术,但是最终都以太极拳而闻名。那是因为在他们各自的武术体系中,太极拳练得最精。但他们所学的其他功夫也绝非无用功,而是不断地与太极拳互相印证,取长补短。是他们在太极拳上取得大成就的重要基础。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家传的名家呢,比如陈发科,比如吴鉴,。比如杨澄浦……这些前辈都是各派太极拳的代表人物,没听说他们学过太极之外的其他武术,但是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们没学过。即使只是家学,也并非仅仅是一套拳架而已,所谓大架、小架、高架、低架、快架、慢架,不一而足,还有太极杆、刀剑等器械,推手也有定步、活步、乱踩花之分,甚至还有拿法和点穴。既然是传承家学,要撑门面,扛大旗,只会一套拳架是不可能的。仍然以李经梧先生为例,他在教自己的次子李树峻学习太极拳的同时,通过自己在武术界的人脉,让李树峻广泛学习了各家武术,以资借鉴。
其实,这个问题的症结是“学好”。真的学好了,一套拳当然就够了。但是广泛涉猎是学好的前提,甚至是捷径。
二、内功心法玄秘而万能
对于内功心法仍有争论。有些人,有些门派认为没有这个东西。我根据自己的师承和体会,认为内功心法是实际存在的。下面的论述以此为基础。
内功和心法是两个东西,当然是互相联系的。内功也可大致分为基础、提高和应用,并非练了内功就一劳永逸了。提高和应用都需要心法的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内功不玄秘。从我的师承来说,内功是用来增强爆发力的,也就是增强丹田的鼓荡。拳论说:接劲鼓荡起,发劲鼓荡气。鼓荡增强,自然实力大增。
内功的练法也无太多的秘密可言。其基础的方法在图书和网络上俯拾皆是。不过一则初学者缺乏判断能力,不敢轻易尝试;二则,其练习过程是枯燥和艰苦的,确非人人能够坚持。
心法是在有了内功基础之后用于提高。以及在与人交手中配合内功所用的。
那么有了内功和心法,是不是就无往而不利了呢?我认为不是。内功心法需要经过刻苦磨练,作为懂劲之后的技术基础。“技术”并非太极的术语,在某种程度也可以称其为“招术”。古人常说:“太极无招,浑身是招”。“挨着何处何处击。“太极拳到了高境界,当然是这样的,但是到这样的境界绝非一蹴而就。也绝非人人可达。必然有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体能、技术和招术是不可逾越的。
内功心法就好比软件,体能和技术就好比硬件,没有硬件做基础,软件再好也无法运行。
所以,面对内功心法,不可好高鹜远,还是要把体能/拳架、推手的基础打好,内外双修,才能达到所谓"阴阳相济"的境界。
三、练习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膝盖疼等各种弊端
练习太极拳,很多人出现膝盖疼的问题。不仅是初学者,也有很多练了几十年的人,甚至是名家,也会出现这个问题。我认为大部分初学者是练习方法有误导致的,这跟太极拳培训市场比较混乱有关。而对于后两者,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练拳多年的人,即使是名家,当然也有方法不正确的问题,但那并非主要原因。
我想说的是,长时间、大强度的太极拳训练,必然导致膝关节的过度磨损,这与任何一种需要频繁屈膝的运动都是一样的。那些所谓方法正确,就一点都不疼的主张,我认为他
们一定没有经过大强度的训练。
如何算大强度呢?我想每天在六七个小时以上,汗湿三四身衣服才算最基本的标准。至于长时间,不必十年八年,这样练上一两年,不仅膝盖磨损大增,而且还会因人而异地出现其他一些运动副产品,比如足弓疼痛、脚底角质层增厚等等,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当然,只要方法正确,膝盖的磨损是在正常范围内的,这些病痛的程度并不很深,对生活、运动都没有太大的影响,也无需就医。如果每天就练一两个小时,还疼到要去看医生,那大概还是方法不对。
四、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于是很多人讲大松大软,不管是练还是用都一松到底。可惜那就成了松懈,用来健身,马马虎虎,用来防身,绝对没戏。
松,确实是太极拳的入门砖。但松的练习是有方法的.而且讲究“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不用力”是不用拙力,要用巧劲。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虽小,但毕竞还要牵动那四两啊,连四两的劲都松掉了,还能拨动千斤吗?
更有人曲解“用神意打人”玩“凌空劲”。用神意打人,那是高境界的技击功夫,有那股神意和没有那股神意,打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但是神意要通过气力和肢体作用到对手身上。才能把人打出去。面对一个陌生的对手,你隔空喊话,用眼神能把人瞪出去吗?曲解者或糊涂,或别有用心;痴迷者可悲可恨。这与百余年前迷信画符念咒、刀枪不入有何区别?
五、太极拳不讲腰腿,没必要神筋踢腿
太极拳对腰腿功夫的要求确实没有其他武术那么高,比如戳脚翻子、弹腿、少林八法门等等,但是并非没有要求。如前所述,如果强调太极拳的技击功能,那么没有相应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做基础,是不可能战胜任何人的。腰腿是身体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
有人用“抬腿不过腰”来反驳,但是毕竞太极拳的每个流派都有“摆莲脚”,有些还有跌叉、二起脚等等,虽然动作不多,但如果想达到标准,哪个不要求腰腿?
所以,如果真想练好太极拳,每天的神筋压腿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练习方法可以循序渐渐,练习的程度可以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应该明确,没有这样的基本功,也没必要奢谈什么技击和功夫。
我的老师说,太极拳有三种功能:第一是健身养生,第二是防身御敌,第三是由拳入道。
太极拳既然有多种功能,自然有多种练法。我的理解是健身和修道,学一套拳架可以,想防身,肯定不够。想防身御敌必须基本功扎实。基本功是区分业余和专业,以及光能说,还是既能说又能用的主要标准。在羽毛球练习中一个最基本的对拉底线就把众多业余爱好者挡在了门外。
我有幸编辑出版过一套“李小龙”的图书,其中有一本厚达四百多页的截拳道练习方法。就我浅显的理解,截拳道的练习初始时与太极拳的盘架子一样,也是一个"知己"的过程,是一个磨练基本功的过程。它把左手、左脚、右手、右脚都分开练习,直、摆、勾拳还是高,中、低腿,打近、打远都反复训练。这样的结果就是要能够做到“指哪儿打哪儿”。能够切实了解自己的身体,能够保证打击的准确度,只是技击中的一方面,但是它说明了基本功的重要性。
上面的几个问题,都有合理的成分,但容易被初学者误解。总而言之,没有基本功,没有经年累月刻苦的训练,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还是让我们从一套套拳架开始,踏踏实实地磨练吧。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